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殷丹丹

作品数:16 被引量:126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3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2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6篇油藏
  • 5篇驱油
  • 4篇低渗
  • 3篇低渗透
  • 3篇驱油效率
  • 3篇降黏
  • 3篇稠油
  • 3篇储层
  • 2篇地层
  • 2篇地层水
  • 2篇盐酸
  • 2篇盐酸溶液
  • 2篇氧化碳
  • 2篇油田
  • 2篇渗透率
  • 2篇酸溶液
  • 2篇驱油效果
  • 2篇物性
  • 2篇离子浓度
  • 2篇裂解

机构

  • 16篇中国石油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西南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作者

  • 16篇殷丹丹
  • 8篇杨胜来
  • 8篇赵东锋
  • 7篇廖长霖
  • 4篇廖新维
  • 3篇李武广
  • 3篇赵晓亮
  • 3篇娄毅
  • 2篇李宜强
  • 2篇李芳芳
  • 2篇阳晓燕
  • 2篇余跃
  • 1篇吴向红
  • 1篇文博
  • 1篇陈民锋
  • 1篇李捷
  • 1篇陈浩
  • 1篇章星
  • 1篇王欣
  • 1篇李敏

传媒

  • 3篇油田化学
  • 2篇断块油气田
  • 1篇大庆石油地质...
  • 1篇科技导报
  • 1篇特种油气藏
  • 1篇天然气与石油
  • 1篇油气地质与采...
  • 1篇新疆石油天然...
  • 1篇复杂油气藏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3
  • 5篇2012
  • 3篇2011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测定二氧化碳-地层水作用生产沉淀量的方法及装置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测定二氧化碳-地层水作用生产沉淀量的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在高压反应釜中倒入地层水,通过调整压力获得在设定温度、不同压力下的样品溶液;然后调整温度获得在设定压力、不同温度下的样品溶液;用盐酸溶液滴定每次...
赵东锋廖新维赵晓亮殷丹丹
文献传递
化学生热体系参数优化及驱油效率试验研究被引量:6
2012年
在一定条件下,NaNO2/NH4Cl化学体系可反应生成大量的热和N2,向高黏低渗油藏注入该体系,可提高油藏温度,降低原油黏度,减少有机堵塞。但影响该生热体系放热速率的因素复杂,文中通过正交实验设计方法,对影响NaNO2/NH4Cl化学生热体系的温度峰值、压力峰值、达到温度峰值的时间等因素进行了直观分析和极差分析,得到影响温度峰值和压力峰值的主要因素是反应物浓度,其次是pH值,最后是初始反应温度;影响到达温度峰值时间的主要因素是pH值,其次是初始反应温度,最后是反应物浓度;优选了适合该生热体系在油层热化学升温过程中各物质的最佳组合方案,并利用该组合方案,对高黏低渗油藏进行了室内驱油物理模拟试验。试验证明:该生热体系与60℃水驱相比,驱油效率提高了19.082百分点。
殷丹丹杨胜来赵东锋孙晓旭廖长霖
关键词:参数优化正交实验驱油效率
金属镍盐对牛圈湖原油水热裂解催化反应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在高温高压反应釜中,以甲酸为供氢体、以金属镍盐催化剂组成催化体系,研究了牛圈湖原油水热裂解反应的影响因素,考察了不同催化剂体系、原油性质及反应温度对水热裂解反应后原油降黏率和原油SARA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油酸镍、环烷酸镍、硫酸镍催化体系对地面脱气原油的降黏率分别为65.3%、52.6%和55.7%,优选油酸镍催化体系为水热裂解反应的催化剂。水热裂解催化反应后,胶质和沥青质减少,饱和烃和芳香烃增加。原油中的重质组分越多,水热裂解反应越剧烈,原油的降黏效果越明显。水热裂解催化反应后,渣油、地面脱气原油、模拟地层油在45℃下的降黏率分别为90.41%、64.78%和55.78%。原油中胶质和沥青质含量是影响水热裂解反应的主要因素,渣油、地面脱气原油、模拟地层油中胶质、沥青质转化为饱和烃和芳香烃的转化率分别为36.50%、26.51%和16.73%。280℃、220℃、180℃、100℃反应温度下模拟地层油的降黏率分别为56.43%、55.78%、48.23%和14.14%,最佳反应温度为220℃。水热裂解反应后原油中胶质、沥青质断裂成小分子的饱和烃是原油永久性降黏的主要原因。
李芳芳杨胜来王欣廖长霖殷丹丹陈浩
关键词:环烷酸镍硫酸镍水热裂解牛圈湖油田
注水对高凝油藏温度场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针对某高凝油油藏原油含蜡量高、析蜡点高、凝固点高和原油物性对温度敏感的特点,根据石蜡沉积油层孔渗伤害大、注常温水使得渗流规律发生变化等开发现状,依据油藏参数建立数值模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不同注水温度、不同注水量、不同井网对温度场分布规律的影响,最终确定合理的注水参数。研究结果表明,最佳注水温度为66℃,注水量为600m3/d,最优井网为五点井网。
阳晓燕杨胜来吴向红李捷廖长霖殷丹丹
关键词:高凝油数值模拟温度场井网注水量
