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廖长霖

作品数:16 被引量:119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8篇油藏
  • 4篇油田
  • 3篇低渗
  • 3篇渗透率
  • 3篇采收率
  • 2篇低渗透
  • 2篇水气交替
  • 2篇提高采收率
  • 2篇驱油
  • 2篇注水
  • 2篇相对渗透率
  • 2篇裂解
  • 2篇降黏
  • 2篇高凝油
  • 2篇波及体积
  • 2篇稠油
  • 2篇稠油降黏
  • 2篇储层
  • 2篇催化裂解
  • 1篇低渗透油藏

机构

  • 13篇中国石油大学...
  • 5篇中国石油天然...
  • 3篇中国石油
  • 1篇教育部
  • 1篇燕山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作者

  • 16篇廖长霖
  • 11篇杨胜来
  • 7篇殷丹丹
  • 6篇李武广
  • 4篇赵东锋
  • 4篇廖新维
  • 3篇赵晓亮
  • 3篇李芳芳
  • 3篇王欣
  • 3篇孙晓旭
  • 2篇吴向红
  • 2篇王欢
  • 2篇阳晓燕
  • 1篇邵先杰
  • 1篇陈民锋
  • 1篇冯敏
  • 1篇李捷
  • 1篇卢宁
  • 1篇窦祥骥
  • 1篇顾鸿君

传媒

  • 3篇油田化学
  • 2篇断块油气田
  • 2篇特种油气藏
  • 2篇油气地质与采...
  • 1篇大庆石油地质...
  • 1篇天然气勘探与...
  • 1篇西安石油大学...
  • 1篇新疆石油天然...
  • 1篇岩性油气藏
  • 1篇中国海上油气
  • 1篇复杂油气藏

