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潘慧

作品数:13 被引量:82H指数:7
供职机构: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科研基金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2篇血压
  • 9篇动脉
  • 9篇正常高值
  • 7篇血压正常
  • 7篇血压正常高值
  • 5篇高血压
  • 4篇内膜
  • 4篇颈动脉
  • 3篇动脉内
  • 3篇动脉内膜
  • 3篇动脉内膜中层...
  • 3篇动态血压
  • 3篇原发性
  • 3篇中层厚度
  • 3篇脉搏波
  • 3篇脉搏波传导
  • 3篇脉搏波传导速...
  • 3篇内膜中层厚度
  • 3篇颈动脉内
  • 3篇颈动脉内膜

机构

  • 12篇山东省医学科...
  • 1篇济南大学
  • 1篇章丘市人民医...
  • 1篇山东省荣军总...

作者

  • 13篇潘慧
  • 12篇路方红
  • 12篇赵颖馨
  • 11篇刘振东
  • 11篇王舒健
  • 8篇孙尚文
  • 6篇李俊
  • 4篇胡小亮
  • 2篇姚光涛
  • 2篇温胜男
  • 1篇王舒建
  • 1篇寇学俊
  • 1篇范存芳

传媒

  • 4篇中华老年心脑...
  • 4篇中华高血压杂...
  • 1篇中国动脉硬化...
  • 1篇中国循环杂志

年份

  • 2篇2012
  • 10篇2011
  • 1篇2010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老年血压正常高值者中心动脉压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研究被引量:10
2011年
目的探讨血压正常高值者中心动脉压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选择健康体检人群346例,根据血压将患者分为理想血压组151例(血压<120/80 mm Hg,1mm Hg=0.133 kPa)和血压正常高值组195例(血压120~139/80~89 mm Hg),应用大动脉测量仪测量入选者中心动脉压;应用颈动脉超声测量颈动脉IMT。结果血压正常高值组中心动脉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收缩末压及IMT均高于理想血压组(P<0.01);中心动脉增强压及增强指数高于理想血压组(P<0.05)。中心动脉收缩压和脉压是IMT的影响因素(β=0.344,0.296,P<0.05)。结论血压正常高值者的中心动脉压和颈动脉IMT已增加,中心动脉收缩压和脉压是影响颈动脉IMT的主要因素。
潘慧路方红赵颖馨王舒健刘振东姚光涛温胜男
关键词:血压测定颈动脉疾病血管内膜
血压正常高值者动脉硬化指数与肿瘤坏死因子a的相关研究
目的探讨血压正常高值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与肿瘤坏死因子-a(TNF-a)的关系。方法于2010年4月至2010年11月在本院研究中心健康体检者中随机抽取360人,平均年龄(64.72±7.36)岁。同意抽血且资...
李俊路方红刘振东赵颖馨王舒建潘慧
文献传递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搏波波速与Th17细胞特征因子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搏波波速与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相关性。方法高血压诊断标准依据《2005年中国高血压》,即收缩压≥140 mm Hg和(或)舒...
刘振东路方红赵颖馨王舒健孙尚文潘慧胡小亮李俊寇学俊
文献传递
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左心室应变率与心率震荡的关系被引量:9
2011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LVH)患者左心室应变率与心率震荡的相关性。方法对入选的241例高血压患者及113例健康对照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以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125(男),>120g/m2(女)和(或)室间隔厚度>12mm为LVH诊断标准,将高血压患者分为无左心室肥厚组(NLVH组,n=120)及LVH组(n=121)。在应变及应变率显像模式下,进行左心室各节段应变率成像分析,同时对所有受试者进行心率震荡检测。结果 LVH组震荡初始、24h室性早搏总数高于对照组及NLVH组,震荡斜率、24h连续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低于对照组及NLVH组(均P<0·05)。LVH组左心室各节段及各段平均舒张早期峰值应变率(SRe)、心房收缩期峰值应变率(SRa)及收缩期峰值应变率(SRs)绝对值均低于对照组及NLVH组(心尖部平均SRe:0·74±0·38比1·76±0·47,1·58±0·46;SRa:0·87±0·28比1·15±0·40,1·05±0·36;SRs:-0·69±0·39比-1·16±0·32,-1·12±0·39;中间段平均SRe:0·89±0·39比1·97±0·45,1·72±0·41,SRa:0·98±0·32比1·36±0·41,1·19±0·35,SRs:-0·80±0·41比-1·23±0·37,-1·15±0·37;基底段SRe:1·08±0·42比2·16±0·44,1·85±0·45;SRa:1·27±0·32比1·52±0·39,1·43±0·35;SRs:-0·89±0·37比-1·35±0·48,-1·24±0·43;均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中间段SRe、SRa、SRs及基底段SRe、SRa是影响震荡初始的主要因素;中间段SRe、SRa、SRs,基底段SRe、SRs及心尖部SRe是影响震荡斜率的主要因素。结论原发性高血压伴LVH患者左心室应变率与心率震荡相关,中间段及基底段应变率是影响震荡初始及震荡斜率的主要因素。
