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成善

作品数:406 被引量:4,281H指数:40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63篇期刊文章
  • 32篇会议论文
  • 1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42篇天文地球
  • 35篇石油与天然气...
  • 19篇农业科学
  • 8篇生物学
  • 8篇自动化与计算...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6篇历史地理
  • 5篇经济管理
  • 5篇文化科学
  • 3篇动力工程及工...
  • 2篇建筑科学
  • 2篇水利工程
  • 1篇理学

主题

  • 110篇盆地
  • 50篇地层
  • 47篇青藏高原
  • 44篇地质
  • 39篇青藏
  • 39篇白垩纪
  • 31篇油气
  • 27篇地球化
  • 27篇地球化学
  • 27篇白垩世
  • 26篇同位素
  • 25篇羌塘
  • 25篇隆升
  • 25篇层序
  • 24篇古气候
  • 22篇大洋
  • 21篇新生代
  • 21篇松辽盆地
  • 21篇羌塘盆地
  • 16篇气候

机构

  • 268篇成都理工大学
  • 207篇中国地质大学...
  • 34篇南京大学
  • 29篇中国科学院
  • 25篇中国石油天然...
  • 20篇同济大学
  • 20篇中国地质大学
  • 16篇四川大学
  • 12篇中国地质科学...
  • 9篇吉林大学
  • 8篇四川师范大学
  • 8篇中国石化
  • 7篇中国地质大学...
  • 6篇成都地质矿产...
  • 6篇西北大学
  • 6篇中国石油化工...
  • 5篇江汉石油学院
  • 5篇中国石油化工...
  • 5篇中国石油
  • 4篇西华师范大学

作者

  • 406篇王成善
  • 62篇李亚林
  • 59篇李祥辉
  • 46篇伊海生
  • 36篇朱利东
  • 33篇胡修棉
  • 27篇黄永建
  • 26篇刘志飞
  • 23篇魏玉帅
  • 18篇陈曦
  • 18篇陈洪德
  • 16篇伍新和
  • 15篇黄成敏
  • 15篇万晓樵
  • 14篇向芳
  • 12篇金玮
  • 11篇冉波
  • 10篇王璞珺
  • 10篇王立成
  • 9篇任延广

传媒

  • 32篇沉积学报
  • 28篇地学前缘
  • 24篇成都理工大学...
  • 23篇地质学报
  • 17篇地质通报
  • 16篇沉积与特提斯...
  • 15篇矿物岩石
  • 14篇成都理工学院...
  • 1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0篇矿物岩石地球...
  • 8篇地质论评
  • 7篇现代地质
  • 6篇地质科技情报
  • 5篇地层学杂志
  • 5篇地球科学(中...
  • 4篇中国地质
  • 4篇地质科学
  • 4篇地球化学
  • 4篇中国科学(D...
  • 4篇岩石学报

