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
- 作品数:67 被引量:371H指数:11
-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苏州市“科教兴卫工程”青年科技项目苏州市科技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提高心梗疗效的实验研究
- 目的:心梗急性期进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移植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观察联合治疗后炎症因子水平变化,以及对心梗的治疗效果,并初步探讨其机理.方法:将20只健康太湖梅山猪随机分为心肌梗死组(对照组),EPO...
- 黄芳沈振亚王俊何觅春滕晓梅金钧
- 以肺泡出血为首发症状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例分析并文献复习
- 目的:提高对以弥漫性肺泡出血(DAH)为首发症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认识。方法: 报道一例SLE并DAH且以DAH为首发症状的患者I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通过病例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发病机制、诊断标准...
- 黄芳王俊付建红郭强杨新静徐华武剑金钧
-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弥漫性肺泡出血
- 急性肺损伤患者早期HDL-C D-二聚体vWF水平的临床研究被引量:4
- 2006年
- 目的 了解早期测定的高密度脂蛋白(HDL-C)、D-二聚体、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水平对急性肺损伤(ALI)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重症监护病房2003-11-2005-10收治的53例AU患者早期测定的HDL-C、D-二聚体、vWF水平和临床资料,比较上述指标对ALI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影响。结果53例患者中。按有无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严重脓毒血症和死亡各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营养状况、氧合指数(氧分压/氧浓度)、肺内分流值、急性生理功能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呼气末正压水平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ODS组、严重脓毒血症组和死亡组较对照组HDL-C水平显著降低(P〈0.05),而D-二聚体、vWF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 合并或继发MODS、严重脓毒血症和死亡的ALI患者早期HDL水平明显偏低,而D-二聚体、vWF水平明显升高.早期HDL-C水平低.和D-二聚伙vWF水平高可能是ALI预后不良的指标。
- 郭强黄建安黄坚金钧王俊付建红黄芳徐华
- 关键词:急性肺损伤高密度脂蛋白D-二聚体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
- 血管生成素-1对小鼠早期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被引量:11
- 2007年
- 目的观察血管生成素-1(Ang-1)对油酸致小鼠早期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探讨Ang-1对小鼠早期急性肺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96只BALB/c雌性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24只。正常对照组: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0.9ml/kg);急性肺损伤组:尾静脉注射油酸(0.9ml/kg)制备急性肺损伤模型;正常对照+Ang-1组:注入生理盐水4h后腹腔内注射Ang-1(312.5μg/kg);急性肺损伤+Ang-1组:注入油酸4h后腹腔内注射Ang-1(312.5μg/kg);8h后各组随机抽12只小鼠处死后行支气管肺泡灌洗(BAL),另外12只小鼠右肺称重后烘干,左肺留取病理标本;分别测定肺湿/干重比、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数及蛋白含量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血清和BALF中白细胞介素-6(IL-6)、VEGF含量;光镜观察并盲法评分比较肺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肺组织中VEGF的表达。采用SPSS10.0软件。数据以x±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LSD-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急性肺损伤+Ang-1组肺湿/干重比、BALF中蛋白含量和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血清和BALF中IL-6含量、血清VEGF含量分别为4.09±0.14、(176±13)μg/ml、(34.4±4.1)X10^4/L、(19.85±3.93)X10^3/L、(1318±62)pg/ml、(652±17)pg/ml、(48±5)pg/ml,与急性肺损伤组[5.32±0.51、(227±12)μg/ml、(42.2±5.2)X10^4/L、(26.22±2.22)X10^3/L、(1510±117)pg/ml、(744±13)pg/ml、(74±5)pg/m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8.16、9.92、4.02、4.88、5.03、19.18、14.81,P均〈0.01);而急性肺损伤+Ang-1组BALF中VEGF含量[(179±15)pg/m1]与B组[(140±20)pg/m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
- 郭强黄建安金钧王俊付建红杨新静
- 关键词:肺损伤急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管生成素-1
- 心肺脑复苏患者早期脑氧代谢指标的差异与预后评估
- 目的:探讨早期脑氧代谢监测对心肺复苏术后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收集30例心肺复苏术后并恢复自主循环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其最终预后分为清醒组、植物生存组以及死亡组.对其进行GCS评分、APACHE-Ⅱ评分,脑电双频指数(...