刘振东范存芳路方红赵颖馨王舒健孙尚文潘慧
关键词:高血压左心室肥厚心率震荡应变率
正常高值血压人群24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与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性被引量:14
2011年
目的探讨正常高值血压人群24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与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 2008-07-2009-07在山东省章丘市农村入选受试对象306例,其中理想血压组(<120/80mmHg)96例,正常高值血压人群210例。对所有入选对象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24hABPM)、baPWV及颈动脉IMT检测。将正常高值血压人群根据获取的24hABPM参数分为杓型组(92例)与非杓型组(118例),同时进行baPWV及颈动脉IMT检测。结果非杓型组24h收缩压(24hSBP)均值较杓型组升高[(123·6±8·5)比(119·6±9·5)mmHg,P<0·05],夜间血压各指标均较杓型组明显升高(P<0·01)。非杓型组baPWV[(1376·6±118·7)比(1311·9±114·2)cm/s,P<0·01]、IMT[(0·93±0·11)比(0·81±0·12)mm,P<0·05]均较杓型组升高。正常高值血压人群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三酰甘油、夜间收缩压下降率(SBPF)、夜间舒张压下降率(DBPF)、夜间收缩压均值(nSBP)是baPWV的影响因素,总胆固醇、SBPF、DBPF、24hSBP、nSBP是IMT的影响因素。结论正常高值血压人群已出现动脉粥样硬化及弹性功能的减退。异常昼夜节律与baPWV及IMT密切相关。
赵颖馨路方红刘振东王舒健潘慧孙尚文
关键词:正常高值血压动态血压监测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正常高值血压者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与动脉僵硬度的相关性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观察正常高值血压者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mRNA的表达变化以及动脉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并探讨MCP-1与动脉僵硬度的相关性。方法 2010-03-05在山东省章丘农村进行调查,按血压水平选取理想血压者84例,正常高值血压者96例,高血压患者114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外周血中MCP-1mRNA表达,应用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并进行动态血压监测,计算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结果理想血压组、正常高值血压组、高血压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CP-1mRNA表达量分别为(0.339±0.054),(0.411±0.038)和(0.525±0.052),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理想血压组比较,正常高值血压组和高血压组颈动脉IMT[(0.79±0.05),(0.89±0.08)比(0.70±0.07)mm]及AASI[(0.58±0.05),(0.64±0.05)比(0.45±0.05),均P<0.01]均增高;与正常高值血压组比较,高血压组颈动脉IMT及AASI均增高(均P<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MCP-1与颈动脉IMT、AASI均呈正相关(r=0.475,0.440,均P<0.01)。控制多种危险因素后,偏相关分析显示MCP-1与颈动脉IMT、AASI均呈正相关(r=0.371,0.272,均P<0.01)。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MCP-1、收缩压和年龄是颈动脉IMT和AAS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正常高值血压者动脉僵硬度增加,MCP-1mRNA表达水平升高,动脉硬化程度与MCP-1mRNA表达水平呈正相关,提示MCP-1mRNA表达水平升高参与了正常高值血压者动脉硬化的病理生理过程。
王舒健路方红刘振东赵颖馨孙尚文潘慧
