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洁

作品数:12 被引量:61H指数:4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心肌
  • 3篇卵巢
  • 3篇卵巢癌
  • 3篇黄酮
  • 3篇黄酮醇
  • 2篇蛋白
  • 2篇心肌再灌注
  • 2篇心肌再灌注损...
  • 2篇再灌注
  • 2篇再灌注损伤
  • 2篇肿瘤坏死因子
  • 2篇子宫
  • 2篇细胞
  • 2篇米非司酮
  • 2篇内皮
  • 2篇内皮功能
  • 2篇类黄酮
  • 2篇坏死因子
  • 2篇灌注
  • 2篇灌注损伤

机构

  • 12篇同济大学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作者

  • 12篇刘洁
  • 6篇成佳景
  • 4篇马睿
  • 3篇王胜
  • 3篇王良旭
  • 3篇王光花
  • 2篇邢峰
  • 2篇艾贵海
  • 2篇刘仕英
  • 2篇周健红
  • 1篇宋力雯
  • 1篇秦锦龙
  • 1篇李莉
  • 1篇王清莹

传媒

  • 9篇同济大学学报...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国际妇产科学...
  • 1篇中华实用诊断...

年份

  • 2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1
  • 3篇2008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脂肪细胞与脂肪来源的干细胞在卵巢癌嗜脂性转移中的作用被引量:3
2020年
卵巢癌在妇科恶性肿瘤中死亡率最高,晚期卵巢癌患者5年生存率不足30%,转移可能是导致其高致死率的首要原因。卵巢癌最主要的转移部位是网膜,而网膜上丰富的脂肪组织提示其可能存在"嗜脂性"转移的特征。脂肪细胞及脂肪来源的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是网膜组织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够通过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和脂肪因子、改变卵巢癌细胞的糖脂代谢方式等诱导卵巢癌细胞向网膜迁移,并通过血管内皮细胞、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及癌相关成纤维细胞的相互作用,参与适宜卵巢癌细胞转移与定植的微环境。为预防与阻断卵巢癌转移,提高卵巢癌患者的生存率,本文将就脂肪细胞与ADSC在卵巢癌"嗜脂性"转移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孙瑶琦王炼刘洁艾贵海程忠平(审校)
关键词:卵巢癌脂肪细胞
炎症因子与子宫腺肌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24
2020年
子宫腺肌病是一种具有增殖、浸润及转移能力的良性妇科疾病,多见于40~50岁的女性,常引起月经过多、进行性痛经及不孕等症状,极大地影响着女性的身心健康。但由于其具体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对于该病有效地预防及治疗一直是困扰妇科医生的难题。近年研究发现该病患者体内的免疫细胞及免疫因子的异常表达可能与子宫腺肌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如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的异常升高可诱导子宫内膜炎症反应的启动,IL-6的表达增加使子宫内膜的增殖与侵袭能力增强,IL-10表达的异常导致子宫腺肌病患者正常免疫抑制功能的失调,IL-1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亦与子宫内膜的炎症反应有关,因此子宫腺肌病逐渐被认为是一种慢性炎性疾病。故本文就近年炎症因子在子宫腺肌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子宫腺肌病的诊治提供新的思路。
孙瑶琦蒋惠慈刘洁
关键词:子宫腺肌病白细胞介素类肿瘤坏死因子Α
炎性相关因子诱导卵巢癌细胞增殖信号和蛋白酶表达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研究炎性微环境中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诱导卵巢癌细胞增殖信号及蛋白酶的表达。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和Western印迹法分别检测对照组、LPS和TNF-α刺激组以及添加LPS和TNF-α抑制剂组卵巢癌细胞中的细胞增殖信号及蛋白酶的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并通过ELISA检测这些细胞上清液中蛋白酶的表达。结果LPS和TNF-α刺激组中的炎性增殖信号JNK、p38、ERK和NF-κB/p65及蛋白酶(基质金属蛋白酶-9、中性粒细胞蛋白酶和组织蛋白酶)的mRNA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该应答可以被LPS和TNF-α拮抗剂所抑制。LPS和TNF-α处理组诱导细胞增殖信号相关蛋白的激活及蛋白酶的表达,同时此效应可以被相关受体拮抗剂所抑制。结论肿瘤微环境中的炎性相关因子LPS和TNF-α通过诱导卵巢癌细胞炎性增殖信号及蛋白酶的表达,分别从促进细胞炎性增殖及细胞侵袭转移能力方面影响卵巢癌的发生发展。
李莉刘洁艾贵海秦锦龙丁金晔程忠平
关键词:卵巢癌脂多糖肿瘤坏死因子-Α基质金属蛋白酶-9
