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颖馨

作品数:120 被引量:697H指数:15
供职机构: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3篇期刊文章
  • 15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15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85篇血压
  • 61篇高血压
  • 47篇老年
  • 45篇动脉
  • 29篇高血压患者
  • 24篇原发性
  • 21篇动态血压
  • 21篇原发性高血压
  • 19篇血管
  • 18篇老年高血压
  • 17篇正常高值
  • 15篇多态
  • 15篇脉压
  • 15篇基因
  • 14篇血压正常
  • 13篇多态性
  • 13篇血压正常高值
  • 11篇动脉僵硬
  • 11篇动脉僵硬度
  • 11篇原发性高血压...

机构

  • 120篇山东省医学科...
  • 21篇济南大学
  • 11篇山东大学
  • 10篇济南市中心医...
  • 5篇香港中文大学
  • 4篇山东省立医院
  • 3篇山东省地方病...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临沂市兰山区...
  • 1篇济宁医学院
  • 1篇山东大学第二...
  • 1篇山东中医药高...
  • 1篇滨州市人民医...
  • 1篇章丘市人民医...
  • 1篇山东省荣军总...
  • 1篇安丘市人民医...
  • 1篇济南市民族医...
  • 1篇山东第一医科...
  • 1篇山东省立第三...

作者

  • 120篇赵颖馨
  • 95篇刘振东
  • 91篇路方红
  • 67篇孙尚文
  • 52篇王舒健
  • 35篇金世宽
  • 23篇张华
  • 18篇吴凡
  • 13篇胡小亮
  • 13篇李俊
  • 12篇潘慧
  • 11篇杨建民
  • 10篇刁玉涛
  • 9篇田奇
  • 9篇刘军
  • 9篇温培娥
  • 9篇柴强
  • 8篇商青
  • 8篇周晓红
  • 7篇张大鹏

传媒

  • 33篇中华老年心脑...
  • 12篇中华高血压杂...
  • 8篇中国老年学杂...
  • 6篇中国动脉硬化...
  • 5篇中国循环杂志
  • 4篇山东医药
  • 4篇心脏杂志
  • 3篇中国公共卫生
  • 2篇高血压杂志
  • 2篇中华心血管病...
  • 2篇中华老年医学...
  • 2篇临床心血管病...
  • 2篇中国慢性病预...
  • 2篇中国社区医师
  • 2篇山东大学学报...
  • 2篇中国循证医学...
  • 2篇中华医学会2...
  • 2篇中华医学会心...
  • 1篇心血管康复医...
  • 1篇中华流行病学...

