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永兰

作品数:46 被引量:275H指数:12
供职机构:广州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8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4篇贫血
  • 12篇儿童
  • 11篇再生障碍性贫...
  • 11篇障碍性贫血
  • 11篇细胞
  • 10篇患儿
  • 9篇造血
  • 8篇干细胞
  • 7篇免疫
  • 6篇造血干
  • 6篇基因
  • 6篇骨髓
  • 5篇突变
  • 5篇突变分析
  • 5篇免疫抑制治疗
  • 5篇基因突变
  • 5篇基因突变分析
  • 5篇间充质干细胞
  • 5篇充质干细胞
  • 4篇造血干细胞

机构

  • 18篇广州市妇婴医...
  • 17篇中山大学附属...
  • 11篇广州医科大学
  • 2篇广州医学院
  • 2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广东省人民医...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华南理工大学
  • 1篇暨南大学附属...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作者

  • 45篇黄永兰
  • 17篇黄绍良
  • 14篇刘丽
  • 13篇李秀珍
  • 11篇程静
  • 8篇盛慧英
  • 8篇毛晓健
  • 7篇蔡耘
  • 6篇张绪超
  • 6篇黄科
  • 5篇魏菁
  • 5篇陈惠芹
  • 5篇周志红
  • 4篇方建培
  • 4篇蔡燕娜
  • 4篇吴燕峰
  • 4篇马晓丹
  • 4篇吴冬燕
  • 3篇陈纯
  • 3篇邹红梅

传媒

  • 5篇中华儿科杂志
  • 5篇中华实用儿科...
  • 4篇中国当代儿科...
  • 4篇广东医学
  • 4篇中国儿童保健...
  • 3篇中国实验血液...
  • 2篇中华内分泌代...
  • 2篇中国病理生理...
  • 2篇中国实用儿科...
  • 2篇第10届全国...
  • 1篇中华围产医学...
  • 1篇中国优生与遗...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中华血液学杂...
  • 1篇生物医学工程...
  • 1篇江汉大学学报...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第六届广东省...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2篇2022
  • 1篇2019
  • 1篇2018
  • 4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0
  • 4篇2008
  • 5篇2007
  • 7篇2006
  • 3篇2005
  • 2篇2004
  • 4篇2003
  • 1篇2002
  • 4篇2000
4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低出生体重婴儿体重指数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0
2002年
【目的】 观察不同出生体重儿在婴儿期体重指数 (BMI)的变化规律 ,探讨低出生体重婴儿在婴儿期是否具有肥胖趋势。 【方法】 对 10 7例不同出生体重儿跟踪随访一年 ,观察出生时、6个月、9个月及 1岁时的BMI,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结果】 正常足月儿各时期BMI均值无性别差异 ,6个月时BMI达高峰 ,此后逐渐下降 ,1岁时BMI与出生时体重、身长、BMI呈显著正相关。巨大儿出生时BMI显著增高 ,但 6个月后维持正常高水平。低出生体重儿生后 9个月内BMI呈追赶趋势 ,1岁时其BMI明显低于对照组。 【结论】 婴儿期BMI与出生时体重、身长、BMI呈正相关 ,低出生体重儿在婴儿期虽然存在BMI的追赶现象 。
黄永兰刘倩筠杨约约苏怀远
关键词:体重指数婴儿
基于Aprior关联规则的尿崩症患儿临床特征分析
2013年
