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方振平

作品数:73 被引量:295H指数:10
供职机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航空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航空宇航科学技术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医药卫生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66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6篇航空宇航科学...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医药卫生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34篇飞行
  • 30篇飞机
  • 13篇飞行控制
  • 13篇飞行品质
  • 12篇驾驶
  • 12篇驾驶员
  • 12篇仿真
  • 10篇人-机系统
  • 8篇诱发振荡
  • 8篇人机系统
  • 8篇人机
  • 8篇驾驶员诱发振...
  • 8篇非线性
  • 7篇大迎角
  • 7篇迎角
  • 7篇控制律
  • 6篇驾驶员模型
  • 6篇飞行力学
  • 5篇再入
  • 5篇战斗机

机构

  • 73篇北京航空航天...
  • 1篇中国空气动力...
  • 1篇中国航空信息...
  • 1篇空军第一研究...
  • 1篇北京机电工程...

作者

  • 73篇方振平
  • 13篇张曙光
  • 13篇屈香菊
  • 6篇王维军
  • 6篇宁国栋
  • 6篇范子强
  • 4篇黎康
  • 4篇陈桂孙
  • 4篇沈作军
  • 3篇刘博强
  • 3篇陈海兵
  • 2篇崔秀敏
  • 2篇熊灵芳
  • 2篇吴蔚
  • 2篇李季陆
  • 1篇曹源
  • 1篇高庆玉
  • 1篇吴向东
  • 1篇曹义华
  • 1篇董长虹

