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秀清

作品数:41 被引量:122H指数:6
供职机构:温州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卫生厅资助项目温州市科技局资助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3篇多态
  • 23篇多态性
  • 21篇基因
  • 20篇基因多态性
  • 19篇结肠
  • 19篇溃疡
  • 18篇结肠炎
  • 18篇溃疡性
  • 18篇溃疡性结肠炎
  • 10篇克罗恩
  • 10篇克罗恩病
  • 7篇受体
  • 7篇细胞
  • 6篇单核
  • 6篇单核苷酸
  • 6篇CROHN病
  • 5篇单倍型
  • 5篇蛋白
  • 5篇凋亡
  • 5篇凋亡诱导

机构

  • 33篇温州医科大学
  • 23篇温州市中心医...
  • 17篇温州市人民医...
  • 7篇复旦大学
  • 7篇温州医学院附...
  • 5篇温州医学院附...
  • 2篇温州医学院附...
  • 1篇浙江省人民医...
  • 1篇温州市第二人...

作者

  • 41篇林秀清
  • 26篇蒋益
  • 14篇夏宣平
  • 10篇黄智铭
  • 9篇夏盛隆
  • 9篇邵晓晓
  • 7篇李士林
  • 7篇吴昊
  • 6篇闵小彦
  • 6篇曹曙光
  • 5篇胡定元
  • 5篇金瑞放
  • 4篇俞俐琴
  • 4篇王建嶂
  • 4篇郑波
  • 4篇徐昌隆
  • 4篇郭茂东
  • 4篇陈超
  • 3篇卢光荣
  • 3篇吴小丽

传媒

  • 9篇中华内科杂志
  • 8篇中华消化杂志
  • 4篇中华医学遗传...
  • 3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胃肠病学
  • 2篇中国卫生检验...
  • 2篇医学研究杂志
  • 2篇中国现代医生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中华检验医学...
  • 1篇解放军医学杂...
  • 1篇中华消化内镜...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国妇幼健康...
  • 1篇中华全科医学
  • 1篇温州医科大学...