目的用Apfior关联规则方法分析尿崩症患儿临床特征,为儿童尿崩症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以广州市妇女儿童医院163例尿崩症患儿临床数据作为基础,利用Clementine 11.1软件,运用Aprior关联规则方法分析尿崩症患儿临床特征关联关系。结果154例进行禁水试验和加压素试验,中枢性尿崩症(central diabetesins ipidus,CDI)患儿占72.7%(112/154),肾性尿崩症占7.8%(12/154);尿崩症患儿男女比例为2.7:1;与0~〈1岁、1~〈3岁年龄组尿崩症患儿关联度高的分类不太明显,3~〈6岁年龄组和6~14岁年龄组尿崩症患儿与CDI具有最高的关联性;2004年后诊断的CDI患儿数逐渐较前增多;诊断并进行垂体MRI检查的CDI患儿中27.3%(24/88)MRI发现鞍区占位性病变。结论儿童尿崩症最主要病因是CDI,尤其是≥3岁发病的尿崩症患儿病因要首先考虑CDI。CDI男性患儿多于女性患儿,CDI患儿应进行禁水试验和加压素试验检查,并行MRI动态检查可早期发现鞍区肿瘤性病变,及时治疗可改善预后。
毛晓健刘丽王和勇李秀珍程静黄永兰周志红张文范莉萍
关键词:尿崩症儿童
脐血瘦素水平与婴幼儿体格发育指标的关系被引量:2
2004年
目的 瘦素参与儿童生长发育的调控 ,而宫内生长环境亦可影响生后的生长发育和代谢。该文探讨新生儿出生时脐带血瘦素水平与婴幼儿体格发育指标的关系 ,评价出生时瘦素水平对婴幼儿生长发育的调节作用。方法 采用ELISA方法检测 5 5例新生儿 (男 35例 ,女 2 0例 ,胎龄 31~ 4 1周 )脐血瘦素水平 ,并对其中的 2 5例进行了 1年 7个月至 2年 3个月的随访 ,观察脐血瘦素水平与新生儿胎龄、出生体重、身长、体重 身长2 (BMI)以及生后 1岁 7个月时婴幼儿体重、身长净增长值、BMI的关系。结果 新生儿脐血瘦素水平与胎龄 (r =0 .4 0 9,P<0 .0 1)、出生体重 (r =0 .4 6 3,P <0 .0 1)、身长 (r =0 .36 0 ,P <0 .0 1)、BMI(r =0 .32 8,P <0 .0 5 )均呈正相关 ,与性别无相关性 (P >0 .0 5 )。脐血瘦素水平与 1岁 7个月时婴幼儿体重、身长的净增长值呈显著负相关 (分别为r =- 0 .5 31,P <0 .0 1;r =- 0 .4 4 8,P <0 .0 5 ) ,但婴幼儿BMI与脐血瘦素水平无相关 (P >0 .0 5 )。结论 脐血瘦素水平与新生儿出生体重、身长、BMI有关 ,并对婴幼儿体格发育指标的增长速度具有负性调节作用。早产儿出生时脐血瘦素低水平可能与生后的“生长追赶”现象有关。
黄永兰魏超平郑惠童郭彩娇刘运科
关键词:脐血瘦素婴幼儿体格发育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儿393例肝损害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14
2015年
目的 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患儿甲亢性肝损害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 将393例甲亢患儿分为甲亢性肝损害组(174例)和甲亢肝功能正常组(219例),对2组患儿性别、年龄、甲状腺疾病家族史、病程、肝功能及甲状腺功能指标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儿童甲亢性肝损害的发生率为44.3%(174/393例),甲亢性肝损害最常见的异常指标是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147例,占88.5%).甲亢性肝损害组与甲亢肝功能正常组的性别、年龄、甲状腺疾病家族史、病程、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水平、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甲亢性肝损害组的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水平和游离甲状腺素水平均显著高于甲亢肝功能正常组(Z=-7.90,P=0.000;Z=-8.80,P=0.000),而促甲状腺激素水平显著低于甲亢肝功能正常组(Z=-4.60,P=0.000).甲巯咪唑治疗后,甲亢性肝损害组的肝功能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好转:ALT(Z=-14.90,P=0.000),天冬氨酸转氨酶(Z=-5.30,P=0.000)、γ转肽酶(Z=-5.50,P=0.000)、碱性磷酸酶(Z=-5.90,P=0.000)、总胆红素(Z=-5.50,P=0.000)、结合胆红素(Z=-4.60,P=0.000)、未结合胆红素(Z=-4.60,P=0.000).结论 儿童甲亢易导致肝损害,甲亢性肝损害与甲状腺激素水平有关;肝损害最常见的异常指标是ALT升高;肝损害通常是短暂的、轻度的;肝功能恢复与甲状腺功能的恢复一致.
