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熊尚发

作品数:33 被引量:720H指数:18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8篇天文地球
  • 3篇生物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建筑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8篇古气候
  • 6篇黄土
  • 5篇气候
  • 4篇植物
  • 4篇全新世
  • 4篇南方红土
  • 4篇季风
  • 4篇古环境
  • 4篇冰期
  • 3篇第四纪
  • 3篇粘土
  • 3篇植被
  • 3篇红土
  • 3篇红粘土
  • 3篇风化
  • 3篇磁性地层
  • 2篇第三纪
  • 2篇中国黄土
  • 2篇同位素
  • 2篇剖面

机构

  • 25篇中国科学院
  • 9篇中国科学院地...
  • 5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中国科学院南...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兰州大学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西北大学
  • 1篇浙江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科学院植...
  • 1篇中国地图出版...

作者

  • 33篇熊尚发
  • 18篇丁仲礼
  • 13篇刘东生
  • 7篇杨石岭
  • 3篇孙继敏
  • 3篇顾兆炎
  • 2篇姜文英
  • 2篇黄翡
  • 2篇郭利成
  • 2篇卢海建
  • 1篇朱日祥
  • 1篇许冰
  • 1篇陈卓
  • 1篇陈洪玲
  • 1篇侯圣山
  • 1篇姜大膀
  • 1篇李硕
  • 1篇肖举乐
  • 1篇余志伟
  • 1篇李逊

