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汉广
- 作品数:58 被引量:108H指数:6
- 供职机构:黑龙江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黑龙江省社会科学基金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经济管理更多>>
- 《白雪公主》与后现代的解构被引量:4
- 2003年
- 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这篇小说是一篇典型的后现代解构文本 ,他通过戏仿格林童话的方式 ,对其进行了解构与颠覆。整个小说是一篇拼贴与杂凑 ,并采用了像电影镜头拼接的手法 ,造成一种强烈的喜剧效果 ;小说的语言具有一种自我讨论和自我指涉 ,构成一种对小说虚构的消解 ,同时作品还把解构和颠覆的矛头指向了语言本身 ;而这一切和小说中对格林童话中人物的戏仿联系在一起 ,完成了它的三个层面的解构 :一是对格林童话的解构 ;二是对传统价值标准的解构 ;
- 马汉广
- 关键词:巴塞尔姆戏仿拼贴
- “世界文学”观念的重构与当代中国文学的世界性价值被引量:5
- 2013年
- 全球化时代"世界文学"观念的提出,已不同于歌德和马克思当年提出的世界文学概念,它既包含有那种世界主义的乌托邦理想,同时又是一种消解中心、多元并存,以全球化眼光看待本土经验的文学实践过程。这个过程既是一场世界上各个国家、民族地域文化的大合唱,也是一场文化战争,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 马汉广
- 关键词:世界文学文化战争中国文学
- 鲍勃·迪伦事件与文学观念转型
- 2018年
- 鲍勃·迪伦获诺奖的冲击波过去之后,人们开始进入深层次思考,这一事件的意义何在?它将对文学理论、文学研究、文学创作实践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笔者曾先后写过两篇文章探讨鲍勃·迪伦的获奖以及鲍勃·迪伦的创作为今后从事件的观点去理解文学提供的可能性,以及这一事件对今后划定文学的边界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两篇文章的背后都涉及到一个根本问题,即在当下语境之中,文学的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所以笔者拟在这篇短文中深入讨论这个问题。
- 马汉广
- 关键词:文学观念文学理论文学研究冲击波
- 关于后现代的再思考被引量:3
- 2003年
- 对于后现代的问题 ,我们应该保持作为一个中国学者的主体意识来进行研究 ,要深刻地探讨它与西方传统之间的关系以及其理论的试探性质 ,搞清它对我们的启迪以及局限。具体地说 ,我们应该把握四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 ,它的问题是什么 ,第二 ,它内涵的人文精神是什么 ,第三 ,后现代主义究竟是什么 ,第四 ,后现代思潮的意义是什么。
- 马汉广
- 关键词:后现代后现代主义
- 鲍勃·迪伦事件与文学边界被引量:5
- 2017年
- 按照齐泽克阐述事件的观点,鲍勃·迪伦获奖就是一个事件,它引发了人们关于文学观念的新思考。诺奖评委会在对鲍勃·迪伦的评价中,第一次提出了当下文学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也表现了诺奖评委们与时俱进的品格。从事件的观点去看鲍勃·迪伦获奖以及它的影响:第一,他不仅是个诗人,且作为美国20世纪60年代反文化运动的旗手和标志被人们认同;第二,他的作品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爵士音乐和现场演唱密切相关。这些都指向文学之外,表现着某种外界的思想和经验,因而对文学划界的对象、内容的确定和研究方式产生深远影响。
- 马汉广
- 关键词:鲍勃·迪伦文学边界
- 论文学研究范式转变:从“文学”到“文学性”被引量:2
- 2013年
- 从斯达尔夫人和马修·阿诺德等人开始的现代文学观念,沿袭了传统的文学研究范式,即在主体性理论的基础上把文学作为主体的一种活动方式和活动成果来认识文学,因而他们通过文学研究揭示的不是文学自身的真相,而是主体的真相:主体是如何在文学活动中建构起来的。俄国形式主义者提出了"文学性"的概念,将文学的对象界定为作品的文学性,从而改变了文学研究的范式,使得对文学的探讨摆脱了宏大叙事的影响和制约,转向了具体的实证研究;摆脱了哲学、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牵缠,而回归到文学本身来探讨作品所以成为文学的特质;摆脱了因果决定论的束缚,而能在历史的具体的语境中把握文学的实质。
- 马汉广
- 关键词:文学范式主体性宏大叙事
- 后现代的多重意义探讨被引量:4
- 2001年
- 本文认为“后现代”这个概念是在三个层面上被使用,如不加以区分就会造成认识上的混乱,让人们产生困惑。第一,这个概念是对当代西方的文化状况或文化倾向的一种概括,即后现代状况。在这个层面涉及的关键问题就是可否把它看做是个历史分期概念;第二是后现代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即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并不是西方人走出精神危机找到的新的价值体系和文化原则,而只是西方人在危机中探索出路时改变了立场、观念和思维方式;第三是后现代性,即指后现代主义者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及后现代的各种表征。这是在语言学转向和解构主义哲学基础上形成的对传统的解构与颠覆。
- 马汉广
- 关键词:颠覆解构主义文化倾向语言学转向后现代性西方人
- 千古诗文唯一酸──谈中国古典诗文与传统人格理想
- 1998年
- 中国古典诗文中充斥着怀才不遇的感慨,患得患失的哀叹,人生短暂的哲理,醉酒游仙的暂时解脱,构成了一个独特的意象体系,表现了一种委运知命,逆来顺受,自我解脱,故做豁达的“酸”味。而这种精神是与古人追求审美的人生理想和人生最高境界紧密相连的。儒、道思想的互补,造成了中国文人士大夫的一种独特的“穷”、“达”观,也造就了他们在希望──失望──希望这样一种往复循环的人生境遇中特殊的艺术敏感。
- 马汉广
- 关键词:人格理想文人士大夫传统人格古诗文个体人格中国古代诗文
- 作为事件出场的文学及其当下形态被引量:3
- 2017年
- 伊格尔顿提出"文学事件"论后,国内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很热烈。不少人认为当下文学形态的确是作为事件出场的。但本文不是在伊格尔顿的意义上来理解"事件",而是循福柯话语实践性的思想来把握它。本文以余秀华现象为例,讨论一种文学形式如何以事件出现,以朦胧诗和文学主体性的讨论为例,探讨一种文学观念怎样以事件的形式出现,由此提出在汉语语境中应以"出场"这个概念来取代"在场"和"发生",并将之作为一种理论选择。选择这种理论是为了建构一种非连续性的话语理论模型,把握当下的文学实践和文学观念的转变,进而探讨文学出场过程中具体语境的作用以及当下文学的运作机制。
- 马汉广
- 关键词:文学事件文学形态出场汉语语境文学主体性话语实践
- 艺术是一种建构
- 2000年
- 本文比较分析了阿根廷当代作家博尔赫斯和中国现代画坛巨匠吴湖帆的艺术创作 ,探讨了艺术与现实关系这个老课题在现代艺术实践中的新理解。透过这两位艺术家的创作 ,我们看到艺术作为一种建构 ,是怎样创造出一个迥异于现实世界的“第二自然”。吴湖帆在模仿前人画作的基础上建构起了自己的自然山水模式 ,在现代中国画创作上独树一帜 ;博尔赫斯从图书馆的 80万藏书中获取养料 ,凭自己的渊博知识 ,从浩瀚的人类书籍中选取创作题材 ,来构筑自己的迷宫世界 ,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著名作家。这一切都表明 ,现实与虚构 ,生活与创作 ,实际与想象这些关系在现代艺术中都应有新的理解和阐释。
- 马汉广
- 关键词:艺术虚构艺术创造艺术本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