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隋涛

作品数:16 被引量:118H指数:6
供职机构: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卫生部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细胞
  • 6篇血小板
  • 6篇血小板减少
  • 5篇免疫
  • 4篇单抗
  • 4篇血小板减少症
  • 4篇利妥昔
  • 4篇免疫性
  • 4篇免疫性血小板...
  • 3篇血浆
  • 3篇血栓
  • 3篇粒细胞
  • 3篇淋巴
  • 3篇白血
  • 3篇白血病
  • 2篇单抗治疗
  • 2篇血栓性
  • 2篇血小板减少性...
  • 2篇嗜酸
  • 2篇特发性

机构

  • 13篇天津市第一中...
  • 4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天津市环湖医...
  • 1篇北京协和医学...

作者

  • 16篇隋涛
  • 6篇李青
  • 4篇赵明峰
  • 4篇耿莉
  • 4篇穆娟
  • 4篇李玉明
  • 3篇马立
  • 3篇肖霞
  • 2篇杨仁池
  • 2篇邓琦
  • 2篇孟娟霞
  • 2篇白雪
  • 2篇张磊
  • 1篇崔蕊
  • 1篇崔蕊
  • 1篇李新
  • 1篇韩媛
  • 1篇马丽
  • 1篇李慧媛
  • 1篇齐爱萍

