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31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5篇动脉
  • 14篇冠状
  • 13篇冠状动脉
  • 10篇心肌
  • 9篇心肌梗死
  • 9篇急性心肌梗死
  • 9篇梗死
  • 8篇介入
  • 7篇心病
  • 7篇冠心病
  • 6篇疗效
  • 6篇介入治疗
  • 6篇冠状动脉介入
  • 5篇血管
  • 5篇糖尿
  • 5篇糖尿病
  • 4篇动脉介入治疗
  • 4篇心功能
  • 4篇血压
  • 4篇造影

机构

  • 17篇安徽医科大学...
  • 16篇安庆市立医院
  • 2篇安庆医药高等...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吉林大学中日...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作者

  • 33篇乔锐
  • 17篇项学军
  • 8篇郑元喜
  • 5篇辜和平
  • 4篇程静芳
  • 4篇宋德明
  • 4篇张宜春
  • 4篇陈良川
  • 4篇王明伟
  • 3篇朱贤关
  • 2篇姜明
  • 2篇黄盛
  • 2篇贾院生
  • 2篇孙爱娇
  • 2篇孙爱娇
  • 2篇王明伟
  • 2篇吴江玲
  • 2篇徐璐
  • 1篇吴立新
  • 1篇马萍

传媒

  • 3篇安徽医学
  • 3篇实用心脑肺血...
  • 2篇淮海医药
  • 2篇中国循证心血...
  • 1篇齐齐哈尔医学...
  • 1篇心血管康复医...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中国妇幼保健
  • 1篇西北药学杂志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医学与哲学
  • 1篇临床军医杂志
  • 1篇中华老年心脑...
  • 1篇安徽医药
  • 1篇临床和实验医...
  • 1篇中西医结合心...
  • 1篇实用临床医药...
  • 1篇实用药物与临...
  • 1篇中国医师进修...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20
  • 5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3
  • 2篇2011
  • 4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中注射地尔硫卓对改善微循环的影响
目的 探讨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应用地尔硫卓对改善患者早期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在我院心内科2018年1月1日-2018年12月30日行PCI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7例,采用随机数...
彭志祥张宜春顾崇怀乔锐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地尔硫卓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微循环
一例特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和思考
介绍一例患者,男,31岁,因"突发胸痛3小时"入院,生命体征:BP:94/60mmHg(左上肢)00/00mmHg(右上肢)HR:89bpmR:22次/分T:36.5℃。急诊辅助检查血常规:WBC:8.47×109/LN...
乔锐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疾病诊断
阿托伐他汀治疗冠状动脉慢血流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立普妥)在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治疗作用。方法入选有胸痛症状但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存在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但冠状动脉无明显病变的75例病例,随机分为他汀组(45例)和非他汀组(30例)。他汀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治疗半年。入选28例有胸痛症状但冠状动脉造影正常且运动试验阴性的无心脏病患者为正常对照组。采用ELISA法测定高敏C反应蛋白(hs-CRP)、ET-1及白细胞介素6(IL-6)浓度,以比色法测定NO水平。结果 (1)冠脉造影结果显示,CSF组(他汀组及非他汀组)各支冠状动脉的血流TIM I帧数及平均帧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半年后,他汀组及对照组各支冠状动脉的血流TIM I帧数及平均帧数均明显低于非他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后,三组间TG和H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他汀组TC和LDL-C明显低于非他汀组及对照组(P<0.05);(3)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hs-CRP、ET-1、IL-6和NO与CSF的发生相关。(4)阿托伐他汀治疗心绞痛临床症状的总有效率84%。结论阿托伐他汀在调脂的同时可以发挥调脂外效益,具有抗炎、保护内皮作用,从而改善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临床症状。其治疗对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有益。
项学军乔锐辜和平宋德明王明伟
关键词:冠状动脉慢血流冠状动脉造影
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联合贝那普利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心功能、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被引量:12
2018年
