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晓丽

作品数:48 被引量:266H指数:9
供职机构: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2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4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28篇玉米
  • 15篇大豆
  • 9篇性状
  • 9篇选育
  • 8篇玉米新品种
  • 8篇栽培
  • 7篇农艺
  • 7篇农艺性
  • 7篇农艺性状
  • 6篇栽培技术
  • 5篇单倍体
  • 5篇主要农艺性状
  • 5篇倍体
  • 3篇生育
  • 3篇喷淋
  • 3篇品种选育
  • 3篇甲基磺酸乙酯
  • 3篇DH系
  • 2篇多抗
  • 2篇多抗玉米

机构

  • 47篇辽宁省农业科...
  • 3篇沈阳农业大学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江苏省农业科...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丹东农业科学...
  • 1篇铁岭市农业局
  • 1篇开原市农业技...
  • 1篇庄河市农业技...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47篇刘晓丽
  • 15篇孙成韬
  • 13篇王延波
  • 10篇刘欣芳
  • 10篇马骏
  • 10篇姜敏
  • 10篇齐欣
  • 9篇孙贵荒
  • 9篇李刚
  • 9篇杨镇
  • 8篇董丽杰
  • 8篇宋书宏
  • 7篇陈艳秋
  • 7篇孟庆国
  • 6篇孙恩玉
  • 5篇王金君
  • 5篇王文斌
  • 5篇王国宏
  • 4篇石清琢
  • 3篇张丽

传媒

  • 13篇辽宁农业科学
  • 7篇杂粮作物
  • 7篇园艺与种苗
  • 4篇玉米科学
  • 2篇种子
  • 2篇大豆通报
  • 2篇大豆科学
  • 1篇科技导报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农业经济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沈阳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学会青...

