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春玲

作品数:43 被引量:158H指数:5
供职机构:燕山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金属学及工艺一般工业技术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2篇期刊文章
  • 6篇专利
  • 3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5篇金属学及工艺
  • 21篇一般工业技术
  • 2篇化学工程

主题

  • 13篇耐候钢
  • 11篇双相
  • 9篇热轧
  • 6篇碳钢
  • 6篇热变形
  • 6篇CCT曲线
  • 5篇低碳钢
  • 5篇再结晶
  • 5篇双相钢
  • 4篇弱界面
  • 4篇铁素
  • 4篇铁素体
  • 4篇热变形行为
  • 4篇加工硬化指数
  • 4篇奥氏体
  • 4篇09CUPC...
  • 3篇动态再结晶
  • 3篇塑性
  • 3篇热变形方程
  • 3篇连续冷却转变

机构

  • 43篇燕山大学
  • 8篇石家庄铁道学...
  • 2篇河南科技大学
  • 1篇青海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河南省有色金...
  • 1篇石家庄铁道大...

作者

  • 43篇张春玲
  • 32篇蔡大勇
  • 22篇廖波
  • 11篇樊云昌
  • 9篇赵田臣
  • 7篇荆天辅
  • 5篇赵铮铮
  • 5篇董海峰
  • 4篇杨金凤
  • 3篇王志勇
  • 3篇姚枚
  • 3篇王玉辉
  • 3篇熊毅
  • 2篇吴晶
  • 2篇瘳波
  • 2篇胡怡
  • 2篇王青峰
  • 2篇康娅雪
  • 2篇史东日
  • 2篇杨庆祥