传媒

  • 11篇第四纪研究
  • 4篇科学通报
  • 2篇海洋地质与第...
  • 2篇山地学报
  • 1篇土壤学报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微体古生物学...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地理科学
  • 1篇中国基础科学
  • 1篇地学前缘
  • 1篇山地研究
  • 1篇地球科学与环...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4
  • 2篇2002
  • 2篇2001
  • 3篇2000
  • 4篇1999
  • 5篇1998
  • 2篇1996
  • 1篇1995
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全新世年代框架约束下的东北地区土壤有机碳储库时空格局被引量:3
2022年
土壤有机碳储库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单元,明确土壤有机碳储库的时空分布及其与气候的关系是有效发挥土壤碳封存作用的前提。本研究以东北地区半湿润-半干旱气候梯度带22个全新世实测土壤剖面为对象,在AMSC、 OSL年代约束下,以千年窗口碳密度为框架建立区域全新世土壤有机碳密度的时空分布模式,从剖面序列和区域尺度分析全新世气候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密度时空分布的影响。结果显示,东北地区土壤有机碳密度自全新世以来明显增加,12~9 ka、 9~6 ka、 6~3 ka和3~0 ka时段累积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别为2.21 kg/m^(2)、 4.28 kg/m^(2)、 6.92 kg/m^(2)和9.83 kg/m^(2);在空间上,全新世土壤有机碳密度整体上自西南向东北呈增加趋势,东北部高值区为35~50 kg/m^(2),西部低值区为4~9 kg/m^(2)。无论在空间分布还是时间分布上,东北地区全新世土壤有机碳密度均受气候要素(尤其湿度)控制。这表明,全新世生物生产力较为稳定,当气候偏冷湿时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积累,这也意味着未来气候变暖不利于区域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封存。
陈雨露郭利成崔静怡熊尚发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密度全新世
中国黄土事件地层学
丁仲礼杨石岭孙继敏余志伟熊尚发
研究目标为:确定260万年来黄土记录的不同时间尺度的古气候事件,得到事件地层学的完整序列,同时综合多个剖面的气候记录,给出类似于深海Specmap的古气候曲线;研究第四纪时期气候变化的旋回、振幅、周期、相位、转型事件等特...
关键词:
关键词:黄土高原古气候
追忆刘东生先生
倏忽之间,刘先生仙逝已历半载。先生的音容笑貌,却宛在眼前。我是1993年从成都山地所考入地质所,开始师从刘先生学习第四纪地质学的。其实在1988年玉泉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我就选修了刘先生主讲的第四纪地质学课程,由此算来...
熊尚发
文献传递
北京及其邻近地区黄土沉积与古气候演化
熊尚发
关键词:黄土地层第四纪构造古气候
末次冰期中国黄土古气候记录与高纬冰心及热带海洋记录对比被引量:4
1998年
通过对比南北半球高纬冰心记录、热带海洋记录及中国黄土古气候记录,获得末次冰期全球气候变化的两套模式的认识。一套模式以格陵兰冰心记录为代表,具有高频变化、等值波动、快速转换等特征。另一套模式以苏禄海、南极冰心记录为代表,表现为与全球冰量变化相似的特征。中国黄土粒度记录了两套模式的过渡类型。两套模式反映了全球气候系统的两套连通机制,一套是通过冰量变化—海面变化,传达气候变化信息;另一套是通过冰量变化—大气圈波动—粉尘、水汽波动,引起气候系统的不稳定性变化。作为两套模式的过渡类型,黄土粒度的冰量变化特征可能是沙漠界限变化的反映,而短周期波动则可能与冬季风强度变化有关。黄土粒度的短周期波动与格陵兰冰心记录的较好对比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由大气圈过程(包括大气环流、粉尘和水汽等)传递的联系。
熊尚发丁仲礼刘东生任剑璋
关键词:古气候记录黄土热带海洋
灵台红粘土和黄土-古土壤序列的地球化学演化被引量:86
1999年
沉积物的化学成分无疑取决于来源物质的成分和沉积后的化学作用。对来自于甘肃灵台7MaBP以来风成沉积序列的红粘土、黄土和古土壤样品的化学分析表明,风成沉积物化学成分的演化主要由沉积前所经历的各种地表作用(尤其是风化作用)所决定,当地成壤作用对化学成分的影响叠加在106a演化趋势上5反映风化程度的化学指标Na/Al值和Fe2+/Fe3+值总体均呈逐步增加的趋势,基本一致于上新世以来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这可能与青藏高原隆升和北半球冰盖发育加速粉尘物质源区侵蚀同时降低化学风化程度有关。
顾兆炎丁仲礼熊尚发刘东生
关键词:红粘土黄土-古土壤风化作用地球化学
末次间冰期-末次冰期转换时期斋堂黄土记录中的气候回返事件被引量:12
1998年
在末次间冰期 末次冰期转换时期全球范围内普遍出现了一次气候回返事件 ,这次事件与YoungerDryas事件呈“镜象”式对应关系 ,是全球气候系统从间冰期向冰期转换过程中的暖性反弹 .在北京斋堂黄土记录中 ,这一回返事件有突出表现 ,且对应于一条弱发育的古土壤条带 ,因而具有古气候学和地层学的双重意义 ,表明这一事件的发生与冬夏季风变化和大气粉尘、水汽波动有成因上的关联 .对于这一事件的深入研究 。
熊尚发刘东生丁仲礼
关键词:末次间冰期末次冰期黄土记录
灵台黄土-红粘土序列的磁性地层及粒度记录被引量:116
1998年
甘肃灵台县任家坡黄土-红粘土剖面的磁性地层学研究表明;中国北方连续的风成堆积可下推到705MdB.P。第三纪红粘土的粒度组成从上到下变化很小,与黄土-古土壤序列的粒度大幅度变化形成强烈的反差,意味着晚第三纪时期的气候总体上要比第四纪时期稳定。在705~2.6MaB.P.的红粘土沉积中,可分出的110~115个土壤B层与钙质结核层的组合,初步表明在这个时期有约110~115次气候旋回。
丁仲礼孙继敏杨石岭熊尚发顾兆炎刘东生朱日祥郭斌岳乐平
关键词:第三纪红粘土古季风磁性地层
中新世以来六盘山邻区黄土-红粘土成土碳酸盐碳氧同位素记录及其对C_4植物早期扩张的指示被引量:23
2011年
晚新生代C_4植物扩张是地球环境-生态系统演化的重要事件,重建C_4植物地质演化历史是认识新生代地球气候变化、全球植被演化和大气CO_2演化历史及区域陆地生态系统转变模式的关键环节。通过最近20多年来对全球不同区域地质剖面中的植物化石、动物牙釉质及成土碳酸盐碳同位素等的分析,研究者认识到晚新生代C_4植物在全球成规模出现和扩张过程并不同时,不同记录反映的C_4扩张信号有所不同,目前对C_4植物扩张的全球格局还不明晰。亚洲季风区C_4植物扩张历史是理解全球C_4植物地质演化过程和机制的重要方面。南亚地质记录揭示的C_4植物扩张过程表现为8~4Ma前后的迁跃式转折,黄土高原已有研究揭示在约6Ma,3Ma前后及1Ma之后各有一个δ^(13)C_(SC)高值出现,在7~4Ma期间成土碳酸盐δ^(13)C_(SC)呈现自北向南变轻的格局,表明在晚中新世到上新世早期黄土高原C_4植物出现从北到南的扩张过程。对于黄土高原C_4植物在更早时期的演化扩张过程,目前限于记录尚不明晰。在此,本文通过分析六盘山邻区的平凉白水黄土-红粘土和庄浪红粘土剖面,获得成土碳酸盐碳同位素记录,揭示出C_4植物在黄土高原扩张时间至少可以下推到中新世早期(约20Ma),C_4植物比率在中新世变化于15%~40%之间。这一结果为拓展我们对C_4植物在黄土高原乃至东亚季风区早期演化历史的认识提供了新证据。
张瑜熊尚发丁仲礼卢海建姜文英
关键词:C4植物中新世季风干旱化
赣南晚白垩纪红层磁学研究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3
2017年
磁性地层学是界定沉积物地质年代的一种重要方法,该方法的应用建立在沉积物记录了可靠的特征剩磁基础上.红层的磁性地层年代学研究对于我国华南地区晚中生代以来古环境、古气候的演化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对于红层古地磁可靠性的解释存在广泛的争议,为更好地理解并尝试解决具体红层剖面的古地磁可靠性问题,迫切需要综合岩石磁学和其他非磁学手段对沉积物中的载磁矿物性质进行系统厘定.本文通过对赣南地区两个典型晚白垩纪红层剖面(信丰XF剖面和留车LC剖面)进行详细的岩石磁学分析,并结合扫描电镜和沉积相特征,判定出磁性矿物以赤铁矿为主,含有少量针铁矿、磁赤铁矿和磁铁矿.其中,赤铁矿是最主要的剩磁载体,且与钛铁矿共存,综合磁学与非磁学结果判定其记录了原生的沉积剩磁.在获得了可靠的古地磁信息基础上,结合前人对该区域生物地层学和年代学研究并与邻区地层比对,初步判断出LC剖面与XF剖面地质年代分别为晚白垩纪早期Cenomian期和晚白垩纪晚期Maastrichtian期.XF剖面依据ESR测年、南雄盆地地层比对和沉积相的判断,地层极性时段初步界定为C30n,即68.196~66.398 Ma,这为进一步探讨该地区的古环境和古气候演化提供了可参考的年龄标尺.
张斌刘平熊尚发姜兆霞吴佳斌郭利成
关键词:赤铁矿岩石磁学磁性地层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