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会利

作品数:47 被引量:306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3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7篇心病
  • 17篇冠心病
  • 13篇动脉
  • 13篇冠状
  • 12篇心肌
  • 12篇冠状动脉
  • 9篇蛋白
  • 9篇多态
  • 9篇多态性
  • 9篇纤维蛋白
  • 8篇蛋白原
  • 8篇动脉疾病
  • 8篇纤维蛋白原
  • 8篇基因
  • 8篇冠状动脉疾病
  • 7篇心肌梗死
  • 7篇梗死
  • 6篇梗塞
  • 6篇病患
  • 5篇基因多态性

机构

  • 22篇中国人民解放...
  • 14篇承德医学院附...
  • 10篇复旦大学
  • 9篇中国医学科学...
  • 8篇承德市中心医...
  • 5篇中国中医科学...
  • 2篇辽宁医学院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武汉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北京医科大学...
  • 1篇承德市疾病预...
  • 1篇解放军第53...
  • 1篇白山市中心医...

作者

  • 46篇马会利
  • 19篇胡桃红
  • 15篇卢鑫
  • 10篇葛均波
  • 10篇陈纪林
  • 8篇邹建宏
  • 8篇冯军
  • 7篇王克强
  • 7篇靳志涛
  • 7篇白玉蓉
  • 6篇杨慧娟
  • 6篇丁力平
  • 5篇陈在嘉
  • 5篇孙爱军
  • 5篇牛玉宏
  • 5篇高国杰
  • 4篇方业明
  • 4篇刘胜林
  • 4篇王承竹
  • 4篇邹云增

传媒

  • 5篇心血管康复医...
  • 4篇临床荟萃
  • 3篇中华心血管病...
  • 3篇承德医学院学...
  • 2篇心血管病学进...
  • 2篇中国循环杂志
  • 2篇血栓与止血学
  • 2篇四川生理科学...
  • 2篇中国医学工程
  • 2篇中国分子心脏...
  • 2篇中国医药
  • 1篇中国介入心脏...
  • 1篇中国动脉硬化...
  • 1篇现代中西医结...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临床心血管病...
  • 1篇复旦学报(医...
  • 1篇第一军医大学...
  • 1篇心脏杂志
  • 1篇现代预防医学