年份

  • 2篇2024
  • 5篇2023
  • 4篇2022
  • 8篇2021
  • 4篇2020
  • 5篇2019
  • 2篇2018
  • 6篇2017
  • 6篇2016
  • 9篇2015
  • 11篇2014
  • 8篇2013
  • 8篇2012
  • 11篇2011
  • 16篇2010
  • 19篇2009
  • 21篇2008
  • 21篇2007
  • 25篇2006
  • 33篇2005
40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板块初始俯冲过程与弧前型蛇绿岩的形成:来自藏南日喀则蛇绿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的证据
本文以藏南雅鲁藏布缝合带中的日喀则蛇绿岩为研究实例,对其进行年代学和地球化学分析,表明蛇绿岩中的橄榄岩具有低A1203和Ca0含量和U型REE分布型式,表明其形成可能经历两个阶段,并结合区域上雅鲁藏布蛇绿岩的年龄主要集中...
戴紧根王成善朱弟成
关键词:岩石学地球化学年代学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中三叠统辫状河三角洲沉积被引量:20
2000年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中三叠统广泛发育由辫状河进积到内陆湖泊中而形成的辫状河三角洲。这种三角洲特征显著 ,明显有别于其它类型的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的主体是由含砾砂岩及中、粗粒砂岩组成的辫状河道沉积及水下分流河道沉积 ,它们由许多下粗上细的砂岩透镜体在垂向上相互叠置而成 ,单一透镜体最大厚度在 0 .5~ 4m不等。三角洲中交错层理丰富 ,其中尤以水道砂体侧向迁移加积而形成的侧积交错层异常发育为标志。由于辫状河三角洲形成时物源供给丰富且粒度粗 ,沉积物堆积速率快 ,因而湖泊的波浪对其影响改造甚微。三角洲砂体孔隙度及渗透性均好 ,且整个三角洲砂体分布稳定 ,为理想的储集层。
李维锋高振中彭德堂王成善
关键词:辫状河三角洲中三叠统储集层
白垩纪特殊沉积的古气候指示及红层定量古温度测量研究被引量:14
2006年
介绍了白垩纪陆相红层研究的现状及前景,特别是其在白垩纪陆相古气候恢复方面所具有的重要意义。系统讨论了白垩纪陆相红层中的特殊沉积及其古气候指示意义,并讨论了碳酸盐岩氧同位素方法定量古温度恢复的可能性及其局限性。指出白垩纪古气候具有时间上和空间上的不均匀性;并结合陆相红层的类型、特殊沉积的分布,参照古生物的地理分区对白垩纪古气候进行初步地理分区。
曹珂李祥辉王成善
关键词:古气候氧同位素古温度白垩纪
构造事件的沉积响应——建立青藏高原大陆碰撞、隆升过程时空坐标的设想和方法被引量:22
2001年
沉积盆地的地层形态、岩相类型以及空间配置样式是构造事件的重要标识。沉积序列中特征岩石组分的出现标志着毗邻造山带隆升的初始启动时间 ,与物源区地层单元垂向叠置序列相反或相同的岩屑组分剖面分布则是幕式构造旋回的反映。在前陆盆地中砾石层的出现被认为是冲断岩席活动的记录 ,而在断陷盆地和走滑拉分盆地中通常可识别出 10 0m级的向上变粗和向上变细的旋回层 ,它们被解释为构造高地重复隆升和溯源侵蚀的结果。最近的研究工作表明 ,急剧的构造沉降主要是通过细粒级河湖相沉积补偿的 ,广泛的砾岩进积发生在构造活动的平静期。构造驱动的山脉隆升表现为砾岩地层呈楔状体 ,纵向河流水系发育 ;重力均衡回返所导致的山系隆升则形成以横向河流水系为主的板状砾岩沉积。从青藏高原腹地、周缘和外延海洋盆地的沉积记录中可获取重大构造变革时期的信息 ,也许是解决目前有关印度与亚洲大陆碰撞、高原隆升等时性或穿时性以及限定陆内变形调节机制的一个重要手段。
伊海生王成善李亚林林金辉侯明才
关键词:青藏高原隆升机制造山带
数字露头与野外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趋势与展望被引量:5
2021年
野外实践教学是地质类专业教学体系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野外实践教学数字化、信息化已经成为地质类专业教学方式变革和发展的趋势,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在对目前国内外相关高校和研究机构数字露头和野外实践教学数字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对未来建设内容、建设方向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建议。
李亚林王成善文华国钟瀚霆马安林
关键词:地质类专业实践教学
喜马拉雅的隆升及其沉积反应研究新进展被引量:34
1998年
综述了喜马拉雅造山带沉积反应研究的新进展,通过研究认为喜马拉雅的隆升历史是:18~17Ma主要隆升开始,10.9~7.5Ma和0.9Ma至现今为两次隆升高峰期,在8Ma左右已隆升到接近于目前的高度;其隆升机制为强烈的构造逆冲与拆离拉伸作用共同控制着高原的隆升;其因地形剧烈隆升而导致的重大古气候变化,8~7Ma喜马拉雅地区的古气候发生重大变化,形成了典型的季风型气候。
