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国盛

作品数:212 被引量:2,160H指数:28
供职机构:成都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经济管理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89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 7篇科技成果
  • 5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20篇石油与天然气...
  • 95篇天文地球
  • 4篇经济管理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理学

主题

  • 64篇盆地
  • 55篇成藏
  • 54篇油气
  • 46篇储层
  • 31篇凹陷
  • 26篇油气成藏
  • 26篇气藏
  • 21篇四川盆地
  • 21篇气田
  • 19篇碳酸
  • 19篇碳酸盐
  • 18篇盐岩
  • 18篇石炭
  • 18篇石炭系
  • 18篇碳酸盐岩
  • 15篇震旦
  • 15篇西湖凹陷
  • 15篇储集
  • 14篇古生界
  • 13篇地球化

机构

  • 212篇成都理工大学
  • 26篇中国石油天然...
  • 13篇中海石油(中...
  • 10篇中国石油化工...
  • 9篇中国石油
  • 9篇中海石油(中...
  • 8篇中国石油化工...
  • 5篇中国石油化工...
  • 3篇中国石油大学...
  • 3篇中国石化
  • 3篇中国石化集团
  • 3篇四川省煤田地...
  • 3篇中海石油(中...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矿业大学...
  • 2篇西南石油局
  • 2篇中国石化中原...
  • 1篇国土资源部
  • 1篇四川师范大学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作者

  • 212篇徐国盛
  • 51篇刘树根
  • 46篇袁海锋
  • 32篇王国芝
  • 22篇雍自权
  • 14篇徐昉昊
  • 13篇王威
  • 13篇李国蓉
  • 12篇孙玮
  • 11篇张长俊
  • 10篇徐国强
  • 10篇罗小平
  • 8篇李建林
  • 8篇马永生
  • 8篇蔡勋育
  • 8篇匡建超
  • 8篇黄文明
  • 7篇盘昌林
  • 7篇周连德
  • 6篇孟昱璋

传媒

  • 46篇成都理工大学...
  • 19篇物探化探计算...
  • 12篇石油实验地质
  • 12篇矿物岩石
  • 10篇成都理工学院...
  • 9篇石油与天然气...
  • 7篇天然气工业
  • 6篇地质学报
  • 5篇石油勘探与开...
  • 5篇断块油气田
  • 5篇油气地质与采...
  • 5篇天然气地球科...
  • 3篇石油学报
  • 3篇岩石学报
  • 3篇地质科技情报
  • 3篇西南石油大学...
  • 3篇2009年油...
  • 2篇大庆石油地质...
  • 2篇地质论评
  • 2篇沉积学报

