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闫人华

作品数:33 被引量:224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计划资助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篇经济管理
  • 8篇环境科学与工...
  • 6篇天文地球
  • 4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 2篇水利工程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6篇干旱
  • 6篇干旱区
  • 5篇气候
  • 5篇气候特征
  • 5篇夏季
  • 5篇县域
  • 5篇小气候
  • 5篇小气候特征
  • 5篇极端干旱区
  • 5篇产业结构
  • 4篇新疆县域
  • 4篇太湖
  • 4篇下垫面
  • 4篇不同下垫面
  • 3篇蒸散
  • 3篇生态系统
  • 3篇太湖流域
  • 3篇芨芨草
  • 3篇流域
  • 3篇湖流

机构

  • 23篇新疆大学
  • 20篇北京联合大学
  • 14篇中国科学院
  • 6篇教育部
  • 6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安阳师范学院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苏州科技学院
  • 1篇江苏省水资源...
  • 1篇水利部太湖流...
  • 1篇太原市成成中...

作者

  • 33篇闫人华
  • 19篇熊黑钢
  • 6篇瞿秀华
  • 6篇高俊峰
  • 5篇陈肖飞
  • 5篇张芳
  • 4篇黄佳聪
  • 4篇李成圆
  • 3篇夏英辉
  • 3篇冯振华
  • 2篇张落成
  • 2篇田广增
  • 2篇黄琪
  • 2篇郑丽丽
  • 2篇张志明
  • 2篇王雁
  • 1篇张艳会
  • 1篇张民
  • 1篇李艳华
  • 1篇丁建丽