年份

  • 3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8
  • 3篇2017
  • 6篇2016
  • 7篇2015
  • 3篇2014
  • 7篇2013
  • 11篇2012
  • 18篇2011
  • 3篇2010
  • 9篇2009
  • 7篇2008
  • 8篇2007
  • 10篇2006
  • 11篇2005
  • 6篇2004
  • 1篇2003
1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心动脉压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相关被引量:2
2011年
背景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是将来发生心血管事件强预测因子和动脉粥样硬化的替代标志物。中心动脉压(CBP)较外周动脉压与心血管发病率和死亡率更加密切相关。然而,老年高血压患者CBP与颈动脉IMT的关系的研究尚少。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CBP与颈动脉IMT的关系。方法选择正常血压者75人为对照组,老年高血压患者97例,应用大动脉测量仪测量CBP及其反射波;应用高分辨超声技术检测颈动脉IMT。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老年高血压组中心动脉收缩压(CSP)[(146.6±8.5)比(107.2±6.7)mmHg]、中心动脉舒张压(CDP)[(91.1±10.3)比(69.2±5.7)mmHg]、中心动脉脉压(CPP)[(67.8±7.3)比(38.4±7.3)mmHg]、中心动脉平均动脉压(CMAP)[(113.6±9.2)比(83.1±6.2)mmHg]、中心动脉收缩末压(CESP)[(131.2±9.9)比(94.5±5.1)mmHg]、中心动脉增强压(AUG)[(18.0±8.7)比(9.5±4.2)mmHg]、第一峰值血压与最小血压之差(P1Height)[(52.4±10.3)比(27.2±8.5)]、增强指数[(34.6±4.9)比(25.2±7.3)%]、颈动脉IMT[(1.14±0.51)比(0.74±0.61)mm]均明显增高(P<0.01)。校正了性别、年龄、吸烟、外周动脉收缩压和舒张压后,多元线形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总胆固醇、CSP、CPP、体质量指数是影响IMT的独立危险因素(β值分别为0.330,0.247,0.185,0.205;均P<0.05)。进一步校正体质量指数和血脂水平,CSP、CPP仍是影响IMT的独立危险因素(β值分别为0.260,0.167;P值分别为0.003,0.041)。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CBP和增强指数和动脉硬化相关,CSP和CPP是影响动脉硬化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
孙尚文路方红赵颖馨刘振东王舒健
关键词:老年高血压中心动脉压内膜中层厚度
吸烟及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对冠心病的交互作用被引量:9
2018年
目的探讨吸烟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对冠心病的交互作用。方法选择22043例入我医科院健康体检者,以是否存在冠心病为依据分为非冠心病组(对照组)19410例、冠心病组2633例。均对两组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血同型半胱氨酸(Hcy)的检测。结果冠心病组吸烟率高于对照组,冠心病组Hcy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者患冠心病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4.832倍,HHcy者患冠心病的风险是正常Hcy者的1.019倍。相加模型的交互作用分析显示,有HHcy且吸烟者患冠心病的风险是无HHcy且不吸烟者的2.473倍,HHcy和吸烟共同出现的交互作用指数是1.739,纯交互作用归因比为42.49%。单、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它们的交互作用指数均是大于1。结论 HHcy、吸烟是得冠心病的两个危险因素,其对冠心病的发病有正交互作用,应当综合预防与控制。
王广娟赵颖馨张慧张慧
关键词:冠心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吸烟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相关性分析被引量:47
2012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和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入选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监测24 h动态血压,根据监测结果,将患者分为晨峰组(149例)和非晨峰组(173例)。测血生化。结果:晨峰组年龄、空腹血糖均显著高于非晨峰组(P<0.01);24 h平均收缩压(24 hSBP)、白昼平均收缩压(d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24 h平均脉压(24 hPP)、白昼平均脉压(dPP)、夜间平均脉压(nPP),24 h平均血压(24 hMAP)、白昼平均血压(dMAP)、夜间平均血压(nMAP)均高于非晨峰组(P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显示,血压晨峰与年龄、24 hSBP、空腹血糖呈正相关(β值分别为0.301、0240、0.250,P均<0.01)。结论:24 hSBP、年龄、空腹血糖是影响血压晨峰的主要危险因素。
胡小亮路方红刘振东赵颖馨孙尚文王舒健李俊
关键词:血压晨峰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搏波波速与Th17细胞特征因子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搏波波速与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相关性。方法高血压诊断标准依据《2005年中国高血压》,即收缩压≥140 mm Hg和(或)舒...
刘振东路方红赵颖馨王舒健孙尚文潘慧胡小亮李俊寇学俊
文献传递
老年女性腹型肥胖与血压昼夜节律及动脉僵硬度的关系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老年女性腹型肥胖与血压昼夜节律及动脉僵硬度的关系。方法选择老年女性353例,根据腰围将受试者分为2组,即非腹型肥胖组160例,腹型肥胖组193例。所有受试者监测颈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crPWV)、24 h动态血压。结果腹型肥胖组非杓型血压(32.6% vs 10.0%)、crPWV [(11.83±1.19)m/s vs (10.90±1.04)m/s]、对称动态动脉硬化指数[(0.31±0.15) vs (0.24±0.17)]显著高于非腹型肥胖组,夜间收缩压下降率、夜间舒张压下降率显著低于非腹型肥胖组(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调整年龄、血脂和体质量指数后,腰围是crPWV、对称动态动脉硬化指数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腹型肥胖是血压昼夜节律改变的主要危险因素(OR=1.104,95% C I:1.074~1.134,P<0.05)。结论腹部脂肪沉积对老年女性血压昼夜节律改变及动脉僵硬度有着显著的影响,控制腰围对预防动脉硬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许建超刘振东路方红刁玉涛张华赵颖馨孙尚文王舒建
关键词:脂代谢障碍血压监测昼夜节律
老年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家庭自测血压变异与冷加压试验的相关性被引量:11
2015年