年份

  • 1篇2015
  • 5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2
  • 4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8篇2008
  • 3篇2005
  • 5篇2004
  • 3篇2002
  • 2篇2001
  • 1篇2000
  • 1篇1999
  • 1篇1998
  • 1篇1994
  • 1篇1993
  • 1篇1991
  • 1篇1990
  • 1篇1989
4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冠心病患者经PCI治疗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原因分析被引量:21
2008年
目的了解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原因,为进一步治疗和预防支架内再狭窄提供临床理论依据。方法对676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管腔狭窄≥50%)证实为冠心病患者进行PCI治疗,其中254例经冠状动脉造影随访,随访率36.1%,随访时间1~30(9.6±6.2)个月。造影证实原支架内血管直径狭窄≥50%,定为支架内再狭窄。再狭窄组101例,无再狭窄组153例。随访再狭窄率39.8%。入院后详细记录病史,体格检查,于次日晨空腹取静脉血检查血脂(标准酶法)、血浆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法)水平和肝、肾功能等。高血压、糖尿病入选标准:①既往有明确高血压、糖尿病诊断者;②本次入院确诊者。每日吸烟1支以上,超过1年定为吸烟者。结果再狭窄组与无再狭窄组比较:男性更容易发生支架内再狭窄,P<0.01。年龄、血脂水平时支架内再狭窄无明显影响,P>0.05。再狭窄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例次和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均高于无再狭窄组,P<0.05。多支病变患者冠脉内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率高,P<0.01。急诊PCI治疗不增加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P>0.05。结论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提倡戒烟,加强抗凝是预防支架内再狭窄的主要措施。急诊PCI治疗不增加再狭窄。
马会利胡桃红刘胜林邹建宏丁立平杨慧娟卢鑫
关键词:冠心病再狭窄
中国人男女冠心病发病特点分析
目的了解男女冠心病(CHD)发病的危险因素特点。方法研究对象为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者,冠状动脉管腔狭窄≥50%者诊断为CHD。其中男853例,年龄(58.9±11.7)岁。女164例,年龄(...
马会利胡桃红丁力平杨慧娟卢鑫邹建宏
文献传递
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了解心肌梗死(MI)患者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进行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对象为2003年5月~2005年12月住院的MI患者246例,其中PCI后进行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者48(男44,女4)例,年龄29~74(58±9)岁。随机选择年龄相匹配,PCI后未经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的MI者198(男178,女20)例,年龄25—70(58±9)岁。采用Judkins方法经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和左室造影。全部病例均经心脏超声检查及随访,其中96例经冠状动脉造影随访(随访率39%),随访时间1—30(9.6±6)个月。造影证实原支架内血管直径狭窄≥50%,定为支架内再狭窄。48例PCI后进行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者在冠状动脉造影术前2h,局麻下选择髂后上棘穿刺抽取骨髓液40-80ml,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备用。所有患者入院后详细记录病史,体格检查,于次日晨空腹取肘静脉血检查血脂(标准酶法)、血浆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法)水平和肝、肾功能等。结果PCI后进行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组与单纯PCI治疗组相比:年龄、性别、吸烟、高血压病、糖尿病、血脂和纤维蛋白原水平,以及冠脉血管病变支数均无显著差异;PCI后进行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组支架再狭窄发生率低(P〈0.01);两组治疗前后射血分数值改善情况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PCI后进行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MI可以降低支架再狭窄率,改善心功能。
马会利葛均波钱菊英孙爱军牛玉宏李延林邹云增王克强
关键词: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骨髓干细胞
纤维蛋白原与冠心病
2002年
马会利冯军陈纪林陈左嘉
关键词:纤维蛋白原冠心病影响因素
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心肾综合征疗效研究被引量:18
2014年
目的:观察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治疗心肾综合征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住院诊断为心肾综合征的患者75例的资料,按数字表法被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40例,给予常规治疗),rhBNP组(35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rhBNP),rhBNP按0.0075μg·kg-1·min-1以微量泵静脉泵入,每天1次,每次持续约10h,7d为1疗程,分别记录治疗前和7d后患者的24h尿量、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肾小球滤过率及心脏彩超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与常规治疗组比较,rhBNP组总有效率(62.5%比94.3%),24h尿量[(785.2±143.4)ml比(965.34±171.8)ml]、肾小球滤过率[(34.1±2.6)ml/min比(45.2±5.6)ml/min]、左室射血分数[(35.6±5.5)%比(45.9±6.8)%]显著升高,NT-proBNP[(3451.1±1314.2)pg/ml比(1516.43±431.52)pg/ml]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重组人脑利钠肽在心肾综合征患者治疗中安全有效,并能改善肾功能。
