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梁海杰

作品数:26 被引量:57H指数:4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25篇医药卫生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17篇肿瘤
  • 12篇假体
  • 10篇切除
  • 7篇切除后
  • 7篇假体重建
  • 7篇骨盆
  • 7篇骨肿瘤
  • 7篇关节
  • 6篇手术
  • 6篇缺损
  • 6篇骨缺损
  • 5篇肿瘤切除
  • 5篇骨盆肿瘤
  • 5篇3D打印
  • 4篇远端
  • 4篇手术治疗
  • 4篇肿瘤切除后
  • 4篇肱骨
  • 3篇植入
  • 3篇细胞

机构

  • 26篇北京大学
  • 1篇北京医院
  • 1篇云南西双版纳

作者

  • 26篇梁海杰
  • 23篇郭卫
  • 13篇杨毅
  • 12篇汤小东
  • 10篇姬涛
  • 6篇杜志业
  • 6篇臧杰
  • 6篇燕太强
  • 4篇尉然
  • 4篇王军
  • 3篇张熠丹
  • 3篇董森
  • 2篇王冀川
  • 2篇李大森
  • 1篇王殊
  • 1篇谢璐
  • 1篇穆新林
  • 1篇曹照龙
  • 1篇曲华毅
  • 1篇陈江天

传媒

  • 5篇中华骨科杂志
  • 3篇中华骨与关节...
  • 2篇肿瘤研究与临...
  • 2篇中华外科杂志
  • 2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中华结核和呼...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中国脊柱脊髓...
  • 1篇中华创伤骨科...
  • 1篇中华全科医师...
  • 1篇骨科

