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宋志强

作品数:231 被引量:787H指数:17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50篇期刊文章
  • 73篇会议论文
  • 8篇专利

领域

  • 182篇医药卫生
  • 7篇生物学
  • 4篇文化科学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58篇细胞
  • 44篇皮肤
  • 34篇乳头
  • 33篇毛乳头
  • 31篇皮炎
  • 30篇荨麻
  • 30篇荨麻疹
  • 27篇毛乳头细胞
  • 25篇慢性
  • 22篇特应性
  • 20篇特应性皮炎
  • 19篇慢性荨麻疹
  • 15篇免疫
  • 14篇人毛乳头细胞
  • 14篇基因
  • 13篇血清
  • 13篇体外
  • 12篇特异
  • 11篇特异性
  • 9篇特异性免疫

机构

  • 231篇第三军医大学...
  • 9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成都军区昆明...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厦门大学
  • 1篇重庆市第一人...
  • 1篇解放军第15...
  • 1篇无锡市第二人...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231篇宋志强
  • 158篇郝飞
  • 60篇钟华
  • 54篇杨希川
  • 45篇钟白玉
  • 32篇叶庆佾
  • 27篇阎衡
  • 22篇翟志芳
  • 16篇黄秀英
  • 15篇尹锐
  • 13篇冯林
  • 13篇游弋
  • 11篇向明明
  • 10篇王欢
  • 10篇陈曙光
  • 9篇邓小蓉
  • 9篇杨卫兵
  • 8篇邓军
  • 8篇邹锋
  • 8篇罗娜