目的观察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联合贝那普利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对心功能、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7年8月安庆市立医院收治的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7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7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联合贝那普利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排血量(CO)、每搏输出量(SV)及血浆脑钠肽(BNP)水平]、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1)研究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两组患者治疗前LVEF、CO、SV及血浆BN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LVEF高于对照组,CO、SV大于对照组,血浆BN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3)两组患者治疗前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及全血高切黏度低于对照组(P<0.05)。(4)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联合贝那普利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效果确切,能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及血液流变学,且安全性较高。
姜明乔锐
关键词:冠心病心力衰竭贝那普利心功能血液流变学
血清GHbA1c、Cys C、NLR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探究血清中GHbA1c、Cys C、NLR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即病例组98例,将同期住院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冠状动脉未见明显狭窄者设为对照组,共80例。将病例组根据Gensini评分进行分组,对比分析血清糖化血红蛋白(GHbA1c)、胱抑素C(Cys C)、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水平。结果:病例组的血清GHbA1c和NLR水平高于对照组,但Cys C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重度组的血清HbA1c和NLR水平均高于轻度组和中度组,但Cys C均低于轻度组和中度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中度组的Cys C低于轻度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血清GHbA1c及NLR与Gensini评分均呈正相关,与Cys C呈负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有高血压病史和、糖尿病病史、高水平的TG、TC、GHbA1c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清GHbA1c、Cys C和NLR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的有极大的相关性,也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
陈海燕顾崇怀朱贤关朱仁欢乔锐
关键词:胱抑素C
绝经后女性冠心病患者血浆雌二醇水平与C-反应蛋白、脂蛋白a、纤维蛋白原的关系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探讨绝经后女性冠心病患者血浆雌二醇(E2)与C-反应蛋白(CRP)、脂蛋白a(Lp-a)、纤维蛋白原(FIB)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绝经后女性经冠脉造影检查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选取疑诊冠心病经冠脉造影检查排除冠心病者40例作为对照组。采集患者年龄、绝经年龄、血压、体表面积、体质指数、吸烟及糖尿病史等基本信息,并统计其E2、CRP、Lp-a及FIB。结果冠心病组与对照组年龄、绝经年龄及冠心病危险因素(如血压、体表面积、体质指数、吸烟史及糖尿病史)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组较对照组血浆E2水平明显降低(P<0.005),而CRP、Lp-a及FIB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表明,冠心病组E2与CRP(r=-0.133)、Lp-a(r=-0.128)及FIB(r=-0.105)呈负相关(P<0.05)。结论绝经后女性冠心病患者血浆E2水平下降,但CRP、Lp-a及FIB水平升高,E2水平与CRP、Lp-a、FIB呈负相关。
杨之项学军乔锐王新龙顾崇怀陈宇
关键词:绝经后女性冠心病雌二醇C-反应蛋白脂蛋白A纤维蛋白原
左束支起搏与传统右室起搏对房室传导阻滞患者近期疗效观察及安全性评估
2023年
目的比较左束支起搏与传统右室起搏对房室传导阻滞患者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因房室传导阻滞入住心内科并行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17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传统右室起搏组(行右室心尖部起搏)和左束支起搏组(行左束支起搏),各87例。比较两组术中及术后1、12个月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射血分数(LVEF)、血清B型脑钠肽(BNP)、起搏参数阈值、阻抗、感知、QRS波时限,以及左心室12节段标准差(Tsd-12-LV)和左心室侧壁基底段与右心室游离壁基底段Ts之差(Ts-LV-RV),左心室充盈时间(LVFT)与RR间期比值(LVFT/RR)及手术时间、射线曝光时间,射线剂量及患者并发症情况。结果传统右室起搏组术后12个月LVEDD和BNP水平高于术前和术后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束支起搏组术后12个月BNP水平低于同期传统右室起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同时间点阈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2个月感知能力高于术中和术后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束支起搏组术中,术后1、12个月QRS波时限水平低于同期传统右室起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2个月Tsd-12-LV、Ts-LV-RV及LVFT/RR值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右室起搏组术后12个月LVFT/RR值低于术后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束支起搏组术后12个月Ts-LV-RV值、LVFT/RR值低于术后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束支起搏组术后12个月Tsd-12-LV、Ts-LV-RV及LVFT/RR均低于同期传统右室起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束支起搏组术后1个月Ts-LV-RV值低于同期传统右室起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束支起搏组手术时间、射线曝光时间长于传统右室起搏组,且射线剂量高于传统右室起搏组,差异有统计�
