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亚林

作品数:198 被引量:1,715H指数:26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4篇期刊文章
  • 18篇会议论文
  • 3篇学位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 1篇专利

领域

  • 165篇天文地球
  • 19篇石油与天然气...
  • 10篇文化科学
  • 5篇生物学
  • 2篇理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61篇盆地
  • 30篇羌塘
  • 30篇青藏高原
  • 25篇油气
  • 25篇羌塘盆地
  • 25篇青藏
  • 23篇地质
  • 17篇勘探
  • 15篇缝合带
  • 13篇地球化
  • 13篇地球化学
  • 13篇地震
  • 12篇地层
  • 12篇储层
  • 11篇新生代
  • 11篇造山带
  • 11篇山带
  • 10篇地体
  • 10篇源岩
  • 10篇烃源

机构

  • 97篇成都理工大学
  • 90篇中国地质大学...
  • 31篇中国石油天然...
  • 23篇西北大学
  • 11篇中国科学院
  • 1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1篇川庆钻探工程...
  • 9篇南京大学
  • 7篇同济大学
  • 6篇青岛海洋大学
  • 6篇中国地质科学...
  • 6篇中国地震局
  • 6篇中国地质大学...
  • 5篇西南石油大学
  • 4篇成都地质矿产...
  • 3篇电子科技大学
  • 3篇太原理工大学
  • 3篇中国石油化工...
  • 3篇中国石油
  • 3篇新潟大学

作者

  • 198篇李亚林
  • 62篇王成善
  • 19篇魏玉帅
  • 18篇贺振华
  • 17篇张国伟
  • 14篇伊海生
  • 11篇王谋
  • 11篇王立成
  • 10篇朱利东
  • 10篇何光明
  • 10篇李勇
  • 9篇张玉修
  • 9篇李三忠
  • 8篇段志明
  • 8篇李祥辉
  • 8篇邹文
  • 8篇黄德济
  • 7篇方维萱
  • 7篇戴紧根
  • 6篇伍新和

传媒

  • 16篇天然气工业
  • 13篇地质通报
  • 10篇沉积与特提斯...
  • 10篇中国地质教育
  • 9篇岩石学报
  • 9篇石油地球物理...
  • 6篇地质学报
  • 5篇中国地质
  • 5篇大地构造与成...
  • 5篇沉积学报
  • 5篇矿物岩石
  • 5篇物探化探计算...
  • 4篇地质论评
  • 4篇地学前缘
  • 4篇石油物探
  • 3篇石油学报
  • 3篇新疆石油地质
  • 3篇中国矿业
  • 3篇陕西地质
  • 3篇成都理工大学...

