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新静

作品数:50 被引量:275H指数:10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医学重点人才培养基金江苏省社会发展科技计划苏州市“科教兴卫工程”青年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期刊文章
  • 14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6篇医药卫生
  • 4篇文化科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9篇细胞
  • 7篇肺癌
  • 6篇预后
  • 5篇胰腺
  • 5篇胰腺炎
  • 5篇树突
  • 5篇通气
  • 5篇脓毒
  • 5篇脓毒症
  • 5篇重症
  • 5篇腺炎
  • 5篇机械通气
  • 5篇急性胰腺炎
  • 4篇胰腺炎患者
  • 4篇乳酸
  • 4篇乳酸清除率
  • 4篇烧伤
  • 4篇首发
  • 4篇清除率
  • 4篇急性胰腺炎患...

机构

  • 48篇苏州大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南昌大学第一...

作者

  • 48篇杨新静
  • 30篇金钧
  • 20篇郭强
  • 18篇王俊
  • 17篇徐华
  • 16篇付建红
  • 12篇黄芳
  • 11篇黄建安
  • 8篇赵大国
  • 8篇黄坚
  • 7篇张学光
  • 5篇张艳兵
  • 5篇孙雪
  • 4篇穆传勇
  • 4篇李娜
  • 4篇雷伟
  • 3篇闫廷赞
  • 3篇武剑
  • 3篇陈成
  • 2篇朱一蓓