王成善丁学林
关键词:隆升历史
四川广元地区中侏罗世—早白垩世粘土矿物与古气候被引量:14
2010年
利用粘土矿物特征作为气候指标对四川广元千佛崖-剑阁朱家岩剖面中侏罗统—下白垩统沉积的古气候状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蒙脱石(25.8%~1.0%~46.8%)、高岭石(31.0%~12.5%~12.6%)、伊利石(31.3%~68.0%~28.0%)和绿泥石(11.8%~18.5%~12.6%)相对质量分数变化指示的气候变化状况是相同的,与伊利石结晶度指数(0.26~0.31~0.27)和伊利石化学指数(0.62~0.66~0.79)曲线所指示的气候变化规律也是一致的。据此,将该区古气候划分为3个阶段,即中侏罗世早中期为以干冷为主的半干旱气候,中侏罗世晚期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变得相当干冷,而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则为暖湿气候。这一变化与同期全球气候变化具有一致性。
曹珂李祥辉王成善王立成王平康
关键词:粘土矿物古气候
仲巴微地体之定义及构成被引量:24
2014年
根据1∶5万西藏仲巴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结合1∶25万区域地质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对被认为属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西段夹持于两套混杂岩之间呈狭长分布的海相古生界为主地质体进行了研究。建议统一使用"仲巴微地体"术语以体现其构造属性,并初步定义为:仲巴微地体是指南东起于萨嘎县北查藏一带向北西到中印边界附近、被札达—仲巴—查藏和穷果—门士两条主断裂限制、一套以海相地层为主的地质体,它是由海相(震旦系/)奥陶系—三叠系组成的地层地体。进一步对比研究提出,仲巴微地体大致以巴噶—马攸木为界可分为幕霞和霍尔巴—仲巴两个地层分区,前者岩性未变质—弱变质,地层单斜、褶皱开缓;后者前石炭系以中低级绿岩相—片岩相为主,发育紧闭和同斜倒转褶皱;该地体可以划分为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四个构造层,大致反映了其构造和沉积演化。
李祥辉王成善李亚林魏玉帅陈曦
关键词:地层分区构造层区域地质调查雅鲁藏布江缝合带
油田注水吞吐采油的可行性分析被引量:14
2003年
Graham.J.W.的自吸理论公式揭示了裂缝性油藏自吸水驱油量与基质的物性、润湿性、油水界面张力、原油粘度以及油水接触面积的关系。根据这一理论公式,阐明了注水吞吐采油井应选择地层能量不足、原油粘度低、剩余可采储量高、油层亲水并具有1~2个物性好的主力油层,最好是反韵律所组成的裂缝发育的油组。亲油岩心、高粘度原油的全模拟实验证明,在注入水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和粘土防膨胀剂,可有效地保护储层、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改变岩石润湿性,可大幅度提高原油采出程度。
黄大志向丹王成善
关键词:油田自吸采出程度采油工艺
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再研究:从地质调查到矿物记录被引量:31
2005年
蛇绿岩带出现于全球大多数碰撞构造带上,通常是板块缝合带的标志,西藏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蛇绿岩带对于此种概念模型是毫无争议的。根据近年来现代洋壳和蛇绿岩研究成果以及分析技术,在20世纪80年代中法合作项目研究成果基础上,笔者再次对西起日喀则拉孜、东至泽当金鲁,长约500km的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蛇绿岩进行了研究。在野外调查基础上,对雅鲁藏布江蛇绿岩中500多个尖晶石样品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以探讨蛇绿岩的成因及其动力学背景,提出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属于超俯冲作用(suprasubduction)的产物,与近年来其他研究成果的认识一致。
王成善李亚林刘志飞李祥辉唐菊兴REJEAN HebertCOTE DuboisVARFALVY VHUOT F
关键词:地质调查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矿物蛇绿岩带板块缝合带俯冲作用
共4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