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卫伟

作品数:101 被引量:1,431H指数:2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80篇期刊文章
  • 11篇会议论文
  • 8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8篇农业科学
  • 25篇环境科学与工...
  • 13篇生物学
  • 11篇天文地球
  • 5篇水利工程
  • 2篇经济管理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32篇土壤
  • 27篇植被
  • 27篇黄土丘陵
  • 24篇黄土高原
  • 17篇水分
  • 17篇丘陵区
  • 16篇植被恢复
  • 16篇黄土丘陵区
  • 15篇土壤水
  • 14篇土壤水分
  • 13篇水土
  • 13篇丘陵
  • 13篇丘陵沟壑区
  • 13篇沟壑
  • 12篇黄土丘陵沟壑...
  • 11篇土地利用
  • 11篇半干旱
  • 10篇生态
  • 10篇生态系统
  • 9篇水土流失

机构

  • 100篇中国科学院生...
  • 31篇中国科学院大...
  • 9篇山西师范大学
  • 8篇中国科学院研...
  • 6篇中国林业科学...
  • 5篇西北农林科技...
  • 5篇中国科学院
  • 5篇学研究院
  • 4篇桂林理工大学
  • 4篇中国水利水电...
  • 3篇北京林业大学
  • 2篇大连工业大学
  • 2篇兰州大学
  • 2篇宁夏大学
  • 2篇长安大学
  • 2篇西北大学
  • 2篇云南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西...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北京市测绘设...

作者

  • 100篇卫伟
  • 47篇陈利顶
  • 29篇杨磊
  • 10篇傅伯杰
  • 9篇张钦弟
  • 9篇于洋
  • 7篇贾福岩
  • 6篇于洋
  • 6篇吕一河
  • 5篇巩杰
  • 5篇王计平
  • 5篇黄志霖
  • 4篇李海防
  • 3篇赵西宁
  • 3篇陈蝶
  • 2篇杨兴中
  • 2篇余韵
  • 2篇孙然好
  • 2篇刘国彬
  • 2篇薛萐

传媒

  • 33篇生态学报
  • 6篇环境科学
  • 6篇应用生态学报
  • 6篇生态环境学报
  • 3篇水土保持研究
  • 3篇生态与农村环...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2篇地理研究
  • 2篇水土保持通报
  • 2篇草业科学
  • 2篇生态学杂志
  • 2篇环境生态学
  • 1篇资源科学
  • 1篇地理学报
  • 1篇广西植物
  • 1篇中国沙漠
  • 1篇干旱区研究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资源开发与市...
  • 1篇环境科学研究

