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东

作品数:15 被引量:36H指数:4
供职机构:上海市肺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阻塞性
  • 4篇慢性
  • 4篇肺功
  • 4篇肺功能
  • 3篇慢性阻塞性
  • 3篇肺栓塞
  • 2篇一氧化碳
  • 2篇一氧化碳弥散...
  • 2篇死腔
  • 2篇通气
  • 2篇气道
  • 2篇气道阻力
  • 2篇气道阻力测定
  • 2篇气体交换
  • 2篇阻塞性肺疾病
  • 2篇矽肺
  • 2篇慢性阻塞性肺...
  • 2篇弥散
  • 2篇呼吸功
  • 2篇呼吸功能试验

机构

  • 13篇上海市肺科医...
  • 2篇复旦大学

作者

  • 13篇朱东
  • 10篇刘锦铭
  • 9篇杨文兰
  • 8篇郑卫
  • 8篇王英敏
  • 5篇江平
  • 5篇高蓓兰
  • 4篇吴文
  • 3篇徐黎青
  • 2篇周泽深
  • 2篇蔡映云
  • 2篇胡一本
  • 2篇凌宝珠
  • 2篇闻军
  • 2篇陈达民
  • 2篇黄彩柳
  • 1篇陈小维
  • 1篇江建萍
  • 1篇丁嘉安
  • 1篇姜格宁

