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熊黑钢

作品数:253 被引量:1,947H指数:22
供职机构: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计划资助项目北京市属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41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3篇农业科学
  • 62篇经济管理
  • 56篇天文地球
  • 3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3篇自动化与计算...
  • 11篇水利工程
  • 10篇生物学
  • 8篇历史地理
  • 4篇理学
  • 3篇社会学
  • 2篇机械工程
  • 1篇建筑科学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68篇土壤
  • 22篇气候
  • 19篇旅游
  • 19篇干旱
  • 19篇干旱区
  • 15篇绿洲
  • 14篇有机质
  • 14篇土壤盐
  • 12篇土壤有机
  • 11篇叶绿
  • 11篇叶绿素
  • 11篇叶绿素含量
  • 11篇土壤水
  • 11篇反演
  • 9篇地下水
  • 9篇塔里木盆地南...
  • 9篇气候环境
  • 8篇有机质含量
  • 8篇农业
  • 8篇小麦

机构

  • 204篇新疆大学
  • 176篇北京联合大学
  • 36篇教育部
  • 31篇中国科学院新...
  • 20篇中国科学院大...
  • 18篇北京大学
  • 16篇中国科学院
  • 13篇丽水学院
  • 11篇新疆生产建设...
  • 7篇曲靖师范学院
  • 5篇新疆财经大学
  • 5篇昆明理工大学
  • 4篇华南师范大学
  • 3篇南京大学
  • 3篇黄淮学院
  • 3篇曲阜师范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研...
  • 3篇中国科学院新...
  • 3篇中国科学院植...
  • 3篇新疆教育学院

作者

  • 249篇熊黑钢
  • 47篇张芳
  • 24篇栾福明
  • 19篇闫人华
  • 17篇王芳
  • 17篇崔之久
  • 16篇钟巍
  • 16篇李宝富
  • 15篇张建兵
  • 15篇刘耕年
  • 13篇靳彦华
  • 13篇龙桃
  • 11篇王昭国
  • 10篇韩茜
  • 9篇韩春鲜
  • 8篇夏倩柔
  • 8篇王莉峰
  • 8篇张小雷
  • 8篇王凯龙
  • 7篇时卉

传媒

  • 22篇干旱区资源与...
  • 15篇干旱区地理
  • 12篇中国沙漠
  • 10篇水土保持研究
  • 8篇干旱地区农业...
  • 8篇光谱学与光谱...
  • 8篇中国农学通报
  • 8篇新疆大学学报...
  • 7篇干旱区研究
  • 6篇冰川冻土
  • 6篇地理科学
  • 5篇水土保持学报
  • 5篇中国生态农业...
  • 5篇地理学报
  • 5篇地域研究与开...
  • 5篇新疆农业科学
  • 5篇第四纪研究
  • 4篇生态学报
  • 4篇农业工程学报
  • 4篇江苏农业科学

