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姚顺良

作品数:66 被引量:302H指数:11
供职机构: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经济管理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3篇哲学宗教
  • 8篇经济管理
  • 5篇政治法律
  • 4篇文化科学
  • 3篇社会学

主题

  • 27篇主义
  • 20篇马克思主义
  • 15篇哲学
  • 8篇唯物
  • 7篇政治
  • 6篇马克思主义哲...
  • 5篇唯物主义
  • 4篇资本主义
  • 3篇德意志意识形...
  • 3篇帝国
  • 3篇帝国主义
  • 3篇折中主义
  • 3篇青年马克思
  • 3篇逻辑
  • 3篇恩格斯
  • 3篇分工
  • 3篇改良主义
  • 3篇《德意志意识...
  • 2篇学史
  • 2篇学术

机构

  • 52篇南京大学
  • 15篇中共南京市委...
  • 12篇东南大学
  • 4篇工程兵工程学...
  • 4篇解放军理工大...
  • 3篇河南大学
  • 2篇桂林理工大学...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潍坊学院

作者

  • 61篇姚顺良
  • 15篇孟飞
  • 4篇夏凡
  • 4篇张一兵
  • 3篇吕世荣
  • 2篇汤建龙
  • 1篇孙伯鍨
  • 1篇王幸平
  • 1篇刘怀玉
  • 1篇唐正东
  • 1篇周嘉昕
  • 1篇孟飞
  • 1篇韩许高
  • 1篇郑如
  • 1篇张涛

传媒

  • 9篇南京社会科学
  • 3篇江海学刊
  • 3篇江西社会科学
  • 3篇学术月刊
  • 3篇马克思主义研...
  • 2篇理论探讨
  • 2篇南京大学学报...
  • 2篇湖北社会科学
  • 2篇广西社会科学
  • 2篇现代哲学
  • 2篇理论月刊
  • 1篇马克思主义与...
  • 1篇东南学术
  • 1篇兰州学刊
  • 1篇求是学刊
  • 1篇学习与探索
  • 1篇河北学刊
  • 1篇哲学研究
  • 1篇安徽大学学报...
  • 1篇江苏社会科学