年份

  • 2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5篇2012
  • 3篇2011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模糊聚类神经网络技术在识别水淹层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12年
以认识油藏水淹层的水淹情况、指导石油勘探开发为目标,对比常用的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引入反向传播神经网络技术。针对油藏水淹层的测井资料,选取感应电导率、声波时差和电阻率作为特征变量,利用聚类分析法,根据水淹层测井数据的亲疏关系进行分类,分类结果作为神经网络结构输出,对测井数据进行训练学习,提高水淹层识别准确率。研究结果表明基于聚类分析的神经网络技术,可以很好地对油层水淹情况进行分析。
李武广杨胜来廖长霖王欣娄毅
关键词:神经网络聚类分析水淹层声波时差电阻率
化学生热催化裂解体系对稠油降黏实验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为了更好地提高稠油油藏开发效果,采取化学生热与催化裂解方式来降低稠油黏度、提高地下稠油的流动能力非常必要。选择NaNO_2和NH_4Cl溶液作为化学生热剂,通过正交实验优选出生热剂最佳反应条件为:4 mol/L NaNO_2,4mol/L NH_4Cl,体系pH值为2。该条件下,反应温度和压力在短时间内迅速上升,分别达到峰值204℃和13.6 MPa,达到峰值的时间为6 min,反应基液温度升高149℃。油酸镍催化降黏体系最佳配方为:以反应原油的质量为基准,羧酸盐型油酸镍催化剂0.3%,供氢剂甲酸7%,助剂尿素7%,乳化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0.13%。该催化体系的最佳反应温度为280℃。油酸镍催化后,原油黏度由213.8 mPa·s降至74.2 mPa·s,降黏率为65.3%。当化学生热剂与催化裂解剂共同作用时,降黏率可达66.5%,饱和烃和芳烃含量增加,胶质和沥青质含量减小,催化降解效果较好。
李武广杨胜来翟志红殷丹丹廖长霖娄毅余跃
关键词:稠油降黏催化裂解
石英砂与树脂覆膜砂实验渗透率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11年
在出砂气藏,支撑剂对其开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渗透率又是支撑剂重要性能。石英砂和树脂覆膜砂有着不同渗透率,主要通过室内实验方法研究,分别用气测和液测它们的渗透率。气测时,改变气体的流速,分析不同流速和不同时间对渗透率的影响。液测时,分别在不定轴向压力下改变液体流速,稳定轴向压力下改变液体的流速,分析轴向压力、流速以及不同时间对渗透率的影响。该研究对深入了解油气藏的开发动态和采收率具有一定意义。
李武广杨胜来阳晓燕殷丹丹廖长霖
关键词:石英砂树脂砂渗透率影响因素
疏松砂岩油藏冷冻岩心与常规岩心相渗曲线研究被引量:9
2012年
为了更好地评价疏松砂岩油藏的水驱开发特点,针对实际油藏地质和流体性质特征,用室内水驱油非稳态法,研究近似油藏条件下冷冻岩心与常规岩心的油水相渗曲线,并进行对比分析。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利用JBN经验公式法进行计算,采用对数函数对其进行拟合与回归,最后绘出油水相渗曲线,并作为判断水驱效果的依据。结果表明,水驱后冷冻岩心的残余油饱和度平均为29%,残余油饱和度对应的水相相对渗透率为0.32,驱油效率平均为52%;常规岩心的残余油饱和度平均为30%,残余油饱和度对应的水相相对渗透率为0.30,驱油效率平均为52%。同一含水饱和度所对应的冷冻岩心,其水相相对渗透率高于常规岩心所对应的水相相对渗透率,但常规岩心见水时间早于冷冻岩心,且含水上升较快。冷冻岩心的最终水驱油效率和无水采收率均高于常规岩心。
孙晓旭杨胜来李武广王欣廖长霖
关键词:相对渗透率疏松砂岩油藏
南苏丹高凝油油藏冷伤害机理研究被引量:6
2016年
通过室内实验对南苏丹高凝油油藏因析蜡导致地层冷伤害的可能性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温度低于析蜡点后,高凝油中蜡晶体析出,呈现非牛顿流体特征,具有剪切稀释性和触变性,随着温度降低,析出的蜡颗粒半径逐渐变大,很容易在孔隙喉道处被捕集,造成地层冷伤害;渗流曲线表现出明显的非线性渗流特征,渗流体系存在启动压力梯度,油水相渗两相区范围变窄,等渗点右移,油水两相渗流能力降低;当温度低于析蜡点时,油水流度比增大,导致见水早、无水采收率和最终采收率都明显低于温度高于析蜡点的水驱效果。建议南苏丹高凝油油藏在实施注水开发时应保证注入水到达井底的温度高于地层原油的析蜡点,防止地层冷伤害的发生。
廖长霖吴向红王喻雄杨胜来马凯冯敏
关键词:高凝油油藏蜡沉积南苏丹
BD油田裂缝性油藏注采窜流程度判别研究被引量:4
2012年
针对裂缝性油藏开发过程中出现的注采井间的窜流问题,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法,根据油田开发实践,选出油田地质静态特征指标和反映油田发生水窜的动态特征指标,用数学方法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得到针对油水井的评价指标集,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利用权重系数法计算出评价对象的综合评价指数,提出注采窜流井区评价标准,最后根据目标油水井的综合指数来判别其窜流程度。通过在BD油田的实际应用,证明该方法的可行性,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赵东锋陈民锋廖新维殷丹丹廖长霖