传媒

  • 2篇中华结核和呼...
  • 1篇劳动医学
  • 1篇临床内科杂志
  • 1篇上海医学
  • 1篇上海第二医科...
  • 1篇中国职业医学
  • 1篇中华劳动卫生...
  • 1篇临床肺科杂志
  • 1篇中国呼吸与危...
  • 1篇国际呼吸杂志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3篇2007
  • 2篇2006
  • 5篇2005
  • 1篇2002
  • 1篇2000
  • 1篇1999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肺区域性阻抗通气图在尘肺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1
2002年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尘肺患者的肺区域性通气分布的特征及其对临床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132例不同类型尘肺患者进行了肺区域性阻抗通气图检测和常规肺功能试验 ,将结果与 10 0例健康人测定值比较。结果 铸工尘肺、矽肺和石棉肺 3种尘肺的肺区域性通气分布皆为两上肺区通气增加和两下肺区通气减少 ;而左、右两侧肺通气分布则以右侧肺通气增加为主 ,占 5 3.0 3%(70 / 132 ) ,与健康正常人肺阻抗通气图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三种尘肺之间比较 ,差异未见显著性 (P >0 .0 5 ) ,尘肺通气功能“正常”者与不同类型通气障碍者之间差异亦无显著性 (P >0 .0 5 )。 2例矽肺中 ,1例X线胸片显示其左侧上叶肺萎缩 ;另 1例并发左侧中央型肺癌。肺区域性阻抗通气图显示符合X线影像。结论 肺区域性阻抗通气图是非常规肺功能所能检测到的 ,可作为常规肺功能补充参数。对尘肺并发其他肺部区域性病变 ,临床似有可能用肺阻抗通气图替代核素显像通气法。
陈小维贾海泉朱东周泽深邹学超
关键词:肺功能尘肺
矽肺体描法气道阻力测定的异常发生率及其指标值的应用价值探讨
2000年
探讨体描法气道阻力测定的异常发生率及其指标的临床异常值应用价值。 [方法 ]对 31 7例矽肺患者进行用力呼气量 [FEV:FVC%、FEV1 .0 %、(FEV1 .0 / FVC% ) ]及体描法气道阻力测定 [Raw(气道阻力 ) %、s Raw(比气道阻力 ) %、Gaw(气道传导率 ) %、s Gaw(比气道传导率 ) % ]。并比较其气道阻塞性障碍各项指标的异常发生率。 [结果 ]FEV1 .0 %、(FEV1 .0 / FVC) %异常发生率分别是 75 .71 %、41 .0 1 %。 Raw%、s Raw%、Gaw%、s Gaw%异常发生率分别是 71 .6 1 %、6 9.40 %、78.2 3%、75 .39%。约 70 %左右的矽肺患者有较明显的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 ,其异常发生率随矽肺期别上升而增高。FEV1 .0 %与 s Gaw%两项测定的符合率为 87.0 7%。 [结论 ]在临床判断患者有无气道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及阻塞程度方面 ,体描法气道阻力测定不仅较 FEV1 .0 %更为直接 ,且更具敏感性和客观性 ,其指标异常值可行。两者联合应用于矽肺患者肺功能检测可取得互补效果。
闻军陈达民胡一本朱东
关键词:矽肺异常发生率
体描法气道阻力测定分度判断矽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的初步探讨被引量:2
1999年
目的 探讨体描法气道阻力测定的分度值对矽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进行分度。方法 选择进行过有关测定的矽肺患者200 例,以第1 秒用力呼气量的分度值分为正常、轻度、中度、重度组观察各组体描法气道阻力测定项目的变化。结果 统计学处理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2 种测定法观察值有显著相关性,由此得体描法气道阻力各项目的分度值。结论 体描法气道阻力测定能直接反映气道阻力的变化且灵敏度高,人为因素较小。
陈达民闻军周泽深胡一本朱东
关键词:矽肺气道阻力测定
肺栓塞患者肺内死腔、肺内分流及气体交换的研究被引量:7
2005年
刘锦铭高蓓兰江平吴文王英敏郑卫朱东杨文兰蔡映云
关键词:肺气体交换肺内分流肺栓塞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死腔
光气中毒患者的肺功能改变一例被引量:1
2005年
王英敏刘锦铭朱东杨文兰凌宝珠郑卫徐黎青黄彩柳
关键词:肺功能改变
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瘦素水平与营养和呼吸肌力的相关性被引量:6
2005年
目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的血清瘦素水平与营养状况和呼吸肌力的相关性。方法31例病情稳定的COPD患者(A组),分为COPD营养不良组(A1组)和COPD非营养不良组(A2组)。以20例无吸烟史且肺功能正常的健康者作为对照组(B组)。测定各组的营养参数(血清瘦素水平、上臂肌围、血清白蛋白等)、肺通气功能、呼吸肌力(最大吸气压和最大呼气压)、呼吸中枢驱动功能(口腔闭合压)和动脉血气等指标,并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A2组比较,A1组患者的血清瘦素水平等营养参数和PaO2均降低,而PaCO2增高;与B组相比,A组患者血清瘦素等营养参数、肺通气功能和呼吸肌力均降低,而口腔闭合压和PaCO2明显增高。A组血清瘦素水平与体重指数、上臂肌围和最大吸气压呈正相关;B组血清瘦素水平与其他营养参数和呼吸肌力无相关性。结论血清瘦素水平是COPD患者的营养状态指标并与呼吸肌力相关;COPD患者肺泡低通气和CO2蓄积的原因是外周呼吸肌力降低,而非呼吸中枢驱动功能不良。