目的 探讨老年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家庭自测血压变异与冷加压试验的相关性.方法 于2012年5月~2013年8月自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高血压社区管理的高血压患者中,筛选老年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59例,所有入选受试者均进行7d家庭血压自测,计算后6d连续的收缩压及舒张压变异性相关指标及平均心率;采用冷加压试验以刺激全身交感神经兴奋,并将冷加压试验阳性作为阳性组11 6例,冷加压试验阴性作为阴性组143例.结果 阳性组早间舒张压、收缩压标准差、舒张压标准差、最高收缩压、最高舒张压、早-晚收缩压差、早晚舒张压差、最高-最低收缩压差、最高-最低舒张压差,平均心率均高于阴性组(P<0.05).阳性组晚间收缩压、晚间舒张压低于阴性组(P<0.05).回归分析显示,即刻及60 s收缩压变化幅度始终是影响收缩压标准差、舒张压标准差、早-晚收缩压差、早-晚舒张压差、最高-最低收缩压差及最高-最低舒张压差的主要因素.结论 老年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家庭自测血压变异与冷加压试验反应相关,冷加压试验反应越强,血压变异越大.
董元丽刘振东赵颖馨叶琳
关键词:高血压血压血压测定交感神经系统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Th17细胞及其相关细胞因子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相关性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Th17细胞及其相关细胞因子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06例,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颈动脉IMT三分位数分为高三分位组、中三分位组和低三分位组。检测并比较3组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频率及其相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7(IL-17)、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分析各因素与颈动脉IMT的相关性。结果高三分位组、中三分位组、低三分位组外周血Th17细胞频率分别为1.45%±0.30%、1.19%±0.29%、1.03%±0.28%,IL-17分别为24.03±6.38、18.85±6.23、15.84±5.36 ng/L,IL-6分别为87.09±13.65、75.26±17.21、68.40±16.15 ng/L,TNF-α分别为77.24±14.91、65.39±17.62、60.30±17.51 ng/L。高三分位组Th17细胞频率、IL-17、IL-6、TNF-α均高于中三分位组和低三分位组(P<0.05);中三分位组Th17细胞频率、IL-17、IL-6均高于低三分位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Th17细胞频率、IL-17、IL-6、TNF-α与颈动脉IMT呈显著正相关(P<0.01)。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Th17细胞频率、IL-17、IL-6和TNF-α是影响颈动脉IMT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Th17细胞及其相关细胞因子的血清水平与颈动脉IMT密切相关。
孙晓林刘振东王舒健赵颖馨张华刁玉涛栾萌王秀红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TH17细胞细胞因子
氨氯地平联合复方阿米洛利或联合替米沙坦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9
2011年
目的探讨氨氯地平联合复方阿米洛利与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氨氯地平联合复方阿米洛利组(A组,n=207)和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组(B组,n=211)。分别观察治疗12和24月两组药物的降压效果,应用高分辨超声技术检测两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血管内径、血流参数、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及Crouse积分。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12和24月的血压均较自身基线时降低(P<0.05)。与同组基线相比,两组患者治疗12、24月时动脉内径增宽[A组(7.92±1.51)比(8.32±1.47)比(7.45±1.36)mm;B组(7.95±1.55)比(8.33±1.62)比(7.39±1.44)mm]、Crouse积分减小(A组3.12±2.76比2.61±2.10比3.67±2.87;B组2.97±2.32比2.34±1.87比3.71±3.02)、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及舒张期末血流速度(EDV)加快,阻力指数减轻,并且随治疗时间延长,趋势更明显(均P<0.05)。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组治疗第12、24月时颈动脉IMT较基线时减轻[(0.94±0.16)比(0.91±0.14)比(0.98±0.15)mm,均P<0.05],而氨氯地平联合复方阿米洛利组12月时颈动脉IMT减轻并不明显[(0.95±0.15)比(0.97±0.12)mm,P>0.05],24月时才出现减轻[(0.91±0.14)比(0.97±0.12)mm,P<0.05]。与氨氯地平联合复方阿米洛利比较,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患者在12、24月时颈动脉IMT减轻、Crouse积分减少、阻力指数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与联合复方阿米洛利均能有效降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流动力学,并且随治疗时间的延长效果更明显,但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能更有效地改善大动脉结构和功能异常。
孙尚文路方红孙颖赵颖馨刘振东王舒健
关键词: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
老年高血压与体重指数关系的研究被引量:17
2005年
目的探讨体重指数(BMI)对老年人群血压水平和高血压患病率的影响.方法对5 113例老年居民采用统一表格、方法及质量控制调查得到的高血压及其危险因素调查资料,按BMI分为BMI<18.5;18.5≤BMI<24;24≤BMI<28(超重组);BMI≥28(肥胖组)四组,按年龄分为60~64;65~69;70~79;≥80四组对高血压患病率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老年高血压患病率随BMI的上升而上升(P<0.05),但在≥80岁老人,不同BMI老人高血压患病率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正常和超重组老年人的高血压患病率各年龄段间有显著性差异,提示在<80岁人群中,高血压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对老年人来说,BMI随年龄的增大而下降(P<0.05).结论对60~79岁的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率与其BMI呈正相关;对于≥80岁的高龄老人,年龄已取代体重等诸因素成为影响高血压患病的首要因素,BMI宜控制在肥胖标准之内.
刘军路方红吴凡赵颖馨金世宽孙尚文刘振东
关键词:体重指数老年人患病率高血压
非洛地平缓释剂长期治疗对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心电图明尼苏达编码的影响
2007年
赵颖馨路方红刘振东金世宽孙尚文王舒健
关键词:非洛地平缓释剂老年高血压患者心电图冠脉血流量钙离子拮抗剂二氢吡啶
共1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