传媒

  • 5篇中国急救医学
  • 4篇中国血液流变...
  • 4篇苏州大学学报...
  • 2篇肿瘤
  • 2篇中华烧伤杂志
  • 2篇中国继续医学...
  • 2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肠外与肠内营...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结核和呼...
  • 1篇癌症
  • 1篇临床肺科杂志
  • 1篇苏州医学
  • 1篇中华胰腺病杂...
  • 1篇中华危重症医...
  • 1篇中华危重病急...
  • 1篇中华卫生应急...
  • 1篇中西医结合护...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3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7篇2016
  • 4篇2015
  • 5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4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4篇2007
  • 5篇2006
  • 1篇2005
5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共培养的树突细胞和CIK细胞对肺癌的体内外抑癌作用被引量:31
2006年
背景与目的: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ytokine-inducedkiller,CIK)细胞是高效的肿瘤杀伤细胞。树突细胞(dendriticcells,DCs)是体内最强的抗原递呈细胞,并且能够提高效应细胞的抗瘤活性。本实验将DCs和CIK细胞共培养观察DCs对CIK细胞的细胞表型、增殖活性及体内外的抗肺癌作用的影响。方法:从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常规诱导出DCs、CIK细胞后,将DCs和CIK细胞按1∶10比例共培养5天获得DC-CIK细胞。流式细胞仪测DC-CIK细胞表型变化,3H-TdR掺入法测定其体外的细胞毒活性,并用肺腺癌细胞株A549建立裸鼠模型观察DC-CIK体内的抗肿瘤效果。结果:在培养第14天,DC-CIK细胞与单独CIK细胞培养组相比,增殖速率提高[(17.0±1.8)倍vs.(10.9±2.0)倍,P<0.05],CD3+CD56+表达水平明显上调[(36.0±4.2)%vs.(25.7±2.9)%,P<0.05],同时对A549细胞的细胞毒活性明显增强(P<0.05)。裸鼠体内实验表明,接种肺癌细胞51天后DC-CIK组、CIK组的抑瘤率分别为62.9%、41.5%,与对照组相比DC-CIK组及CIK组均抑制裸鼠皮下移植瘤的生长(P<0.01),且DC-CIK组与CIK组抑瘤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Cs与CIK细胞共培养可使CIK细胞获得更高的增殖活性和更强的抑癌作用。
杨新静黄建安雷伟朱一蓓张学光
关键词:树突细胞杀伤细胞
凋亡肿瘤细胞负载的树突状细胞疫苗抗肺癌的实验研究
第一部分凋亡肿瘤细胞负载的树突状细胞疫苗抗肺癌的实验研究 背景与目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s)是目前已知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呈递细胞,并能有效刺激初始免疫应答和记忆免疫应答,是启动、调控...
杨新静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肺癌
文献传递
CD 40激发肿瘤抗原特异性DCs对CIK细胞生物学活性的影响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研究CD40激发凋亡肿瘤细胞致敏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对细胞因子诱导杀伤(cytokine-inducedkiller,CIK)细胞的细胞表型、增殖活性及细胞毒活性的影响。方法:常规方法从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诱导DCs和CIK细胞,采用凋亡肿瘤细胞负载DCs,并用或不用激发型CD40单克隆抗体(CD40mAb)激活DCs成熟;成熟DCs与同源的CIK细胞共育5d,分别获得DC40Ag-CIK细胞及DCAg-CIK细胞;观察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型;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s,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FN-γ的含量;[3H]-TdR掺入法测定细胞杀伤活性。结果:凋亡肿瘤细胞负载激发可使DCs上调表达CD1a、CD80、CD86、CD83、HLR-DR,联合CD40mAb激发可进一步促进DCs成熟;培养至第14天时,DC40Ag-CIK细胞、DCAg-CIK细胞、CIK细胞分别扩增(18.2±1.7)倍、(15.0±1.2)倍、(9.3±1.8)倍;DC40Ag-CIK细胞中的CD3+CD56+比例较DCAg-CIK细胞和CIK细胞明显上调(P<0.05);DC40Ag-CIK细胞、DCAg-CIK细胞对A549杀伤活性强于CIK细胞(P<0.05),并且DC40Ag-CIK细胞强于DCAg-CIK细胞(P<0.05);CIK细胞、DCAg-CIK细胞、DC40Ag-CIK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FN-γ的含量递增,分别为(1494.7±246.3)pg/mL、(2706.3±197.0)pg/mL、(3676.3±335.0)pg/mL。结论:与单独凋亡肿瘤细胞负载的DCs相比,CD40激发的凋亡肿瘤细胞负载的DCs可进一步提高CIK细胞的增殖活性及细胞毒活性。
杨新静黄建安穆传勇陈成张学光
关键词:树突细胞杀伤细胞
以肺泡出血为首发症状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例分析并文献复习
目的提高对以弥漫性肺泡出血(DAH)为首发症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认识。方法报道一例SLE并DAH且以DAH为首发症状的患者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通过病例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发病机制、诊断标准、治疗方法。...
黄芳王俊付建红郭强杨新静徐华武剑金钧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弥漫性肺泡出血
文献传递
动静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联合动脉血乳酸、早期乳酸清除率对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
目的 探讨动静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动脉血乳酸和早期乳酸清除率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感染性休克患者72例分别于人院时、人院6h、入院24h测定动脉血乳酸,计算早期乳酸清除率,并记录入院6h动静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杨新静金钧
中心静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联合早期乳酸清除率对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
目的:探讨中心静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Pcv-aCO2)和早期乳酸清除率在评估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0月收住我院重症医学科的82例经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达标的感染性...
杨新静金钧