马晓丹毛晓健刘丽黄永兰周志红李秀珍程静黄新疆盛慧英
关键词:儿童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肝损害甲状腺功能
婴幼儿超重的临床特点及早期干预被引量:6
2006年
目的了解婴幼儿超重的临床特点,评价健康知识宣教对婴幼儿超重的干预作用。方法以体重大于NCHS/CDC 0-36个月身长-体重曲线第95百分位数为标准诊断婴幼儿超重88例,对父母进行问卷调查和健康知识宣教,定期随访婴幼儿生长发育指标,并与56例同期健康足月儿对照。结果超重婴幼儿以男性多见, 18%有肥胖家族史,其出生体重和身长、1岁内体重和身长以及父亲的体重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超重起始年龄平均为(3.9±1.7)个月。随访6~36个月,80%的超重婴幼儿经早期干预后体格指标恢复正常,少数于幼儿期再度超重。30例超重婴幼儿随访至生后1.5岁,其中50%仍超重,其母亲BMI较非超重组显著增高。结论婴儿期超重可持续至幼儿期,预防婴幼儿超重应从胎儿时期抓起,以健康知识宣教为主的干预措施对纠正婴幼儿超重具有一定的效果。
黄永兰魏超平杨约约苏怀远
关键词:超重婴幼儿干预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CD4+CD25+T细胞及TGF-B1、Flt-3L水平变化的意义
目的:评价免疫调节T细胞和细胞因子在再障细胞免疫功能紊乱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7例特发性再障患儿骨髓及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CD4+CD25+T细胞水平,ELISA检测TGF-β1 和Flt-3L水平,并与正...
黄永兰魏菁黄绍良
文献传递
尿GC-MS分析技术在遗传代谢缺陷病筛查诊断中的局限性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探讨单纯尿素酶前处理与单纯有机酸萃取前处理的尿有机酸分析在遗传代谢缺陷病筛查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分别将58例诊断为遗传代谢缺陷病患儿急性发作期的异常尿样分别进行单纯尿素酶前处理和单纯有机酸萃取前处理,然后应用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对尿中代谢产物进行分析,比较经尿素酶前处理和有机酸萃取前处理后所能检测到的代谢产物谱及疾病谱特点。结果代谢产物谱结果提示,两种前处理方法均可检测各种有机酸;单纯有机酸萃取前处理法对检测酰基甘氨酸较敏感,特别是中长链酰基甘氨酸,如己酰甘氨酸和辛酰甘氨酸,敏感度达100%,特异性95%以上,但不能检测半乳糖醇、半乳糖酸及氨基酸。尿素酶前处理法对酰基甘氨酸检测不敏感。疾病谱结果提示,单纯采用有机酸萃取法对高甘氨酸血症、尿素循环障碍、苯丙酮尿症等氨基酸代谢障碍检测的灵敏度分别为0、80.0%、83.3%;对Citrin缺乏所致新生儿肝内胆汁淤积症(NICCD)的检测灵敏度为80.0%,均低于采用尿素酶前处理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P=0.027)。结论采用单纯尿素酶前处理法的尿有机酸分析有可能漏诊脂肪酸代谢障碍,应结合血酰基肉碱分析综合判断。采用单纯有机酸萃取前处理法的尿有机酸分析有可能漏诊NICCD、半乳糖血症及氨基酸代谢障碍等,应结合血浆氨基酸分析、NICCD基因分析等,以提高疾病的阳性诊断率。
江敏妍刘丽李秀珍程静蔡燕娜彭敏芝黄永兰周志红毛晓健张文李翠玲
关键词:气相色谱质谱有机酸尿症萃取法
骨髓腔内输注脐带血及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免疫重建影响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骨髓腔内(IBM)输注脐带血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对移植后大鼠免疫重建的影响。方法雌性F344胎鼠及新生鼠外周血(FNPB)及雄性F344大鼠BMSC共移植经致死量60Coγ射线辐照的雌性Wistar大鼠,其中FNPB均由IBM输注,BMSC则通过IBM或尾静脉(IV)注射。观察受鼠存活状况、供体造血干细胞(HSC)植入水平、免疫细胞及功能恢复、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表现,并用PCR检测受鼠供体BMSC来源Y染色体。结果两共移植组60d均100%存活,生存率和供体HSC植入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明显优于单纯FNPB移植组;骨髓腔共移植组外周血白细胞及粒单系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混合集落形成单位(CFU-GEMM)集落产率恢复较快,14d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而单纯FNPB移植组各检测时点集落计数均明显低于共移植组(P<0.05),30dCD19+细胞比例亦明显低于正常;30d各移植组PHA、LPS诱导淋巴细胞增殖实验及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培养无明显差异;60d两共移植组存活受鼠均检测到供体BMSC来源Y染色体。结论 HSC与BMSC联合输注可促进受者免疫重建,尤以IBM输注为佳。
