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绍良

作品数:365 被引量:1,425H指数:17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卫生厅资助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07篇期刊文章
  • 48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 1篇专利

领域

  • 355篇医药卫生
  • 6篇生物学

主题

  • 237篇细胞
  • 145篇干细胞
  • 129篇造血
  • 104篇造血干
  • 91篇造血干细胞
  • 73篇干细胞移植
  • 72篇儿童
  • 65篇造血干细胞移...
  • 64篇贫血
  • 64篇脐血
  • 40篇基因
  • 38篇胚胎
  • 36篇白血
  • 36篇白血病
  • 32篇骨髓
  • 31篇胚胎干细胞
  • 31篇重型
  • 31篇淋巴
  • 28篇小鼠
  • 24篇异基因

机构

  • 204篇中山大学附属...
  • 81篇中山医科大学...
  • 54篇中山大学
  • 38篇中山大学孙逸...
  • 34篇中山医科大学
  • 12篇广东省人民医...
  • 11篇中山大学附属...
  • 7篇贵阳医学院附...
  • 7篇中山大学附属...
  • 6篇广州市妇婴医...
  • 4篇空军总医院
  • 4篇中山医科大学...
  • 4篇深圳市儿童医...
  • 4篇香港中文大学
  • 3篇第三军医大学
  • 3篇贵阳医学院
  • 3篇广东省体育运...
  • 3篇广州市儿童医...
  • 3篇南方医科大学...
  • 3篇广州市妇女儿...

作者

  • 359篇黄绍良
  • 149篇方建培
  • 108篇陈纯
  • 101篇周敦华
  • 78篇吴燕峰
  • 77篇黎阳
  • 66篇魏菁
  • 66篇黄科
  • 51篇徐宏贵
  • 41篇李树浓
  • 37篇张绪超
  • 35篇包蓉
  • 27篇薛红漫
  • 26篇陈惠芹
  • 25篇麦贤弟
  • 25篇郭海霞
  • 22篇钟凤仪
  • 20篇蔡耘
  • 17篇檀卫平
  • 17篇黄永兰