一种测定二氧化碳-地层水作用生产沉淀量的方法及装置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测定二氧化碳-地层水作用生产沉淀量的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在高压反应釜中倒入地层水,通过调整压力获得在设定温度、不同压力下的样品溶液;然后调整温度获得在设定压力、不同温度下的样品溶液;用盐酸溶液滴定每次...
赵东锋廖新维赵晓亮殷丹丹
文献传递
稠油油藏层内提温改质降黏技术室内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黏度高、流动性差是制约稠油开采的主要问题,而解决的关键是降黏,本文研制和筛选出了适合稠油油藏开采的就地化学生热和催化复合体系。通过对生热体系进行正交试验,用极差分析法得出各因素对生热温度峰值影响的主次顺序;又通过对3种催化剂作用前后的原油进行了黏度和四组分测定,优选出适合稠油的催化降黏剂,并对优选出的催化剂作用后的原油进行了气相色谱分析。结果表明,影响生热温度峰值的因素的主次顺序依次是:反应物浓度、pH值、初始温度。4mol/L的NaNO2/NH4Cl溶液在60℃下可使反应液的温度提升150℃,油酸镍可作为稠油降黏催化剂,降黏率达80.3%,且使稠油中的胶质、沥青质含量分别下降,提高了饱和烃和芳香烃的含量。复合体系室内岩心模拟实验结果表明:交替段塞注入时,交替段塞的尺寸越小越好,0.1PV(孔隙体积)的交替段塞注入可提高驱油效率15.6%。
殷丹丹李宜强赵东锋程国栋殷树铮
关键词:稠油驱油效率
化学生热催化裂解体系对稠油降黏实验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为了更好地提高稠油油藏开发效果,采取化学生热与催化裂解方式来降低稠油黏度、提高地下稠油的流动能力非常必要。选择NaNO_2和NH_4Cl溶液作为化学生热剂,通过正交实验优选出生热剂最佳反应条件为:4 mol/L NaNO_2,4mol/L NH_4Cl,体系pH值为2。该条件下,反应温度和压力在短时间内迅速上升,分别达到峰值204℃和13.6 MPa,达到峰值的时间为6 min,反应基液温度升高149℃。油酸镍催化降黏体系最佳配方为:以反应原油的质量为基准,羧酸盐型油酸镍催化剂0.3%,供氢剂甲酸7%,助剂尿素7%,乳化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0.13%。该催化体系的最佳反应温度为280℃。油酸镍催化后,原油黏度由213.8 mPa·s降至74.2 mPa·s,降黏率为65.3%。当化学生热剂与催化裂解剂共同作用时,降黏率可达66.5%,饱和烃和芳烃含量增加,胶质和沥青质含量减小,催化降解效果较好。
李武广杨胜来翟志红殷丹丹廖长霖娄毅余跃
关键词:稠油降黏催化裂解
化学生热催化裂解复合降黏体系提高稠油采收率技术被引量:5
2015年
针对低渗透稠油油藏渗流阻力大、注入能力差等问题,提出以化学生热剂和裂解催化剂组成复合降黏体系实现井下双效降黏的开发技术。室内通过高压反应釜实验优选了化学生热剂的反应条件和裂解催化剂的种类,并通过岩心驱替实验评价了化学剂不同注入方式下的驱油效果和注入能力。研究结果表明:以p H=2、200 m L等体积摩尔浓度均为4 mol/L的Na NO2溶液和NH4Cl溶液组成的化学生热体系具有最佳的反应条件,对于500毫升的高温高压反应釜在反应6 min后可达到温度峰值204℃和压力峰值13.4 MPa,相对于初始条件升温149℃;以油酸镍(主催化剂)、7%甲酸(供氢体)、7%尿素(助剂)及0.13%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乳化剂)组成的催化体系具有最高的降黏率,对牛圈湖油田地面脱气原油的降黏率可达65.3%;五种不同的注入方式中,水驱、化学生热交替驱(先注Na NO2)、化学生热交替驱(先注酸性NH4Cl)、化学生热焖井间歇驱、化学生热催化裂解焖井间歇驱采收率分别为30.6%,38.8%,40.8%,43.7%,49.0%,化学生热催化热裂解焖井间歇驱采收率最高,注入能力最佳,驱油能量最足,比水驱提高采收率18.4%。
李芳芳杨胜来高启超廖长霖殷丹丹
关键词:催化裂解稠油降黏提高采收率
石英砂与树脂覆膜砂实验渗透率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11年
在出砂气藏,支撑剂对其开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渗透率又是支撑剂重要性能。石英砂和树脂覆膜砂有着不同渗透率,主要通过室内实验方法研究,分别用气测和液测它们的渗透率。气测时,改变气体的流速,分析不同流速和不同时间对渗透率的影响。液测时,分别在不定轴向压力下改变液体流速,稳定轴向压力下改变液体的流速,分析轴向压力、流速以及不同时间对渗透率的影响。该研究对深入了解油气藏的开发动态和采收率具有一定意义。
李武广杨胜来阳晓燕殷丹丹廖长霖
关键词:石英砂树脂砂渗透率影响因素
BD油田裂缝性油藏注采窜流程度判别研究被引量:4
2012年
针对裂缝性油藏开发过程中出现的注采井间的窜流问题,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法,根据油田开发实践,选出油田地质静态特征指标和反映油田发生水窜的动态特征指标,用数学方法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得到针对油水井的评价指标集,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利用权重系数法计算出评价对象的综合评价指数,提出注采窜流井区评价标准,最后根据目标油水井的综合指数来判别其窜流程度。通过在BD油田的实际应用,证明该方法的可行性,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赵东锋陈民锋廖新维殷丹丹廖长霖
关键词:裂缝性油藏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