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滕方

作品数:21 被引量:223H指数:9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主题

  • 12篇输血
  • 5篇失血
  • 4篇休克
  • 4篇血性
  • 4篇失血性
  • 4篇失血性休克
  • 4篇红细胞
  • 3篇休克大鼠
  • 3篇输血不良反应
  • 3篇输注
  • 3篇细胞
  • 3篇META分析
  • 3篇创伤
  • 2篇血疗
  • 2篇血液
  • 2篇血液成分
  • 2篇造血
  • 2篇造血干
  • 2篇造血干细胞
  • 2篇输血反应

机构

  • 20篇第三军医大学...
  • 3篇第三军医大学
  • 3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重庆三峡中心...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作者

  • 21篇滕方
  • 13篇文爱清
  • 8篇陈方祥
  • 6篇卢尧
  • 5篇何静
  • 3篇孙桂香
  • 3篇陈钧
  • 2篇刘良明
  • 2篇廖自福
  • 2篇熊鸿燕
  • 2篇林辉
  • 2篇武世文
  • 2篇张燕
  • 2篇陈伟
  • 2篇周榆
  • 2篇周洁
  • 1篇张力
  • 1篇李宁
  • 1篇刘建忠
  • 1篇何燕

传媒

  • 6篇中国输血杂志
  • 6篇重庆医学
  • 3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临床误诊误治
  • 1篇中国临床医生...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中国循证医学...
  • 1篇中国医师协会...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6
  • 7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1
  • 3篇2010
  • 5篇2009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非控制失血性休克大鼠输液输血的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观察非控制失血性休克大鼠输注不同血液成分的复苏效果。方法SD大鼠24只,复制非控制失血性休克(失血45%)模型。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3组,每组8只,Ⅰ组输注林格液+羟乙基淀粉(LR+HES),Ⅱ组输注LR+HES+自身全血,Ⅲ组输注LR+HES+自体红细胞。观察休克前、休克1 h、复苏2 h各时间点血常规、心率(HR)、血压、左心室收缩压(LVSP)、左心室压力上升和下降的最大变化速率(±dp/dtmax)和存活时间。结果血常规指标各组休克1 h、复苏2 h与休克前比较均显著下降(P<0.01),Ⅱ、Ⅲ组与Ⅰ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复苏2 h与休克1 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存活时间Ⅱ、Ⅲ组显著长于Ⅰ组(P<0.01);HR、LVSP和±dp/dtmax各组休克1 h、复苏2 h与休克前比较显著降低(P<0.01),Ⅱ、Ⅲ组与Ⅰ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各组复苏2 h与休克1 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大鼠急性失血45%用晶体液和胶体液补充血容量,输注自身红细胞纠正贫血可以有效复苏,没有发生凝血异常表现。
陈方祥滕方廖自福刘良明胡波
关键词:失血性休克羟乙基淀粉全血红细胞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法应用于临床标准输注红细胞时间管理被引量:9
2014年
临床严格执行标准输血时间是保证患者输血安全的1项重要内容。利用失效模式与效应(FMEA)分析法前瞻性地找出红细胞输注不能达到目标时间的失效模式。每个失效模式采用严重度(S)、发生频度(O)和不易探测度(D)3个参数评估,由S、O、D相乘得到各自的风险优先数(RPN)。针对RPN值高的失效模式优先制定改进措施,运用PDCA方法实现持续改进,缩短了红细胞输注时间,与标准时间符合率达到100%。FMEA能有效降低输血流程中错误或失误的发生频率,是可靠的降低医疗风险的管理工具。
卢尧滕方毕玉田文爱清
关键词:输血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