传媒

  • 9篇材料热处理学...
  • 5篇特殊钢
  • 4篇钢铁
  • 4篇热加工工艺
  • 3篇物理测试
  • 1篇炭素
  • 1篇钢铁研究学报
  • 1篇电镀与精饰
  • 1篇金属热处理
  • 1篇机械工程材料
  • 1篇稀有金属
  • 1篇中国材料科技...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3篇2012
  • 1篇2011
  • 5篇2010
  • 1篇2009
  • 4篇2008
  • 3篇2006
  • 4篇2005
  • 2篇2004
  • 2篇2003
  • 2篇2002
  • 1篇2001
  • 6篇2000
  • 1篇1999
  • 1篇1998
4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喷丸件残余应力场及耐久寿命的研究和数值模拟
杨庆祥高玉魁廖波张春玲王玉辉董海峰刘利刚李达张志建姚枚
喷丸能有效地提高零件的疲劳极限及高周疲劳(耐久)寿命。为了定量预测喷丸的强化效果需要对喷丸件的疲劳极限、喷丸件的耐久寿命进行数值模拟,而喷丸残余应力场的数值模拟是其基础。对喷丸件疲劳极限的定量分析已有较好的研究成果,而其...
关键词:
关键词:疲劳强度设计残余应力场数值模拟
一种内生复合板弱界面结合强度的测试方法被引量:1
2000年
提出了一种利用拉伸法和剪切法测定内生复合板钢板弱界面拉伸强度及剪切强度的测试方法。该方法具有测试简单、数据准确的特点。
蔡大勇张春玲荆天辅
关键词:弱界面界面结合强度钢板
耐候钢变形奥氏体的连续冷却转变被引量:2
2005年
采用膨胀法结合金相分析建立了耐候钢变形和未变形奥氏体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CCT曲线).试验钢变形奥氏体的CCT曲线具有较宽的铁素体析出区,即有较宽的'速度窗口';铁素体区与贝氏体区之间有60~80 ℃的奥氏体稳定区,可作为'卷取窗口';贝氏体转变区的右侧端部封口等.所有这些特征为热轧生产双相钢提供了基本条件.
张春玲蔡大勇廖波赵田臣赵铮铮樊云昌
关键词:耐候钢变形奥氏体热轧双相钢CCT曲线
内生复合钢板中弱界面的测定
2000年
采和TEM、SEM及X-ray研究了内生复合钢板的显微结构并对其弱界面进行了表征。结果发现:内生复合钢板的显微结构是由低碳马氏体板条沿轧面和轧向近于平行排列构成的,其复合结构为(100)织构取向带嵌于(111)织构基体中形成的层状结构,弱界面为(100)/(100)板条晶间界面。
蔡大勇张春玲荆天辅
关键词:弱界面织构
一种焊缝夹杂物少的免涂装耐候钢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焊缝夹杂物少的免涂装耐候钢及其制备方法,属于耐候钢技术领域,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通过优化化学成分之间的含量配比,优化耐候钢中Si、Mn、Ni、Cr、Cu、Mo、Ca含量并使各元素之间的配比符合:1.7≥J≥1....
王青峰曲晓敏张春玲胡兵张月孙瑞
文献传递
Cu-P-Cr-Ni-Mo耐候钢两相区热变形行为及其组织被引量:5
2014年
采用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研究了cu—P-cr-Ni-Mo耐候钢在变形温度700~950℃、变形量70%、应变速率0.01~10s“条件下的热变形行为及其热变形的组织演变规律。结果表明,Cu-P—Cr—Ni—Mo耐候钢在700—950℃变形时,峰值应力在低于750℃,高于850℃时随变形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而在750~850℃之间随温度升高先降低后升高,在800℃出现极小值。在应变速率和变形量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变形温度的降低,组织的细化机制由奥氏体的再结晶细化向铁素体的回复再结晶细化转化,并且铁素体的回复再结晶细化效果更加显著。Cu-P·Cr-Ni—Mo耐候钢在应变速率为1s-1,变形量为70%的变形条件下,变形温度为775℃时获得的组织细小均匀,铁素体晶粒的平均尺寸约为3μm。
张春玲蔡大勇孔玉婷杨金凤廖波
关键词:耐候钢热变形再结晶
CrMoV钢板条马氏体塑性变形诱发内生复合效应的研究被引量:2
2001年
采用力学性能试验、TEM及SEM研究了 15CrMnMoV钢板中的内生复合效应。结果表明 :将15CrMnMoV钢板冷轧而制备的内生复合钢板 ,其σ0 2 在 15 0 0~ 16 6 0MPa之间 ,KIC 在 98 6~ 110 7MPa·m1 2 之间 ,KISCC在 75~ 95MPa·m1 2 之间 ,表现出了超高强韧性 ;内生复合效应的本质在于塑性变形使得 15CrMnMoV钢板成为 (10 0 )织构取向带镶嵌于 (111)织构取向带中的复合结构 ,弱界面为 (10 0 ) (10 0 )晶间界面 ,裂纹扩展过程中弱界面的分层现象使得其断裂韧度大幅度提高。
蔡大勇张春玲高聿为胡怡荆天辅
关键词:塑性变形断裂韧度层状复合材料
Cu-P-Cr-Ni-Mo耐候钢高温变形奥氏体的动态再结晶被引量:3
2010年
用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研究了Cu-P-Cr-Ni-Mo耐候钢(%:0.10C、0.075P、0.65Cr、0.22Ni、0.43Mo、0.28Cu)在应变速率0.01~1 s^(-1)、温度850~1150℃时的动态再结晶行为,得出该钢奥氏体区的真应力-真应变曲线和动态再结晶图,分析了变形参数对峰值应力的影响和不同热变形时耐候钢的动态再结晶体积分数与真应变的关系,建立了该钢的奥氏体热变形方程、动态再结晶临界条件回归方程和奥氏体动态再结晶体积分数数学模型。结果表明,随变形温度升高,峰值应力下降;随变形速率增大,峰值应力升高;随Z参数增大即变形温度降低,应变速率增加,发生再结晶的临界应变ε_c和发生完全再结晶的应变ε_s均呈线性增加。
张春玲孙睿璇蔡大勇廖波
Cu-P-Cr-Ni-Mo耐候钢双相区多道次轧制模拟的组织演变被引量:4
2014年
为了实现Cu-P-Cr-Ni-Mo耐候钢的铁素体晶粒细化从而充分提高其强塑性,通过热模拟压缩试验,利用金相、SEM、EBSD等微观组织分析方法研究了其在双相区的多道次压缩变形过程中的组织演变。结果表明,试验钢在变形过程中,第二相(马氏体、贝氏体)呈条带状分布于铁素体基体上,随着道次增加,铁素体晶粒逐步细化,第5道次变形后得到1.8μm左右的超细晶铁素体。前期铁素体晶粒细化的主要机制是形变强化铁素体相变,即多道次的累积大变形使组织内畸变能增大,铁素体形核点增多,促进铁素体快速析出,形成细小铁素体晶粒;后面几道次变形中,随着应变量继续增大,在铁素体晶粒内形成大量亚晶界,且亚晶界逐步累积扭转成大角度晶界,分割原来的粗大晶粒,发生铁素体连续动态再结晶细化。
孔玉婷张春玲杨金凤单梅
关键词:多道次变形
喷射电沉积纳米晶镍的研究被引量:74
2000年
用喷射电沉积法制备纳米晶镍 ,研究了电解液喷射速度、电流密度、沉积速度等工艺参数之间的关系 ,分析了沉积层的组织结构。结果表明 :电解液喷射速度为 2~ 5.5m/ s,电流密度在 80~ 1 60A/ dm2 之间时 ,最大沉积速度为 1 4~ 32μm/ min,沉积层外观光亮。 x-射线衍射谱观察和透射电镜的分析表明 :沉积层平均晶粒尺寸为 2 0~ 30 nm,且存在 ( 2 2 0 )结构。
熊毅荆天辅张春江邵光杰于升学张芳张春玲
关键词:喷射电沉积纳米晶电流密度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