双羟基黄酮醇对去势山羊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的影响
2008年
目的研究双羟基黄酮醇(3′,4′-Dihydroxyflavonol,DiOHF)对去势山羊心肌梗死后左心室重构的动态影响。方法雌性山羊经去势处理后,根据临再灌注前静脉用药的不同随机分为DiOHF(2 mg/kg)和赋形剂(VEH)治疗组(n=8/组),实验动物阻断冠状动脉左前降支1 h后施行持续四周的再灌注,左心室内压监测和心脏超声检查分别在实验开始前,再灌注2周和4周进行,实验结束后处死动物,测量心肌梗死面积。结果与基准值相比,再灌注2周和4周后VEH组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和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均显著增加(P<0.05);而射血分数和缩短分数则显著减少(P<0.05),DiOHF治疗组不仅逆转了上述变化,而且左心室体积、左室间隔厚度及左室后壁厚度的减少也明显低于VEH组(P<0.05)。此外,与VEH组(80.5±6.9)%相比,DiOHF组(46.2±11.2)%的心肌梗死面积显著缩小(P<0.05)。结论DiOHF治疗对去势山羊心肌梗死后的左心室重构具有明显的阻抑作用。
王光花王胜刘洁王良旭
关键词:类黄酮心肌梗死心室重构
HK-10、IGF-Ⅰ和SMRP在卵巢癌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观察人激肽释放酶-10(human kallikrein-10,HK-10)、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Ⅰ,IGF-Ⅰ)和可溶性间皮素相关蛋白(soluble mesothelin-related proteins,SM RP)在卵巢癌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择卵巢癌患者76例为卵巢癌组,同期行手术治疗卵巢良性肿瘤患者30例为卵巢良性肿瘤组,健康体检者20例健康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HK-10、IGF-Ⅰ和SMRP水平,比较卵巢癌组术前和术后,卵巢良性肿瘤组和健康对照组的血清HK-10、IGF-Ⅰ和SMRP水平;分析卵巢癌患者血清HK-10、IGF-Ⅰ和SMRP水平与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 3组患者血清HK-10、IGF-Ⅰ和SMR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6.157,P<0.01;F=280.021,P<0.01;F=819.326,P<0.01)。术前,卵巢癌组血清HK-10和SM RP水平较卵巢良性肿瘤组(t_1=7.054,t_2=27.939,P<0.01)和健康对照组(t_1=6.514,t_2=22.755,P<0.01)明显升高;术后,卵巢癌组血清HK-10(t=11.434,P<0.01)和SMRP(t=43.760,P<0.01)较术前明显降低,而卵巢良性肿瘤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卵巢癌患者术前血清IGF-Ⅰ水平较卵巢良性肿瘤组(t=13.580,P<0.01)和健康对照组(t=18.592,P<0.01)明显降低,术后卵巢癌患者血清IGF-Ⅰ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t=15.955,P<0.01),而卵巢良性肿瘤组血清IGF-Ⅰ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卵巢癌患者血清HK-10和SMRP水平随着肿瘤分化程度升高而降低,而IGF-Ⅰ相反(P<0.01);血清HK-10和SMRP水平随着肿瘤直径、CA125数值增大,转移程度、肿瘤分期升高而升高,而IGF-Ⅰ相反(P<0.01);血清HK-10、IGF-Ⅰ和SMRP水平不随患者年龄和病理类型改变而改变(P>0.05)。卵巢癌患者血清IGF-Ⅰ水平与HK-10(r=-0.628,P<0.05)和SMRP(r=-0.738,P<0.05)水平呈负相关,而HK-10与SM RP水平呈正相关(r=0.582,P<0.05)。结论 HK-10、IGF-Ⅰ和SM RP参与了卵巢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对于卵巢癌的诊断和预后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马睿刘洁成佳景
关键词:卵巢肿瘤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
米非司酮片配伍欧维婷软膏在绝经后妇女取环中的作用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片配伍欧维婷软膏在绝经后妇女取环中的效果。方法将300例绝经后要求取环的妇女随机分为欧维婷组(实验组一)、欧维婷配伍米非司酮组(实验组二)和米非司酮组(对照组)各100例。实验组一术前7 d予以欧维婷软膏0.5 g/d,睡前阴道上药;实验组二术前7 d予以每日欧维婷软膏0.5 g,睡前阴道上药,并于术前3 d分别于每日6 Am及18 Pm各口服米非司酮25 mg;对照组仅术前3 d在每日6 Am及18 Pm各口服米非司酮25 mg,观察3组术中宫颈软化情况、手术时间、取环成功率、疼痛程度、阴道出血量及药物副反应。结果欧维婷组和欧维婷配伍米非司酮组与单用米非司酮组相比在宫颈软化程度、取环成功率、手术时间、疼痛程度及药物副反应等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欧维婷软膏配伍米非司酮片有协同增效作用,应用于绝经后妇女取环安全、有效,成功率高,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使用的方法。