陈良川徐璐朱贤关项学军郑元喜乔锐
关键词:房室传导阻滞疗效安全性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合并高血压患者心肌CT影像学特点分析
2020年
目的探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COVID-19)合并高血压病患者心肌损伤实验室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庆市立医院2020年1月22日至3月4日收治的COVID-19患者,将其按照是否合并高血压病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在院期间相关实验室指标,并通过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获取其住院期间首次及出院前相应心肌CT值及心外膜脂肪(EAT)体积,分析COVID-19合并高血压病患者心肌影像学特点。结果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患者在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构成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包括hs-TNT在内的基线实验室化验指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合并高血压的COVID-19患者hs-TNT峰值较未合并高血压的患者显著升高[4.00(3.00,6.00)vs. 9.50(6.95,10.45),P=0.003]。比较两组CT影像学特点发现:无论是基线还是出院前患者心肌CT值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基线EAT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6),高血压组患者出院前EAT体积较非高血压组患者明显升高[(180.09±33.13)vs.(114.63±42.30),P<0.001],同时对比两组出-入院EAT体积差值发现高血压组患者EAT体积显著增加[(59.89±24.62)vs.(13.43±21.18),P=0.004]。结论 COVID-19合并高血压的患者hs-TNT峰值及经院内CT测量的EAT体积较未合并高血压病患者均显著升高,提示可能该病对于合并高血压病患者存在潜在心肌损伤的可能。
沈国秀顾崇怀孙爱娇乔锐徐健
关键词:高血压病心外膜脂肪组织
床旁超声引导下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植入术在心血管危重症患者中应用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探讨床旁血管超声引导下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植入术在心血管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2018年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床旁IABP植入的心血管危重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植入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传统盲法植入组(盲法植入组,n=48)及床旁血管超声引导下植入组(超声引导组,n=48),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植入时间、成功率、并发症、疗效及预后情况。结果超声导引组穿刺置管时间少于盲法植入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于盲法植入组,再次调整球囊位置患者比例、需要处理的穿刺点并发症发生率、外周血管并发症发生率、计划外提前终止IABP患者比例低于盲法植入组,IABP使用时间高于盲法植入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院内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床旁血管超声引导下IABP植入术在心血管危重症患者中具有极大的临床应用价值,能明显提高植入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孙爱娇顾崇怀陈良川汪荣荣石竟成乔锐
关键词:床旁超声主动脉球囊反搏术
房颤射频消融术中房间隔穿刺应用单、双鞘管继发ST段抬高临床特征回顾性研究
2023年
目的 比较房颤射频消融术中房间隔穿刺应用单、双鞘管继发ST段抬高的发生率的及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安庆市立医院2008年1月—2022年11月行房颤射频消融术患者1 132例临床资料,其中单鞘管房间隔穿刺组589例,双鞘管房间隔穿刺组543例,比较2组在房间隔穿刺后出现ST段抬高发生率、伴随临床症状程度(严重、中度、轻度、微症状)和临床症状期间最低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最低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最低心率(heart rate,HR)以及其持续时间(发生2次ST段抬高患者记录临床症状较重时上述参数)等。结果 2组年龄、糖尿病史及左房容积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26、6.629、7.709,P<0.001、0.010、<0.001)。单鞘管组中7例在房间隔穿刺术时出现ST段抬高(1.19%),双鞘管组中17例在房间隔穿刺术时出现ST段抬高(3.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36,P=0.02);单鞘管组最低SBP、最低DBP、最低HR以及持续时间与双鞘管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176、4.845、5.958、4.923,P均<0.001)。结论 在房颤射频消融术中,ST段抬高是经房间隔穿刺期间并不少见的临床现象,且房间隔穿刺应用双鞘管较单鞘管可增强ST段抬高发生率以及带来一定临床风险。
朱贤关陈良川乔锐郑元喜项学军
关键词:房颤射频消融术房间隔穿刺ST段抬高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