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远忠

作品数:5 被引量:36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矿业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 1篇矿业工程

主题

  • 2篇组织化学
  • 2篇免疫
  • 2篇免疫组织
  • 2篇免疫组织化学
  • 2篇病理
  • 1篇电动
  • 1篇血管
  • 1篇血管淋巴样增...
  • 1篇增生
  • 1篇嗜酸
  • 1篇嗜酸粒细胞
  • 1篇嗜酸粒细胞增...
  • 1篇嗜酸粒细胞增...
  • 1篇输送带
  • 1篇染色
  • 1篇肿瘤
  • 1篇子宫
  • 1篇子宫腺
  • 1篇子宫腺瘤样瘤
  • 1篇子宫肿瘤

机构

  • 5篇中山大学
  • 1篇佛山市第一人...
  • 1篇广东省中医院
  • 1篇暨南大学

作者

  • 5篇杨远忠
  • 3篇肖永波
  • 2篇刘君
  • 2篇卢佳斌
  • 2篇蔡木炎
  • 1篇王晨羽
  • 1篇李楚天
  • 1篇陈艳峰
  • 1篇郭朱明
  • 1篇李浩
  • 1篇高云飞
  • 1篇杨海峰
  • 1篇杨思聪
  • 1篇陈克明
  • 1篇朱明书

传媒

  • 1篇临床与实验病...
  • 1篇中国实用妇科...
  • 1篇中国组织化学...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4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子宫腺瘤样瘤59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探讨子宫腺瘤样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提升子宫腺瘤样瘤的诊断水平。方法对广东省中医院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59例子宫腺瘤样瘤患者的手术标本进行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分析其临床及病理学特征。结果 59例子宫腺瘤样瘤患者年龄平均(39.8±8.6)岁,临床表现多样化,以月经异常为主;腺瘤样瘤直径平均(2.7±1.9)cm,多为单发,多位于子宫肌壁;多数患者合并子宫平滑肌瘤或子宫腺肌病等疾病,合并异位妊娠比例较高(7.84%)。免疫组化显示CK AE1/AE3、Vimentin、Calretinin阳性率均达到98.3%。部分病例HBME-1阳性。结论子宫腺瘤样瘤是一种临床和病理检查易误诊和漏诊的少见间皮源性肿瘤,临床上常与子宫平滑肌瘤等多种疾病伴发,并可能与异位妊娠的发生有因果关系。免疫组化可作为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参考依据。
王晨羽杨海峰罗津奇丁培堃杨思聪杨远忠李楚天
关键词:子宫肿瘤腺瘤样瘤
Notch-1在木村病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Notch-1在木村病的表达,指导木村病患者的优化治疗。方法通过免疫组化SP方法评估Notch-1蛋白在40例木村病患者组织和15例慢性淋巴结炎组织中的表达,分析Notch-1与木村病临床病理资料及预后的关系。结果40例木村病患者中,男性患者占92.5%(37/40),7.5%(3/40)为女性患者,发病平均年龄为38岁。肿块的直径范围为1.0~6.5 cm。Notch-1在复发的11例木村病患者中,63.6%(7/11)高度表达,36.4%(4/11)低度或中度表达。Notch-1表达、嗜酸粒细胞计数、肿块最大直径与复发有统计学差异(P<0.05),年龄、性别、肿块部位、肿块个数与复发无相关性(P>0.05)。结论 Notch-1高表达可能为木村病复发患者的一个有效观察指标,可为预后提供评估途径及指导患者个体优化治疗。
邓维叶高云飞陈艳峰李浩杨远忠郭朱明
关键词:NOTCH-1血管淋巴样增生嗜酸粒细胞增多性霍奇金病
电动封蜡仪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动封蜡仪,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包括工作台、封蜡装置、输送平台和控制器,所述输送平台固定在所述工作台上,所述输送平台包括用于传输蜡块的输送带,所述输送带通过一驱动电机进行驱动;所述封蜡装置通过一支架...
肖永波陈杰伟王随境朱明书杨远忠
高效实用的组织芯片免疫组织化学对照体系的建立被引量:11
2017年
目的开发一种高效实用的组织芯片对照体系应用于免疫组织化学质量控制。方法根据临床病理诊断的需求,以组织获取的难易程度、提高工作效率及实用性强为原则,运用组织芯片技术,设计多种对照组织芯片的微阵列,并用多种抗体测试验证。结果建立了5种组织芯片对照系统,可为约190种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提供相应的阳性和阴性组织对照片,其中1号芯片覆盖的抗体达80余种。结论科学合理设计和反复验证的组织芯片对照体系,组织耗费少、实用性强和效益高,可广泛推广应用于日常大规模的免疫组织化学质量控制工作中。
陈杰伟刘君张淦梅卢佳斌杨远忠廖定准蔡木炎肖永波
关键词:免疫组织化学组织芯片
Leica、Dako和Roche的免疫组化自动化染色平台应用体会被引量:17
2017年
从1988年第一台code-on自动免疫组化仪的诞生,历经30年的不断改革创新,免疫组织化学自动化技术已取得很大的进展,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的一致性、重复性和可靠性得到很大改善,有效地推进了免疫组化的质量控制和标准化进程。但免疫组化自动化染色系统只是高度模拟手工免疫组化操作的所有步骤,
陈杰伟刘君卢佳斌陈克明朱明书杨远忠蔡木炎肖永波
关键词:免疫组织化学自动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