传媒

  • 37篇中国实验血液...
  • 26篇中国病理生理...
  • 25篇中华儿科杂志
  • 25篇中山大学学报...
  • 22篇中国实用儿科...
  • 20篇中华血液学杂...
  • 15篇中国小儿血液
  • 13篇广东医学
  • 11篇临床儿科杂志
  • 11篇中山医科大学...
  • 8篇新医学
  • 7篇中华医院感染...
  • 7篇第10届全国...
  • 7篇中华医学会第...
  • 6篇实用医学杂志
  • 6篇中国组织工程...
  • 5篇中国免疫学杂...
  • 5篇实用儿科临床...
  • 4篇中国输血杂志
  • 4篇国外医学(输...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9篇2011
  • 7篇2010
  • 16篇2009
  • 27篇2008
  • 25篇2007
  • 30篇2006
  • 53篇2005
  • 14篇2004
  • 39篇2003
  • 34篇2002
  • 27篇2001
  • 13篇2000
36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β地中海贫血被引量:7
2006年
目的评估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治疗β地中海贫血(β地贫)的临床疗效和合并症。方法allo-PBSCT治疗9例小儿重型β地贫,男4例,女5例;年龄2~14岁(中位数9.0岁)。同胞供者8例,亲属供者1例;供者年龄3~33岁(中位数13岁);男6例,女3例。HLA全相合7例,5/6相合1例,4/6相合1例。供者皮下注射G-CSF 5μg/(kg·d)×5d,用CS3000 Plus血细胞分离机采集PBSC。预处理方案以白消胺(Bu,14~20mg/kg)、环磷酰胺(CTX,160~200mg/kg)和马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90mg/kg)为基础,6例加用噻替哌(TT)、2例马法兰(Melph)和氟哒拉宾(Fludarabine)。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预防方案有:①单独环孢素(CsA)方案(2例);②CsA+短程甲氨蝶呤(MTX)方案(4例);③CsA+短程MTX+霉酚酸酯(MMF)方案(3例)。受者获得的有核细胞(NC)数10.4(4.7~18.4)×10^8/kg,CD34^+细胞数6.7(2.1~14.9)×10^6/kg,CFU-GM 14.2(3.5~42.9)×10^5/kg。结果8例患儿植入,1例同胞HLA 4/6相合患儿于2次PBSCT后d+60才自体恢复。aGVHD6例,cGVHD4例。CsA、MTX联合MMF方案者尤cGVHD发生,而CsA或CsA+MTX的6例中发生cGVHD4例。随访时间11~67个月(中位数31个月),总生存率6/9例,无病生存(EFS)6/9例。结论allo-PBSCT是治疗地贫的有效临床方法。
方建培黄绍良徐宏贵黄科周敦华陈纯黎阳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外周血异基因地中海贫血
体外定向诱导人胚胎干细胞分化为表皮样干细胞的研究被引量:16
2003年
[目的]探索体外定向诱导人胚胎干细胞(hES细胞)分化为表皮样干细胞的条件,为研究其定向分化机理及寻找新的皮肤组织工程种子细胞奠定基础.[方法]将人胚胎干细胞单独(对照组)或与人羊膜上皮面向上全铺或半铺布半孔底共培养4~5 d,观察其形态变化并分别用β1整合素,CK15及CK19免疫组化检测人胚胎干细胞向表皮样干细胞的分化.[结果]人胚胎干细胞与人羊膜共培养4~5 d后,在人羊膜上皮面形成表皮样干细胞集落,表达高水平的表皮干细胞特异标记物β1整合素、CK15和CK19.在无羊膜覆盖处,细胞贴壁生长,形成单层表皮样细胞,细胞呈多边形,排列紧密,大部分细胞表达β1整合素.对照组大量细胞死亡,未见β1整合素阳性细胞.[结论]在体外人羊膜可定向诱导人胚胎干细胞分化为表皮样干细胞,并提示在羊膜上皮面的细胞克隆可能是表皮样干细胞,而贴壁生长的细胞可能大部分是表皮样瞬间放大细胞.
撒亚莲李海标黄绍良
关键词:胚胎干细胞表皮干细胞分化羊膜免疫组织化学
体外诱导人胚胎干细胞定向分化为表皮干细胞的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体外诱导人胚胎干细胞定向分化为表皮干细胞的方法。本技术包括人ES细胞的培养、羊膜的制备纯性分离和外诱导人ES细胞分化为人表皮样干细胞等步骤。本发明具有方法简便、重复性好、成功率高,全性好,来源丰富经济等优点...
李海标黄绍良撒亚莲
文献传递
CD158分子表达在他克莫司、霉酚酸酯联合甲基强的松龙治疗顽固性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中的追踪观察被引量:5
2005年
目的 :探讨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graft-versus-hostdisease,GVHD)症状期及缓解期CD15 8分子的表达变化。方法 :观察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发生广泛性慢性GVHD的儿童患者 ,应用他克莫司 (FK5 0 6 ) ,霉酚酸酯(MMF)和甲基强的松龙 (MP)联合治疗的毒副作用和疗效 ;同时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CD15 8在NK细胞和T细胞的表达 ,比较治疗前后CD15 8的表达。结果 :移植前、慢性GVHD症状期和治疗后CD4 + CD15 8a+ 和CD4 +CD15 8b+ 表达水平极其低下 ,但无明显差异。 5例急性GVHD患者CD3+ CD15 8b+ 和CD3+ CD8+ CD15 8b+ 的表达水平分别为 4 . 97%± 2 . 36 %和 4 . 5 8%± 2 90 % ,与移植前相比差异显著 (P <0 . 0 5 ) ,CD3-CD16 + CD15 8b+ 的表达也明显高于移植前 (P <0 . 0 5 )。 6例慢性GVHD患者症状期 ,CD3+ CD15 8b+ 和CD3+ CD8+ CD15 8b+ 的表达均高于移植前的水平(P <0 . 0 5 ) ;在缓解期 ,CD3+ CD15 8b+ 、CD3+ CD8+ CD15 8b+ 和CD3-CD16 + CD15 8b+ 的表达水平逐渐下降 ,与慢性GVHD症状期相比差异显著 (P <0 . 0 5 ) ,与移植前无明显差异。移植后 6 - 12个月CD3-CD16 + CD15 8b+ 表达水平与移植前无明显差异。结论 :CD15 8b分子在T细胞表达水平增加与慢性GVHD的发生有关 ,FK5 0 6 ,MMF和MP联合有?
陈纯方建培段连宁魏菁黄绍良
关键词:移植物抗宿主病他克莫司霉酚酸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分析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于细胞移植治疗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的疗效。方法6例再障患儿中,5例行G.CSF动员的HLA全相合同胞供体骨髓联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平均输入骨髓单个核细胞数4.61(1.5~13.2)×10^8/kg,平均输入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数9.36(2.05~16.75)×10^8/kg。预处理方案采用FLU+CTX+ATG。1例实行无关供体HLA全相合骨髓移植,输入骨髓单个核细胞数16.8×10^8/kg。预处理方案采用FLU+CTX+TBI。急性GVHD预防均采用CSA+MTX。结果1例移植失败,未植入,移植后第23天自体造血功能恢复。余5例均植入。所有患者均无GVHD的发生。1例病史4年的轻型再障患儿在移植后1年4个月时移植排斥,再障复发合并重症感染治疗无效死亡;余5例随访至2009年2月均无病存活。结论HLA全相合的同胞间骨髓联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作为治疗儿童再障的首选治疗方法;免疫抑制治疗失败且无合适同胞供者的再障患儿可以选择无关供体HLA全相合骨髓移植。