年份

  • 2篇2024
  • 3篇2023
  • 6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19
  • 4篇2018
  • 1篇2017
  • 5篇2016
  • 2篇2014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骨转移灶与内脏病灶的全身药物治疗反应差异分析
2024年
目的探究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骨转移灶与内脏病灶对全身药物治疗的反应差异,探索临床特征及基因表达层面可能引起差异的相关因素。方法本研究收集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骨肿瘤科就诊的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分析全身药物治疗后骨转移灶及内脏病灶进展情况,从而反映病灶对全身药物治疗的反应性,并用GEO(gene expression omnibus)数据库中GSE76194骨转移灶与原发灶的基因表达数据进行验证。结果骨转移灶与内脏病灶全身药物治疗后,优先进展率分别为79.7%以及20.3%(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变状态(OR=6.76,P=0.009)以及药物治疗前内脏转移部位(OR=0.078,P=0.001)是影响治疗反应差异的独立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吸烟史(HR=4.4,P=0.0027)、仅使用靶向药物(HR=2.94,P=0.0055)以及全身药物治疗前内脏转移部位(HR=0.37,P=0.011)是影响骨转移灶优先进展的独立预后因素,基因表达数据分析共筛选出938个差异表达基因,通过差异基因的GSEA分析显著富集到4条耐药相关通路。结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骨转移灶与内脏病灶对全身药物治疗反应存在差异,骨转移灶存在耐药相关通路的表达上调,伴有EGFR突变的患者骨转移灶较腹腔外内脏病灶对全身药物治疗反应性更差,建议对全身药物治疗反应性差的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患者积极采取局部治疗。
丁朝伟梁海杰尉然于沂阳郭卫
关键词:ERBB-1腺癌
3D打印金属假体重建四肢骨肿瘤切除后大段骨关节缺损:大段骨缺损修复重建的新纪元被引量:3
2022年
四肢大段骨与关节缺损的传统重建方法包括大段异体骨(关节)移植、瘤段灭活再植复合自体腓骨移植、节段性金属假体置换等,虽然能获得良好的功能状态,但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近年来,3D打印技术在骨科领域的应用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定制化3D打印金属假体因具有适型匹配、多孔金属骨小梁界面和骨整合能力强的特点,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大段骨与关节缺损的重建。3D打印的中段假体能实现邻近关节的保留、骨缺损的精准匹配、即刻稳定及多孔界面的愈合:对肱骨近端肿瘤患者使用3D打印肩关节融合型假体重建可保留肩关节外形、降低脱位风险并改善肩关节功能;对胫骨远端缺损使用3D打印融合型假体通过踝穴的解剖匹配及界面骨整合可恢复下肢力线、实现踝关节融合;对肘关节周围肿瘤进行瘤段切除后使用3D打印半肘关节假体重建可恢复肘关节功能、降低机械并发症发生率;桡骨远端肿瘤切除后使用3D打印腕关节融合假体重建亦能获得良好的腕关节稳定性和功能。3D打印技术良好地弥补了传统生产工艺及手术技术的缺陷,为四肢大段骨缺损的重建带来了新纪元。
郭卫佘艳春梁海杰
关键词:3D打印假体四肢肿瘤骨缺损
胫骨下段3D打印踝关节融合型肿瘤假体在骨肉瘤广泛切除术中的应用被引量:9
2022年
目的探讨应用胫骨下段3D打印踝关节融合型肿瘤假体重建胫骨下段恶性骨肿瘤切除后骨缺损的安全性和早期临床疗效。方法自行设计胫骨下段3D打印踝关节融合型肿瘤假体,假体远端的组配节段与距骨和腓骨远端接触面为3D打印金属骨小梁界面,通过锥接的组配式节段调节假体长度。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肿瘤切除术中应用3D打印踝关节融合型肿瘤假体的胫骨下段骨肉瘤患者8例,男5例、女3例;年龄(16.1±7.4)岁(范围8~29岁)。包括骨母细胞型骨肉瘤7例、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1例,Enneking分期均为ⅡB期。在规范术前化疗后行肿瘤广泛切除术,以3D打印踝关节融合型肿瘤假体重建胫骨下段骨缺损。术后6个月内配戴支具行走,6个月后配戴护踝行走。术后每个月行X线检查评估踝关节融合情况,融合完成后每3个月随访一次直至2年,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及肿瘤学预后。采用骨骼肌肉肿瘤协会(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MSTS)评分评估术后功能。结果胫骨下段肿瘤均毗邻踝关节,均按照术前计划完成截骨,截骨长度为(16.0±3.1)cm(范围11~20 cm),肿瘤切除获得广泛外科边界。假体近端髓腔固定方式:3D打印金属骨小梁柄1例,自体腓骨移植1例,骨水泥固定6例。手术时间为(128.8±18.9)min(范围110~170 min),术中出血量为(125.0±37.8)ml(范围100~200 ml)。全部病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5.6±10.5)个月(范围7~39个月)。假体远端与距骨均完全融合,融合时间为(4.3±0.7)个月(范围3~5个月)。随访期间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无伤口并发症和假体松动,全部患者均无瘤生存。末次随访时MSTS评分为84.2%±3.0%(范围80%~90%)。结论胫骨下段3D打印踝关节融合型肿瘤假体重建胫骨下段恶性骨肿瘤切除后的骨缺损安全、有效,融合率高,术后早期功能满意。
