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肝炎
  • 5篇病毒
  • 4篇毒性肝炎
  • 4篇病毒性
  • 4篇病毒性肝炎
  • 3篇慢性
  • 3篇肝炎患者
  • 2篇血清
  • 2篇乙型
  • 2篇乙型肝炎
  • 2篇甲型
  • 2篇甲型病毒性
  • 2篇甲型病毒性肝...
  • 2篇甲型肝炎
  • 1篇蛋白
  • 1篇毒性
  • 1篇血清抑制
  • 1篇乙型病毒
  • 1篇乙型病毒性肝...
  • 1篇乙型病毒性肝...

机构

  • 5篇上海市静安区...
  • 4篇上海医科大学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上海医科大学...

作者

  • 8篇吕屏
  • 4篇姚光弼
  • 4篇段恕诚
  • 3篇董左权
  • 1篇潘丽萍
  • 1篇高艳琴
  • 1篇胡锡琪
  • 1篇王鸣和
  • 1篇单梅梅
  • 1篇朱玫
  • 1篇徐蓓
  • 1篇谢元芳

传媒

  • 3篇上海免疫学杂...
  • 2篇上海医科大学...
  • 1篇临床荟萃
  • 1篇中华实验和临...
  • 1篇上海医学

年份

  • 1篇2000
  • 1篇1999
  • 1篇1997
  • 1篇1995
  • 1篇1993
  • 1篇1992
  • 1篇1991
  • 1篇1989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甲型病毒性肝炎血清抑制因子和短寿命抑制性细胞的研究
1993年
对110例急性甲型肝炎的血清抑制因子(SIF)的特点进行研究。87.3%的甲肝血清中可测出SIF。SIF在甲肝的潜伏期即可出现,比血清抗HAV-IgM要提前1~2周。SIF的活性高峰大多为发病早期,以后逐渐呈下降趋势,多数病人的SIF可望在病后8周恢复正常,甲肝病人外用血中短寿命TS的活力比正常人低,体外实验证实SIF对短寿命Ts的活力有很明显的抑制作用。
吕屏董左权段恕诚姚光弼
关键词:细胞甲型肝炎SIF
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抑制因子的观察
1991年
检测急性乙肝14例,慢性乙肝59例,无症状HBsAg携带者10例的血清抑制因子(SIF)的活性。慢肝活动期SIF活性最高,急性乙肝次之。慢肝非活动期和无症状携带者的血清常测不出SIF,相反对正常人的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有增强作用。SIF的活性强度与血清的病毒抗原和病毒核酸的浓度有关,机体内病毒量的增减决定了SIF值的变化,部分慢肝病人的SIF出现持续状态很可能是病毒在体内持续存在和不断复制的原因所致。慢乙肝中多次测到高活性的SIF提示病情有向重症肝炎发展的倾向。
吕屏吕屏董左权段恕诚董左权
关键词:乙型肝炎发病机制
85例支原体肺炎核酸分子杂交检测结果报告
1999年
支原体为临床引起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的一种重要病原体,晚近报告颇多,并有局部流行趋势。本病诊断长期依赖于血清抗体滴度测定及病原体分离培养等。但因存在耗时较久,检出阳性率颇低以及灵敏性和特异性欠佳等缺点,致使不能达到临床早期诊断的目的。晚近采用核酸分子杂交技术与传统聚合酶链反应(PCR)二者相结合的检测方法,使其特异性和灵敏性有了显著的提高。据此,作者检测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1998年2月至6月,由急诊室收治临床存在明显呼吸道感染的85例患者,经核酸分子杂交技术确诊为支原体肺炎17例,检出阳性率为20%。本文的目的旨在探索该技术在诊断支原体肺炎之价值,以供临床选用。
潘丽萍王鸣和谢元芳吕屏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肺炎核酸分子杂交
血清抑制因子在重型肝炎中的临床意义
1992年
作者等观察了72例重型肝炎的SIF活性,阳性率高达98.18%,平均抑制活性在各病毒性、急、慢性肝炎组中占首位(93.77±1.07%)。SIF的变化趋势与重肝预后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与血清中SB、AFP的变化不平行。经多次换血浆治疗的重肝患者的血清中仍能测到高活性的SIF。在体外,混合的重肝血清除了能抑制正常人的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外,还能明显的降低抑制性细胞的功能。
吕屏刁扣生董左权段恕诚姚光弼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病理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HCV基因型调查被引量:17
2000年
目的 研究丙型肝炎病毒 (HCV)基因型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采用INNO LIPA反向线形探针杂交法 ,对来自我国南方 (上海、武汉、徐州 )、北方 (北京、天津 )和东北 (大连、沈阳 ) 7市的10 7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进行了HCV基因型调查。结果 ①地域性 :HCV 1b是最主要的基因型 ,其检出率达 83 17% ,其中东北 2市 (72 2 2 % )低于北方 2市 (87 6 5 % ,P <0 0 1) ;2型的检出率较低 ,仅占6 86 % ;其余为 1b和 2型及 4h的混合型 ;②性别 :女性感染 1b的比例较高为 93 6 1% ,与男性 75 %比较 ,有极显著的统计意义 (P <0 0 1) ;③年龄 :1b检出率在 <30岁、30~ 49岁和 >5 0岁年龄组 ,分别为77 77%、83 92 %和 90 90 %。④感染时间 :1b的检出率在 >10年和 <10年感染期的病人中分别为10 0 %和 80 43% (P <0 0 1)。结论 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的分布和地域性、感染者的年龄、性别和感染时间有一定程度的关系。
徐蓓吕屏朱玫姚光弼
关键词: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年龄
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血清抑制因子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
1989年
血清抑制因子(SIF)是乙型病毒性肝炎(下称乙肝)中一种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血清分子。据文献报道和我们2年来对各型急、慢性乙肝患者SIF随访研究的结果表明:SIF的活性与乙肝病情的发展与转归有较密切的关系。
吕屏姚光弼段恕诚
关键词:甲型肝炎血清
慢性肝炎患儿血清转铁蛋白含量变化与肝细胞损害程度的关系被引量:6
1995年
采用本室建立的生物素-抗生物素蛋白-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BA-ELISA),检测健康儿童组、慢性肝炎患儿组的血清转铁蛋白(Tf)含量,并与患儿肝穿刺标本病理变化作对比研究。结果显示,慢性肝炎组血清Tf含量明显低于健康儿童组;Tf含量的降低与肝细胞损害程度具有相关性,慢性活动性肝炎(CAH)的血清Tf下降程度比慢性迁延性肝炎(CPH)更为显著。
高艳琴吕屏汪迺经胡锡琪
关键词:血清转铁蛋白肝炎肝细胞损伤ELISA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B细胞功能的研究
1997年
对24例乙型慢迁肝患者进行体外B细胞功能研究.结果显示慢性迁延性肝炎(慢迁肝)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自发产生或经美洲商陆(PWM)刺激后产生的IgG、IgM量与正常人相比无显著差异.乙型慢活肝患者自发产生的IgG、IgM量比正常人明显升高,但经PWM刺激后,IgG、IgM的产生量反而比对照组明显减低.慢活肝患者血清IgG量与B细胞体外培养产生的IgG量有较明显的相关性.
单梅梅吕屏姚光弼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B细胞功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