年份

  • 1篇2022
  • 6篇2018
  • 11篇2017
  • 3篇2016
  • 5篇2015
  • 4篇2014
  • 5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08
  • 1篇2007
4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钴转运蛋白Ⅱ基因多态性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叶酸、维生素B12水平与克罗恩病的关系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探讨钴转运蛋白Ⅱ基因(TCN2)多态性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叶酸、维生素(Vit)B12水平与克罗恩病(CD)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7年1月至2015年8月温州市4家医院确诊的307例CD患者作为CD组,以574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为浙江籍汉族人群。采用改良多重高温连接酶检测反应技术检测外周血TCN2 (rs1801198、rs9606756)基因多态性。以简化克罗恩病活动指数(CDAI)评估CD患者疾病活动度。用计算机随机法从中选取88例CD患者和138例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对照者,采用循环酶法检测Hcy水平,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叶酸和VitB12水平。结果 (1)CD组中rs1801198突变等位基因G和基因型CG+GG的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狭窄型CD患者中rs1801198突变等位基因G和基因型CG+GG的频率高于对照组(65.75%比56.10%,93.15%比82.40%,均P〈0.05)。CD组中rs9606756突变等位基因G和杂合子基因型AG的频率高于对照组(2.44%比1.05%,4.89%比2.09%,均P〈0.05),狭窄型和回结肠型CD患者中rs9606756突变等位基因G和杂合子基因型AG的频率亦均高于对照组(狭窄型:4.79%比1.05%,9.59%比2.09%;回结肠型:3.18%比1.05%,6.36%比2.09%;均P〈0.05)。rs1801198和rs9606756存在弱连锁不平衡,CD组中单倍型(GG)的频率高于对照组(2.23%比0.81%,P〈0.05)。(2)CD组中Hcy水平高于对照组(P=0.023),而叶酸和VitB12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0.001)。CD组中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cy〉15 μmol/L)、叶酸缺乏(叶酸〈4 μg/L)和VitB12缺乏(VitB12〈203 ng/L)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18.18%比4.35%,27.27%比5.07%,31.82%比5.07%,均P〈0.01)。与缓解期患者(CDAI〈5)比较,活动期CD患者(CDAI≥5)中Hcy水平增高,而叶酸和VitB12水平降低(均P〈0.05)。(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提示CD组中Hcy水平与叶酸水平�
郑淑姿夏宣平吴昊邵晓晓林秀清吴小丽姜利佳丁然蒋益
关键词:CROHN病叶酸维生素B12
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在小鼠H22原位肝癌模型中的表达和意义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检测小鼠原位肝癌模型中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探讨其在肝癌免疫中的作用。方法 Balb/C小鼠随机分为肝癌模型组、生理盐水对照组、空白对照组各10只,采用细胞悬液直接注射法制成原位肝癌模型。模型制作后第30天处死动物:流式细胞术检测分离纯化后的各组新鲜肝组织和脾脏CD4+CD25+T细胞的相对比例;实时RTPCR检测各组肝组织FoxP3基因表达水平。结果肝癌模型组肿瘤组织CD4+CD25+T/CD4+T细胞的比例增高,与肝癌模型组癌旁远端组织、生理盐水对照组肝组织、空白对照组肝组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各对照组之间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模型组脾脏CD4+CD25+T/CD4+T细胞的比例增高,与生理盐水对照组脾脏、空白对照组脾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各对照组之间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模型组肿瘤组织FoxP3mRNA的表达水平高于肝癌模型组癌旁远端组织、生理盐水对照组肝脏组织和空白对照组肝脏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各对照组之间FoxP3mRNA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reg细胞在小鼠原位肝癌模型中表达升高,且对细胞免疫起抑制作用。
林秀清黄智铭王剑虹蔡勇张豪吴金明吴建胜
关键词:肝癌模型TREG细胞CD4+CD25+调节性T细胞FOXP3
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及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关系被引量:18
2014年
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多态性及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与溃疡性结肠炎( UC)的关系。方法2004年7月至2013年7月从温州市4家医院收集404例UC患者作为UC组,同期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体检中心收集612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微测序技术检测VDR( FokⅠ、BsmⅠ、ApaⅠ、TaqⅠ)4种单核苷酸多态性。在UC组和对照组之间,采用χ2检验及Bonferroni 校正分析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差异。利用随机数字表法从中选取75例UC患者和120名对照者,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25( OH) D水平,经t检验比较组间差异。结果经Bonferroni校正后,与对照组比较,UC组中VDR( Fok Ⅰ、Bsm Ⅰ、Apa Ⅰ、Taq Ⅰ)4个位点的突变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125)。依据“Truelove & Witts严重程度分型标准”分组,轻中度UC患者中FokⅠ的突变等位基因( C)和基因型( TC+CC)频率均显著高于重度患者[54.37%(373/686)比37.70%(46/122),81.92%(281/343)比55.74%(34/61),均P<0.01]。单倍型分析发现VDR( Bsm Ⅰ、Apa Ⅰ、TaqⅠ)3个位点紧密连锁,UC组中AAC单倍型的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3.58%(29/808)比6.01%(74/1224),P=0.012]。 UC组中血清25(OH)D平均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48±17)比(54±18)nmol/L,P=0.017];并且轻中度UC患者显著高于重度患者,广泛结肠炎患者显著低于远端结肠炎患者(均P<0.01)。线性回归分析显示UC患者中血清25(OH)D水平与血红蛋白呈独立正相关(β=0.499,P<0.01),与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计数呈独立负相关(β=-0.346,P<0.01;β=-0.291,P=0.002)。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Bsm Ⅰ突变基因型(GA/AA)是UC的独立保护因素(OR=0.328,P=0.028),Fok Ⅰ突变基因型(TC/CC)与血清25(OH)D缺乏(<50.0
