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余晔

作品数:86 被引量:951H指数:20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4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0篇天文地球
  • 29篇环境科学与工...
  • 5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21篇污染
  • 17篇环境磁学
  • 12篇黄土高原
  • 11篇气象
  • 11篇雷暴
  • 9篇地表
  • 8篇数值模拟
  • 8篇土壤
  • 8篇颗粒物
  • 8篇值模拟
  • 7篇青藏
  • 7篇青藏高原
  • 7篇WRF
  • 6篇地闪
  • 6篇植被
  • 6篇热通量
  • 6篇环境意义
  • 6篇边界层
  • 6篇WRF模式
  • 6篇磁学特征

机构

  • 86篇中国科学院
  • 28篇中国科学院大...
  • 24篇兰州大学
  • 14篇中国科学院西...
  • 5篇南京信息工程...
  • 3篇中国科学院研...
  • 3篇中国气象局
  • 3篇青海省气象局
  • 3篇济南市气象局
  • 2篇大阪大学
  • 2篇南京大学
  • 2篇南开大学
  • 2篇岐阜大学
  • 2篇上海市气象局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兰州中心气象...
  • 1篇成都信息工程...
  • 1篇教育部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国气象局兰...

作者

  • 86篇余晔
  • 22篇陈晋北
  • 21篇赵素平
  • 20篇夏敦胜
  • 16篇何建军
  • 15篇王博
  • 12篇刘娜
  • 11篇吕世华
  • 9篇李江林
  • 8篇贾佳
  • 8篇田世丽
  • 7篇郄秀书
  • 7篇陈星
  • 7篇许淑婧
  • 6篇陈玉春
  • 6篇解晋
  • 5篇李振朝
  • 4篇张广庶
  • 4篇董治宝
  • 4篇奥银焕

传媒

  • 29篇高原气象
  • 10篇环境科学
  • 5篇中国沙漠
  • 4篇中国科学:地...
  • 3篇地球物理学报
  • 3篇大气科学
  • 2篇科学通报
  • 2篇中国环境科学
  • 2篇自然科学进展...
  • 2篇第19届中国...
  • 2篇第一届中国大...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气象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冰川冻土
  • 1篇兰州大学学报...
  • 1篇环境科学研究
  • 1篇中国科学(D...