关键词:正常高值血压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动脉僵硬度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动态动脉硬化指数
血压正常高值者动脉僵硬度与动态血压参数的关系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探讨血压正常高值者动脉僵硬度与动态血压参数的关系。方法选择理想血压者63例,血压正常高值者74例,高血压者67例。监测所有入选者24 h动态血压,应用脉搏波传导速度测定仪测定颈动脉-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结果血压正常高值组24 h收缩压、24 h舒张压、白昼收缩压、白昼舒张压、夜间收缩压、24 h脉压、白昼脉压及夜间脉压均高于理想血压组,低于高血压组(P<0.05或P<0.01);血压正常高值组夜间舒张压低于高血压组(P<0.05)。血压正常高值组颈动脉-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9.67±1.12 m/s)显著高于血压理想组(8.27±0.99 m/s),低于高血压组(10.55±1.71 m/s;P<0.05或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24 h收缩压、24 h脉压、夜间收缩压是颈动脉-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的影响因素(β值分别为0.385、0.351及0.247,P<0.05)。结论血压正常高值者动脉僵硬度增高,24 h收缩压、24 h脉压、夜间收缩压是影响动脉弹性的主要因素。
胡小亮路方红刘振东赵颖馨孙尚文王舒健潘慧李俊
关键词:血压正常高值动脉僵硬度动态血压脉搏波传导速度
中心动脉压对血压正常高值者药物治疗的评价作用
背景:人群中血压正常高值的检出率达34%,血压正常高值者伴有较高的心血管病风险。血压正常高值是高血压的后备军,延缓血压正常高值向高血压的发展,防止靶器官损害已经成为心血管领域的热点。目前国内外对血压正常高值者药物治疗的研...
潘慧
关键词:高血压药物治疗替米沙坦临床药理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超声心动图左心室应变率与左心室Tei指数的关系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超声心动图左心室应变率、左心室Tei指数变化特点及其相关性。方法:将入选的98例患者依据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及甲亢性心脏病诊断标准分为两组,单纯甲亢组(n=52)及甲亢性心脏病组(n=46),另随机选择49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进行体格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正常对照组、单纯甲亢组及甲亢性心脏病组左心室Tei指数(分别为0.35±0.09,0.47±0.09及0.54±0.10)依次显著升高,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正常对照组、单纯甲亢组及甲亢性心脏病组左心室基底段、中间段的舒张早期最大应变率(SRe)、舒张晚期最大应变率(SRa)及收缩期最大应变率(SRs)均依次显著降低,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左心室基底段、中间段的SRs与左心室Tei指数呈负相关(P<0.05),与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短轴缩短率呈正相关(P<0.05),左心室基底段、中间段的SRe、SRa与左心室Tei指数和左心房收缩(A)峰呈负相关(P<0.05),与舒张早期(E)峰、E/A值呈正相关(P<0.05)。结论:甲亢患者在未出现心脏临床症状时,已存在局部左心室壁收缩功能及舒张功能的下降。应变率参数与左心室Tei指数显著相关性。
刘振东范存芳路方红赵颖馨王舒健孙尚文潘慧
关键词:应变率成像技术TEI指数甲亢性心脏病左心室功能
血压正常高值者亚临床靶器官损害与危险因素相关性研究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探讨血压正常高值者亚临床靶器官损害与危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将1 947例血压正常高值者按合并危险因素的数量分为0个危险因素组(482例)、1个危险因素组(499例)、2个危险因素组(493例)、≥3个危险因素组(473例)。所有受试者均进行危险因素调查,并进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以及尿微量白蛋白(microalbuminuria,MAU)检测。结果随着合并危险因素的增加,4组受试者的腰臀比、TC、TG、LDL-C、空腹血糖、吸烟史及家族史明显增高,HDL-C明显降低;IMT、LVMI、MAU明显增高(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左心室肥厚、MAU异常率逐渐增加(P<0.01)。以0个危险因素组为基数,随着合并危险因素的增加,发生亚临床靶器官损害的风险比明显增加。结论随着合并危险因素数量的增加,血压正常高值者亚临床靶器官损害的危险性明显增加,危险因素之间具有联合协同作用。
刘振东路方红董元丽赵颖馨王舒健孙尚文潘慧李俊胡小亮
关键词:高血压颈动脉狭窄白蛋白尿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