年份

  • 7篇2024
  • 5篇2023
  • 5篇2022
  • 13篇2021
  • 6篇2020
  • 4篇2019
  • 4篇2018
  • 2篇2017
  • 8篇2016
  • 6篇2015
  • 3篇2014
  • 5篇2013
  • 10篇2012
  • 8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8
  • 5篇2007
  • 4篇2006
  • 1篇2005
10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半干旱黄土小流域不同植被类型植物与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被引量:31
2021年
生态化学计量学是研究生态系统元素平衡与能量流动的有效方法,明确不同植被恢复类型下植物与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对揭示黄土高原植被恢复中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具重要意义,可为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类型的选择提供可行性依据。以典型半干旱黄土小流域3种植被恢复方式下(天然荒草、自然恢复、人工恢复)的5种植被类型(长芒草草地、赖草草地、苜蓿草地、柠条灌丛、山杏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植被类型下叶、茎、根及土壤碳(C)、氮(N)、磷(P)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1)植物不同器官和植被类型对植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都具有显著影响,C、N、P含量在5种典型植被中均表现为叶>茎>根。人工恢复植被各器官C、N含量及N∶P均显著高于天然荒草地,与自然恢复植被无显著差异;其中,在人工恢复植被中山杏各器官C含量最高,柠条各器官N含量最高。叶、茎、根的C∶N则表现为自然恢复植被显著高于人工恢复植被与天然荒草地。P含量、C∶P则在不同植被恢复类型间无显著差异。2)不同植被恢复类型下土壤C、N、P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具一定差异。人工恢复植被土壤C、N、P含量及C∶P、N∶P均为最高,显著高于自然恢复植被土壤;人工恢复植被中柠条土壤C、N含量及C∶P、N∶P均显著高于其他植被土壤。土壤C∶N在各植被类型间无显著差异。3)不同植被恢复类型下C、N、P含量在植物叶片与土壤间的相关性存在差异,说明植物自身生长特性影响着养分在植物与土壤间转化与传递。以5种典型植被整体来看,植物叶、茎、根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在彼此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在植物与土壤间,植物各器官N含量与土壤C、N、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植物各器官N∶P与土壤N∶P呈显著正相关,表明该黄土小流域生态系统中植物与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
温晨杨智姣杨磊李宗善卫伟张钦弟
关键词:植物器官植被类型养分含量
河西走廊沙尘暴及其影响因子的多尺度研究被引量:10
2010年
沙尘暴活跃期具有周期性,这与影响因子的周期变化有关,尝试利用具有多时间尺度和多分辨率特性的小波分析技术对其进行研究。利用Morlet小波对甘肃河西走廊18个气象站多年平均的沙尘暴日数进行分析,发现沙尘暴变化的时间序列具有多尺度振荡的特点,存在7a、13a、以及23a左右的特征时间尺度(周期变化)。通过对大风日数、干旱指数、降水、气温等沙尘暴的影响因子分析,表明沙尘暴的活跃度与大气环流的年际变化和突变有关,特别是与大风日数在时间尺度和主周期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一致性,7a左右的年际变化是它们的主周期;干旱指数、降水和气温具有同步的时间序列,13~25a的年代际变化是它们的主周期,因此,它们对沙尘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大时间尺度上。
孙然好刘清丽陈利顶卫伟
关键词:沙尘暴多尺度分析小波分析河西走廊
降雨和土地利用格局演变下的水蚀过程:挑战与解决途径
水蚀是世界范围内各种侵蚀类型中最严重的一种,是生态环境恶化和社会经济不振的重要诱因。贫穷落后、土地退化、点源和非点源污染、以及侵蚀诱导下的碳释放和全球增暖现象都与水蚀过程息息相关,严重威胁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健康与可...
卫伟陈利顶傅伯杰
文献传递
黄土丘陵区景观格局对水土流失过程的影响--景观水平与多尺度比较
以黄土丘陵沟壑区河口-龙门区间内42个水文站控制流域土地利用和径流泥沙数据为基础,借助GIS和RUSLE,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法。从景观水平和多尺度上探讨景观格局对流域水土流失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河龙区间流域景观格局和...
王计平杨磊卫伟陈利顶黄志霖
关键词:黄土丘陵沟壑区侵蚀产沙泥沙输移水土流失
基于GIS和RS技术的北京市功能区产流风险分析被引量:23
2015年
城市化进程加大了城市区域暴雨洪水灾害发生的风险,定量研究城市降雨产流特征,可以为城区的科学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北京市五环内地区为研究对象,利用GIS和RS技术提取了五环内的土地覆被信息,并结合不同地区用途进行了功能分区。在此基础上,结合SCS-CN水文模型分析了研究区在不同降雨重现期的降雨产流分布特征,并定量识别了北京市五环区域内的产流风险区。结果表明:在不同重现期降雨下,五环内地区不同等级产流风险区分布格局差异明显。高产流风险区占全区的面积由重现期1 a的18.90%增加到重现期100 a的54.74%;由于不透水面比率不同,不同功能区的产流特征也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商业用地区产流风险最高,平均产流量为24.76mm(重现期1 a),天然绿地区产流量最低,均值为7.36mm(重现期1 a);随着降雨重现期的增加,各功能区之间的产流量存在趋同效应;五环内产流风险格局呈现出中心高、四周低的环状分布特征,高产流风险聚集区大多分布在城市中心的商业和居住区,低产流风险聚集区主要为大型公园和天然绿地,分布在四环与五环之间。城市防涝规划工作应该充分考虑城市产流风险聚集区分布以及不同功能区的降雨产流风险特征,分层统筹,科学拟定规划方案,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城市自身的"生态"优势,多角度解决城市暴雨洪水问题。
姚磊卫伟于洋肖峻陈利顶