年份

  • 2篇2023
  • 3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4篇2019
  • 4篇2018
  • 4篇2017
  • 5篇2016
  • 8篇2015
  • 8篇2014
  • 8篇2013
  • 9篇2012
  • 6篇2011
  • 8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2
  • 2篇2001
  • 1篇2000
8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北方春季沙尘暴频次的多要素线性拟合被引量:6
2010年
利用1953-2005年地面风速及地温(5 cm和40 cm深处)等18个气象要素的春季标准化资料对我国北方97个测站的标准化春季沙尘暴频次进行了线性拟合,结果表明:无论对单要素拟合还是对多要素拟合,要素与沙尘暴频次间的(平均)相关程度决定着其对后者的拟合效果,相关程度越高,拟合效果越好。若与实际级别相同的拟合沙尘暴频次视为准确,则全区约有33%的测站,其拟合准确率≥50%;53年间约有39.6%的年份,其拟合的准确范围≥50%;对所有年份和所有测站而言,约45.6%的沙尘暴频次能够被准确地拟合,拟合的沙尘暴频次略低于实际频次。根据线性拟合方程中各要素前的系数可断定,18个要素中风速和蒸发量是沙尘暴的正影响因子,而水汽压、相对湿度和最低气温等则是沙尘暴的负影响因子,其他一些因子对沙尘暴的影响方式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
李万源吕世华董治宝王式功田文寿余晔沈志宝陈玉春郭勇涛
关键词:气象要素
1984-2020年青藏高原感热通量长期变化趋势分析
2023年
感热通量作为表征青藏高原热力作用的主要物理量之一,受地表温度、气温、热交换系数以及风速影响,但在不同热交换系数计算方法下,得到的青藏高原感热通量值的大小存在一定差异,针对该现象,本文使用青藏高原89个站点常规气象观测资料计算分析了近40年高原感热通量变化特征。利用5个通量站感热通量观测资料对不同热交换系数算法得到的感热通量进行验证表明,用陈万隆和翁笃鸣(1984)(CH-CW)方案计算的感热通量与通量观测结果的偏差最小。利用该方法计算了青藏高原感热通量长期变化趋势,并用PLFIM分段线性拟合模型对感热通量的长期变化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年均感热通量在1999年和2009年发生转折,1984-1999年感热通量逐年减弱,1999-2009年感热通量逐年显著增强,2009-2020年感热通量为弱的下降趋势。夏季感热通量转折年份分别为2000年和2010年,其他季节感热通量转折年份与年均感热通量转折年份相同。春季、夏季和秋季不同时期感热通量的变化趋势与年变化趋势一致,都表现为“减弱-增强-减弱”特征,冬季感热通量在2009-2020年仍为增强,但与1999-2009年相比,增强趋势有所减弱。归因分析结果表明,1984-1999年,年均感热通量的减弱主要归因于风速的减小;1999-2009年年均感热通量的增加主要以地表温度显著增加造成的地气温差增加的正贡献为主,风速的弱上升贡献次之;2009-2020年风速显著增加导致热交换系数减小,气温增温率大于地表温度增温率,导致地气温差减小,该时期年均感热通量的减弱主要以地气温差的负贡献为主,热交换系数变化的负贡献次之。
雷润芝余晔余晔李江林刘燕飞
关键词:青藏高原感热通量归因分析
大气红外探测器(AIRS)温、湿廓线反演产品及边界层高度在黄土高原的验证被引量:4
2018年
利用黄土高原地区加强观测期探空资料和大气红外探测器(Atmospheric Infrared Sounder,AIRS)反演的温度、相对湿度廓线资料,评估了AIRS反演产品在黄土高原的适用性,以及利用AIRS温度廓线计算边界层高度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各种边界层高度计算方法相关性显著,平均高度差异一般不超过200 m;Richardson数临界值的选取对确定边界层高度的影响不大。AIRS反演的大气温度和相对湿度均能很好地反映环境温湿的变化;温度平均偏差在±1 K以内,均方根误差一般不超过2 K;AIRS反演的地面气温误差相对较大,平均偏差和均方根误差分别为-1.68 K和3.32 K,并且会影响边界层高度的确定;AIRS相对湿度平均偏差在±10%以内,均方根误差不超过20%。利用Parcel法估计的边界层高度结果显示,根据AIRS反演的温度廓线确定的AIRS边界层高度低于利用探空观测资料确定的边界层高度,但能较好地再现边界层高度的变化,在没有探空数据时,可以用AIRS反演的温度廓线确定边界层高度。
程海艳余晔余晔姚惇陈晋北李江林
关键词:黄土高原边界层高度AIRS
青藏高原两类下垫面地表能量分配对气候要素的响应研究被引量:3
2017年
利用青藏高原北麓河观测站(退化高寒草甸)和玛曲观测站(高寒草原)2014年地面观测资料,通过组合分类法,对比分析了两类下垫面生长季土壤含水量、水汽压差和净辐射对地表能量分配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并且利用路径分析法研究了影响地表能量分配的关键气候因子。结果表明:北麓河站和玛曲站潜热占比(潜热通量与地表可利用能量的比值)对土壤含水量的响应分别处于土壤水分抑制阶段和能量抑制阶段。其中,北麓河站潜热占比在水汽压差较大时随土壤含水量增长较快,受净辐射的影响较小;而玛曲站潜热占比随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趋势受水汽压差和净辐射的影响均较小。北麓河站潜热占比随水汽压差的增大先减小后趋于不变,并且潜热占比对水汽压差的敏感性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大而减小;而玛曲站潜热占比随水汽压差的增大先增大后趋于不变,几乎不受土壤含水量和净辐射的影响。北麓河站和玛曲站潜热占比均随净辐射的增大趋于稳定,其稳定值分别与土壤含水量和水汽压差有关。路径分析结果显示,降水是影响北麓河站潜热占比的主要气候因子,而气温是影响玛曲站潜热占比的主要气候因子。
葛骏余晔余晔昝蓓蕾
关键词:植被气候因子青藏高原
雷暴系统影响下的黄土高原塬区微气象特征研究被引量:3
2017年
利用2012年5—9月中国科学院平凉陆面过程与灾害天气观测研究站的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黄土高原塬区夏季发生的阵风雷暴、大风干雷暴和冰雹强降水雷暴过境期间近地层微气象特征。结果表明:雷暴系统过境前几小时近地层便出现较强上升气流,14 m高度30 min平均垂直速度可达0.25 m·s^(-1),这几乎比该区域无雷暴影响时的垂直速度大1~2个数量级。在雷暴系统过境期间,近地层气压迅速升高,气温急剧下降,上升气流变为下沉气流,14 m高度30 min平均垂直速度可达到-0.18 m·s^(-1)。同时,由于雷暴区与周围环境间存在极强的风速切变和温度切变,造成近地层湍流运动迅速发展,摩擦速度急剧增大,尤其大风和冰雹雷暴期间其值是中午摩擦速度的2倍以上。对湍流谱分析发现,雷暴影响期间湍流涡旋中大尺度涡旋能量显著增大,且此时大尺度涡旋对感热通量输送的贡献起到主导作用,这可能对雷暴系统的加强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张新科陈晋北余晔赵素平贾伟