年份

  • 3篇2023
  • 5篇2022
  • 6篇2021
  • 8篇2020
  • 2篇2019
  • 6篇2018
  • 6篇2017
  • 3篇2016
  • 9篇2015
  • 11篇2014
  • 6篇2013
  • 12篇2012
  • 8篇2011
  • 9篇2010
  • 21篇2009
  • 15篇2008
  • 20篇2007
  • 4篇2006
  • 9篇2005
  • 5篇2004
2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西部盆山系统的耦合关系及其动力学模式——以龙门山造山带—川西前陆盆地系统为例被引量:153
2003年
造山带与沉积盆地是形成于统一的地球动力学系统之中的一对孪生体,由此构造了盆山系统。盆山系统是陆块相互作用、岩石圈层圈相互耦合的复杂系统,主要表现为物质的循环系统和能量的交换系统。盘山系统形成演化过程中造山带和沉积盆地之间一切相互作用的总和即为盆山间的耦合关系。盆山系统是中国西部中新生代构造的基本格局,并有单侧盆地型盆山系统和双侧盆地型盆山系统两种基本类型。小陆块拼合、多旋回构造运动和陆内构造活动强烈等是中国西部盆山系统形成演化的地质背景。中国西部盆山系统盆山间耦合关系在垂向上表现为造山带隆升与沉积盆地沉降呈镜像关系,在横向上表现为物质流和能量流循环均有两个传递方向,并且盆山系统岩石圈各层圈间有着强烈的相互作用。中国西部盆山系统盆山间耦合关系的动力学模式为C(陆内)-型俯冲,对于单侧盆地型盆山系统其耦合关系的动力学模式为L(龙门山)-型俯冲,而双侧盆地型盆山系统其耦合关系的动力学模式为T(天山)-型俯冲。
刘树根罗志立赵锡奎徐国盛王国芝张成江
关键词:龙门山造山带沉积盆地动力学模式
天山北侧前陆盆地异常高压成因研究被引量:33
2000年
天山北侧前陆盆地即准噶尔盆地 ,该盆地南缘存在严重的超高压异常现象。异常高压的成因主要为“沉积型”和“构造型”两种造压机制 ,其形成演化分为拉张沉积期静水压力阶段、沉积造压及压力封存箱形成阶段和压力封存箱挤压增压阶段。利用有限元模拟法计算研究区主应力值 ,建立主应力值与异常压力系数的匹配关系 ,预测准噶尔南缘紫泥泉子组异常压力平面分布特征。
徐国盛匡建超李建林党录瑞
关键词:前陆盆地准噶尔盆地异常高压油气藏
塔里木盆地周缘洋盆开合在盆地内部的构造沉积响应被引量:9
2014年
依据塔里木盆地周缘蛇绿岩年龄及盆内钻井岩性、古生物、地球物理等资料,以古天山洋和古昆仑洋的开合演化为线索,将盆地构造沉积响应划分为五个期次。南华纪-震旦纪早世Rodinia泛大陆开始裂解,塔里木陆块北部发育南天山海槽、南部发育库地小洋盆,同期塔里木盆地只有中北部地区沉积碎屑物,塘古孜巴斯至古城墟地区为古隆起无沉积;震旦纪晚世-奥陶纪中世南天山洋和北昆仑洋(原库地小洋盆)进入成年期,塔里木陆块西部高地发育快速生长的碳酸盐岩台地,东部低地(满加尔)发育饥饿盆地,塔里木陆块形成了西台东盆的沉积格局;奥陶纪晚世-泥盆纪北昆仑洋和南天山洋分别向中昆仑和中天山微陆块俯冲(最终与塔里木陆块拼贴),塔里木陆块边缘逐渐出现不同规模的陆源剥蚀区,陆块内碳酸盐台地逐渐消亡;石炭纪-二叠纪中世北天山洋和南昆仑洋-阿尼玛卿洋关闭造山,塔里木陆块内部实际处于广义的弧后扩张状态,期间接受了海陆交互相碎屑岩沉积及海相碳酸盐岩沉积;二叠纪晚世至今金沙江洋、澜沧江洋、班公-怒江洋和雅鲁藏布江洋等先后关闭,受此影响天山、昆仑造山带强烈抬升,塔里木盆地发育库车和塔西南2个前陆盆地。
周瑞琦傅恒徐国盛高雁飞
关键词:塔里木盆地蛇绿岩
东海西湖凹陷中央反转构造带古近系花港组致密砂岩储集层控制因素被引量:20
2020年
采用岩石薄片鉴定、锆石U-Pb测年、扫描电镜、电子探针、激光微区碳氧同位素组成分析等技术手段,对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古近系花港组致密砂岩储集层开展了岩石学特征、成岩环境演变以及储集层发育控制因素的综合研究。研究发现,中央反转构造带花港组砂岩物性整体较差,岩石类型以长石岩屑质石英砂岩为主,石英含量高,碎屑颗粒粗,杂基、高岭石、胶结物含量低;有机酸和大气淡水所形成的酸性成岩环境对次生孔隙的形成意义重大;花港组致密砂岩中相对优质储集层的发育与分布受控于沉积物源、沉积相带、成岩环境演变及异常高压。沉积物源及优势沉积相使得花港组砂岩具有良好的原始物性,是后期相对优质储集层发育的先决条件,异常高压对花港组储集层物性的改善主要体现在对原生孔隙的保护。纵向上,成岩环境演变差异性导致了花港组相对优质储集层集中分布于酸性成岩环境中;横向上,中北部相对优质储集层集中分布于异常高压发育的花港组下段,中南部集中分布于埋藏相对较浅的花港组上段。
徐昉昊徐国盛刘勇张武崔恒远王亦然
关键词:西湖凹陷致密砂岩沉积物源沉积相带成岩环境
川西前陆盆地流体的跨层流动被引量:19
2001年
