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木
- 作品数:6 被引量:8H指数:2
- 供职机构: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大型血小板比率与房颤患者脑卒中的相关性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探讨大型血小板比率(P-LCR)与房颤患者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连续入选152例房颤患者,依据是否伴发脑卒中并发症分为脑卒中组和非脑卒中组,并对患者临床特征及相关血液检查指标P-LCR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入选的患者中,有脑卒中并发症者47例,无脑卒中并发症者105例。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间年龄、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降脂治疗及P-LCR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史及P-LCR为房颤患者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糖尿病史及P-LCR为房颤患者脑卒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 王占胜付强李铎李根蔡金龙徐立庆张木齐霁
- 关键词:心房颤动卒中
- 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抗凝方法及效果探究被引量:5
- 2021年
-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抗凝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80例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抗凝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抗凝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利伐沙班治疗。比较两组术后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水平、左心室射血分数、谷丙转氨酶(ALT)水平、谷草转氨酶(AST)水平、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术后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术后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水平、左心室射血分数、ALT以及AS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术后出血事件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采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利伐沙班抗凝治疗可更好地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但同时也增加了出血风险,临床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抗凝方法。
- 吴羿颖邢芸芸王心悦张木
- 关键词: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 氯沙坦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分析
- 2002年
- 目的 探讨氯沙坦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 ,单盲自身对照及组间对照将 5 8例CHF分为氯沙坦组 (2 9例 ) ,服用氯沙坦 5 0~ 10 0mg d ;常规治疗组 (对照组 2 9例 ) ,疗程均为 4~ 6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 ,左室射血分数 (lLVEF) ,左室舒张末容积 (EDV) ,血压及血生化参数变化。结果 治疗后氯沙坦组临床显效率 5 3% ,有效率 38.8% ,无效率 8.2 % ;对照组分别为 38.8% ,36 .7% ,2 4 .5 % ;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两组临床疗效 ,LVEF ,EDV ,血压等相关参数差异均有极显著性 (P <0 .0 1) ,氯沙坦组与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 .0 1) ,血生化参数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及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氯沙坦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疗效肯定 ,副作用少 ,优于常规治疗 。
- 张木刘铁斌
- 关键词:氯沙坦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分析
- 阿托伐他汀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临床观察
- 2008年
-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将2005年10月~2007年2月入院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64例随机分为两组,阿托伐他汀治疗组(A组)、对照组(B组)。A组于住院起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阿托伐他汀10~20mg,出院时LDL-C平均降低39%,出院后连续服用阿托伐他汀10~20mg半年以上。常规治疗包括改变生活方式,药物治疗(β受体阻滞剂、ACEI、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利尿剂等),经过半年治疗后,随访观察治疗前后死亡率、EF的改善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的变化,并检查肝肾功能、血糖及电解质。结果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阿托伐他汀10~20mg6个月后,心脏的收缩末容积明显减小,左室射血分数显著增高,分别是52%∶44%(P<0.01),64%∶48%(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有效改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缩小ESV,提高LVEF。
- 张木谢阳金谢煜彤
-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充血性心力衰竭LVEF
- 胺碘酮转复心房颤动39例临床观察
- 2006年
- 目的观察重叠应用静脉及口服胺碘酮治疗并发于器质性心脏病的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39例心房颤动患者先给予静脉负荷量胺碘酮(150~300mg)后,继之以0.6mg/min静脉点滴维持48h;同时口服胺碘酮治疗,2周内给胺碘酮负荷量7g,然后维持量0.2g/d。观察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32例(82.1%)患者成功转复为窦性心律,于2h、2~24h、24~48h、2~7d转复率分别为12.8%、28.2%、23.1%、18.0%。未转复组患者左房径大于转复组(P<0.05),而射血分数明显低于转复组(P<0.05),这可能是7例患者未转复的原因。2例患者用药后出现窦性心动过缓,1例出现恶心、腹胀,经减药后恢复。结论静脉及口服胺碘酮治疗并发于器质性心脏病的心房颤动是有效且较安全的方法。
- 张木
- 关键词:胺碘酮器质性心脏病心房颤动
-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分析
- 2003年
- 目的 评价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t -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39例AMI患者接受rt -PA静脉溶栓治疗 ,观察临床症状、心电图、心肌酶谱的变化 ,判断冠状动脉的再通率。结果 39例中冠状动脉再通 2 9例 ( 74 .3% ) ,其中发病 6小时以内的溶栓再通率为 85.7% ( 12 14 ) ,发病 6~ 12小时的溶栓再通率 6 8% ( 17 2 5) ,两者相比差异显著性 (P <0 .0 5)。≤ 6 5岁患者的血管再通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与 >6 5岁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结论 rt-PA静脉溶栓治疗AMI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应提倡急诊室溶栓 ;>6
- 张木赵红莲郭轶男
- 关键词:心肌梗死静脉溶栓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