夏盛隆夏宣平王文星俞俐琴金捷林秀清丁然李士林蒋益
关键词:维生素D
诱骗受体及护骨素基因多态性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关系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 探讨诱骗受体(DcR)1、DcR2及护骨素(OPG)基因的多态性与溃疡性结肠炎(UC)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收集352例UC患者和463例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采用微测序技术检测DcR1(rs12549481位点)、DcR2(rs1133782位点)及OPG(rs3102735位点)的基因型频率.结果 在显性模型中,UC组DcR2(rs1133782位点)的突变等位基因(A)和基因型(GA+ AA)频率均低于对照组[6.25% (44/704)比8.96%(83/926),P=0.043;11.36% (40/352)比17.28%(80/463),P=0.018];而在隐性模型中,UC组OPG(rs3102735位点)的突变等位基因(T)和纯合子突变基因型(TT)的频率均高于对照组[86.36%(608/704)比81.53%(755/926),P=0.009;75.28%(265/352)比66.95% (310/463),P=0.010].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重度UC患者中OPG(rs3102735位点)的突变等位基因(T)的频率明显低于轻-中度患者[76.67%(69/90)比87.79%(539/614),OR=0.457,95%CI0.265~0.788,P=0.004].而DcR2(rs1 133782位点)基因多态性与U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联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于对照组中DcR1基因型分布不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规律,故对其未进一步做统计学分析.结论 DcR2(rs1133782位点)基因多态性可能与UC的易感性相关;OPG(rs3102735位点)基因突变不仅会提高UC的患病风险,还可能影响UC的疾病严重程度.
郑香云蒋平吴昊邵晓晓胡定元姜立佳林秀清李士林蒋益
关键词:TNF相关凋亡诱导配体基因多态性诱骗受体护骨素
72例克罗恩病患者中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叶酸和维生素B_(12)水平分析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叶酸和维生素B_(12)水平与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的关系。方法收集72例CD患者和128名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采用简化克罗恩病活动指数(CDAI)评估CD疾病活动度。采用循环酶法检测Hcy水平,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叶酸和维生素B_(12)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CD组中Hcy水平与CDAI评分及叶酸、维生素B_(12)、白蛋白等血清学指标的关系。最后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C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CD组中Hcy平均水平显著增高(P=0.002),而叶酸和维生素B_(12)平均水平显著降低(P均=0.000)。CD组中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15.0μmol/L)、叶酸缺乏(<4.0ng/ml)和维生素B_(12)缺乏(<203.0pg/ml)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与缓解期患者(CDAI<5)比较,活动期CD患者(CDAI≥5)中Hcy平均水平显著增高(P=0.001),而叶酸和维生素B_(12)平均水平显著降低(P均=0.000)。经性别、年龄因素校正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CD组中Hcy水平与叶酸和维生素B_(12)呈独立负相关(β=-0.262,P=0.037;β=-0.293,P=0.020)。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叶酸缺乏和维生素B_(12)缺乏为CD的独立危险因素(OR=4.421,P=0.006;OR=9.036,P=0.000)。结论浙江籍汉族CD患者中可能普遍存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叶酸缺乏和维生素B_(12)缺乏,血清Hcy、叶酸和维生素B_(12)水平与CD疾病活动度密切相关,叶酸缺乏和维生素B_(12)缺乏是CD的独立危险因素。
姜宏刚林秀清吴小丽姜利佳丁然蒋益
关键词:克罗恩病同型半胱氨酸叶酸维生素B12
岩藻糖基转移酶2和3基因多态性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关系被引量:3
2013年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病因不明的慢性肠道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我国以UC多见。肠道菌群在IBD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已被广泛证实。
胡定元邵晓晓郑波姜利佳金捷林秀清李士林蒋益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岩藻糖基转移酶基因多态性炎症性肠病病因不明克罗恩病
FUT2和FUT3基因多态性及其表达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关系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探讨浙江籍汉族人群FUT2和FUT3基因多态性及Lewis抗原的表达与溃疡性结肠炎(UC)的关系。方法收集485例UC患者和580名正常对照者,采用SNa Pshot技术检测FUT2 rs281377、rs1047781和rs601338及FUT3rs28362459、rs3745635和rs3894326基因多态性。随机选取10例存在乙状结肠炎症的UC患者,另选10例确诊为良性乙状结肠息肉的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并比较乙状结肠中Lewis a和Lewis b抗原的表达水平。结果UC组FUT3 rs3745635突变等位基因(A)和基因型(GA+AA)的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6,95%CI 1.339~1.699;P=0.038,95%CI 1.330~1.742)。进一步分层分析发现,与远端结肠炎相比,广泛性结肠炎患者中FUT3 rs28362459突变等位基因(G)和基因型(TG+GG)的频率明显降低(P=0.001,95%CI 0.567~0.786;P<0.001,95%CI 0.503~0.742)。广泛性结肠炎患者中FUT3 rs3745635突变等位基因(A)和基因型(GA+AA)频率亦明显低于远端结肠炎患者(P=0.011,95%CI0.621~0.900;P=0.006,95%CI 0.553~0.845)。乙状结肠炎症UC患者和良性乙状结肠息肉对照组Lewis b抗原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UC患者乙状结肠隐窝上皮中Lewis a抗原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28)。结论 FUT3基因多态性及肠道Lewis a抗原表达水平可能与UC相关。