本文讨论了川西前陆盆地气田区上三叠统和侏罗系地层水K+ +Na+ 、Ca2 + 、Mg2 + 、Br-与Cl-离子、矿物 (胶结物和充填物 )碳氧同位素和水的氢氧同位素成分组成以及相互关系。气田区上三叠统流体来源以地层海陆相沉积物质为主 ,并与渗流水混合 ,形成“下部流体”。有气藏的侏罗系内流体 (称“上部流体”)与“下部流体”的水化学和同位素组成相近 ,且具有同一演化趋势 ,表明它来源于下部流体并与侏罗系层内的渗流水发生过混合作用。本文提出该气田流体具跨层流动、二次混合演化特征 ,认为大规模的流体对流混合促进了上三叠统内天然气的运移聚积 ,在三叠系内有利构造圈闭中形成原生或残留气藏并向上运移 ,在侏罗系内有利圈闭中形成“次生”气藏。
李巨初刘树根徐国盛李国蓉孙书勤
关键词:流体地球化学天然气藏
中国西部盆-山系统的耦合关系及其动力学过程
刘树根赵锡奎罗志立徐国盛李巨初李国蓉王国芝曹俊兴汪云亮
该项目来源于国土资源部1996年下达的重点课题“中国西部盆-山系统的耦合关系及其动力学过程”(编号950117)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课题“中国典型叠合盆地深部流体与浅部流体相互作用及其成藏效应”(编号G1999...
关键词:
关键词:造山带盆地形成大陆动力学
四川盆地威远气田和资阳含气区震旦系油气成藏差异性研究被引量:81
2008年
本文通过对四川盆地元古宇—下古生界勘探最成功的两个地区——威远震旦系气田和资阳震旦系含气区天然气成藏要素和成藏过程的详细比较,得出:①资阳含气区和威远气田的原始烃源相同,均是下寒武统生成的油裂解的天然气,不同的是资阳为残留的气顶气,威远是水溶气脱溶气。②资阳含气区和威远气田震旦系碳酸盐岩基质孔隙度相近,资阳地区溶蚀洞穴发育,但裂缝不发育,储层渗透性较差,非均质性强;威远地区储层洞穴不发育,但裂缝发育,形成统一的裂缝-孔洞系统。③威远地区具有统一的圈闭,闭合度高(800m),闭合面积大(895km2)。资阳含气区不具有统一的圈闭,多为局部的小高点。④喜马拉雅期隆升作用使资阳统一含气区分散化和气藏变小,形成多压力系统的含气区;威远地区快速大幅度隆升,溶于水中的天然气脱溶,形成具同一压力系统的整装气田。⑤资阳含气区的成藏过程为:(资阳—威远)古油藏→原油裂解→气顶天然气→隆升调整→现今(残留)含气区,其天然气藏是隆升调整成藏,是在原古气藏的基础上改造残留而成;威远地区的成藏过程则是:(资阳—威远)古油藏→原油裂解→天然气大量溶于水中→隆升使得带有大量天然气的水向威远运移和天然气脱溶→现今(新生)气藏,属天然气的脱溶成藏。资阳含气区受古构造的控制明显;威远气田则主要受今构造的制约。因此,在四川盆地震旦系和下古生界的油气勘探中,既要研究其古构造的特征和演化,也要研究今构造的特征和分布规律,才能发现不同类型的天然气藏。
刘树根马永生孙玮蔡勋育刘顺黄文明徐国盛雍自权王国芝汪华盘昌林
关键词:古油藏水溶气震旦系四川盆地
济阳坳陷义和庄古潜山溶蚀、裂缝发育带灰色-遗传识别被引量:7
2002年
通过对裂缝识别测井、声波测井、深浅双侧向测井求取溶蚀和裂缝带发育参数裂缝张开度、裂缝孔隙度、裂缝渗透率、地层系数、残余岩溶强度指数和裂缝发育指数 ,并结合岩芯观察和录井资料 ,给出控制特征参数 ,建立潜山灰岩储层单井溶蚀、裂缝带模式图。在此基础上 ,应用灰色 -遗传过程识别系统对义和庄潜山三维地震资料进行溶蚀和裂缝带识别 。
王永诗徐国盛胡远来
关键词:古潜山溶蚀裂缝带地层系数三维地震资料
川中须家河组储层成岩作用及对孔隙演化的影响被引量:9
2011年
为对川中东北部地区须家河组进行储层评价和勘探预测,对储层段成岩作用以及孔隙演化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发现该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储集岩砂体主要以岩屑石英砂岩、长石岩屑砂岩、岩屑长石砂岩为主,成岩过程经历了压实、胶结、交代、溶蚀和自生矿物形成等多种成岩作用,其中压实、交代作用和部分自生矿物形成对优质储层的形成起主要的破坏作用,而对溶蚀和环边绿泥石胶结物的形成起建设性作用;储层成岩过程划分为早成岩、中成岩和晚成岩阶段,其中早、中成岩阶段又分为A、B两个次级阶段;溶蚀作用增加了次生孔隙数量,提高了储层孔隙度,环边绿泥石胶结物的存在使得大量的原生粒间孔隙得以保存,且主要集中在须二段储层中。
王婧徐国盛曹竣锋朱平
关键词:川中东北部须家河组成岩作用
潜山灰岩溶蚀和裂缝的特征参数应用被引量:3
2003年
潜山灰岩储层溶蚀和裂缝发育程度的差异造成在测井曲线上不同的响应特征,而且在钻井过程中具有不同的油气显示。主要高产油气层段都对应裂缝及溶蚀相对发育的层段,裂缝或溶蚀不发育层段对应致密灰岩层,一般为干层,而介于两者之间的弱溶蚀或裂缝发育差层段往往是低产油层。通过提取反映溶蚀和裂缝发育的控制特征参数——测井参数、溶蚀参数和录井参数,对潜山灰岩储层溶蚀和裂缝发育程度进行解释、分级与评价,最后给出了综合评价结果。
隋少强曹思远王允诚徐国盛匡建超李德敏
关键词:裂缝特征参数测井评价古潜山
共2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