传媒

  • 32篇临床皮肤科杂...
  • 22篇中华皮肤科杂...
  • 16篇第三军医大学...
  • 9篇第五届川渝皮...
  • 8篇中华医学会第...
  • 7篇皮肤病与性病
  • 7篇实用皮肤病学...
  • 6篇重庆医学
  • 6篇免疫学杂志
  • 6篇中国麻风皮肤...
  • 6篇中华医学会第...
  • 4篇中国皮肤性病...
  • 4篇家庭医药(就...
  • 4篇中华临床免疫...
  • 3篇世界华人消化...
  • 3篇中华医学美学...
  • 2篇中华实验和临...
  • 2篇中国美容医学
  • 2篇局解手术学杂...
  • 2篇中国社区医师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8
  • 14篇2017
  • 9篇2016
  • 8篇2015
  • 16篇2014
  • 29篇2013
  • 23篇2012
  • 21篇2011
  • 20篇2010
  • 10篇2009
  • 8篇2008
  • 7篇2007
  • 9篇2006
  • 7篇2005
  • 15篇2004
  • 12篇2003
  • 4篇2002
2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皮肤病
嗜酸性粒细胞是在感染、非特异性组织损伤、变态反应和恶性肿瘤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一种多能粒细胞。在多种内外源性因素刺激下,嗜酸性粒细胞从周围组织募集到局部并参与多种炎症反应的启动和发展,发挥免疫调节的作用。在不同疾病...
邓小蓉钟华宋志强郝飞
HSPCO16重组蛋白对毛乳头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观察HSPCO16重组蛋白对培养的低/高传代毛乳头细胞(DPC)的影响。方法消化对数期生长的第2代和第7代DPC,调整细胞浓度为3×105细胞/mL,接种于24孔细胞培养板;生长至对数生长期时加入 HSPCO16重组...
夏汝山郝飞尹锐宋志强钟白玉
文献传递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1例被引量:8
2004年
报告1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患者男,57岁。四肢反复出现丘疹、血疱伴间断发热半年入院。既往有慢性结肠炎病史20年。入院检查外周血和骨髓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淋巴结组织病理改变符合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结改变。给予糖皮质激素、抗感染和支持对症等治疗18d后出院。出院后1个月死于心力衰竭。
周春丽宋志强向明明叶庆佾郝飞
关键词: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
HSPCO11基因在人毛乳头细胞表达的生物学功能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 探讨HSPC011基因在人毛乳头细胞表达的生物学功能。方法 应用Nucleo-lector^TM基因转染技术,分别将质粒pCI-neo、绿色荧光蛋白质粒pEGFP-N1、真核表达重组质粒pCI-neo/HSPC011转染人毛乳头细胞和3T3细胞,了解HSPC011基因表达对这些细胞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 通过观察绿色荧光蛋白在人毛乳头细胞和3T3细胞的表达,发现Nucleofector^TM基因转染效率分别约为70%和30%。HSPC011基因在人毛乳头细胞表达后,细胞形态幼稚而类似于3T3细胞,但其凝集性生长特性保持不变;HSPC011基因表达对毛乳头细胞的增殖活性无明显影响。HSPC011基因转染3T3细胞后,对3T3细胞的生长特性无任何影响。结论 初步体外实验表明,HSPC011基因在毛乳头细胞表达可能具有调节细胞分化的作用。
杨卫兵郝飞杨希川宋志强杨斌王继文
关键词:毛囊毛乳头细胞基因生物学功能
130例颜面再发性皮炎变应原点刺试验结果分析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探讨气传变应原在颜面再发性皮炎的作用。方法对130例颜面再发性皮炎患者进行常见气传变应原的皮肤点刺试验(SPT),并分析其与发病的相关性。结果 130例颜面再发性皮炎患者中,对1种或1种以上变应原反应阳性有104例,总阳性率为80.00%;SPT反应程度为(+++)及以上的变应原主要是屋尘螨(30.00%)、粉尘螨(19.12%)、蟑螂(11.49%)。结论重庆地区颜面再发性皮炎患者存在对一种或多种气传变应原的致敏,与临床疾病相关性较大的变应原主要是螨类和春季花粉;对此类患者进行常见吸入性变应原的检测可协助找出该病的诱发因素,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
周小芳黄秀英尹锐宋志强
关键词:颜面再发性皮炎气传变应原点刺试验
不同亚型慢性荨麻疹嗜碱性粒细胞CD63的表达分析
目的 探究不同类型慢性荨麻疹(CU)患者外周血中嗜碱性粒细胞上CD63 的表达情况及其对自体血清皮肤试验(ASST)阳性和阴性血清刺激的反应.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以CD123 和HLA-DR 联合设门,对64 例慢性荨麻...
宋志强徐静陈曙光黄秀英周晓芳郝飞
HSPC011基因在毛乳头细胞的表达及其cDNA克隆被引量:7
2003年
目的确定HSPC011基因在毛乳头细胞的表达,并克隆其cDNA。方法原位杂交技术证实HSPC011基因在毛乳头细胞表达;RT-PCR扩增目的基因并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CI-neo/HSPCO11。结果细胞内mRNA原位杂交证实HSPC011基因在凝集性生长的毛乳头细胞表达,而在非凝集性生长的毛乳头细胞和人真皮成纤维细胞不表达;RT-PCR从毛乳头细胞RNA中扩增到约430bp目的基因片段;构建了重组质粒pCI-neo/HSPCO11,酶切分析和测序结果均表明目的片段与HSPC011基因相应序列完全一致。结论HSPC011基因在毛乳头细胞表达,其表达可能与毛乳头细胞的分化和功能状态有关。
杨卫兵郝飞宋志强杨希川
关键词:毛乳头细胞目的基因真皮成纤维细胞凝集性生长CDNA克隆
特应性皮炎临床诊治中的几个问题(摘要)
特应性皮炎是临床常见的炎症性瘙痒性皮肤病,严重影响患者及家庭的健康。有关特应性皮炎各国制定相关的指南,使这一疾病在认识上得到统一,特别是诊断和治疗得到规范。然而临床上存在以下问题,值得关注。1.特应性皮肤的发病模式的多样...
郝飞宋志强钟华
文献传递
535例慢性荨麻疹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被引量:30
2011年
目的了解慢性荨麻疹(chronic urticaria,CU)临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以2010年1月1日至9月30日,对临床确诊为CU的535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数据录入EpiData数据库,运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共收到有效问卷535例,其中男性204例,女性331例,年龄(34.4±14.0)岁,初发年龄(30.6±14.8)岁,以20~40岁多见。诱发因素中物理因素94例(17.6%),药物23例(4.3%),食物29例(5.4%),精神因素39例(7.3%),工作压力9例(1.7%),蚊虫叮咬24例(4.5%),其他54例(10.0%),无明显诱因263例(49.2%)。临床分型中最常见是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hronic spontaneous urticaria,CSU)294例(55.0%),其次皮肤划痕症120例(22.4%),未发现延迟压力性、震动性和运动诱发性荨麻疹。CU伴血管性水肿105例(19.6%),其中,女性70例(21.1%),CSU 76例(25.9%)。自体血清皮肤试验(ASST)总阳性率为49.6%。结论 CU发病以青壮年为主,临床表现形式多样,伴发血管性水肿并非少见。关注CU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有利于指导临床治疗。
罗婕宋志强钟华尹锐黄秀英李垚莹程良金向明明王莉郝飞
关键词:慢性荨麻疹临床流行病学
重庆地区470例皮炎湿疹类疾病患者斑贴试验结果分析被引量:9
2009年
目的了解重庆地区皮炎湿疹的常见变应原。方法收集我科门诊自2006年1~12月确诊的470例皮炎、湿疹类患者进行斑贴试验,记录试验结果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70例患者中变应原呈阳性反应者381例(80.13%),主要致病因素为硫酸镍、香料、橡胶和对苯二胺。结论斑贴试验可帮助皮炎、湿疹患者明确病因,为预防和治疗该类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黄秀英尹锐钟白玉黄云辉宋志强
关键词:斑贴试验皮炎湿疹
共2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