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磊
- 作品数:116 被引量:1,234H指数:23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 黄土高原植被建设与土壤干燥化:问题与展望被引量:26
- 2019年
- 黄土高原大规模植被建设有效减少了水土流失、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大规模人工植被种植也造成了土壤水分的过度消耗,导致了土壤干燥化,成为当前黄土高原生态恢复的重要制约因素,威胁区域生态系统健康与稳定。系统综述了黄土高原地区人工植被恢复对土壤干燥化的作用机制,植被群落特征与土壤干燥化的耦合关系,多尺度土壤干燥化时空分异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明确了当前大规模人工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水分持续利用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建议今后加强植被动态对水文过程影响的研究,明确多尺度植被格局与土壤干燥化时空分异的耦合关系,系统开展变化环境下不同尺度植被与土壤水分相互作用的模拟研究,探讨基于植被格局优化的土壤水分调控机制,维护黄土高原地区土壤安全,提升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 杨磊张子豪李宗善
- 关键词:土壤水分植被恢复植被动态
-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作业设计与评价
- 2023年
- 以学科思想方法为主线设计“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作业,是实现作业发展功能的重要路径。教师应从课标要求、学生需求和教师专长等方面综合提取学科思想方法,发挥作业的预习、调控和反思功能,设计进阶性作业,以“延时评价”理念整体评估学生的作业表现,实现作业设计从“增量思维”向“增值思维”的转变。
- 杨磊程锦圆
- 关键词:学科思想方法延时评价
-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现状、问题及对策被引量:142
- 2019年
- 黄土高原位于黄河中游地区,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问题历来受到国家高度关注,涌现了种类多样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目前还缺乏对黄土高原区域尺度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的总结和整理。本文总结和整理了建国以来黄土高原主要的四类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生物措施模式主要由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工程组成,工程措施模式包括修建梯田和淤地坝,以及近期涌现的治沟造地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主要体现在坡面、沟道系统整治,生物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特点,区域综合整理模式则强调对生态系统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达到生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基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模式调整和优化建议,以期对黄土高原生态恢复建设和水土流失科学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 李宗善杨磊王国梁侯建信忠保刘国华傅伯杰
- 关键词:水土流失治理措施黄土高原
- 农业政策环境扩展模型在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11
- 2022年
- 我国的面源污染问题逐渐受到政府和科学界的重视,然而面源污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涉及多种因素和多个过程。面源(NPS)污染模型作为解决面源污染相关问题的研究和管理工具,在进行面源污染总量估算和严重程度评价、污染物流失路径和影响因素分析、治理策略制定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在我国,虽然针对面源污染模型进行了大量相关研究,既包含对基于国外模型的应用与验证,也包含基于观测数据自主研发的模型,但仍然存在模型应用和验证案例不足、已有的模型应用同中国面源污染特征结合不足、模型发展同面源污染机理研究结合不足等问题,而农业政策环境扩展(APEX)模型在应对这些问题上具有一定的优势。结合我国面源污染模型相关研究存在的问题、APEX模型模块和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对APEX模型在我国面源污染相关问题的研究中涉及的畜禽养殖、复杂耕作系统、特定BMP和水稻田的模拟等相关问题的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以期能够促进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模型的发展。
- 冯青郁陈利顶杨磊
- 关键词:水文循环氮磷流失
- 城乡景观中土壤生态系统微塑料的来源、迁移特征及其风险被引量:4
- 2022年
- 土壤微塑料污染的持久性、复杂性及其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但对其来源、迁移过程等仍有许多问题尚未理清。从复合生态系统的角度,通过对城乡景观中土壤微塑料的来源、迁移过程及其风险等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梳理,分析了城乡不同景观中土壤微塑料的主要来源和特点,讨论了土壤微塑料在城乡景观中的迁移特征及其驱动力,探讨了土壤微塑料在城乡景观中的生态和健康风险。今后需进一步明确城乡景观中土壤微塑料污染的物质流过程与环境归趋特征,加强微塑料对土壤生态系统的作用过程及生态系统服务影响的研究,揭示土壤微塑料对人类健康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建立城乡复合生态系统土壤微塑料污染预测模型,以维护土壤生态安全与人居环境健康。
