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电针
  • 2篇七氟烷
  • 2篇氟烷
  • 1篇电针结合
  • 1篇穴位
  • 1篇穴位电刺激
  • 1篇镇痛
  • 1篇手术
  • 1篇术后
  • 1篇术后恢复
  • 1篇术后镇痛
  • 1篇七氟烷麻醉
  • 1篇切除
  • 1篇切除术
  • 1篇肿瘤
  • 1篇肿瘤切除
  • 1篇肿瘤切除术
  • 1篇外科
  • 1篇外科手术
  • 1篇瘤切除术

机构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北京中医药大...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2篇王保国
  • 2篇安立新
  • 2篇刘蕴宁
  • 1篇任秀君
  • 1篇陈雪
  • 1篇王莉莉
  • 1篇李锦
  • 1篇吉勇

传媒

  • 1篇中国疼痛医学...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1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电针结合七氟烷麻醉在脑外科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七氟烷麻醉在脑外科手术中的应用及其对麻醉恢复期的影响。方法择期进行幕上肿瘤切除术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七氟烷吸入全麻组(A组)、电针加七氟烷全麻组(B组)。在药物麻醉诱导开始前,对B组患者进行电针,取开颅侧切口近端穴位,即:风池透天柱及攒竹透鱼腰,频率2/100Hz,刺激强度以患者最大耐受程度为宜。电刺激时间为麻醉诱导开始前直至手术结束。A组患者在上述相应穴位上贴上导线,不进行针刺和电刺激。两组患者在异丙酚2mg/kg、舒芬太尼0.3μg/kg、维库溴铵0.1mg/kg诱导下行气管插管,吸入2%七氟烷维持麻醉,维持脑电双频指数(BIS)在40~50之间,术毕停止吸入七氟烷。记录各时间点七氟烷呼气末浓度、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BIS以及麻醉恢复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的七氟烷呼气末浓度和MAC,在开颅期、颅内期各时间点均显著低于A组(P<0.05);B组七氟烷用量比A组节省(8.34±1.24)%。两组都能够维持BIS值在40~50之间,保证术中的麻醉深度。B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睁眼时间、随意运动恢复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离开手术室时间,均明显小于A组(P<0.05,P<0.01)。麻醉恢复期B组躁动和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低于A组。结论电针结合七氟烷麻醉应用于脑外科手术,能够节省七氟烷用量,显著缩短麻醉恢复时间,提高麻醉恢复质量,是一种良好的麻醉方法。
安立新吉勇王莉莉任秀君刘蕴宁王保国
关键词:电针七氟烷脑外科手术
经皮穴位电刺激及电针对幕上肿瘤切除术患者术后恢复及镇痛的影响被引量:35
2013年
目的:观察电针及经皮穴位电刺激复合七氟烷麻醉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及其对麻醉恢复期以及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择期进行幕上肿瘤切除术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电针+七氟烷全麻组(A组)、经皮穴位电刺激+七氟烷全麻组(T组)和七氟烷吸入全麻组(S组)。在麻醉诱导开始前,对A组患者进行针刺;与开颅侧同侧,合谷连外关,金门连太冲,足三里连丘墟;频率2/100 Hz,刺激强度以患者最大耐受程度为宜。电刺激时间为麻醉诱导开始前直至手术结束。对T组患者,穴位选择、频率、强度调整等各个参数均等同A组。只是在相应穴位贴上皮肤自粘电极(直径3 cm),用两根导线分别连接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S组患者在上述相应穴位上贴上导线,不进行刺激。3组患者在异丙酚2 mg/kg、舒芬太尼0.3μg/kg、维库溴铵0.1 mg/kg诱导下行气管插管,吸入2%七氟烷维持麻醉,术毕停止吸入七氟烷,连接术后镇痛泵。记录麻醉恢复期情况及术后48 h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结果:麻醉恢复期情况表明,A组和T组患者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睁眼时间、随意运动恢复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离开手术室时间,均显著小于S组(P<0.01)。A组和T组患者术后4 h内VAS评分和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显著小于S组(P<0.01)。术后6 h直至术后48 h,3组间镇痛效果差别不大。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和电针一样,在复合七氟烷麻醉应用于神经外科手术,能够显著缩短麻醉后恢复时间,辅助术后早期的镇痛,提高患者麻醉后恢复质量,是一种值得推广的麻醉方法。
安立新陈雪李锦刘蕴宁王保国
关键词:经皮穴位电刺激电针七氟烷术后镇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