年份

  • 7篇2017
  • 7篇2016
  • 4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 4篇2009
  • 5篇2008
  • 12篇2007
  • 4篇2006
  • 2篇2005
  • 2篇2004
  • 1篇1995
  • 1篇1990
  • 1篇1989
  • 1篇1987
6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奥地利马克思主义学派生成的思想背景
2015年
在思想源流上,奥地利马克思主义团体是马克思主义内部形成的学术集团,但该学派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区别于第二国际的第一代思想家,也异质于与他们同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者。受到新康德主义、马赫主义、维也纳学派、边际效用学派等思潮的冲击,奥地利马克思主义者试图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进行重新解释和扩展。他们主张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来研究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发展中出现的新现象,从中得出新的观点和新的理论来补充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孟飞姚顺良
关键词:实证主义折中主义
“两种生产”与唯物史观的实践本质——兼论“经济史观”和“人学史观”的错误
1987年
人们通常认为,关于“两种生产”的原理,是恩格斯1884年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序言”中第一次提出来的。 对这一原理持异议的人们认为,这表明恩格斯在晚年“改变了观点”,意味着唯物史观的“破产”,导致了唯物主义历史学说内部结构的破坏”,“犯了二元论的错误”。 即使在肯定这一原理的人们中间,也不承认它是唯物史观本身固有的组成部分。直到1968年,苏联学者T·A·巴加图利亚还认为:“两种生产”原理是“恩格斯由于利用当时科学的新成果”。
姚顺良
关键词:物质资料生产经济史观唯物史观人学
准确评价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析广松涉“恩格斯主导论”的思想史论据被引量:2
2007年
日本学者广松涉所提出的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的"恩格斯主导论"在思想史论据方面存在瑕疵。要准确评价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就必须从马克思恩格斯早期思想发展的"两次转变论"和各自实现世界观转变的"两条道路说"出发,在确认马克思"第二次转变"即马克思主义最终形成中起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充分肯定恩格斯在"第一次转变"中的主导地位和他"经验社会学研究"的独特道路对"第二次转变"的积极作用。广松涉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版本考证和他的《青年恩格斯思想的形成》一文的最大成果,就在于深化了马克思恩格斯早期思想发展中"第一次转变"和马克思主义形成史中"恩格斯独特道路"的研究;他的错误在于夸大了"第一次转变"和"恩格斯独特道路"的意义。广松涉在这一问题上的"偏差"有其世界观的内在基础。
姚顺良
关键词:恩格斯广松涉
立足文本,关注现实——孙伯鍨先生学术思想的价值和启示被引量:3
2004年
吕世荣姚顺良
关键词:学术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社会主义历史唯物论
从“异化劳动”到“谋生劳动”:青年马克思人本主义范式解构的开始--兼与张一兵教授的“穆勒笔记”解读商榷被引量:21
2010年
马克思是在不断追问"异化"根源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独特的"异化劳动"理论的;而对"劳动异化"根源的进一步追问,又使他在"巴黎手稿"中"第三手稿"末尾的两个"片断"和"穆勒笔记"中,将关注点集中到"分工(和交换)"上,提出了"谋生劳动"概念,迈出了"用分工说明异化"的第一步。这不仅一般地表明人本主义"异化"范式在马克思那里开始解构,而且预示了后来《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用来论证历史唯物主义的"泛分工论"的特殊方式。在论证这一观点的过程中,本文也对张一兵教授在该问题上的不同观点进行了必要的评析。
姚顺良
关键词:异化劳动分工
“两次转变论”的文本依据及其方法论意义——兼答王东教授等被引量:12
2007年
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的“两次转变论”解读模式有一个从提出到完善和进一步深化的过程。这一解读模式不同于普列汉诺夫的“三阶段说”。“两次转变论”的关键,是认为马克思1843年底思想转变后并未直接达到实践的(辩证-历史的)唯物主义,中间存在一个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典型代表的“费尔巴哈式的人本学唯物主义”阶段。马克思此时虽然在论域等方面超出了费尔巴哈,但在整个思维范式上仍然是费尔巴哈式的。同时,在这一阶段,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不是完全拒斥,其中也有肯定的成分,但这种肯定也是在费尔巴哈式的思维范式统摄之下的。必须强调的是,在对马克思、恩格斯哲学发展转变过程的研究中,要注意避免六种倾向:即把猴体颠倒为人体的倾向;目的论、烛引式的倾向;用权威来解释权威的倾向;用文本来解释文本的倾向;绝对化、简单化的倾向;理论和实践、理论立场和政治立场相割裂的倾向等。
姚顺良汤建龙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写作时间的判定及其思想史定位——兼论文献考证与马克思主义思想史研究的关系被引量:12
2008年
针对国内某些学者无批判地接受国外"版本研究的新成果"、否定《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重要意义的观点,通过对国外有关《提纲》及其相关文本的文献考证历史的缜密研究,揭示了文献考证同文本解读、思想诠释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说明所谓"版本研究的新成果"不仅不能否定、反而进一步证实了《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姚顺良夏凡
马克思晚年东方社会发展道路新思想的实质——“人类学笔记”和《历史学笔记》再研究被引量:12
2012年
马克思晚年通过"人类学笔记"中对农村公社的再研究和《历史学笔记》中对世界历史的再研究,在东方社会发展道路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这些思想既不是如国内外一些学者所说的是将唯物史观的社会形态演进理论当做纯粹的"西方社会理论"加以抛弃,从所谓"单线论"转向"多线论";也不是仅仅一般地确认社会形态演进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局限于指认一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基于某些历史条件可以跨越某个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这些新思想实质上是马克思对唯物史观原有的"世界历史"理论的重大突破,而所谓跨越"卡夫丁峡谷"的东方社会发展道路设想,正是以这一突破为理论支撑的。只有从这一视角出发,才能对马克思晚年思想与唯物史观的关系作出准确的评价,并对他同恩格斯在跨越"卡夫丁峡谷"问题上的观点差异作出合理的解释。
姚顺良
关键词:《历史学笔记》农村公社
马克思是《共产党宣言》思想的主创者——兼与巴加图利亚、卡弗等学者商榷被引量:12
2008年
在"谁是《共产党宣言》基本思想的主要确立者"这个问题上,国外学者有三种观点:巴加图利亚等学者认为,《共产党宣言》的思想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共同确立的;卡弗认为,恩格斯是《共产党宣言》思想的主创者;李希特海姆等学者则确认了《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属于马克思。比较恩格斯起草的《共产主义信条草案》、《共产主义原理》和马克思执笔的《共产党宣言》最终文本,并参照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等文本,可以发现,从《共产主义信条草案》、《共产主义原理》到《共产党宣言》,正是马克思帮助恩格斯进一步克服"真正的社会主义"残余影响的过程。因此,《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主要是由马克思确立的。不过也要看到,尽管在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存在着观点差异,但并不是根本性的对立。
姚顺良夏凡
科学与价值的统一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被引量:1
2007年
科学与价值内在统一的原则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原则,这一原则,既是科学发展观得以形成的依据,也充分体现于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及其当代价值之中。
吕世荣姚顺良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