- 李敏杨磊杨磊陈利顶
-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典型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模式被引量:30
- 2021年
- 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几十年的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成果显著。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已是我国国家战略之一,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现状进行系统总结十分必要。对水土流失治理措施体系和流域土地利用情况系统分析,整理和总结了黄土高原6个典型流域的治理模式,包括治沟造地、防蚀固沙、生态农业发展、三大体系、梯田开发和水资源高效利用等6种模式。对比各治理模式发现,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是以环境治理为手段,从而达到改善人类生存和发展空间的终极目的,措施技术体系构建上体现了从坡面到沟道、工程措施植物措施相结合的特征;但不同的生态环境现状和社会经济条件下,治理模式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基于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从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两方面探讨了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模式,提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形成机制框架,以期对当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 袁和第信忠保侯健李宗善杨磊
- 关键词:黄土高原水土保持
- 黄土丘陵区坡面整地和植被耦合下的土壤水分特征被引量:30
- 2016年
- 水分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恢复的主要环境制约因子。在黄土高原小流域,合理整地能够有效截留降雨补给土壤水,进而促进植被恢复。选择地处甘肃定西的半干旱黄土小流域为研究区,基于野外实测数据,分析不同植被和整地方式(柠条水平阶、山杏水平沟、侧柏反坡台,油松反坡台)综合影响下的土壤水分特征。采用最优分割法将不同整地方式土壤水分垂直层次划分为活跃层,次活跃层和相对稳定层。结果表明:生长季不同整地方式土壤水分的变化与降水量的变化密切相关,不同月份以及不同深度各整地方式土壤水分之间差异显著(P<0.05)。根据土壤水分垂直变化特征,山杏水平沟水分活跃层与次活跃层为0—80cm,其深度范围均大于其他3种整地方式,而柠条水平阶土壤水分均在30 cm以下较为稳定,其深度范围均小于其他3种整地方式。不同整地方式土壤水分含量具体表现为:山杏水平沟>侧柏反坡台>柠条水平阶>油松反坡台。
- 于洋卫伟陈利顶冯天骄杨磊张涵丹
- 关键词:土壤水分植被类型
- 基于GIS的土地整理景观效应分析被引量:65
- 2007年
- 以北京市怀柔区的土地整理项目为例,基于GIS,应用景观生态学方法,分析了土地整理前后的土地利用结构和景观格局变化。结果表明:(1)土地整理实施后,项目区超过70%的面积为耕地,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多转变为耕地。(2)土地利用的斑块数量和斑块密度降幅超过50%;平均斑块面积、最大斑块面积和最小斑块面积分别增加1.2倍、0.4倍和79倍,而斑块面积变异系数降低了24.18%。(3)土地利用斑块形状变得简单规则、空间分布集中,景观边缘密度、形状指数和分离度指数明显降低,降幅超过29%,分维数略有降低,而聚集度升高。(4)土地整理在减轻景观破碎化的同时也降低了景观多样性,斑块类型丰富度指数降低14%,而Shannon与Simpson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的降幅超过30%。
- 王军邱扬杨磊邸超余莉
- 关键词:土地整理景观生态学GIS
- 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深层土壤水分空间变异研究
- 杨磊卫伟陈利顶贾福岩
- 关键词: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恢复深层土壤水分
-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苜蓿草地撂荒过程生态功能的权衡分析被引量:5
- 2020年
- 探讨黄土高原撂荒过程中不同生态系统功能之间的关系,可为植被恢复和重建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半干旱黄土小流域苜蓿(Medicago sativa)地撂荒不同演替阶段的草地群落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调查和采样分析,采用均方根偏差法分析撂荒过程中物种多样性、地上碳储量、土壤水储量、土壤有机碳储量和土壤全氮储量5种生态系统功能的权衡关系。结果表明:随着群落的演替,物种多样性、地上碳储量、土壤水储量、土壤有机碳储量和土壤全氮储量的相对收益在不同阶段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苜蓿群落中地上碳储量、有机碳储量和全氮储量的相对收益较高,说明维持碳氮储量增加是以降低物种多样性和消耗土壤水储量为代价;所有的生态系统功能中,土壤有机碳储量和土壤全氮之间的权衡最小,表明二者存在协同关系,整个恢复阶段的平均值为0.13;群落演替至赖草(Leymus secalinus)群落阶段,5个生态功能之间的权衡最均衡,其RMSD均值仅0.21,至长芒草(Stipa bungeana)群落阶段,物种多样性最高。研究结果揭示了植被恢复草地自然演替过程中主要生态系统功能之间的权衡和协同关系,可为区域植被恢复可持续性维持提供科学依据。
- 郭茹茹杨磊李宗善卫伟张钦弟
- 关键词:生态功能草地群落黄土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