年份

  • 6篇2023
  • 3篇2022
  • 7篇2021
  • 4篇2020
  • 4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7篇2016
  • 4篇2015
  • 6篇2014
  • 13篇2013
  • 5篇2012
  • 5篇2011
  • 10篇2010
  • 9篇2009
  • 10篇2008
  • 12篇2007
  • 15篇2006
  • 16篇2005
  • 11篇2004
19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川东高陡构造石灰岩出露区的地震采集技术及其应用效果被引量:5
2007年
在四川盆地东部高陡构造主体部位,地表主要出露二、三叠系石灰岩,地震地质条件差,是典型的低信噪比地区。通过多年的攻关研究,在地震采集方法上取得了重要进展,形成了适合该地区的地震采集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小道距和宽线观测、激发井深测试与优选、激发药量定量分析、密点排列波场调查分析等技术,这些技术在川东地区九峰寺和明月峡构造的应用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可以在类似复杂构造采集中进行推广和深化。
张孟李亚林李大军宋红玲
关键词:四川盆地地震数据
岩石孔隙流体对纵横波速度影响的实验研究及意义被引量:29
1998年
我们用MTS的超声波测试系统研究了地表岩样饱和水及孔隙压力对纵横波速度的影响。在实验研究中,分别在常温常压条件下测量了干燥岩石和完全饱水岩石的纵横波速度,并在模拟地层条件下,测量了岩石纵横波速度随孔隙压力的变化。实验结果显示:(1)岩石完全饱和水后,与干燥时相比,纵波速度将明显增加,最大可增加30%,且岩石在干燥时的纵波速度越低速度增大的比例越大,但纵波速度增大的比例与孔隙度无明显关系。饱水前后横波速度几乎保持不变。(2)在模拟地层的温压条件下,当孔隙压力由低到高,纵横波速度均将线性减小,且横波速度比纵波速度下降的比例更大。据此,得到了识别地层异常高压和地层含气的地震速度标志。
李亚林谢贤鹏贺振华单钰铭刘树根
关键词:纵横波速度孔隙流体
孔(裂)隙介质波场特征的超声实验及应用研究
该文的目的是了解和认识孔(裂)隙介质的弹性特征、非均质性、各向异性、油气开采特性(如孔隙度、渗透率)及流体状态(如流体饱和度、孔隙压力)等对波场特征的影响。为此,该文以超声波实验方法作为主要的研究手段,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
李亚林
关键词:裂隙介质各向异性渗透率预测
文献传递
可可西里卓乃湖地区五道梁群油页岩石油地质意义被引量:8
2009年
对可可西里中新统五道梁群油页岩研究表明:油页岩有机质丰度中等-高;有机质类型以腐泥型(Ⅰ)-腐殖腐泥型(Ⅱ1)为主。有机质的热演化以低成熟为主;总体上为较好的烃源岩,中新世时可可西里盆地为封闭、干热的以碳酸盐岩沉积为主的盐湖盆地。封闭与还原性静水环境为有机质的堆积和转化形成油页岩提供了条件。
姜琳朱利东王成善李亚林
关键词:可可西里盆地油页岩石油地质
青海省五道梁地层剖面晚第三系沉积物与古土壤辨析被引量:5
2003年
辨别沉积地层剖面中的古土壤层(原位沉积)具有重要的地学意义。论文拟以青海省五道梁地层剖面为例,尝试从剖面样品外部形态特征与内部性质探讨晚第三纪或更早之前沉积物与古土壤辨析方法。形态特征包括沉积物的色调、层次结构、生物扰动作用、植物根系等分析基本排除了研究地层剖面中的层段为古土壤。沉积物中较高的CaCO3含量、较低的铁游离度,均<20%,反映出沉积物源的风化程度低,都说明沉积物形成时的气候条件湿热程度不高。样品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等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地层剖面沉积物是经过异地搬运、沉积形成的。
黄成敏王成善李亚林伊海生
关键词:沉积物古土壤
北羌塘盆地托纳木地区埋藏及生烃史过程
2019年
运用BasinMod 1D软件对北羌塘盆地托纳木地区埋藏史和生烃史进行模拟,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王剑等,2009),北羌塘盆地东部埋深明显大于西部,相应的最大古地温也高于西部。托纳木地区新发现的上白垩统阿布山组(K2a)沉积表明,在晚白垩世,北羌塘盆地东西向沉积埋藏条件存在一定差别,盆地东部地壳较西部厚,可能早于西部隆起抬升。
张佳伟张佳伟
关键词:羌塘盆地埋藏史生烃史油气成藏
西藏北部新生代大型逆冲推覆构造与唐古拉山的隆起被引量:80
2006年
西藏北部唐古拉山地区新生代发育一大型逆冲推覆构造,推覆构造带走向与唐古拉山脉延伸方向一致,主体呈NW-SE向展布,由北部乌兰乌拉湖—巴庆构造带(锋带)、雀莫错—改纳构造带(中带)和南部各拉丹东—鄂碎玛构造带(根带)构成,构造样式上由根带到锋带表现为:高角度叠瓦逆冲构造、褶皱—逆冲构造和中低角度叠瓦逆冲构造,逆冲推覆运动方向由南西向北东,并在推覆构造带北侧发育新生代沱沱河前陆盆地。同构造岩浆侵入体同位素年代学和前陆盆地沉积充填序列演化表明,推覆构造形成时限为67.1~23.8Ma。推覆构造形成演化受控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造山和其后印度板块持续向北俯冲动力学体制,并造成唐古拉山地区地壳在始新世—渐新世的强烈缩短、增厚和唐古拉山脉的隆起。
李亚林王成善伊海生刘志飞李勇
关键词:青藏高原新生代逆冲推覆构造前陆盆地
青藏高原北部温泉活动沉积盆地的沉积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5
2005年
晚新生代温泉沉积盆地,是青藏高原腹地在南北向挤压、东西向伸展的构造背景下,沿南北向边界走滑断层,经边界正断层和内部张剪断层的进一步发展而形成的近南北向单断单剪楔形半地堑活动沉积盆地。它可能代表了晚新生代青藏高原第三期强烈挤压隆升事件,是侧向向东剪切挤出的结果。笔者以盆地充填序列和TL、ESR测年资料为主要依据,推测唐古拉山在30 0~2 5 0ka前后全面进入冰冻圈;而以温泉活动沉积盆地为代表的中更新世晚期(2 2 4 .0~1 5 0 .2ka)的冰碛 冰水堆积则对应于青藏高原第三期隆升的断陷盆地发育阶段;中更新世晚期—晚更新世中期(1 4 4 .0~5 6ka)为湖相沉积;晚更新世中期至今(35~0ka)对应于高原缓慢隆升与夷平发育阶段。长江溯源在35ka切割通天河盆地,形成通天河;而在1 6ka侵蚀切穿雁石坪 温泉兵站峡谷,形成布曲河。
段志明李勇李亚林张毅王谋黎兵
关键词:晚新生代青藏高原
西藏中部尼玛盆地页岩气地质特征及资源潜力被引量:5
2013年
位于西藏中部的尼玛盆地,面积约3000km2,是一个第三系陆相沉积盆地。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发现了两处暗色页岩,暗色页岩沉积厚度累计可达20m;有机地球化学数据暗示页岩具有生成页岩气的巨大潜力;利用类比法,估算出尼玛盆地页岩气资源量约为100~200×108 m3,具有较大的潜力。西藏中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发育一系列第三系陆相盆地,包括尼玛、伦坡拉、洞错和阿翁错盆地,这些盆地具有相似的地质背景与演化历史,具有页岩层发育的广阔空间,具有"小而肥"的特点,是西藏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地区。
孙涛王成善李亚林魏玉帅
关键词:页岩气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东秦岭二郎坪弧后盆地双向式俯冲特征被引量:30
1998年
二郎坪弧后盆地是北秦岭早古生代活动大陆边缘沟-弧-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今二郎坪岩群是古弧后盆地的物质残存,记录了盆地演化方式和过程。沉积建造和岩浆作用研究发现,在二郎坪弧后盆地南北两侧各发育一套活动型陆缘沉积体系和一系列府冲型花岗岩;变形构造解析反映出主造山期早期沿弧后盆地两侧各形成一套韧性推覆构造系,并具对冲型几何学样式,为俯冲带典型构造。综合分析表明,弧后盆地在造山早期分别俯冲于南部秦岭古岛弧和北部宽坪古陆之下,具双向式俯冲特征。
李亚林张国伟宋传中
关键词:弧后盆地构造环境
共2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