年份

  • 5篇2020
  • 14篇2019
  • 9篇2018
  • 11篇2017
  • 12篇2016
  • 13篇2015
  • 20篇2014
  • 26篇2013
  • 10篇2012
  • 17篇2011
  • 15篇2010
  • 17篇2009
  • 9篇2008
  • 10篇2007
  • 8篇2006
  • 5篇2005
  • 10篇2004
  • 2篇2003
  • 1篇2002
  • 6篇2001
25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不同模型的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光谱反演比较分析被引量:39
2013年
以新疆奇台县为研究区域,选取该县40个土壤样本,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法和人工神经网络法两种方法分别建立了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反演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不同模型的精度值各异,其拟合效果从高到低依次为人工神经网络(ANNs)集成模型>单个人工神经网络(ANNs)模型>多元逐步回归(MLSR)模型。人工神经网络的线性和非线性逼近能力较强,而其集成模型作为提高反演模型精度的重要手段,相关系数高达0.938,均方根误差和总均方根误差最小,分别仅为2.13和1.404,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预测能力与实测光谱非常接近,分析结果达到了较实用的预测精度,为最优拟合模型。
栾福明张小雷熊黑钢张芳王芳
关键词:土壤有机质人工神经网络
中国第四纪冰期数值年表初步划分被引量:63
2005年
20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第四纪冰川冰期主要是根据第四纪冰川遗迹的侵蚀-沉积地貌特征和沉积物的物理化学风化程度的差异划分的相对年代;80~90年代开始有放射性碳和地衣法的测年;90年代以后,采用热释光和电子自旋共振技术测年,获得了我国第四纪冰川的一些数值年代,划分了5次冰期,其时代初步定为:小冰期Ⅲ(1871±20A.D.),小冰期Ⅱ(1777±20A.D.),小冰期Ⅰ(1528±20A.D.);新冰期Ⅲ(1550±70aB.P.,1580±60aB.P.),新冰期Ⅱ(2.8~2.5kaB.P.),新冰期Ⅰ(3.1kaB.P.);末次冰期Ⅳ(YD)(11.5~10.4kaB.P.),末次冰期Ⅲ(24~16kaB.P.),末次冰期Ⅱ(56~40kaB.P.),末次冰期Ⅰ(73~72kaB.P.);倒数第二冰期(相当于MIS6~10),Ⅲ阶段(154~136kaB.P.),Ⅱ阶段(277~266kaB.P.),Ⅰ阶段(333~316kaB.P.);倒数第三冰期(相当于MIS12~16),Ⅱ阶段(520~460kaB.P.),Ⅰ阶段(710~593kaB.P.)。未来的研究趋势是采用宇宙成因核素暴露年代方法和光释光技术在更大的空间尺度上对冰川地貌精细定年,分析第四纪冰川发育的空间差异和异时性机制。
易朝路崔之久熊黑钢
关键词:第四纪冰川冰期划分
绿洲不同尺度地下水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不合理的开发使用地下水资源会产生一系列的环境生态问题,科学的论证地下水变化规律,为今后有效的开发、管理干旱区地下水资源提供重要保证和必要前提。【方法】以天山北坡奇台绿洲为研究区,从县域和乡级两个不同尺度对其地下水位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及成因进行分析。【结果】县域范围内地下水位变化受人口因素影响深,乡级尺度受耕地面积因素影响更大。乡级尺度中,西-东方向农业发展历史长的乡镇地下水埋深早期下降快,后期逐渐趋缓。而早期以畜牧业发展为主的地区则反之。南一北方向,地下水埋深平均下降速度依次是中部(0.47 m/a)>北部(0.31 m/a)>南部(0.13m/a)。【结论】县域范围、乡级尺度引起地下水埋深变化的因素不同,时空变化特征也不一样。
夏倩柔熊黑钢张芳
关键词:地下水埋深
基于BP神经网络的不同人为干扰强度下盐渍土SO42-定量分析被引量:4
2020年