某医院近5年肝硬化患者冰冻血浆输注回顾性调查分析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调查分析某医院近5年肝硬化患者临床资料,重点探讨冰冻血浆(frozen plasma, FP)使用现状。方法收集某医院2008年7月至2013年6月所有肝硬化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对FP的输注原因、不同Child-Pugh分级患者FP使用情况以及输注FP前后凝血指标的变化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肝硬化患者1 511例,其中输注FP者408例(27.0%),主要为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其次为酒精性和胆汁淤积性。408例患者共接受2 708次FP治疗,合计输注693 800 mL,每例的输注次数和输注量的中位数分别为5次和1 200 mL。首次输注FP的主要原因为改善凝血功能、支持治疗和预防性输注,分别占51.7%、30.9%和8.8%。Child-Pugh分级为C级的患者FP每例的输注量和输注次数均高于A级和B级(P〈0.01)。输注FP前PT主要集中于12.1~20 s(72%),APTT主要集中于30.1~46 s(62%)。INR≤1.4的患者接受FP输注后INR未见缩短,而INR>1.8者则明显缩短。结论肝硬化患者输注FP的比例和频次均较高,可能存在一定不合理现象。肝硬化患者FP输注指征有待进一步循证学研究。
武世文孙桂香滕方卢尧程芝灵刘敏周晶张有翠蒋远萍陈伟文爱清
关键词:肝硬化冰冻血浆回顾性调查
血浆与红细胞不同输注比例对创伤性失血患者大量输血救治的影响被引量:22
2011年
目的探讨大量输血时,输注不同比例的血浆和红细胞对创伤性失血患者救治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1月~2011年8月间,因创伤性失血需要输注悬浮红细胞10U以上的患者131例次。根据入院24h内输注血浆与悬浮红细胞(FP∶RBC)的比例,将患者分为高比例组(FP∶RBC≥1∶1,n=56)、中比例组(FP∶RBC=1∶2~1∶1,n=43)、低比例组(FP∶RBC≤1∶2,n=32)。采用单变量方差分析、配对t检验和Kaplan-Meier的统计方法,比较患者大量输血前后和3组之间凝血功能指标、在院期间红细胞输注总量、生存率的差异。结果与输血前相比,高比例组和中比例组患者输血后APTT、PT-INR均无明显变化,低比例组APTT、PT-INR均明显升高(P<0.01)。3组之间输血后的凝血功能指标、在院期间红细胞输注总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输血后APTT,高vs中vs低:(37.3±12.4)vs(41.1±11.5)vs(49.9±14.0),P<0.05;输血后PT-INR,高vs中vs低:(1.11±0.19)vs(1.20±0.37)vs(1.66±0.62),P<0.05;在院期间红细胞输注总量,高vs中vs低:(19.8±6.3)vs(25.8±11.3)vs(26.6±8.0),P<0.01],但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输血后高、中比例组凝血功能均显著优于低比例组(P<0.05),高比例组在院期间红细胞输注总量显著少于其他2组,低比例组与中比例组相比无差异。结论大量输血时,较高比例地输注血浆,有利于预防创伤性失血患者发生凝血功能障碍,降低患者住院期间红细胞输注总量,达到节约血液资源的目的。
周洁吕科滕方姚元章王杉卢尧文爱清
关键词:大量输血冰冻血浆凝血功能
ABO血型不合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血型转变2例被引量:2
2010年
何静陈方祥文爱清罗梅滕方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移植血型转变ABO血型RH血型
脂氧素相关受体研究进展
2015年
脂氧素是由Serhan等[1]在人类白细胞中发现的一种花生四烯酸(AA)的代谢产物,通过细胞表面的多种膜受体在炎症反应及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目前已发现的参与介导脂氧素生物学效应的受体包括脂氧素A4受体(ALX)、半胱氨酸白三烯受体1(CysLT1)和芳烃受体(AhR).笔者就脂氧素相关受体及其下游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文爱清滕方蒋建新张力
关键词:脂氧素A4相关受体花生四烯酸人类白细胞白三烯受体
创伤失血性休克的输液输血研究被引量:8
2009年
滕方陈方祥何静
关键词:创伤失血性休克输血输液手术干预抗休克
消化道出血患者输血所致低血压状态1例报道被引量:2
2018年