关键词:裂缝性油藏
非常规油气藏储层体积改造模拟技术研究进展被引量:39
2014年
目前非常规油气藏的开发已成为国内外能源开发的热点,如致密气、致密油、页岩气和页岩油的开发,此类油气藏的典型特征就是储层渗透率极低,需要采取一定的改造措施才能投产,储层体积改造技术是有效开发非常规油气藏的重要技术之一。通过调研和分析国内外非常规油气藏储层体积改造模拟技术,详细地介绍了储层体积改造的广义和狭义概念,以及直井和水平井储层体积改造措施方法;系统总结了储层体积改造压裂裂缝描述及模拟方法,主要有基于单孔介质模型的模拟方法,基于双孔介质模型的模拟方法以及基于离散裂缝模型的模拟方法;同时分析了储层体积改造后的渗流规律、井模型及产能特征。该研究可以为今后中国非常规油气藏的开发提供相应的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持。
王欢廖新维赵晓亮赵东锋廖长霖
关键词:非常规油气藏渗流规律产能特征
金属镍盐对牛圈湖原油水热裂解催化反应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在高温高压反应釜中,以甲酸为供氢体、以金属镍盐催化剂组成催化体系,研究了牛圈湖原油水热裂解反应的影响因素,考察了不同催化剂体系、原油性质及反应温度对水热裂解反应后原油降黏率和原油SARA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油酸镍、环烷酸镍、硫酸镍催化体系对地面脱气原油的降黏率分别为65.3%、52.6%和55.7%,优选油酸镍催化体系为水热裂解反应的催化剂。水热裂解催化反应后,胶质和沥青质减少,饱和烃和芳香烃增加。原油中的重质组分越多,水热裂解反应越剧烈,原油的降黏效果越明显。水热裂解催化反应后,渣油、地面脱气原油、模拟地层油在45℃下的降黏率分别为90.41%、64.78%和55.78%。原油中胶质和沥青质含量是影响水热裂解反应的主要因素,渣油、地面脱气原油、模拟地层油中胶质、沥青质转化为饱和烃和芳香烃的转化率分别为36.50%、26.51%和16.73%。280℃、220℃、180℃、100℃反应温度下模拟地层油的降黏率分别为56.43%、55.78%、48.23%和14.14%,最佳反应温度为220℃。水热裂解反应后原油中胶质、沥青质断裂成小分子的饱和烃是原油永久性降黏的主要原因。
李芳芳杨胜来王欣廖长霖殷丹丹陈浩
关键词:环烷酸镍硫酸镍水热裂解牛圈湖油田
低渗透油藏二氧化碳驱油及埋存可行性研究——以新疆油田八区克上组油藏为例被引量:13
2013年
针对新疆油田低渗透油藏储层物性差、注水开发效果差等开发难点,结合二氧化碳埋存发展趋势,探讨了二氧化碳驱油提高采收率及埋存的可行性。以新疆油田八区克上组油藏为例进行油藏数值模拟,在对典型油藏开发历史和动态资料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油藏流体拟合、细管实验数值模拟及水驱历史拟合,建立基础预测模型,并对开发方式、注气参数及生产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模拟预测油藏最小混相压力为18.6 MPa;二氧化碳能够有效波及到常规水驱无法波及到的区域,采用水气交替的注入方式埋存系数为0.146,比连续水驱提高采收率12.42%,比二氧化碳连续驱提高3.33%;总注气量对水气交替开发效果影响最为显著;采用关层气油比控制能够更有效地扩大二氧化碳波及体积,进一步提高二氧化碳埋存量和采收率,比采用关井气油比控制的埋存系数提高2.7%,提高采收率3.07%。
廖长霖廖新维赵晓亮顾鸿君窦祥骥王欢张强
关键词:低渗透油藏二氧化碳驱波及体积新疆油田
化学生热催化裂解复合降黏体系提高稠油采收率技术被引量:4
2015年
针对低渗透稠油油藏渗流阻力大、注入能力差等问题,提出以化学生热剂和裂解催化剂组成复合降黏体系实现井下双效降黏的开发技术。室内通过高压反应釜实验优选了化学生热剂的反应条件和裂解催化剂的种类,并通过岩心驱替实验评价了化学剂不同注入方式下的驱油效果和注入能力。研究结果表明:以p H=2、200 m L等体积摩尔浓度均为4 mol/L的Na NO2溶液和NH4Cl溶液组成的化学生热体系具有最佳的反应条件,对于500毫升的高温高压反应釜在反应6 min后可达到温度峰值204℃和压力峰值13.4 MPa,相对于初始条件升温149℃;以油酸镍(主催化剂)、7%甲酸(供氢体)、7%尿素(助剂)及0.13%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乳化剂)组成的催化体系具有最高的降黏率,对牛圈湖油田地面脱气原油的降黏率可达65.3%;五种不同的注入方式中,水驱、化学生热交替驱(先注Na NO2)、化学生热交替驱(先注酸性NH4Cl)、化学生热焖井间歇驱、化学生热催化裂解焖井间歇驱采收率分别为30.6%,38.8%,40.8%,43.7%,49.0%,化学生热催化热裂解焖井间歇驱采收率最高,注入能力最佳,驱油能量最足,比水驱提高采收率18.4%。
李芳芳杨胜来高启超廖长霖殷丹丹
关键词:催化裂解稠油降黏提高采收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