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丁仲礼

作品数:150 被引量:2,521H指数:36
供职机构:中国民主同盟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5篇期刊文章
  • 19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9篇天文地球
  • 11篇环境科学与工...
  • 7篇经济管理
  • 7篇生物学
  • 6篇文化科学
  • 4篇农业科学
  • 4篇历史地理
  • 3篇理学
  • 2篇政治法律
  • 1篇哲学宗教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社会学

主题

  • 36篇黄土
  • 33篇古气候
  • 28篇气候
  • 19篇第四纪
  • 16篇季风
  • 14篇同位素
  • 13篇冰期
  • 11篇古土壤
  • 10篇中国黄土
  • 9篇土壤
  • 9篇气候变化
  • 8篇气候意义
  • 8篇黄土高原
  • 8篇古环境
  • 8篇古季风
  • 8篇干旱
  • 7篇粘土
  • 7篇古气候意义
  • 7篇红粘土
  • 6篇地球

机构

  • 92篇中国科学院
  • 56篇中国科学院地...
  • 6篇中国矿业大学
  • 5篇中国科学院大...
  • 4篇中国科学院研...
  • 3篇西北大学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兰州大学
  • 2篇中国地震局
  • 2篇中国民主同盟
  • 2篇中日友好环境...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阿尔伯塔大学
  • 1篇明尼苏达大学
  • 1篇路易斯安那州...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国农业机械...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利物浦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147篇丁仲礼
  • 47篇刘东生
  • 25篇孙继敏
  • 22篇杨石岭
  • 18篇熊尚发
  • 10篇朱日祥
  • 9篇余志伟
  • 9篇郭正堂
  • 8篇唐自华
  • 6篇任剑璋
  • 6篇王旭
  • 5篇刘嘉麒
  • 5篇顾兆炎
  • 5篇王旭
  • 5篇陈祚伶
  • 4篇谢静
  • 4篇郭斌
  • 4篇董欣欣
  • 4篇袁宝印
  • 3篇侯圣山

