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的主要生理作用是参与正常的止血,防止损伤后血液丢失。在临床治疗中,血小板的输注频率仅次于红细胞,是现代成分输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适用于预防和治疗血小板减少和/或血小板功能缺陷患者的出血,并且已成为各种血液病及肿瘤患者放、化疗的有效支持疗法[1],可以降低血液病患者及肿瘤患者放、化疗后因血小板减少而导致出血致死的死亡率。但是随着血小板的大量使用,血小板输血反应日渐增多,特别是血小板输注无效(refractoriness to platelet transfusion,RPT)是临床面临的一大难题。据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30%-70%。产生原因包括免疫性因素和非免疫性因素。处理措施主要是分析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主要原因,尽量减少输血次数,控制感染和发热,开展血小板组织配型为患者选择适用的血小板,提高输注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