传媒

  • 4篇中国农学通报
  • 3篇生态学报
  • 2篇干旱区资源与...
  • 2篇湖泊科学
  • 2篇中国沙漠
  • 1篇资源科学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国土与自然资...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经济地理
  • 1篇企业经济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甘肃农业大学...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资源开发与市...
  • 1篇环境科学研究
  • 1篇江苏水利
  • 1篇西南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6
  • 8篇2015
  • 2篇2014
  • 9篇2013
  • 3篇2012
  • 7篇2011
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修正移动平均模型的调整系数法对我国实际城镇失业率的测算与分析被引量:4
2011年
失业是关乎民生及社会经济稳定的重要问题,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劳动力市场供求局势日趋严峻。如何科学、合理地测算我国真实城镇失业率,是劳动经济学界十分关注的难点问题。依照方法的可操作性、运算的简易性及数据的可获得性准则,同时为能更好地解释和反映影响失业率的各种基本因素,与实际情况尽可能接近,本文修正移动平均模型,以调整系数法为基础,对我国实际城镇失业率进行测算,以期得到更为符合实际的估算结果,为缓解就业压力,治理失业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依据。
李金叶冯振华闫人华
关键词:登记失业率
极端干旱区夏季不同土地类型的小气候特征差异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通过对新疆于田县5种不同土地类型的小气候因子进行观测,探讨了不同土地类型气温、地温、相对湿度、风速、蒸发等小气候因子在特征值、逐日变化幅度、垂直变化上的差异性特征。结果表明:①沙漠、戈壁、棉花地、玉米地在气温、地温、风速、蒸发及其逐日变化幅度上依次递减,而相对湿度依次递增。②总体来看,各土地类型(下垫面)风速均随高度的增加而下降,地温则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其变化幅度差异明显。除玉米地外,各下垫面越向上,气温越高,相对湿度越大。③5个下垫面的夜间蒸发量较白天迅速减少,尤以绿洲减少比例最大,达到86%。④具有过渡性质的交错带无论是因子特征值,还是垂直变化趋势、幅度均与沙漠、戈壁相似。甚至由于戈壁的海拔相对较高,交错带的特征值和变化幅度高于戈壁,而介于沙漠和棉花地之间。⑤由于自身水份与植被覆盖条件的不同,戈壁、沙漠的气温与相对湿度两因子的相关性较差,而玉米地、棉花地居中,交错带最好。
闫人华熊黑钢张芳夏英辉
关键词:极端干旱区小气候
绿洲-荒漠过渡带蒸散与主要环境因子关系分析被引量:4
2013年
以实测气象资料为基础,通过波文比能量平衡法对芨芨草地蒸散量进行计算,分析了不同天气条件对蒸散与主要环境因子之间相互关系的影响,建立了适合新疆天山北麓绿洲-荒漠过渡带的蒸散预测模型。结果表明:1)影响过渡带蒸散的四大主要环境因子依次是净辐射(Rn)、土壤热通量(G)、气温(T气)、相对湿度(RH)。2)不同天气条件下各主要环境因子及蒸散日变化曲线特征差异显著。晴天蒸散曲线呈"单峰型",阴天表现为"多峰型",而雨天显示为"偏峰型"。平均情况下基本与晴天一致。3)除Rn外,其它主要因子与蒸散线性拟合度均表现为雨天最大,晴天、平均次之,阴天最差。4)适合不同天气条件下的蒸散预测模型表明:除阴天外,热量是影响干旱区绿洲-荒漠过渡带蒸散的主导因素。
闫人华熊黑钢李成圆瞿秀华
关键词:蒸散环境因子
极端干旱区夏季不同下垫面小气候特征的差异研究
通过对新疆于田县5种不同下垫面的小气候因子进行观测,探讨了不同下垫面气温、地温、相对湿度、风速、蒸发等小气候因子在特征值、逐日变化幅度、垂直变化上的差异性特征.结果表明:沙漠、戈壁、棉花地、玉米地在气温、地温、风速、蒸发...
闫人华熊黑钢夏英辉
关键词:小气候资源利用
文献传递
基于国产GF-1遥感影像的山区细小水体提取方法研究被引量:57
2015年
以国产"高分一号"16m遥感图像为数据源,在特克斯县选取两个研究区域,针对山区细小线状河流提取难度较大的问题,使用基于规则的面向对象的方法实现了对山区细小水体的精确化提取。首先,在总结前人选择最优分割尺度的基础上,考虑了各层权重信息,针对某一特定地物,提出了指示最优分割尺度的指标——改进的与邻域绝对均值差分方差比(MRMAS),并由此获取了影像上细小水体的最优分割尺度。其次,为区分水体和山体阴影,构建阴影水体指数SWI=B1+B2-B4,成功剔除了绝大部分阴影信息。最后,利用形态学膨胀滤波及Pavlidis异步细化算法对提取的细小水体进行后处理,最终得到细小河流的矢量化水系图。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完整、快速地提取出山区细小线状河流信息,总体精度在90%以上,Kappa系数在85%以上,有效排除阴影等暗色地物的干扰,基本消除椒盐噪声。该研究成果或对国产高分影像处理系统的研发与应用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
李艳华丁建丽闫人华
关键词:图像细化
太湖流域圩区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被引量:16
2015年
以遥感图像、气象水文资料和实地水生态状况调查数据为基础,利用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太湖流域圩区的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了评价,并分析其空间差异性。结果表明:太湖流域的圩区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为325.93×108元,以对生态系统的调节、维持功能等间接使用价值为主,是直接使用价值的6.18倍。主要受水域分布面积大小的影响,圩区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总量呈现出杭嘉湖区>阳澄淀泖区>湖西区>浙西区>武澄锡虞区>浦西区>太湖区>浦东区的特点。太湖流域单位面积圩区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平均价值为22.73元m-2a-1,整体表现为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布格局。