SO^2-4是盐渍土阴离子中的主要离子,但目前针对不同人为干扰区域土壤中SO^2-4反演研究却鲜有报道。土壤高光谱与土壤某元素间的关系表现为非线性,传统线性偏最小二乘模型(PLSR)对土壤元素的反演精度有限。本文以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境内不同人为干扰区域的盐渍化土壤为研究对象,以土壤的野外高光谱和SO24含量为数据源,对原始(R)和对数(LogR)变换后的高光谱分别进行0阶、一阶和二阶微分预处理,选择通过0.05显著性水平的波段为敏感波段,将敏感波段对应的高光谱反射率作为非线性BP神经网络模型的输入变量,并设定BP的隐藏节点为300,学习速率为0.01,最大迭代次数为1000,训练函数为trainscg。从SO24的真实值与预测值的散点图、拟合效果图和BP训练过程3个方面,定量分析无人为干扰(A区)和有人为干扰(B区)土壤SO24含量,并与PLSR对比预测精度。仿真显示,A区二阶微分后的BP预测精度优于一阶微分,而B区一阶微分后的BP预测精度优于二阶微分。且不论在A区还是B区,LogR光谱变换的反演精度均优于R。最佳BP模型的相对预测性能(RPD)、决定系数(R^2)、均方根误差(RMSE)和迭代次数,在A区分别为3.309、0.906、0.253和8次,在B区分别为2.234、0.844、0.786和45次,表明BP对A区SO24的预测能力非常强(RPD>2.5),对B区SO24的预测能力较强(RPD为2.0~2.5)。而在A区和B区两种光谱变换的一阶和二阶微分中,PLSR的RPD值均在1.4与1.8之间,其预测性能一般;在B区的0阶微分中,PLSR的RPD值均小于1.0,其不能对SO24进行预测。因此,BP模型能对不同人为干扰区域的SO^2-4进行有效的定量分析。
田安红付承彪熊黑钢赵俊三
关键词:盐渍土BP神经网络模型
河水漫溢对塔里木河下游土壤颗粒组成的影响被引量:4
2010年
通过对比塔里木河下游在生态输水过程中形成的漫溢区和非漫溢区土壤的颗粒组成,分析了漫溢作用下土壤颗粒组成的变化特点,探讨了不同干扰方式对土壤颗粒组成的影响,目的是为解释河水漫溢后植被出现明显变化是否由漫溢引起表层土壤粘粒和粉沙物质明显增多造成的。结果显示:(1)塔里木河下游土壤的颗粒组成以粗粉沙、极细沙和细沙为主,粒径一般在31~250μm,属沙质壤土;(2)漫溢干扰后粒径组成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粒径的偏度大部分大于0.30,属极正偏,即主要粒度集中在粗粒部分,而颗粒分布的峰态大部分较漫溢前有所变宽、变缓;(3)漫溢方式对粉沙和粘粒物质百分含量的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漫溢方式对颗粒组成的影响最为显著;但是不同漫溢方式、漫溢频次和漫溢持续的时间对土壤粘粒和粉沙物质的影响各异;(4)通过对漫溢方式、漫溢持续和频次对土壤粘粒和粉沙物质组成的讨论,适度漫溢干扰更有利于表层粘粒和粉沙物质的积累,这与国外的一些研究的适度干扰假设是一致的。
周斌徐海量熊黑钢
关键词:土壤颗粒塔里木河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春季沙丘不同部位表层土壤水分空间变异性研究被引量:8
2010年
研究春季沙丘土壤水分含量及其变异特性对沙丘植被建设、防风固沙工程具有重要意义。对4月初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半固定沙丘迎风坡、背风坡及丘间低地表层土壤水分研究发现,丘间低地土壤含水量(14.86%)远高于迎风坡(7.65%)及背风坡(7.38%);表层土壤水分的变异强弱与土壤含水量高低呈正相关,具体为丘间低地>迎风坡>背风坡,其变异系数分别为0.23,0.15,0.14。迎风坡、背风坡及丘间低地表层土壤水分空间自相关程度高,前两者能很好地拟合为球状模型,后者为指数模型,3者变程差距大,分别为24.32m,8.79m,91.00m。沙丘各部位表层土壤含水量等值线图一方面显示了坡面中部及下部土壤水分总体上高于上部,另一方面也直观体现了各部位表层土壤水分的空间变异性。
张建兵熊黑钢郭宇翔钟秀娟于言哲
关键词:土壤水分
于田县建国50年来耕地变化问题研究被引量:4
2005年
本文将 1 949年~ 1 998年于田县农业生产相关资料进行汇集和整理 ,从而做出耕地及产量诸因子 5 0年来的变化曲线。在量上对耕地变化及作物产量作了初步的分析 ,同时利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得出依靠种植面积的增加借以提高作物产量的现象在于田县农业生产中依然存在、并仍占有相当比重的结论。