关键词:近地层湍流输送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雨养农田地表辐射和能量通量的季节变化
黄土高原陇东地区有着特殊的气候背景和下垫面,对这一地区陆气相互作用特征和影响因素的观测分析对改进和发展陆面过程模式以及气候变化研究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陇东平凉雷电与雹暴试验站连续一年的陆面过程观测资料,分析了雨养农田降水...
陈星余晔陈晋北马晨晨解晋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土壤冻融过程对地表能量通量的影响研究被引量:38
2016年
利用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青藏高原沙漠化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北麓河站2014-2015年陆面过程观测资料,根据5 cm土壤日最高和最低温度将冻土分为融化过程、完全融化、冻结过程和完全冻结四个阶段,分析了地表感热通量Hs、潜热通量LE、地表土壤热通量G_0和波文比在不同冻融阶段的季节和日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土壤冻融过程对地表能量及其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波文比和G_0的季节变化受土壤冻融阶段转变的影响显著,其中土壤完全融化使波文比减小,G_0变为正值;土壤冻结使波文比增大,G_0变为负值。冻结过程对Hs和LE变化趋势的影响不明显,但是使波文比显著增大;融化过程使Hs停止增长并出现减小趋势,使LE增大,从而使波文比显著减小。Hs的日变化在不同冻融阶段差异较小。LE的日变化主要与浅层土壤含水量的大小和日变化有关,其中完全融化和完全冻结阶段土壤含水量的日变化较小,土壤含水量越大,LE越大;在融化过程和冻结过程阶段,土壤含水量的日变化较大,且与R_(net)的日变化相反,限制了LE的增长。在冻结过程阶段,受冻融过程的影响,G_0的日变化小于其他阶段。
葛骏余晔李振朝解晋刘川昝蓓蕾
关键词:多年冻土冻融过程波文比
兰州春季沙尘过程PM_10输送路径及其潜在源区被引量:43
2012年
将2001—2008年分为沙尘天气相对多年和相对少年,计算兰州市春季逐日4个时次的4d气团后向轨迹。通过聚类分析得到春季到达兰州市区的主要气团轨迹组,结合可吸入颗粒物PM_10日均质量浓度资料,通过计算潜在源贡献因子PSCF(potential source contribution function)和浓度权重轨迹CWT(concentration-weighted trajectory),得到影响兰州市春季PM_10质量浓度的潜在源区以及不同源区对兰州市春季PM_10质量浓度贡献的差异。结果表明,在沙尘天气相对多年,西路径和西北路径发生比例最高,分别占总轨迹的33%和19.4%,其中有50%以上为污染轨迹,是造成兰州市春季高质量浓度PM_10污染的主要输送路径。沙尘天气相对少年的主要输送路径是西路径,其次是北路径,分别占23.6%和18%。影响兰州市春季大气PM_10质量浓度的潜在源区分布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甘肃河西走廊、内蒙古中部和西部的沙漠戈壁地区。
刘娜余晔陈晋北何建军赵素平
关键词:PM10后向轨迹传输路径
基于WRF模式的兰州秋冬季大气污染预报模型研究被引量:23
2013年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大气环境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诸多研究表明,特殊气象条件是造成城市大气污染事件的主要因子之一。本文利用WRF模式模拟得到的高时空分辨率气象场,结合污染物浓度监测数据,分析了风速、稳定能量、Froude数、边界层高度、位温递减率、输送指数和梯度理查森数与兰州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关系,并根据WRF的模拟要素建立了污染物浓度与气象影响因子的回归方程。研究发现,兰州城区边界层高度和位温递减率与大气污染物浓度的相关系数高,NO_2与气象影响因子的相关性较PM_(10)好。建立的回归方程对NO_2的模拟效果好于对PM_(10)的模拟效果,其对城区污染物浓度的模拟效果好于郊区。通过与不同地区空气质量数值模式模拟效果对比,结果表明:回归方程对污染物的模拟效果与数值模式模拟效果相当,甚至好于部分地区空气质量数值模式的模拟效果。因此,该研究方法为我国城市空气质量预报和大气污染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何建军余晔刘娜赵素平陈晋北
关键词:WRF大气污染数值模拟
南亚高压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经纬向位置配置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影响被引量:14
2018年
利用1951—2016年逐月中国160站降水资料、NCEP/NCAR全球大气再分析资料和NOAA_ERSST_V4海表温度资料,分析了南亚高压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太平洋副高)经、纬向位置的关系及其位置配置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1)南亚高压与西太平洋副高在纬向上的东西进退存在明显的反相关系,在经向上主要存在一致变化的特征,并依此定义了纬向、经向位置指数。纬向位置指数大(小)表示南亚高压与西太平洋副高纬向上距离远(近),经向位置指数大(小)表示两高压经向位置均趋于偏北(南);(2)纬向位置指数与我国华北、华南沿海地区降水呈显著正相关,而与长江中下游、东北北部地区降水呈显著负相关;经向位置指数与我国华北、东北南部地区降水呈显著正相关,而与我国江南、华南地区降水呈显著负相关;(3)南亚高压与西太平洋副高的经向、纬向位置指数与关键海区的前期春季、同期夏季海表温度均有显著的相关,热带太平洋-印度洋、北印度洋、中东太平洋前期春季、同期夏季海表温度与南亚高压东脊点呈显著正相关,与南亚高压脊线及西太平洋副高西脊点均呈显著负相关,而北太平洋海表温度主要与西太平洋副高脊线呈显著正相关。
金爱浩曾刚余晔邓伟涛李忠贤
关键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中国东部夏季降水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