年份

  • 2篇2023
  • 3篇2022
  • 3篇2021
  • 7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 3篇2003
  • 6篇2002
  • 3篇2001
  • 1篇2000
4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玉米辽热群体轮回改良效果评价及染色体区段遗传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辽热群体是北方春玉米区的优良热带种质基因库。以辽热群体4个改良世代为试验材料,利用田间表型和SNP基因型分析群体改良效果及染色体区段遗传特征。结果表明,经过3轮S_(1)家系密植鉴定轮回改良,辽热群体的产量由7575.65 kg/hm^(2)提高至8247.50 kg/hm^(2),百粒重由31.22 g提高至36.03 g,株高由242.62 cm提高至271.83 cm,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改良效果。染色体结构分析发现,初始世代中超过96%的遗传背景在后续轮回改良群体中获得稳定遗传;随着改良轮次的增加,辽热群体染色体差异片段大小由13.14 Mb增加至70.29 Mb,且存在控制水分、穗行数和其他性状的分子标记和QTL,这可能是引起辽热群体产量和农艺性状发生显著变化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辽热群体经S_(1)家系密植鉴定改良法进行多轮改良,有效提升了产量相关性状的同时还保持了优良农艺性状。
刘欣芳姜敏马骏齐欣张默孟庆国孙成韬刘晓丽于佳霖贾钰莹王延波
关键词:玉米
玉米耐旱性的遗传机理及分子育种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9年
干旱是影响玉米生产的重要逆境因子,提高玉米品种的耐旱性可以有效降低产量损失。该文概述了利用连锁分析、关联分析、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技术进行的玉米耐旱性遗传机理研究,并对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转基因和基因编辑等现阶段主要的分子育种方法和发展前景进行了论述,以期进一步推动玉米耐旱性研究。
贾钰莹孙成韬于佳霖刘晓丽
关键词:玉米干旱分子育种
辽宁省大豆更替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研究
本文研究了建国以来辽宁省大豆更替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改进及主要农艺性状与更替品种产量的关系.总的趋势是13个性状中除了分枝数以外其余性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三粒荚数、分枝荚数、单株粒重、粒茎比、株高及主茎节数的增长...
孙贵荒宋书宏刘晓丽董丽杰孙恩玉张丽陈艳秋
关键词:大豆
文献传递
两种改良方法对玉米辽旅群体改良效果和杂优模式分析
2023年
旅大红骨是我国重要地方种质资源,通过S_(1)家系密植鉴定改良法和半姊妹家系配合力改良法对辽旅群体进行两轮改良。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显著改善群体的穗行数和出籽率,提高了群体穗粗、穗行数和出籽率的一般配合力及穗粗、百粒重的杂种优势。经过两轮S_(1)家系密植鉴定法改良,原始群体的产量一般配合力提高了8.96,超亲优势提高了12.22%;半姊妹家系配合力改良法产量一般配合力提高了4.75,超亲优势提高了11.49%。S_(1)家系密植鉴定法改良后的群体性状优良,一般配合力更高,杂种优势更强,与玉米各类群间特殊配合力没有明显差异,更适合对辽旅群体进行后续改良。
张默马骏齐欣贾钰莹姜敏孙成韬刘晓丽徐亮孟庆国刘欣芳王延波
关键词:玉米配合力
高产、优质、多抗玉米新品种辽单452号的选育被引量:1
2009年
辽单452号是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以自选系辽1604为母本,自选系辽1660为父本组配成的强优势玉米杂交种。各级试验示范结果表明,辽单452号具有高产、稳产、品质好、综合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等突出特点,是适合北方春玉米区种植的玉米新品种。
杨镇李刚刘晓丽王金艳那桂秋
关键词:玉米杂交种栽培技术
酚酸类物质在植物-土壤-环境中的作用被引量:4
2020年
首先叙述了化感作用的定义和化感化学物质的种类以及酚酸类物质的作用。其次,以酚酸类物质为研究重点,分别从该类物质对植物生理过程和生长发育的影响、与植物-土壤养分互作和与土壤根际微生物互作3个方面进行了重点论述。最后指出:(1)今后化感作用的研究应加强质谱成像技术应用,实现高分辨率代谢物的空间测绘;(2)结合基因敲除技术和代谢组学方法,全面明析次生代谢物合成的代谢途径的起源和进化的分子遗传证据,更加系统地认识地下相互作用的“黑箱”;(3)筛选含有害酚酸类作物和天然植被,进行化感除草。应用化感物质的结构与功能,开发新型合成农药;(4)加强化感残留效应相关研究。
刘晓丽赵娜贾钰莹肖万欣
关键词:化感作用酚酸植物生长根际微生物
辽豆11号快速大面积推广原因探析被引量:2
2003年
“辽豆 11号”在短时间内推广面积之大 ,经济社会效益之高 ,完全是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优质抗病和适应性广的特性 ,以及在重点推广区中建立大面积生产示范田和原种繁殖基地 ;
董丽杰刘晓丽陈艳秋孙贵荒
关键词:大豆原种繁殖基地
玉米新品种辽单5303的选育被引量:3
2021年
辽单5303是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应用玉米单倍体育种技术,以自选DH系辽68605为母本,自选DH系辽724C为父本杂交组配而成的中熟玉米品种,2020年通过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高产、稳产,品质优良。经鉴定抗大斑病,感茎腐病,中抗穗腐病,抗丝黑穗病,感灰斑病。活秆成熟,抗逆性突出,较抗倒伏,适应性广。一般产量750~830 kg/667m^(2)。适宜在辽宁省≥10℃活动积温2650℃以上的中熟春玉米类型区种植。
孙成韬王延波马骏刘晓丽刘欣芳齐欣于佳霖姜敏贾钰莹孟庆国王和君
关键词:玉米选育单倍体DH系
播期对大豆植株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6
2000年
以 3种不同结荚习性大豆品种为试材 ,研究不同播期对其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 :随着播期的推迟 ,各结荚习性品种生长发育加快 ,分枝数、分枝展开叶都有所减少 ,花期缩短 ,产量有不同程度降低 。
刘晓丽宋书宏王文斌董丽杰
关键词:大豆播期农艺性状生长发育
玉米旅欧群体评价及利用潜势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通过向玉米辽旅群体中导入血缘相近、脱水速率快的9份欧美种质,构建成含有不同比例欧美种质的3份旅欧群体,能显著改善收获时含水量、出籽率、生育期、穗粗和穗行数等重要性状,且保持原始群体优良的产量一般配合力,显著提高出籽率、穗长和行粒数的一般配合力。杂种优势分析结果表明,旅欧群体所配制的组合有效提升出籽率、收获时含水量、生育期和其他穗部性状的杂种优势,与塘四平头类群的杂优模式存在极高的产量应用潜力,为改良本土种质资源适宜机械化收获和探索欧美种质新的杂优模式奠定基础。
刘欣芳张默齐欣马骏姜敏孙成韬刘晓丽贾钰莹王金君张洋王延波
关键词:玉米杂种优势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