江平刘锦铭王英敏郑卫朱东江建萍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病血清瘦素营养参数呼吸肌力
急性肺栓塞患者肺功能改变的研究
目前由于少有对肺栓塞后呼吸功能改变的临床研究,本文旨在探讨肺栓塞后患者肺功能的改变,以期对肺栓塞的病理生理学改变有进一步的认识。本研究选择我院收治的肺栓塞患者18例,其中男8例,女10例,平均年龄(47.5±9.8)岁,...
杨文兰刘锦铭郑卫王英敏凌宝珠黄彩柳徐黎青朱东
文献传递
死腔、肺内分流及气体交换对肺栓塞辅助诊断价值的研究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研究肺栓塞(PTE)的死腔(VD/VT)、肺内分流(QS/QT)及气体交换的变化特点,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22例PTE患者(PTE组)、39例非PTE患者(非PTE组)及25例健康者(对照组)进行了研究。PTE组男13例、女9例,年龄52±10岁。非PTE组男23例、女16例,年龄56±17岁。选择25例健康者作对照组,男17例、女8例,年龄46±15岁。对PTE组急性期、恢复期,非PTE组及对照组的VD/VT、潮气末二氧化碳分压(ETCO2)、动脉血肺泡气二氧化碳分压差(P(aA)C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QS/QT、肺泡气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及动脉血氧分压(PaO2)进行了测定。结果研究发现PTE组急性期VD/VT明显增大,而ETCO2及PaCO2则下降,与非PTE组及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P(aA)CO2增大,但与非PTE组及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QS/QT及P(Aa)O2明显增大,而PaO2明显下降,与非PTE组及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研究还显示,PTE组恢复期的VD/VT、ETCO2、P(aA)CO2、PaCO2、QS/QT、P(Aa)O2及PaO2均较急性期明显恢复好转(P均<0.01),但是P(Aa)O2及PaO2水平仍然分别高于和低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作为无创手段VD/VT及ETCO2具有辅助评价可疑肺栓塞的意义,如结合其它无创手段则更能加强彼此间的辅助诊断价值。同时提示VD/VT、ETCO2、QS/QT及其它气体交换指标可用于监测PTE临床症状的变化。
刘锦铭高蓓兰江平吴文王英敏郑卫朱东杨文兰蔡映云
关键词:肺栓塞死腔气体交换
上海地区105例肺泡毛细血管膜弥散能力和肺毛细血管床容量正常值的研究
2007年
目的测定上海地区105例正常成人的肺弥散能力(DLCO)、肺泡毛细血管膜弥散能力(DM)和肺毛细血管床容量(Vc)。研究DM和Vc与DLCO,年龄,身高,体重的关系并建立正常多元回归预计值公式。方法采用一口气法(CO)测定不同浓度下的肺弥散量(DLCO),使用著名的Roughton和Foster公式:DL1CO=D1M+θV1C计算DM和VC[1]。结果男性女性DM,VC与DLCO,身高呈线性正相关,与年龄呈线性负相关,男性DM与体重呈线性负相关。结论身高和/或年龄是DM,Vc回归方程的主要变量。
朱东宫素岗杨文兰徐黎青刘锦铭
关键词:肺弥散能力正常值DLCO预计值公式正常成人
特发性间质性肺炎患者肺泡毛细血管膜弥散能力和肺毛细血管床容量的研究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研究特发性间质性肺炎(IIP)患者肺泡毛细血管膜弥散能力(DM)和肺泡毛细血管床容量(VC)变化及特点。方法20例IIP患者作为观察组,包括寻常性间质性肺炎(UIP)及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NSIP)各7例。24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测定观察组及对照组的CO弥散量(DLCO)、比弥散量(DLCO/VA)、DM、VC及肺通气功能。结果观察组及对照组的FEV1分别为(72.44±13.61)%及(103.33±11.96)%(预计值),FVC为(74.80±20.59)%及(116.08±16.84)%(预计值),观察组均明显降低(P<0.001);FEV1/FVC分别为(80.00±7.99)%、(79.92±4.56)%,无显著性差异(P>0.05);DLCO分别为(13.64±4.20)mL·mmHg1·min1及(21.80±2.88)mL·mmHg1·min1,观察组明显降低(P<0.001);DLCO/VA分别为(4.49±1.16)mL·mmHg1·min1、(4.23±0.57)mL·mmHg1·min1,无显著性差异(P>0.05);DM分别为(30.17±19.61)mL·mmHg1·min1、(67.63±11.28)mL·mmHg1·min1,VC分别为(51.00±13.06)mL、(66.67±9.62)mL,观察组均明显降低(P<0.001,P<0.05)。UIP组与NSIP组上述参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DLCO变化可由DM和VC变化共同影响。DM、VC变化也可不完全一致,DM降低时VC可正常甚至反而升高,DLCO却可能在正常范围。DM及VC测定可作为早期评价肺弥散功能损害敏感而有效的方法。
刘锦铭吴文王英敏朱东郑卫杨文兰高蓓兰江平
关键词:特发性间质性肺炎换气功能血红蛋白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