张明熊黑钢张自力韩茜陈顺礼
关键词:耕地塔里木盆地生态环境
基于综合光谱指数的不同程度人类干扰下土壤有机质含量预测被引量:9
2018年
为寻求同一背景不同人类干扰程度下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最佳预测模型,本研究以天山北麓的土壤为研究对象,运用Landsat8遥感影像以及实测光谱2种方式进行对比,结合不同的综合光谱指数,对无人干扰区、人为干扰区的影像反射率和实测光谱反射率进行光谱变换,分析反射率及其变换形式与有机质含量的相关性,以相关系数通过0. 01和0. 05显著性水平检验的波段作为自变量,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分别建立了无人干扰区、人为干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光谱预测模型,精度最高的为最优模型。结果表明:(1) Landsat8影像中B1~B5波段与有机质含量的相关系数通过了0. 01与0. 05显著性水平检验,作为自变量建立有机质含量预测模型。同时,为了能与影像反射率有个良好的对比,实测光谱反射率及其变换形式同样也选择5个相关系数最大的波段作为敏感波段用以建立模型。在影像与实测光谱中,土壤盐分指数结合植被指数与有机质含量相关性最好的分别是无人干扰区的SI_3、DVI和SI_3、RVI;人为干扰区的SI_2、RVI和SI_1、RVI。在结合光谱综合指数的模型中,无论是影像还是实测光谱,都是以反射率与植被指数、盐分指数相结合作为自变量建立的模型精度最好。对比2种预测方式,预测效果最好的是利用实测光谱与盐分指数、植被指数建立的无人干扰区一阶微分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及人为干扰区的倒数之对数一阶微分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R^2分别为0. 93和0. 89。
郑曼迪熊黑钢乔娟峰刘靖朝
关键词:干旱区遥感土壤有机质
近12kaBP以来南疆博斯腾湖气候环境演化被引量:32
1998年
根据博斯腾湖沉积物自生碳酸盐稳定同位素以及孢粉和地化元素资料的分析,建立了近12kaBP以来此地区的气候环境的演变序列,并得到以下结论:(1)其气候演变特征同新疆地区由其他地质记录所反映的基本一致,气候演变具有明显的西风型环境演变特征,表现为冷与相对湿润、暖与相对干旱的水热配置关系;(2)由δ(18)O所反映的温度波动存在显著的后期增温特征,结合δ(13)C及Ca-CO3等指标的变化,可以划分出若干具有广泛区域一致性的冷暖阶段,其中暖峰主要出现于11.5-11.0ka、9.4ka、7.5-7.0ka、6.0-5.5ka、3.0ka和2.0kaBP;而冷峰主要出现于11.0-10.0ka、8.8ka、5.0-4.5ka、3.3ka和1.5kaBP和2.0-1.5kaBP期间快速的冷暖变化都具有显著的突变性特征;(4)在7.0-5.0kaBP期间相对暖湿的环境特征可能是全新世大暖期鼎盛期的反映,这也是剖面中唯一的最为显著的暖湿期。
钟巍熊黑钢
关键词:气候环境演变气候变化
奇台县粮食生产潜力变化过程分析被引量:1
2011年
据奇台县多年气象数据和农业生产资料,应用方差分析外推法、农业生态区域法等方法,分析了温度和降水的变化特征、光温水生产潜力与粮食实际单产的关系。结果表明:温度和降水的整体变化过程可分为冷、干时段(1970-1981)、过渡时段(1982-1999)和暖、湿时段(2000-2006)。预计今后平均温度(2007-2014年)5.84℃和平均降水量(2007-2013年)207.61mm,较上一周期将分别增加0.14℃和10.35mm。光温水生产潜力模型精度较高(精度达94%),据此预测2007-2014年的粮食平均产量将达6338.25kg/hm2。光温水生产潜力变化可划分为三个阶段:低增长阶段(1970-1981年)、加速增长阶段(1982-1999年)和平稳阶段(2000-2006年)。其中,第三阶段的光温水生产潜力为第一阶段1.88倍。在干旱区,水分有效利用率是提高粮食生产潜力最主要的因素。
卢文娟熊黑钢李宝富
关键词:气候变化
共2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