关键词:城市功能区
甘肃省植被覆盖变化及其对退耕还林工程的响应被引量:20
2016年
利用2000—2015年MODIS-NDVI数据,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采用像元二分法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定量探讨了甘肃省近16 a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评估退耕还林面积与植被覆盖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15年甘肃省年均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值呈增加趋势,年增长速率为0.43%,说明甘肃省植被覆盖总体呈改善态势。(2)16 a间,全省植被覆盖虽有局部恶化趋势,但改善区域面积远大于植被退化区域。其中,明显改善、中度改善和轻微改善区域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20.62%、14.67%和33.05%,退化区域面积仅占2.87%。(3)总体上,甘肃省植被覆盖度仍然较低,全省16 a平均植被覆盖度为50.98%,低、中低植被覆盖区面积占总面积的50%以上,且分布不均,其中东南地区平均植被覆盖度最高,为75.43%,中部次之,为47.84%,西北最低,只有31.77%,空间差异显著。(4)退耕还林面积能较好地解释植被覆盖度的变化。退耕还林工程集中区即黄河以东地区累计退耕还林面积与2000—2015年年均植被覆盖度明显相关,其决定系数R2为0.721 8。
胡春艳卫伟王晓峰陈利顶陈晓妮季元祖
关键词:退耕还林工程植被覆盖
发展区域生态学理论与方法,服务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第二届全国区域生态学学术研讨会述评被引量:1
2020年
在举国上下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努力建成美丽中国、实现高质量与可持续发展之际,第二届全国区域生态学学术研讨会于2020年10月30日至11月2日在古城西安隆重举行。来自全国50多家单位的近600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加了大会,其中约400人参加了线下现场交流,共话区域生态学的创新与发展。本次大会的主题是"区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由中国生态学学会区域生态专业委员会、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长安大学共同主办,承办单位包括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长安大学土地工程学院、陕西省生态学会、陕西省土地整治重点实验室及延安大学生态学科等多家单位。
卫伟吕一河
关键词:土地整治
一种抗旱护坡促进植被恢复的新型装置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抗旱护坡促进植被恢复的新型装置,涉及生态系统修复的技术领域,包括边坡、收集组件、浇灌组件、种植组件和护栏组件,所述收集组件安装在边坡的顶部,且收集组件与浇灌组件相连通,所述浇灌组件安装在边坡的侧壁上,且浇...
卫伟
文献传递
黄土高原侧柏和柠条树干液流日变化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2024年
黄土高原降雨稀少,水分供应不足,植物生长用水普遍受限。通过热扩散式探针(TDP)于2022年生长季(5-10月)对黄土高原龙滩流域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和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的树干液流密度进行连续观测,同步监测气象因子和土壤含水量。对该地区主要树种的蒸腾耗水特征及其环境响应机制进行分析,旨在解析不同植被的用水规律与干旱适应能力。结果表明,1)生长季内,侧柏液流密度日变化为单峰型,液流峰值分布在0.448-0.537 g·m^(-2)·h^(-1)。柠条液流密度日变化为双峰型,2个液流峰值分布在0.027 6-0.039 3 g·m^(-2)·h^(-1)和0.031 5-0.043 6 g·m^(-2)·h^(-1)。2)侧柏液流密度主要受太阳辐射影响(r^(2)=0.773,P=0.036),其次为饱和水汽压差(r^(2)=0.320,P=0.041)。柠条液流密度主要受饱和水汽压差影响(r^(2)=0.678,P=0.011),其次为相对湿度(r^(2)=0.564,P=0.044)。3)在生长季内的不同时期,降雨后侧柏和柠条液流密度均显著高于降雨前。可利用能同时反映太阳辐射和饱和水汽压差的蒸腾变量模拟液流密度变化,降雨前后的侧柏、柠条液流密度均与蒸腾变量呈正向指数关系。通过对比降雨前后植被水力导度(拟合参数b值)发现:与侧柏相比,柠条液流密度受降雨影响更强烈,而侧柏的水分适应能力较强。综合研究结果表明:侧柏、柠条液流密度对环境的响应存在差异,柠条是降雨敏感型植物,侧柏是降雨不敏感型植物。研究结果可为当地造林树种选择及森林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黄玥卫伟陈胜楠
关键词:侧柏柠条水分利用黄土高原
黄土丘陵沟壑区前期降雨指数构建及其径流效应研究被引量:1
2007年
前期降雨指数可以作为量化和测算一个区域内降雨发生时前期土壤水分含量的有效指标。而前期土壤水分状况对地表径流的启动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构建、量化前期降雨指数并探讨其与地表径流之间的关系极为重要。基于甘肃定西安家沟小流域内(35°35′N,104°39′E)的多年径流小区水文监测数据,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构建了半干旱黄土丘陵区的不同土地利用/植被覆盖下的前期降雨指数,并探讨了它们与对应地表径流量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不同土地利用/植被覆盖下的前期降雨指数存在差异,即不同植被类型下的土体水分含量存在差异,再次验证了土地利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改变土壤蓄水能力和水土保持的效果;(2)前期降雨指数中,以灌丛的变异系数最小,松林地变异最大,自然草地变异小于人工草地。表明不同土地利用下的土体物理性状稳定性存在差异,以灌丛最佳,松林地最差,可能和其林下土壤板结有关。(3)不同土地利用/植被覆盖下的前期降雨指数与径流量关系依次为:灌丛林下为极为显著正相关;自然草地和人工草地均为显著相关、并以自然草地相关性更好;松林地和坡耕地的前期降雨指数和径流无明显相关关系。建议在植被恢复和格局调整中将灌丛(沙棘)作为首选的先锋植物种。
卫伟陈利顶吕一河傅伯杰
关键词:黄土丘陵沟壑区地表径流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