蔡耘陈惠芹黄科黄永兰黄绍良
关键词:骨髓腔内输注间充质干细胞造血干细胞移植免疫功能
溶酶体贮积病24种高危筛查及疾病谱分析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评估酶学筛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探讨华南地区溶酶体贮积病(LSDs)疾病谱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就诊的3364例疑似LSDs高危患儿的酶学检测结果,采用人工底物荧光法或比色法检测外周血白细胞或血浆中22种酶活性,筛查24种LSDs疾病,计量资料以面±s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比或构成比表示。结果确诊LSDs患儿283例,共发现18种疾病,高危筛查阳性率为8.4%,其中黏多糖病(MPS)172例(60.8%)、神经鞘脂贮积病79例(27.9%)、Pompe病18例(6.4%)、黏脂病10例(3.5%)、糖蛋白贮积病3例(1.1%)、Wolman病1例(0.4%)。在MPS患儿中,常见类型依次为Ⅱ型(43.6%,75/172例),ⅣA型(26.2%,45/172例)、Vl型(14.0%,24/172例)、I型(11.6%,20/172例)。在神经鞘脂贮积病患儿中,戈谢病和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MLD)居多,分别为23例(29.1%)和21例(26.6%)。酶学筛查LSDs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结论华南地区常见的6种LSDs依次为MPSⅡ型、MPS1VA型、MPSVI、戈谢病、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及Pompe病。白细胞酶学分析高危筛查LSDs具有高敏感性和特异性。
赵小媛黄永兰盛慧英林云婷李秀珍苏雪莹冯瑜妤蔡燕娜刘丽
关键词:溶酶体贮积病黏多糖病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CD_4^+ CD_(25)^+T细胞及TGF-β1 Flt-3L水平变化的意义被引量:11
2007年
目的评价免疫调节T细胞和细胞因子在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细胞免疫功能紊乱中的作用。方法2004-02—2005-06中山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7例特发性再障患儿骨髓及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CD+4CD2+5T细胞水平,ELISA检测骨髓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和F lt-3L水平,并与正常儿童对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初诊再障患儿外周血和骨髓CD+8T细胞均显著增高(P<0.05),重型再障(SAA)组伴外周血CD3-CD+56NK细胞及骨髓B细胞显著下降(P<0.05)。初诊SAA组骨髓CD+4CD+25T细胞[(7.5±3.4)%]显著高于对照组[(4.3±0.9)%,P<0.05],初诊SAA组及轻型再障(MAA)组骨髓CD+4CD2+5/CD+4比值分别为(28.9±11.1)%和(28.2±9.4)%,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7.4±0.9)%,P均<0.05],骨髓TGFβ-1分别为(2.2±1.7)μg/L和(2.0±0.6)μg/L,均较对照组[(4.4±0.9)μg/L]显著降低(分别为P<0.01、P<0.05),而F lt-3L水平分别为(1031.1±321.8)ng/L和(694.7±424.7)ng/L,均较对照组[(63.0±37.5)ng/L]显著增高(P均<0.01)。缓解期SAA儿童除外周血CD8+T细胞仍较对照组显著增高外,其余上述指标均接近正常水平。相关分析显示,骨髓CD4+CD+25T细胞与CD+3CD+4T细胞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495、0.540,P<0.01);F lt-3L与骨髓CD+3、CD+4、CD+8T细胞及CD+4CD+25T细胞均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732、0.542、0.688、0.405,P分别<0.01、0.01、0.01、0.05),而TGFβ-1与骨髓CD+8T细胞和F lt-3L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分别为-0.431、-0.482,P分别<0.05、<0.01)。结论儿童再障发病与CD+4CD+25T细胞数量缺乏无关,骨髓TGFβ-1水平显著降低和F lt-3L水平显著增高可能在再障儿童T淋巴细胞数量增多和功能紊乱中起重要作用。
黄永兰黄绍良梁蔚文魏菁
关键词:再生障碍性贫血调节T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