- 王俊黄坚黄芳杨新静付建红孔金丹赵大国金钧
- 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对脓毒性休克患者的预后评估价值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评价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在脓毒性休克患者早期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以2013年7月—2015年6月收住重症医学科入院诊断为脓毒性休克的4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院后立即采用酶联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浆NT-proBNP水平,按照28 d生存情况分为存活组(n=33)和死亡组(n=14),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血浆NT-proBNP水平的差异,并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估入院时NT-proBNP水平与预后的关系。结果死亡组入院时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NT-proBNP水平预测28 d病死率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14(95%CI:0.546~0.882)。结论血浆NT-proBNP水平可作为预测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指标。
- 黄芳金钧孔金丹郝艳王俊
- 关键词: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脓毒症脓毒性休克预后
- 早期持续肾脏替代治疗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探索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 观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患者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动脉血乳酸(Lac)等指标变化,以及早期行持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对其的影响和临床意义.方法 36例ARDS患者随机分为A组(常规治疗组,18例)和B组(常规治疗+CRRT组,18例).B组患者明确诊断后即行CRRT治疗.通过脉搏指示连续心排监测仪(PICCO)监测确诊即刻、治疗后2h、1d、3d、7d EVLWI变化,在相同时间点监测Lac、氧合指数(PaO2 /FiO2)及pH值,并进行比较.比较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和死亡率.结果 B组患者pH值、PaO2/FiO2在治疗后2h较治疗前即开始出现显著上升,EVLWI、Lac则在治疗后1d开始出现显著下降;而A组患者pH值、PaO 2/FiO2显著上升及EVLWI、Lac显著下降的时间点分别为治疗后1d和治疗后3d,均晚于B组,且在相同时间点两组之间上述指标存在显著差异.A、B两组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14.5±1.0d和9.2±0.8d(P< 0.05);VAP发生率分别为50%和17%(P<0.05);死亡率分别为38.9 %和22.2%(P>0.05).结论 对ARDS患者进行常规治疗的同时早期进行CRRT治疗能有效降低EVLWI、Lac水平,改善氧合状态,缩短机械通气时间,降低VAP的发生率.
- 黄芳沈振亚金钧王俊付建红郭强
- 关键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持续肾脏替代治疗血管外肺水动脉血乳酸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 两性霉素B脱氧胆酸盐临床合理应用专家共识(2022)被引量:17
- 2023年
- 两性霉素B(AmB)是目前临床上抗真菌谱最广,活性最强的抗真菌药物,尽管有多种脂质制剂上市,极大地降低了两性霉素B脱氧胆酸盐(AmBd)的不良反应,但价格昂贵。因此,在我国AmBd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仍有重要的临床地位。为了提高AmBd临床疗效,降低毒副反应,编写组邀请国内该领域知名专家就AmBd的抗菌特性、药动学特点、给药方案、临床应用、不良反应防治等方面达成了共识,规范AmBd的临床应用。
- 两性霉素B脱氧胆酸盐临床合理应用专家共识编写组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感染疾病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细菌感染与耐药防控专业委员会俞云松刘又宁王明贵冯靖黄英姿黄志伟李昕王俊吴波许利军杨青张俊丽周华周志慧朱剑萍
- 关键词:两性霉素B多烯类抗真菌药物药代动力学
- 一种重症患者智能训练呼吸设备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重症患者智能训练呼吸设备,包括:中控电脑和智能呼吸面罩,中控电脑对制氧机、灭菌蒸馏水阀、氧气控制阀、混合器、流量阀进行操控,智能呼吸面罩的左右两侧分别安装有二氧化碳传感器和氧气传感器,智能呼吸面罩的进...
- 王旭王懋周好王俊彭科陈庆才王扬陈军稽富海
- 文献传递
- T细胞亚群在轻症/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中的差异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 研究T淋巴细胞亚群在不同严重程度甲型H1N1流感患者中的差异及意义.方法 收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9年9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66例经病毒检测确诊为甲型H1N1流感患者临床资料,按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分为轻症治愈患者(B组,47例)、重症/危重症治愈患者(C组,14例)与死亡患者(D组,5例),以同期正常人群(A组,20例)作为对照组,回顾性比较各组患者在发病后不同时间点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及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绝对值,检测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并比较各组患者的发热持续时间及病毒转阴时间.采用SAS9.13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及SNK法.结果 甲型H1 N1流感患者在发病初期即出现淋巴细胞计数以及T细胞亚群绝对值下降,与正常人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随病情好转逐步上升,C组淋巴细胞计数及T细胞亚群绝对值显著低于B组(P<0.05),且C组恢复正常的时间晚于B组,而D组则持续偏低.三组患者发热时间/病毒转阴时间分别为(4.4±1.6)vs.(4.4±1.4)d、(12.9±3.1)vs.(10.2±2.6)d、(15.2±7.3)vs.(13.3±2.9)d,三组患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患者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后,导致细胞免疫功能严重受损,且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与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存在紧密联系.本研究结果可以用于指导临床诊断治疗.
- 王俊金钧黄芳黄建安季成沈月平徐华
- 关键词:H1N1流感病毒淋巴细胞CD4^+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