闫人华高俊峰黄琪赵家虎董川永陈肖飞张志明黄佳聪
关键词:水生态系统太湖流域
天山北坡县域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差异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为了研究新疆县域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及地区差异,以其现代农业最发达的天山北坡13个县(市)作为研究单位,以10项指标作为分析因子,采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建立了其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综合得分的回归模型,在此基础上使用综合因子得分对各县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利用ARCGIS10.0软件绘制了这13个县(市)的综合发展水平空间分异图。结果表明:影响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主要有投入产出因子、生活现代化因子和生态因子,其中,投入产出因子在衡量天山北坡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中发挥着决定作用,其方差贡献率达47.22%;将天山北坡各县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分为发达、较发达、欠发达、不发达四类,且根据综合得分情况得知,天山北坡各县现代农业发展极不均衡,有54%的县(市)处于研究区平均发展水平之下;天山北坡各县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呈现出由中心向两边递减的"凸"字型空间格局。
李成圆熊黑钢闫人华
关键词:天山北坡现代农业
天山北坡井灌区地下水埋深动态变化的驱动力及预测模型研究被引量:5
2012年
以新疆奇台县地下水监测点的多年水位和相关资料为基础,探讨了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的驱动力及其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地下水埋深的年际动态变化与地下水开采量、粮食产量、小麦价格等驱动力均有极其显著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511、0.7519、0.8576。地下水年内埋深变化与农业季节性开采地下水同步,相关性显著。3月地下水位最高,7月份最低。若考虑地下水埋深变化与机井抽水之间的滞后性,其相关系数可达0.8496。人文驱动力对地下水位变化的影响远大于自然驱动力。建立的地下水埋深变化多元回归模型,模拟值精度较高,不仅能较好的反映地下水位的动态变化,也较好地显示了各自然、人文因子与地下水埋深之间的相关关系。
熊黑钢赵明燕陈西玫闫人华
关键词:地下水埋深
绿洲-荒漠过渡带芨芨草地SPAC系统蒸散与①多环境因子关系分析被引量:12
2013年
利用波文比能量平衡法对天山北麓绿洲荒漠过渡带芨芨草地的夏季蒸散量进行测定,采用通径分析与相关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蒸散与主要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建立了适合该地区的蒸散预测模型。结果表明:(1)各种环境因子对蒸散影响的大小排序为:净辐射(R n)>土壤热通量(G)>空气温度(T气)>空气相对湿度(RH)>5 cm土壤温度(T土-5 cm)>实际水汽压(e a)>风速(Vwind)>5 cm土壤含水率(S土-5 cm);(2)各因子通过R n对蒸散产生的间接作用都大于其自身直接作用,反映出净辐射是制约蒸散大小的主导因子,是决定干旱区蒸散量的关键;(3)土壤热通量对蒸散的直接负效应远小于通过其他因子的间接正效应,出现其直接负效应与综合效应相反的结果;(4)建立并经过检验的蒸散预测模型表明:与温暖湿润区蒸散依靠水、热并重情况不同的是,极端干旱区主要依靠热量因子强度的增加,才能有较大的蒸散量。
闫人华熊黑钢冯振华张芳瞿秀华
关键词:SPAC系统蒸散环境因子
长江中下游四大淡水湖生态系统完整性评价被引量:19
2016年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淡水湖泊集中分布区域,研究该区域湖泊生态系统完整性对于湖泊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具有重要意义。物理、化学和生物完整性指标已经广泛应用于河湖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但是缺少物理、化学和生物完整性的综合评价方法。以历史调查状况为主要参照系统,构建了基于物理、化学和生物完整性的多参数湖泊完整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合近年来长江中下游四大淡水湖(洞庭湖、鄱阳湖、巢湖、太湖)生态系统调查数据,对四大淡水湖生态系统完整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洞庭湖、鄱阳湖、巢湖和太湖的综合得分分别为66、71、57和57。根据评价等级划分标准,洞庭湖和鄱阳湖生态系统完整性状况都达到"好"的等级,而巢湖和太湖则处于"一般"等级;结果显示,该指标能够表征人类活动对于湖泊生态系统完整性不同方面的干扰,且能够反映四大淡水湖生态系统完整性历史变化状况。因此,该方法可以作为长江中下游淡水湖泊生态系统完整性综合评价的工具并能够为湖泊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提供科学支撑。
黄琪高俊峰张艳会闫人华王雁蔡永久
关键词:浅水湖泊湖泊生态系统长江中下游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