传媒

  • 32篇飞行力学
  • 16篇航空学报
  • 10篇北京航空航天...
  • 3篇系统仿真学报
  • 2篇中国安全科学...
  • 2篇第二届全国人...
  • 1篇宇航学报
  • 1篇系统工程理论...
  • 1篇航空动力学报
  • 1篇中国航空学会...
  • 1篇中国航空学会...
  • 1篇第十届飞行力...
  • 1篇全国第四届一...
  • 1篇中国航空学会...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6
  • 4篇2005
  • 4篇2004
  • 6篇2003
  • 4篇2002
  • 5篇2000
  • 1篇1999
  • 5篇1998
  • 1篇1997
  • 9篇1996
  • 8篇1995
  • 4篇1994
  • 4篇1993
  • 4篇1992
  • 1篇1991
  • 2篇1990
7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战斗机俯仰瞬态敏捷性与飞行品质关系研究被引量:1
1995年
采用飞机纵向运动的非线性数学模型和线化模型分别进行数字仿真,确定俯仰瞬态的敏捷性尺度。结果表明在同样驾驶员操纵规律输入下,两种模型仿真获得的敏捷性尺度相当接近。然后采用线化模型来研究俯仰敏捷性与飞行品质的关系。最后导出了近似计算俯仰敏捷性尺度的公式。
方振平范子强
关键词:飞行品质数字仿真飞行力学歼击机
小型无人机发展现状及其相关问题分析被引量:41
2005年
就小型无人机(UAV)的发展现状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介绍了几种典型的小型无人机、微型飞机及一些机载设备。指出了小型无人机在空气动力、飞行力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小型无人机的研究起到了借鉴作用。
崔秀敏王维军方振平
关键词:小型无人机
反馈线性化飞行控制的应用问题研究被引量:13
1998年
分析了反馈线性化飞行控制的奇异摄动降阶条件,讨论了外环解耦矩阵的奇异域和跟踪误差,建立了操纵面冗余时分配偏转指令的原则。用过失速转弯等机动进行了数值仿真验证。
张曙光方振平
关键词:反馈线性化飞行控制奇异摄动
H_∞控制理论在飞行力学中的应用被引量:8
2000年
对 H∞ 控制理论在飞行力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以典型战斗机的横航向飞行机动为例 ,介绍了将飞行控制系统设计问题转化为标准的 H∞ 控制问题 ,继而进行 H∞ 控制器设计 ,以提高其机动特性的鲁棒性。采用显模型跟踪技术 ,飞行品质的要求包含在反映状态变量侧滑角、稳定轴角速率对指令输入响应的理想模型中 ,通过使理想模型输出和实际对象输出之间的加权误差最小 ,同时保证控制面不饱和来达到控制的目的。计算结果表明 ,在飞机模型气动参数存在不确定性的情况下 ,增广系统达到了期望的性能指标 ,显示出良好的鲁棒性。
范子强方振平
关键词:H∞控制理论飞行控制系统鲁棒性
副翼-方向舵交联系统和稳定轴偏航阻尼器对某机抗偏离/尾旋效果研究被引量:1
1991年
本文是在对某机尾旋特性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引入副翼-方向舵交联系统和稳定轴偏航阻尼器对该机尾旋进入特性的影响,看其抗偏离/尾旋效果.研究方法仍采用微分方程的分支突变理论,结合时域动态响应,计算装有这类控制系统后的飞机平衡面等.
刘博强方振平
关键词:副翼方向舵阻尼器尾旋
某型飞机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的分叉分析被引量:6
2002年
针对某静不稳定飞机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 ,采用分叉与突变理论 (BACTM)计算了常规控制面变化的飞机本体平衡曲线 ,揭示了其固有的在大迎角下的开环运动特性。在此基础上 ,设计纵向增稳系统 ,以保证飞机在小迎角下具有良好的操纵特性 ,然后再用 BACTM分析预测其大迎角下的闭环运动特性。结果表明 ,其具有与静稳定性飞机类似的预测结果。
黎康方振平
关键词:飞机非线性动力学增稳大迎角
考虑舵面饱和的鲁棒可重构控制律设计及仿真被引量:1
2008年
针对常规显式非线性动态逆控制鲁棒性差的问题,综合隐式动态逆和奇异摄动分层设计,引入状态速率(导数)和操纵面的当前位置信号的反馈,设计鲁棒动态逆控制律,不需要完整的飞机气动力模型,敏感度降低。利用过载测量信号采用几何的方法,构建角加速度信号,其它状态速率信号,基于飞机动力学方程求解得到。同时采用自适应权矩阵和多级舵面操纵分配策略,降低舵面速率/位置饱和。控制律结构简单,当飞机存在外形损伤、舵面或传感器失效时,能够迅速实现测量信号的隔离、反馈信号的重建和控制的重新分配和控制律重构。针对某型飞机建立高准确度的仿真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在存在气动力摄动、测量偏差干扰、噪声和舵面限制等的情况下,控制律具有良好的鲁棒性。
陈海兵张曙光方振平
关键词:鲁棒性加速度测量
防止型驾驶员诱发振荡技术的研究被引量:1
2004年
许多严重的飞行事故都与由速率限制引起的 型PIO有关。针对如何预防PIO,首先介绍了自适应杆增益和软件限制环节的设计原理。然后以某带速率限制的电传飞机为例,运用同一理论,分析采用自适应杆增益和软件限制环节来改善速率限制的不利影响。仿真结果表明,自适应杆增益环节和软件限制环节都能抑制住PIO的发生,但两者组合加入抑制效果更好,飞行品质也能达到满意的程度。
熊灵芳方振平
关键词:飞行品质
Neal-Smith时域PIO预测准则及应用被引量:10
2005年
基于Neal- Smith频域准则,Neal- Smith时域准则(TDNS ,TimeDomainNeal Smithcriterion)是另一重要的固定翼飞机驾驶员诱发振荡(简称PIO)预测准则,其无需对人机系统的非线性进行任何假设和简化.以某机型为模型,采用TDNS ,通过俯仰角闭环操纵误差信号与目标捕获时间之间的关系来同时预测I、II型驾驶员诱发振荡,同时分析了不同速率限制环节对预测结果的影响,基于误差信号的均方差及其二次偏导数,得到了TDNS准则一般计算方法及各个影响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TDNS准则的计算方法可行、直观、高效.
宁国栋方振平
关键词:驾驶员振荡非线性系统时域分析
可重复使用航天器基于状态估计的再入飞行滑模控制器设计研究(英文)被引量:13
2007年
给出了一种可重复使用航天器再入飞行鲁棒控制方法。在给定可用制导指令和干扰、不确定性的上界条件下,综合利用快慢双回路连续滑模控制方法,生成包括气动舵面和反推力控制系统(RCS)发动机的控制指令,得到了在建模误差和外界干扰存在的情况下拥有高精度、鲁棒性和解耦特性的气动角和姿态角速率跟踪结果。滑模控制抖振抑制逻辑利用李亚普诺夫方法,构筑滑模干扰观测器,并依据自适应增益调节思想,有效消除了控制抖振,保证了工程实际应用的能力。以某型可重复使用航天器为例,在考虑到模型不确定性、风扰以及测量噪声的情况下,通过不同的控制律设计结果对比表明,该方法高效、可靠。
宁国栋张曙光方振平
关键词:滑模控制状态观测器再入双回路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