陈敖峥王清莹刘仕英刘洁邢峰成佳景
关键词:欧维婷软膏米非司酮片绝经后取环
人工流产吸宫术前米非司酮的应用和剂量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研究人工流产吸宫术前服用米非司酮的临床效果及合适剂量。方法选择门诊要求行人工流产的早孕妇女190例,随机分成两组。米非司酮高剂量组98例,术前一日晚20:00口服米非司酮75 mg;米非司酮低剂量组92例,术前一日晚20:00口服米非司酮50 mg。次日上午08:00实施无痛负压吸引术,观察术前出血、胃肠道反应等情况,观察术中宫颈软化、扩张情况,手术用时及出血量的差异。结果两组术前出血、胃肠反应无明显差异。术中宫颈软化、扩张情况、手术用时、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人工流产吸宫术前12 h口服米非司酮75 mg,相比口服米非司酮50mg,可使人工流产吸宫术更易扩张宫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从而更有效的减轻患者的创伤,且药物副作用无明显增加,因此人工流产吸宫术前口服米非司酮75 mg值得推广。
邢峰成佳景刘洁宋力雯周健红
关键词:人工流产吸宫术早孕米非司酮
LXA_4、ALDH_1及PLGF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观察脂氧素A_4(LXA_4)、乙醛脱氢酶1(ALDH_1)和胎盘生长因子(placental growth factor,PLGF)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T)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经病理诊断为EMT的患者165例为异位内膜组,选择同期健康妇女30例为健康对照组。根据r-AFS将EMT分为Ⅰ期45例、Ⅱ期48例,Ⅲ期37例和Ⅳ期35例,根据痛经评分标准分为:0分53例,1分43例,2分37例和3分32例。观察异位内膜组和正常对照组的LXA_4、ALDH_1和PLGF水平变化及EMT患者的LXA_4、ALDH_1和PLGF水平与EMT分期和痛经评分的关系。结果异位内膜组的LXA_4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ALDH_1和PLGF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随着EMT分期的升高和痛经评分的增加,LXA_4水平明显降低(P<0.01),而ALDH_1和PLGF水平明显升高(P<0.01)。结论 LXA_4、ALDH_1和PLGF的异常表达与EMT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联系,联合检测对EMT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马睿刘洁成佳景
关键词:脂氧素A4胎盘生长因子子宫内膜异位症
双羟基黄酮醇对心肌再灌注损伤中局部心肌血流量影响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评价双羟基黄酮醇对缺血后冠脉内皮功能的作用以及评价其对致死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效果。方法:测定意识清醒、无应激状态下绵羊的冠状血管对不同浓度静脉输注的乙酰胆碱的反应,闭塞冠状动脉1 h然后进行7 d的连续再灌注,再灌注的同时进行双羟基黄酮醇或vehicle的治疗,测定缺血状态下和再灌注开始后的血液动力学指数和局部心肌收缩力,评估冠脉血管对乙酰胆碱的反应,并心脏测量梗死面积。结果:(1)双羟基黄酮醇处理后可预防心率上升,显著降低左室舒张末压在再灌注过程中的升高幅度;(2)乙酰胆碱引起的浓度依赖性心率、心搏出量和外周血管传导力的上升并不受到双羟基黄酮醇的处理和心肌缺血/再灌注的影响;(3)双羟基黄酮醇处理后梗死面积显著缩小;(4)双羟基黄酮醇处理可以显著改善危险心肌边缘区域的局部心肌血流。结论:双羟基黄酮醇可显著缩小心肌梗死面积,延长缺血后心肌再灌注中可显著改善内皮功能,可显著减弱危险心肌边缘区局部血流量的进行性损伤。
刘洁王胜王光花王良旭
关键词:类黄酮心肌再灌注损伤内皮功能
双羟基黄酮醇对去势山羊心肌缺血后冠脉内皮功能不全的阻抑作用
2008年
目的研究双羟基黄酮醇(3′,4′-dihydroxyflavonol,DiOHF)对去势山羊心肌缺血后冠脉内皮功能的作用。方法成年雌性山羊去势处理后通过阻断冠状动脉左前降支1 h和复通灌注7 d,并根据临再灌注前静脉注射药物的不同分为两组(n=8):赋形剂(vehicle,VEH)和DiOHF(2 mg/kg),观察缺血区冠状动脉对不同浓度硝普钠(Sodium Nitroprusside,SNP)、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及肾上腺素的反应和DiOHF对区域冠状动脉血流量(Regional myocardial blood flow,RMBF)的影响。结果在VEH组,再灌注1 d后对Ach浓度依赖的血管舒张效应明显减弱,再灌注7 d后仍无好转;对SNP的浓度依赖性反应减弱,但在再灌注7 d后基本恢复。而在DiOHF组,Ach引起的浓度依赖性反应在再灌注1 d后部分保留,再灌注7 d后完全恢复;对SNP的浓度依赖性反应在再灌注过程中基本维持。DiOHF还显著提高了再灌注1 d和7 d后缺血危险区域的RMBF。结论再灌注前一次性注射DiOHF可显著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冠脉内皮功能不全,提高缺血危险区域心肌组织水平的血流灌注。
刘洁王胜王光花王良旭
关键词:黄酮醇心肌再灌注损伤内皮功能不全无复流现象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