牛天立杨毅梁海杰杜志业臧杰刘星雨郭卫
关键词:骨肉瘤胫骨踝关节假体设计骨重建
3D打印半骨盆假体重建骨盆Ⅱ区或Ⅱ+Ⅲ区肿瘤切除后骨缺损的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探讨II区或II+III区骨盆肿瘤切除后,使用3D打印半骨盆假体重建骨缺损的可行性及优越性。方法 2014年12月至2016年11月,共有40例骨盆II区或II+III区肿瘤患者于本中心进行骨盆肿瘤切除、3D打印标准型半骨盆假体重建手术,将其纳入病例组。根据上述病例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肿瘤大小及肿瘤分区、分期的资料,从2009年1月至2015年5月于我科行骨盆肿瘤切除、普通半骨盆假体置换的II区或II+III区骨盆肿瘤患者中,选取40例纳入对照组。其中,各组均含男23例,女17例;平均年龄43岁;根据Enneking骨盆外科分区方法确定切除及重建部位,各有II区6例,II+III区34例。结果80例均为整块切除。3D打印半骨盆假体组肿瘤边界达广泛切除22例,边缘切除18例,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2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9个月。其中,无瘤生存33例,带瘤生存5例,余2例因肿瘤转移死亡;38例存活患者MSTS-93评分为(21.1±2.8)分;术后并发症包括6例伤口愈合不良及1例关节脱位,无一例深部感染。对照组肿瘤边界达广泛切除21例,边缘切除19例,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77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7.5个月;其中,无瘤生存27例,带瘤生存5例,余8例因肿瘤转移死亡。32例存活患者MSTS-93评分为(18.9±2.6)分,术后并发症包括6例伤口愈合不良、2例关节脱位、2例深部感染。两组病例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谱及术后MSTS功能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回顾两组病例术后6个月复查的CT资料,测量患侧骶髂关节间隙并与健侧对比,结果提示3D打印半骨盆假体可维持骶髂关节稳定性。结论应用3D打印半骨盆假体重建II区或II+III区骨盆肿瘤术后骨缺损安全性高,不增加额外并发症,可获得良好的功能状态,并可维持骶髂关节稳定性。
梁海杰郭卫张熠丹姬涛
关键词:骨盆肿瘤假体植入
组配式铰链型踝关节假体在胫骨远段恶性肿瘤切除术后骨缺损重建中的应用
2023年
目的探讨组配式铰链型踝关节假体在胫骨远段恶性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11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肿瘤科接受手术切除治疗的9例胫骨远端恶性肿瘤患者资料,均为男性,年龄17(14,24)岁(范围11~56岁);左侧5例、右侧4例。8例骨肉瘤均接受新辅助化疗,EnnekingⅡA期1例,ⅡB期7例;1例为肾癌孤立性胫骨远端转移。胫骨远端瘤段切除后,去除距骨表面关节软骨,采用加压螺钉固定距骨组件,组配合适长度胫骨组件,重建胫骨缺损后复位胫距假体组件。记录手术时间、失血量、瘤段切除长度及假体型号,随访过程中记录并发症情况(负重时踝关节疼痛、距骨塌陷、假体松动、感染、伤口延迟愈合)、肿瘤复发、肺转移或全身转移情况、影像学资料。末次随访时采用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MSTS)功能评分评估患肢功能状态、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者踝部疼痛程度。结果9例术中出血量为(245.6±103.9)ml(范围100~400 ml),手术时间为(178.9±56.9)min(范围120~300 min)。9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1.4±5.6)个月(范围12.5~27.2个月)。胫骨切除长度为14(11,17)cm(范围11~28 cm);假体基座2#1例、3#3例、4#5例,胫骨假体柄骨水泥固定5例、生物固定4例。9例至末次随访均未出现肺转移或其他脏器转移。1例骨肉瘤出现软组织复发而行复发病变切除;1例于术后4个月出现深部感染,行假体取出spacer旷置术。至末次随访,1例行胫骨远端假体取出spacer旷置而未进行踝关节功能评价,余8例MSTS评分为97.1%±3.3%(范围93%~100%),8例VAS均为0分;8例均可不拄拐完全负重行走,未见假体柄松动、断裂及距骨塌陷、假体下沉、踝关节疼痛等并发症。结论组配式铰链型踝关节假体在胫骨远端大段骨缺损重建中可获得满意的早期临床疗效。
王军杨毅梁海杰杜志业臧杰尉然汤小东郭卫
关键词:胫骨踝关节骨肿瘤假体设计
骨盆、骶骨肿瘤切除术中应用腹主动脉球囊的股动脉穿刺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讨骨盆、骶骨肿瘤切除术中应用腹主动脉球囊发生股动脉穿刺相关并发症的原因、预防及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8年8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肿瘤科接受腹主动脉球囊阻断下骨盆、骶骨肿瘤切除术的825例患者中,发生股动脉穿刺相关并发症的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8例,女性15例,年龄(37.0±16.2)岁(范围:15~65岁)。骶骨肿瘤20例,骨盆肿瘤3例;右侧股动脉穿刺17例,左侧6例,均使用直径为11~12 F(1 F≈0.33 mm)的动脉鞘管置入腹主动脉球囊。分析患者术后股动脉穿刺相关并发症发生及处理情况。结果共18例患者术后出现急性股动脉血栓,占2.2%(18/825)。2015年前收治的349例患者在股动脉鞘管拔除后采用按压止血,其中12例(3.4%)发生急性股动脉血栓;2015年后手术的476例患者使用血管缝合器闭合股动脉伤口,6例(1.3%)发生急性股动脉血栓。18例患者均在48 h内行急诊切开取栓后治愈。术后发生腹膜后血肿和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各1例,均通过再次手术治愈。术后随访(40±18)个月(范围:13~108个月),随访期间发现下肢动脉慢性缺血3例,其中2例股动脉侧支循环代偿良好,患者症状不明显,未予处理,另外1例症状较重,行股-股动脉耻骨上人工血管旁路术,术后症状明显改善。结论急性股动脉血栓是常见的股动脉穿刺相关并发症。优化腹主动脉球囊置入技术、使用血管缝合器闭合股动脉伤口,有可能进一步减少并发症发生。术后严密随访观察,有助于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以改善患肢功能,利于该技术的临床推广应用。