传媒

  • 44篇第四纪研究
  • 19篇科学通报
  • 10篇中国科学(D...
  • 6篇第十届全国第...
  • 4篇地球物理学报
  • 4篇中国科学院院...
  • 3篇海洋地质与第...
  • 3篇干旱区地理
  • 2篇中国科学(B...
  • 2篇群言
  • 2篇地球科学进展
  • 2篇地学前缘
  • 2篇质谱学报
  • 2篇中国科学:地...
  • 2篇资源环境与发...
  • 2篇中国科学院地...
  • 1篇地质科学
  • 1篇土壤学报
  • 1篇地球化学
  • 1篇中国沙漠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4篇2021
  • 1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6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1
  • 10篇2010
  • 10篇2009
  • 2篇2008
  • 5篇2007
  • 3篇2006
  • 2篇2005
  • 2篇2004
  • 6篇2003
  • 3篇2002
15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当前国际第四纪研究概述被引量:2
1996年
第四纪时期万年尺度的气候振荡是由地球轨道要素(偏心率、地轴倾斜、岁差,简称EPT)变化所导致.然而,最近几年在极地冰岩芯及北大西洋深海沉积中发现了一序列轨道尺度以下的气候振荡,这些百年或千年尺度的气候回动显然不能用米兰柯维奇的地球轨道理论加以解释,也由此传统的第四纪古气候理论面临新的挑战.
孙继敏丁仲礼刘东生
关键词:第四纪冰岩芯地层
泾川晚第三纪红粘土的磁性地层及其与灵台剖面的对比被引量:66
2000年
本文对甘肃泾川的一套325m厚的黄土-红粘土序列进行了沉积学和磁性地层学研究。泾川剖面红粘土序列的粘度特征表明,其与上覆黄土一样同为风成成因。古地磁测量结果确定该剖面的底界年龄约为80MaB.P。根据野外观察,可以将泾川剖面红粘土序列从顶到底划分为6套地层。与泾川剖面相比,灵台红粘土序列保存了上部的5套地层。泾川和灵台两个红粘土剖面的地层对比表明,中国北方晚中新世以来的红粘土沉积是基本连续的。
杨石岭侯圣山王旭陈卓熊尚发丁仲礼
关键词:第三纪红粘土第四纪风成沉积磁性地层
科技创新需改革人才培养方式
2015年
科技创新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科技创新能力主要取决于人才。因此,创新驱动说到底是人才驱动。经历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科技人才数量已居世界前列,但要从人才大国转变为人才强国,任务还很艰巨,尤其是在科技人才培养方式上还需要进行实实在在的改革。
丁仲礼
关键词:优秀科技人才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考试自主选课
第四纪气候地层被引量:1
1992年
在过去的几年间,通过对一些连续沉积如湖泊、近岸海域、冰芯及黄土-古土壤系列的研究,我们在理解第四纪气候变化方面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地质记录表明,全球气候至少在4—3Ma以前即开始波动,逐渐向现代气候格局转化。在2.5或2.4MaB. P. 前后,有一个全球性的干冷期,这个显著的干冷期后在世界各地均表现为更新世气候格局。
G.Kukla丁仲礼
关键词:第四纪气候地层
2.5Ma以来地球轨道参数变化对黄土粒度变化的线性驱动被引量:28
1992年
本文对2.5Ma以来宝鸡黄土剖面粒度曲线与ETP曲线做了互功率谱和凝聚函数分析,以期反映风力强度与地球轨道参数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2.5Ma以来粒度记录中始终存在着与地轴倾斜度、岁差呈线性响应的41000a、23000a和19000a周期;同时,在0.6—0.0MaB.P.时段存在与偏心率呈线性响应的0.1Ma周期,在2.5—1.6MaB.P.时段存在与偏心率0.4Ma呈线性响应的周期。上述结果佐证了地球轨道变化对内陆古气候变化的线性驱动作用,但该理论不能解释在约0.9—0.6MaB.P.和1.6MaB.P.前后出现的二次较大的主导气候周期转型事件。
余志伟丁仲礼刘东生
关键词:黄土粒度记录凝聚函数地球轨道
深化政治交接 切实担负起新时代民盟的责任和使命
2023年
政治交接在民主党派自身建设中居于核心地位,是我国多党合作事业根基永固的重要保障,也是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的必然要求。自“政治交接”这一历史课题诞生26年以来,民盟在继承和发展自身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以换届为契机、以主题教育活动为抓手的政治交接模式,不断深化和发展政治性、长期性、创新性、传承性、实践性等特色。展望未来,民盟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努力建设高素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用参政党建设实际成果展现政治交接的成效。
丁仲礼
关键词:民主党派政治交接
湖沼沉积——过去变化的信息库被引量:13
1992年
地球系统的变迁历史储存在形形色色的信息库中,但是,这些信息库恰如一场洪水后的图书馆,计算机索引不见了,教科书冲跑了,所能见到的文献亦残缺不全了。在这个劫后废墟上,我们一开始所能找到的只是一大堆百科全书和文献,阅读这些材料显然是十分冗长乏味的。只有通过极为细致的搜寻,才能偶尔见到少量保存完好的珍品。
Kerry Kelts丁仲礼
关键词:湖泊数据库
当前国际古全球变化研究的主要科学问题和任务——极地—赤道—极地大断面被引量:13
1997年
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是当前地学领域最重要的科学活动之一,其核心项目“古全球变化(PAGES)”的主要目标是研究过去的全球变化问题。而PANASH计划(南北半球古气候计划)是当前PAGES活动的焦点。其主要目标是通过三个PEP(极地—赤道—极地)大断面,建立气候变化的序列和相位关系。文章对PANASH及其三个PEP项目的主要科学目标和科学问题进行介绍,并对它们共同的科学问题进行分析。我国是PEP-Ⅱ断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该方面研究的程度直接关系到整个PEP-Ⅱ的工作。组织好该方面的研究是我们重要的国际科学责任和义务。
刘东生郭正堂韩家懋丁仲礼
关键词:赤道断面
黄土物源碎屑锆石示踪方法与应用
分析单颗粒碎屑锆石组成特征是示踪黄土源区、进而探讨粉尘物质形成和搬运机制的有效手段.本文介绍了利用碎屑锆石内部结构特征、微量元素、锆石U-Pb年龄谱和Hf同位素组成进行物源示踪的原理和方法,并对科尔沁沙地及其外围黄土末次...
谢静杨石岭丁仲礼
关键词:碎屑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科尔沁沙地
文献传递
中青年学者谈人才机制
2000年
经济、科技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面对国际范围内日益激烈的人才争夺,尽快建立一套有效机制,培养大批出类拔萃的尖端人才,形成一套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实现人才有序、有效流动,是落实我国人才战略的重要环节。为此,民盟中央科技委员会和群言杂志社于4月18日联合召开座谈会,邀请部分科研一线的中青年学者就这方面问题进行探讨。民盟中央主席丁石孙、副主席吴修平、俞泽猷等出席了座谈会。会议由民盟中央科技委员会主任黎乐民院士主持。与会的中青年学者有(以姓氏笔画为序): 丁仲礼:中科院地质所所长王玉富:中科院半导体所副研究员王道文:中科院遗传所研究员叶兴国: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副研究员田静:中科院声学所研究员陈友民:中国农科院农业气象所副研究员吴忠华: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副研究员张波屏: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教授(书面发言)
丁仲礼王玉富王道文叶兴国田静陈友民吴忠华张波屏贾红莲梁万国黄荣怀康小青谭会兵
共1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