低血压性输血反应是临床少见的输血并发症,国外报道的发生率约为0.03%[1]。主要表现为输血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内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快速下降,输血停止后血压迅速回升,现将本院收治的1例消化道出血患者输血所致低血压状态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女,37岁,因“腹痛5 d,间断黑便2 d”入本院。该患者5 d前(2017年8月26日)无诱因出现腹痛,部位局限于左上腹,呈隐痛,阵发性发作,无规律性,发作时间1~10 min不等,可自行缓解,伴轻微嗳气,与进食无关,无牵扯痛,无放射痛,不伴其他不适。患者自服药物后缓解。8月30日20:00,患者无诱因出现黑色稀糊便1次,伴左上腹隐痛,不伴腹胀、头昏、乏力等不适。23:00解黑色稀糊便1次,约200 g,仍不伴头昏、乏力等不适。8月31日7:00患者再次解黑色稀糊便300 g,同时感全身乏力、头昏不适,遂入住当地人民医院。急诊行胃镜检查、腹部增强CT检查均未见出血病灶。该院给予生长抑素、PPI等药物治疗。9月1日患者于8:00、13:00先后两次解黑色稀糊便,共约800 g,查血红蛋白(Hb)为67 g/L,并给予输注400 mL“AB型,RH阳性”未去白细胞的红细胞悬液。输血过程顺利,患者未诉不适反应,输完血后,患者头昏、乏力等症状较之前有所缓解。为明确病因患者于9月1日17:30转入本院消化科。入院时体温36.6℃,心率87次/分钟,呼吸20次/分钟,血压112/64 mm Hg。入院第2天,患者再次出现黑便,感头昏、乏力,Hb 68 g/L,与家属沟通后于19:00给予输血纠正贫血,同时给予止血、PPI、生长抑素等治疗。输血前心电监测显示心率96次/分钟,呼吸20次/分钟,血压112/64 mm Hg,血氧饱和度99%。在输入“去除白细胞的AB型,RH阳性”红细胞悬液约50 mL后,患者突然出现心率、血压下降,心电监护仪心率为46次/分钟,血压68/50 mm Hg,患者冒冷汗、神志清楚,立即停止输血,给予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10 mg静�
李宁王军何燕文爱清刘念周榆滕方张寅陈东风
关键词:输血并发症低血压状态出血患者消化道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红细胞悬液RH阳性
329例大量输血患者成分输血分析被引量:16
2009年
目的探讨成分输血在大量输血患者中的合理应用。方法利用发血记录本和军字1号网络信息中心及病历资料,查阅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大量输血(>5000 mL)病例329例,分析红细胞悬液、全血、血浆、血小板和冷沉淀等成分血使用情况。结果329例中输注红细胞制品72%,血浆25%,其他3%。经治疗后病情得到控制,避免了大量输血的并发症,并获得了很好的疗效。结论本院成分输血在大量输血患者中得到广泛应用,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输注血液成分已得到临床医生认可。
刘燕陈方祥滕方何静
关键词:成分输血大量输血
COM.TEC型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干细胞效果观察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观察COM.TEC型血细胞分离机MNC程序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效果。方法用COM.TEC型血细胞分离机MNC程序采集16例血液系统肿瘤患者外周血干细胞,患者采用化疗、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采集的干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34+细胞数。共采集32次,每例采集2次,每次处理抗凝全血(9158±2166)mL,抗凝剂(919.78±230.60)mL,时间(178.1±38.0)min。结果采集1次CD34+细胞数为(1.62±0.32)×106/kg,MNC采集效率为(81.25±14.57)%,单采后患者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分别下降13.0%、7.2%、9.1%,与采集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集过程中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COM.TEC型血细胞分离机MNC程序能采集到血小板含量低、产量高而有效的自体CD34+细胞,采集方法可靠,可以满足临床治疗要求。
何静陈方祥王劲滕方曾永芳
关键词:血细胞分离机CD34+细胞外周血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