传媒

  • 6篇中华血液学杂...
  • 2篇山东医药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神经科杂...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血栓与止血学
  • 1篇国际免疫学杂...
  • 1篇中国临床实用...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9
  • 2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4篇2011
  • 2篇2010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分析被引量:42
2010年
目的探讨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抗CD20单抗)治疗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临床疗效、安全性及患者免疫学改变。方法采用小剂量利妥昔单抗(100mg,每周1次,共4次)治疗26例对糖皮质激素和免疫球蛋白治疗无效的慢性ITP患者,检测治疗前后血常规,免疫球蛋白和血小板相关抗体及淋巴细胞亚群CD3^+、CD3^+CD4^+、CD3^+CD8^+、CD3^-CD56^+、CD4^+CD25^+、CD4^+CD25^+FOXP3^-、CD4^+CD25^+FOXP3^+和CD19^+CD20^+细胞。结果26例患者,完全缓解(CR)6例(23.1%),有效(R)10例(38.5%),其中1例复发,无效(NR)10例(38.5%)。中位随访时间5.5(0.8~8)个月,起效和达CR中位时间分别为27(1~104)d和41(4~109)d。治疗前后免疫球蛋白定量和CD3^+、CD3^+CD4^+、CD3^+CD8^+、CD3^-CD56^+、CD4^+CD25^+、CD4^+CD25^+FOXP3^+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的CD4^+CD25^+FOXP3^-细胞计数比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的CD19^+CD20^+细胞计数与治疗前相比明显减少(P〈0.01)。治疗后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比治疗前减低(P〈0.05)。26例患者均无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小剂量利妥昔单抗可能是一种高效、安全治疗ITP的药物,但其最佳用药方案、长期疗效以及不良反应仍有待临床进一步观察,
隋涛薛峰赵海丰葛菁周虎张磊白洁杨仁池
血栓性微血管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11年
血栓性微血管病(thrombotic mircroangiopathy,TMA)是以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为特征的病症,微血管病性溶血的特点是外周血中存在红细胞碎片。微血管血栓可发生在几乎所有的器官,导致弥漫性缺血。
隋涛杨仁池
关键词:血栓性微血管病
中性粒细胞CD64阳性指数在血液病患者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14
2014年
传统监测感染的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及分类、C反应蛋白(CRP)及降钙素原(PCT)等,而血液病患者,尤其是白血病或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患者多有白细胞数量或分类的异常,此类患者一旦合并感染缺乏有效的判断指标,而且因自身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虽然CRP、PCT等有一定的提示意义,但上述指标的影响因素较多,缺乏特异性.近年来,CD64作为监测感染的指标,广泛应用于儿科及重症感染患者,本研究就中性粒细胞CD64阳性指数在血液病患者的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做一探讨.
李青赵明峰李玉明邓琦耿莉孟娟霞柴笑崔蕊穆娟隋涛肖霞张宇辰
关键词:中性粒细胞CD64血液病患者白细胞计数阳性自身免疫功能低下
特发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并发多发性动静脉血栓一例被引量:7
2012年
患者,男,57岁。因“双下肢肿痛伴发热10余天”于2011年5月入院。既往体健。查体:体温37.8℃,脉率92次/min,呼吸23次/min,血压140/90mmHg(1mmHg:0.133kPa);神清,散在少量皮下出血点,未见皮疹及黄染;胸骨无压痛,心、肺未见异常;腹软,全腹无压痛,肝、脾肋缘下未及,双下肢小腿皮肤发红、皮温高、轻度触痛、水肿++,
李青隋涛耿莉李玉明
关键词:特发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动静脉血栓多发性并发下肢肿痛肋缘下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合并自身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的诊断与治疗进展被引量:1
2013年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常出现免疫平衡失调,因此并发自身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的风险很高。自身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主要包括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及自身免疫性粒细胞减少症等[1]。
隋涛
关键词: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浆微小RNA差异表达谱的筛选与验证被引量:10
2014年
目的:筛选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ITP)患者血浆差异表达微小RNA( miRNA)。方法收集2012年6月至2013年9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血液科就诊的25例ITP患者及同期20名健康体检者血浆,采用miRNA芯片检测血浆中miRNA表达谱,筛选ITP血浆差异表达的miRNA。通过靶基因预测程序TargetScan和miRanda进行潜在的靶基因预测,并进行基因本体和信号通路注释分析,探索可能与ITP发病相关的基因和信号通路,并用实时( real-time) PCR对差异表达的miRNA进行验证。结果根据基因芯片结果,发现ITP患者血浆中存在29个差异表达的miRNA,其中上调15个,下调14个,通过靶基因预测程序TargetScan和miRanda预测出608个潜在的靶基因,基因本体分析显示参与生物学过程的基因占78.12%(475/608);参与分子功能的基因占80.76%(491/608);参与细胞组分的基因占87.66%(533/608),富集分析显示P<0.05的基因本体有9个。通路分析显示157个信号通路与608个靶基因相关,富集分析P<0.05的信号通路有25个。其中值得特别关注的信号通路是钙离子信号通路和 T 细胞受体信号通路。 real-time PCR 显示 ITP 患者血浆中miRNA4778-5p、miRNA4800-5p 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而 miRNA4707-5p、miRNA4721、miRNA3620-3p、miRNA378i显著低于健康对照(均P<0.05),与芯片结果一致。结论 miRNA芯片初步筛选出ITP患者血浆miRNA差异表达谱,生物信息学分析提示钙离子信号通路和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可能与ITP患者发病和进展有关。
隋涛马立李新李青白雪穆娟赵明峰
关键词:微RNAS计算生物学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复发/难治性儿童和成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疗效观察
研究背景和目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血液系统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和继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2种,后者可继发于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
隋涛
关键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利妥昔单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CD25BAFF
文献传递
老年人初发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效果评价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 分析老年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老年(年龄≥60岁)初发AML(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272例临床资料,对有生存资料的186例患者诱导缓解治疗和缓解后巩固治疗疗效进行分析. 结果 (1)采用诱导缓解治疗组中位生存期优于保守治疗组(10个月比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5.47,P=0.00);(2)不同诱导缓解方案临床完全缓解率、总有效率、早期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缓解后采用巩固治疗患者优于没有采用巩固治疗患者,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5个月和6个月(x2 =5.12,P=0.02);采用4~6个疗程巩固治疗生存期优于1~3个疗程,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9个月和1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7.72,P=0.01);复发率分别为50.0%和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81,P=0.37). 结论 对于一般情况较好、无严重脏器功能损害的老年AML患者,采用积极的治疗方法可提高疗效,延长生存期.
肖霞赵明峰李玉明邓琦耿莉李静怡穆娟李青隋涛
CD19 CAR-T细胞治疗B细胞淋巴瘤22例疗效及安全性被引量:7
2019年
目的探讨CD19 CAR-T治疗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评估2017年2月1日至2018年7月1日CD19 CAR-T治疗22例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22例患者输注CD19 CAR-T后,总体完全缓解(CR)率为45.5%,部分缓解(PR)率为31.8%,总有效率为77.3%。其中12例复发难治患者9例有效,2例达CR,7例PR;10例微小残留病(MRD)阳性患者,8例MRD转阴。全部患者外周血中均检测到CD19 CAR-T细胞在体内增殖,复发难治患者与MRD阳性患者T细胞增殖的达峰时间分别为治疗后第4.5(1~12)天和治疗后第12(5~19)天,外周血CAR-T细胞分别占总的T淋巴细胞的4.02%(2.23%~28.60%)和10.10%(3.55%~24.74%)。MRD转阴患者持续缓解,中位随访8(3~18)个月均未复发,且此组患者有3例联合PD-1抗体治疗,均达CR。复发难治患者中,7例CAR-T治疗后达PR患者疗效保持时间为1.5~6.0个月,PD-1表达率为25.7%~55.3%,5例CAR-T治疗无效患者PD-1均高表达;共有3例患者联合应用PD-1抗体,其中2例有效;2例CAR-T治疗后达CR患者中1例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另1例随访12个月仍持续缓解。22例患者输注CAR-T细胞后14例发生不同程度的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其中9例为1级CRS,4例为2级CRS,其中1例复发难治患者发生3级CRS,经糖皮质激素、IL-6抗体治疗后CRS得到控制。治疗有效的17例患者中14例发生CRS,治疗无效的5例患者均未发生CRS。难治复发患者发生CRS的严重程度高于MRD阳性患者。结论CD19 CAR-T在CD19^+ B细胞淋巴瘤中取得了疗效。CAR-T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应用能够更好地提高疗效,CAR-T细胞治疗可作为复发难治患者的挽救治疗,清除B细胞淋巴瘤的MRD效果更好且不良反应小。
肖霞江嫣雨曹雅青李青金鑫孟娟霞隋涛李玉明赵明峰
关键词:微小残留病B细胞淋巴瘤
改良单克隆抗体特异性俘获血小板抗原技术的简化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3
2011年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hn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患者体内存在的抗血小板自身抗体与自身血小板结合后介导其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被吞噬破坏,使得循环血小板数下降,导致全身广泛皮肤黏膜、甚至内脏出血。目前该病仍为排除性诊断。既往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的检测因为缺乏特异性,已经基本上没有临床鉴别诊断价值。
齐爱萍周虎周泽平马丽李慧媛葛菁隋涛杨仁池
关键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抗血小板自身抗体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