赵志庆董森石惊天梁海杰燕太强郭卫杨荣利汤小东张学民
关键词:骨肿瘤骨盆肿瘤骶骨肿瘤
腰椎椎体侧方钉技术可增加骨盆肿瘤保肢术后神经痛的风险:一项包含349例的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目的 研究骨盆肿瘤保肢术后神经痛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作者回顾了自2009年1月至2015年5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中心就诊的骨盆肿瘤病例,从中选取术前无重要腰骶神经受累、于我中心行保肢手术的病例入组,...
梁海杰李大森郭卫杨荣利
关键词:神经痛保肢手术骨盆肿瘤
妊娠期髋臼骨折伴髋关节脱位一例报告被引量:1
2014年
髋臼骨折主要发生于青壮年,常由交通伤等高能量损伤所致,其治疗难点在于手术时机的选择和手术技术的掌握,要求尽可能达到解剖复位、牢固固定,早期进行关节功能锻炼。对于髋臼骨折合并髋关节脱位的患者,即使无急诊手术指征,
梁海杰司徒炫明杨明
关键词:髋关节脱位髋臼骨折妊娠期关节功能锻炼高能量损伤解剖复位
地诺单抗联合手术治疗骨盆骨巨细胞瘤效果及安全性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 探讨围术期应用地诺单抗治疗骨盆骨巨细胞瘤(GCTB)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治疗中心23例在围术期接受地诺单抗治疗的骨盆GCTB患者临床资料.采用主观不良反应、下颌骨X线片等指标评估安全性,采用X线、CT和磁共振成像(MRI)等常规影像学指标评估有效性.基于美国骨肿瘤学会(MSTS)-93评分评估术后功能.肿瘤学评估指标包括组织学反应率、客观反应率、临床受益率、无事件生存率等.术后功能与1999年至2009年在该中心接受外科治疗的骨盆GCTB患者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23例患者初诊活组织检查均证实为GCTB,其中1例提示为恶性GCTB,同时伴有肺转移.全部患者均接受外科治疗,达到广泛外科边界10例,囊内或边缘切除13例.所有患者均按计划用药,平均用药8.43次.随访5~47个月,平均27.3个月,2例患者死于肿瘤进展.广泛切除组中无局部复发,囊内刮除组2例术后复发.术前用药后疗效评估显示部分缓解13例,疾病稳定7例,客观反应率65.0 %(13/20),组织学巨细胞清除率85.0 %(17/20).用药期间未出现下颌骨坏死病例,实验室安全性指标均未见异常.患者术后MSTS-93功能评分平均为26.87分.与1999年至2009年在该中心接受外科治疗的骨盆GCTB患者比较,囊内刮除组术后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4 %(2/13)比30.8 %(4/13),P=0.514];累计髋臼病例术后功能较1999年至2009年组提高(P=0.002).结论 地诺单抗是治疗骨盆GCTB的有效手段,术前用药在缓解症状的同时,可使肿瘤血供减少、体积缩小,降低手术难度.术后用药可能会降低囊内刮除手术的复发风险,继发恶性变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杨毅郭卫杨荣利汤小东燕太强姬涛谢璐许婕陈忠岩梁海杰
关键词:骨盆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
软组织血管肉瘤肺转移一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 探讨软组织血管肉瘤肺转移与原发性肺血管肉瘤的鉴别要点.方法 通过对1例小腿血管肉瘤肺转移患者的误诊、纠正诊断、治疗过程的分析,结合文献复习总结原发性及转移性肺血管肉瘤特点.以"pulmonary angiosarcoma"和"lung angiosarcoma"为检索词在PubMed数据库进行检索,以"肺血管肉瘤"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中检索,检索时间为1950—2015年.结果 患者男,39岁,因"咳嗽、咳痰、咯血10个月"于2013年9月到本院就诊,最初经肺楔形切除活检诊断为"原发性肺血管肉瘤",但患者在22个月后出现小腿疼痛不适,最终通过全身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扫描及小腿穿刺活检确诊为小腿原发性软组织血管肉瘤伴多发肺转移.检索文献,纳入23篇资料完整(包括病史、诊疗过程及随访结果)的原发肺血管肉瘤文献,共26例患者,男18例,女8例,年龄19~85岁,平均(52±18)岁.原发性肺血管肉瘤主要表现为单发或多发肺内实性结节或肿块,伴或不伴磨玻璃影.本例患者胸部CT示多发的薄壁空洞和磨玻璃影以及反复发生的气胸,而文献中原发性肺血管肉瘤肺部影像学则没有这些表现.结论 软组织血管肉瘤肺转移的胸部影像不同于原发性肺血管肉瘤,前者多表现为薄壁空洞和气胸,联合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全身扫描有助于鉴别原发性血管肉瘤及血管肉瘤肺转移.
穆新林吴泽璇梁海杰王征方璇杨冬红曹照龙高占成
关键词:血管肉瘤肿瘤转移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