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检测临床意义的研究
目的 通过观察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NT-proBNP 水平,探讨其在急性胰腺炎患者中的意义.方法 82 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分为轻型急性胰腺炎30 例和重型急性胰腺炎52 例两组,入院时即刻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清NT-proBNP...
杨新静郭强金钧徐华刘盛兰孙雪
血清降钙素原对特重度烧伤脓毒症患者预后的意义被引量:22
2016年
目的分析血清降钙素原(PCT)在特重度烧伤脓毒症患者中的变化,探讨其对预后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单位2014年8月2日收治的江苏省昆山市铝粉尘爆炸事故中的13例特重度烧伤脓毒症患者,根据患者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5例和存活组8例。比较2组患者入院第1个24h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估Ⅱ(APACHEⅡ)评分和序贯性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比较2组患者入院第1、2、3、4周血清PCT水平、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血小板计数、AST水平、前白蛋白(PA)水平、肌酐水平、尿素氮水平、血钠水平。对数据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t检验、Mann—Whitney检验。绘制13例患者入院第3、4周血清PCT值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其对死亡的预测效果。结果2组患者入院第1个24h的APACHEⅡ评分和SOFA评分及入院第1~4周的血清CRP水平、白细胞计数、AST水平、肌酐水平、尿素氮水平、血钠水平相近(t值为-1.164~0.587,Z值为-1.872~-0.442,P值均大于0.05)。死亡组患者入院第3、4周的血清PCT水平分别为(15.8±14.9)、(13.6±5.6)ng/mL,明显高于存活组的(2.4±1.8)、(4.9±6.1)ng/mL(z值分别为-2.635、-2.208,P〈0.05或P〈0.01);2组患者入院第1、2周的血清PCT水平相近(z值分别为-0.732、-1.025,P值均大于0.05)。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患者入院第4周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血小板计数明显降低(t值分别为-3.690、4.858,P值均小于0.01),入院第2周PA水平明显升高(t=-2.320,P〈0.05);2组患者该3个指标其他时相点水平相近(t值为-1.562~1.904,P值均大于0.05)。入院第3、4周13例患者血清PCT值的ROC曲线下总面积分别为0.938、0.906,最佳阈值分别为7.45、8.77ng/mL,其对死亡预�
杨新静金钧徐华赵大国孙雪刘盛兰郭强
关键词:烧伤脓毒症预后降钙素原
红细胞分布宽度对脓毒症预后评估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8
2017年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收治的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主要基础疾病、感染部位、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血常规、血生化、血气分析、凝血指标、降钙素原(PCT)、住院时间、28 d和90 d病死率。根据出院时RDW值是否高于入院时将患者分为RDW升高组和非升高组,比较两组临床特征,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两组28 d和90 d累积生存率,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脓毒症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入选196例脓毒症患者中有105例(53.57%)出院时RDW值高于入院时。与RDW非升高组比较,RDW升高组APACHEⅡ评分明显升高(分:20.42±6.29比16.17±6.37),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比例(35.24%比19.78%)、血流感染比例(32.38%比15.38%)、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比例(32.38%比16.48%)均明显升高,C-反应蛋白〔CRP (mg/L):14.71±3.52比11.15±7.94〕、血肌酐〔SCr(μmol/L):128.0(74.0,263.5)比90.0(57.0,145.5)〕、PCT〔μg/L):3.45(2.39,6.64)比2.35(0.56,3.54)〕、乳酸(mmol/L:3.40±1.72比2.70±1.61)均明显升高,血细胞比容(Hct:0.357±0.128比0.437±0.143)、血红蛋白〔Hb(g/L):103.60±22.63比115.67±28.49〕、血小板计数〔PLT(×109/L):133.37±87.29比191.43±87.65〕、白蛋白〔Alb(g/L):28.15±5.72比35.51±5.91〕、总胆固醇〔TC(mmol/L):2.43±1.12比3.05±1.55〕、肾小球滤过率〔eGFR(mL·min-1·1.73 m-2):82.02±63.90比125.46±83.47〕、氧合指数〔PaO2/FiO2(mmHg,1 mmHg=0.133 kPa):229.69±60.61比264.21±74.78〕均明显降低,住院时间明显延长〔d:17.0(12.0,21.7)比11.0(7.0,18.0)〕,28 d和90 d病死率明显升高(57.14%比36.26%,62.86
龚艳龙现明金钧杨新静付建红黄芳黄坚郭强王俊
关键词:红细胞分布宽度脓毒症病死率
凋亡肿瘤细胞致敏的树突状细胞疫苗治疗肺癌的实验研究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用凋亡肿瘤细胞致敏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激发肿瘤抗原特异性的细胞毒T细胞(cytotoxic Tlymphocytes,CTL)活性,观察其体内外抗肺癌的特性。方法常规方法从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诱导DCs,采用或不采用凋亡肿瘤细胞负载DCs,并利用激发型CD40单克隆抗体(CD40mAb)诱导DCs成熟;成熟DCs与自体T细胞共育,分别获得Ag-CTL及non-Ag-CTL,流式细胞仪检测Ag-CTL细胞表型的变化;3H-TdR掺入法测定DNA片段形成率;建立人肺癌细胞株A549荷瘤裸鼠模型,过继回输Ag-CTL和non-Ag-CTL,评价其在体内的抗肿瘤活性。结果CD40mAb激发可使DCs上调CD1a、CD80、CD86、CD83、HLR-DR的表达;凋亡肿瘤细胞负载联合CD40mAb激发可进一步促进DCs的成熟;成熟DCs和自体的T细胞共育活化后CD8+T细胞明显上调;Ag-CTL对A549具有高效特异的杀伤力,明显强于Ag-CTL对肝癌细胞株HepG2的作用(P<0.01),且Ag-CTL对A549的杀伤力明显强于non-Ag-CTL(P<0.01),而non-Ag-CTL对A549及HepG2细胞的杀伤力无显著性差异;体内实验表明,Ag-CTL可有效抑制裸鼠皮下移植瘤的生长,与生理盐水组(NS组)、non-Ag-CTL组相比在统计学意义上有显著差异(P<0.05),non-Ag-CTL组与NS组相比在统计学意义上有差异(P<0.05)。结论凋亡肿瘤细胞致敏的树突状细胞疫苗激发的Ag-CTL在体内外均呈现抑制肺癌细胞的特性。
黄建安杨新静胡玉敏穆传勇张学光
关键词:A549细胞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