陈纯李迎飞薛红漫周敦华黄科夏焱徐宏贵黄绍良方建培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移植再生障碍性贫血儿童
去甲氧柔红霉素治疗小儿肿瘤9例分析
1999年
方建培周敦华黄绍良钟凤仪
关键词:儿童白血病去甲氧柔红霉素
人脐血巨核系祖细胞体外扩增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05年
本研究旨在探讨各种细胞因子对人脐血CD34+细胞体外扩增生成巨核细胞的作用,以建立人脐血巨核系祖细胞体外扩增的最佳体系。采用Ficoll分离液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免疫磁珠法分离纯化CD34+细胞,进行体外半固体集落培养和液体培养,观察各种细胞因子组合对CD41+细胞和巨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MK)的影响。结果显示:TPO+IL-6+IL3+FLT-3L4因子组合体外培养14天效果最好,在第7、14天CD41+细胞分别扩增了154.67±32.21倍、193.23±25.24倍。结论:本实验建立的巨核系祖细胞体外扩增体系,为促进脐血移植后血小板恢复奠定了实验基础。
陈国华方建培徐宏贵刘四喜黄绍良
关键词:巨核细胞脐血体外扩增
小鼠β_2m基因打靶载体的构建及序列分析被引量:2
2002年
目的 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 ,构建小鼠 β2 m基因打靶载体 ,为下一步进行胚胎干细胞基因敲除、建立β2 m基因缺陷型干细胞奠定基础。方法 通过设计和合成引物 ,经PCR从小鼠 β2 m pSV2ΔHXgpt基因组克隆分别扩增小鼠 β2 m的 4 2kb和 0 8kb片段作为同源臂 ,将其分别插入载体pPNT的neo基因两侧 ,构建小鼠 β2 m基因替换型打靶载体pPNT β2 m。结果 经过PCR、限制性酶酶切鉴定 ,以及DNA序列分析 ,证实此两条同源臂为包含小鼠 β2 m前三个外显子在内的基因片段 ,证明载体构建成功。结论 PCR法构建基因打靶载体是新颖。
孟瑛黄绍良余新炳徐劲吴忠道李树浓
关键词:Β2微球蛋白基因打靶分子生物学胚胎干细胞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聚合酶链反应
人脐血、外周血及骨髓植入辅助细胞含量的流式细胞术检测及意义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了解人脐血(CB)、外周血(PB)及骨髓(BM)植入辅助细胞(FCs)的分布规律。方法:不同来源的标本共分A、B、C、D4组,A组为CB,B组为正常成人骨髓(ABM),C组为正常学龄前儿童外周血(CPB),D组为正常成人外周血(APB);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标本中CD8+CD3+α,βTCR-γ,δTCR-植入FCs的比例,比较上述细胞分布的差异性。结果:A组FCs的比例为(0.78±0.45)%,显著低于B、C和D组(P<0.01);而B、C和D组FCs的比例分别为(2.85±1.03)%、(2.73±1.08)%和(3.47±1.26)%,3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ABM、CPB和APB中的FCs比例显著高于CB。
黎阳黄绍良方建培魏菁包蓉陈纯吴燕峰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移植流式细胞术
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培养过程中CD16及CD11a的表达变化被引量:3
2009年
背景:由于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自然杀伤细胞上表达的CD16和CD11a均与其介导的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和直接接触杀伤的抗肿瘤效应密切相关,因此了解两种细胞扩增过程中这两种分子表达的强弱,对根据免疫效应细胞的最终用途决定两种细胞的最佳收获时机具有重要意义。目的:了解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在培养过程中的CD16和CD11a表达的变化规律。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移植免疫学动态观察,于2006-09/2008-03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完成。材料:脐血来自本院健康足月妊娠产妇。方法:采用Ficoll-Hypaque法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接种于含体积分数为0.15胎牛血清的IMDM,双抗生素青、链霉素各1×105U/L24孔培养板中,在培养体系中加入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7、白细胞介素15、干细胞因子及FLT3L制备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每隔3天半量换液及全量补充上述细胞因子。主要观察指标:流式细胞仪检测CD3+CD56+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以及CD3-CD56+自然杀伤细胞在4周培养过程中CD16和CD11a表达的变化。结果:CD16在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自然杀伤细胞上的表达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在两类细胞上均在培养的第4周达到最高峰,分别为(55.99±3.90)%和(7.86±1.66)%,但CD16在自然杀伤细胞上表达比例较低,整个培养过程中自然杀伤细胞上CD16的均数表达没有超过8%。CD11a在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培养的第3周,自然杀伤细胞培养的第2周达到最高峰,分别为(49.32±6.32)%和(82.31±11.33)%,之后逐渐出现下降,到培养第4周几乎消失。结论:CD16和CD11a在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上的表达随培养时间呈动态变化,使用单克隆抗体联合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介导的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效应时,细胞的收获期可在细胞培养的第4周,�
黎阳吴燕峰曾颖方建培魏菁周敦华郭海霞黄绍良林永潮
关键词: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自然杀伤细胞CD16CD11A过继免疫治疗
共36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