吴昊叶方鹏王文星林秀清林道泼金捷蒋益
关键词:岩藻糖基转移酶血型抗原
TRAIL基因多态性及其血浆表型与溃疡性结肠炎的相关性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基因多态性及血浆可溶性TRAIL(sTRAIL)水平与溃疡性结肠炎(UC)的关系。方法2004年5月至2011年4月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第一医院和温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共收集393例UC患者,同期在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体检中心收集1292名健康个体作为对照组。采用直接测序法检测TRAIL(G1525A、G1588A、C1595T)等位基因及基因型,并做单倍型分析;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浆sTRAIL水平。结果UC组中TRAIL(G1525A、G1588A、C1595T)突变基因型(GA+AA、GA+AA、CT+TT)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1);TRAIL(G1525A、G1588A)突变等位基因(A、A)及其频率亦均低于对照组[(40.08%(315/786)比54.95%(1420/2584)、49.49%(389/786)比55.53%(1435/2584),均P〈0.01],而TRAILC1595T突变等位基因T频率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3)。按病情严重程度分组,重度UC组中TRAILC1595T突变等位基因T和基因型CT+TT频率明显高于轻中度UC患者[63.50%(127/200)比49.15%(288/586)、77.00%(77/100)比61.43%(180/293),均P〈0.01]。单倍型分析发现UC组中GAT单倍型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AAT单倍型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1)。UC组中血浆sTRAIL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1.1±0.5)比(1.0±0.9)ng/L,P〈0.01]。结论TRAIL(G1525A、G1588A、C1595T)基因多态性及血浆sTRAIL水平与UC相关。
蒋益林秀清曹曙光徐昌隆王建嶂黄智铭陈向荣宋丽薛战雄
关键词:TNF相关凋亡诱导配体基因
不同Child-Pugh分级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与凝血指标的变化研究被引量:13
2018年
目的探讨不同Child-Pugh分级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与凝血指标的变化特征。方法选取肝硬化患者98例,根据Child-Pugh分级标准分为A级、B级、C级3组,选取健康志愿者35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血小板参数及凝血指标水平。结果不同Child-Pugh分级肝硬化患者的PLT、PCT均低于对照组,PDW、MPV均高于对照组;PLT、PCT随着Child-Pugh分级水平的升高而降低,PDW、MPV随着Child-Pugh分级水平的升高而升高,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Child-Pugh分级肝硬化患者的PT、APTT、TT均比对照组延长,Fib均比对照组降低;PT、APTT、TT随着Child-Pugh分级水平的升高而延长,Fib随着Child-Pugh分级水平的升高而降低,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均有血小板参数及凝血指标的异常改变,且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密切相关。
林秀清黄智铭金瑞放黄尔炯陈新吴伟
关键词:肝硬化CHILD-PUGH分级血小板凝血指标
溶质相关载体26A3基因多态性及其在结肠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克罗恩病的关系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研究浙江省汉族人群溶质相关载体26A3(SLC26A3)基因多态性及其在结肠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CD易感性的关系。方法纳入265例CD患者和566名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采用SNaPshot技术检测SLC26A3(rs17154444、rs7810937、rs7785539、rs2108225、rs6951457)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并进行连锁不平衡和单倍型分析。选取8例结肠型CD患者和8例性别、年龄相匹配的良性结肠息肉患者(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肠组织中SLC26A3蛋白质的表达水平。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并以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SLC26A3基因多态性分布差异及其对CD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影响。结果CD组rs2108225、rs7785539、rs6951457的突变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53.77%(285/530)、4.72%(25/530)、2.83%(15/530),突变基因型频率分别为76.23%(202/265)、9.43%(25/265)、5.66%(15/265),分别低于对照组的60.95%(690/1 132)、8.13%(92/1 132)、6.10%(69/1 132)和83.92%(475/566)、15.37%(87/566)、11.84%(67/56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D组rs17154444、rs7810937的突变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10.19%(54/530)、34.91%(185/530),突变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8.49%(49/265)、56.23%(149/265),与对照组的8.30%(94/1 132)、30.92%(350/1 132)和15.55%(88/566)、51.77%(293/566)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回肠末段型CD患者rs2108225突变等位基因G的频率为47.89%(91/190),突变基因型AG+GG的频率为65.26%(62/95),分别低于结肠型的61.62%(122/198)和85.86%(85/9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2 5)。rs7810937、rs7785539、rs2108225彼此紧密连锁。CD组单倍型AGG和ACA的频率分别为53.96%(286/530)和4.34%(23/530),分别低于对照组的60.07%(680/1 132)和7.51%(85/1 1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534,P=0.019;χ^2=5.967�
邵晓晓夏宣平曹曙光夏盛隆卢光荣钟金伟林秀清金捷丁然蒋益
关键词:CROHN病基因多态性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