卢鑫胡桃红马会利白玉蓉靳志涛李维伟
关键词:心室功能障碍肾功能衰竭
男性早发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疗效分析被引量:1
2011年
传统观点认为,冠心病多发于老年人,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饮食结构变化,早发冠心病患者在逐渐增加。早发冠心病指较早发生的冠心病,其中男性〈55岁,女性〈65岁,早发冠心病的冠状动脉病变发生早,病程发展迅速,在男性中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不断发展使更多的早发冠心病患者从中获益。
卢鑫胡桃红马会利靳志涛王承竹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男(雄)性冠状血管造影术
缬沙坦治疗高血压性蛋白尿的疗效观察被引量:4
2004年
目的 探讨缬沙坦治疗高血压性蛋白尿的疗效。方法 高血压性蛋白尿患者 15 2例 ,随机分为 2组 ,分别采用缬沙坦和氨氯地平口服治疗 ,连续观察 2 4周。结果 经 2 4周的治疗后 ,缬沙坦和氨氯地平均可使患者蛋白尿降低 ,分别下降 5 2 .3%和 30 .1% ,两组比较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在治疗初期 ,两组蛋白尿的改善无明显差异 ;远期缬沙坦组蛋白尿改善显著优于氨氯地平。
武铁峰王春田马会利刘晓波
关键词:高血压氨氯地平蛋白尿
国人男女冠心病发病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9
2011年
目的:了解男女冠心病(CHD)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研究对象为2005年1月~2010年6月间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者,其中男853例,女164例。对CHD患者均采集详细病史和相应血生化指标。其血浆纤维蛋白原(Fg)测定采用凝血酶方法,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测定采用标准酶法。结果:男女间糖尿病患病率、LDL-C和Fg水平均无显著异(P>0.05);女性CHD患者发病年龄[(66.8±10.4)岁比(58.9±11.7)岁],高血压患病率(68.9%比56.7%),TC[(5.1±1.4)mmol/L比(4.5±0.9)mmol/L]、TG[(2.1±1.4)mmol/L比(1.8±1.2)mmol/L]浓度明显高于男性(P<0.05~<0.001),吸烟率(8.5%比55.0%),尿酸[(336.6±102.6)mmol/L比(364.7±112.4)mmol/L]水平明显低于男性(P<0.01)。结论:男女冠心病发病危险因素状况不同,女性冠心病合并高血压、脂质代谢紊乱较多,而男性冠心病发病年龄明显提前,以吸烟、血尿酸水平增高为主要表现。
马会利胡桃红邹建宏丁力平卢鑫王承竹杨慧娟赵红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性别特性
代谢综合征患者餐后三酰甘油水平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S)患者口服脂肪餐试验后三酰甘油(TG)浓度的变化。方法住院MS患者42例年龄(56.4±10.2)岁作为实验组,另有正常者21例年龄(58.9±10.0)岁作为对照组。两组均口服脂肪餐(脂肪含量62%,53.4g/m^2体表面积)并分别测定空腹,餐后2 h、4 h、6 h、8 h、10 h的TG浓度,用餐后TG浓度的曲线下面积(AUC)反映餐后TG的反应及代谢能力。结果空腹胰岛素水平、胰岛素抵抗指数及体质量指数(BMI)实验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P<0.01)。实验组患者餐后TG的AUC值与高峰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实验组:(22.4±14.2)比对照组:(10.3±6.1)mmol/(L·h),实验组:(6.0±2.0)比对照组:(3.1±1.3)mmol/(L·h),P均<0.01]。餐后TG平均高峰浓度实验组出现在餐后6 h,与对照组出现在餐后4 h相比明显后延。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以空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年龄、BMI及胰岛素抵抗指数作为自变量。发现只有空腹TG水平是AUC水平的独立预测因子(B =10.3,P<0.01)。结论MS患者餐后TG的反应水平比正常人显著升高,且清除延缓;餐后TG代谢失衡应是MS的重要特征之一。空腹TG水平是MS患者餐后TG代谢失衡的最主要的影响。
白玉蓉王熙然胡桃红马会利
关键词:代谢综合征
老年慢性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血栓栓塞性中风的危险因素被引量:9
2001年
目的 探讨老年慢性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血栓栓塞性中风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 42 0例 (>6 0岁 )资料完整的慢性心房颤动患者进行统计分析 ,其中发生血栓栓塞性中风 83例 (19.8% ) ;死亡 71例 (16 .9% )。结果  (1)单变量分析老年慢性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血栓栓塞性中风最有意义的危险因素 :高血压、糖尿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左室射血分数降低、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增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 (P<0 .0 5 ) 。年龄、性别对血栓栓塞性中风无明显影响 (P >0 .0 5 ) ,胆固醇、甘油三酯与血栓栓塞性中风有明显关系 (P <0 .0 1)。 (2 )Cox回归显示 :高血压、胆固醇水平增高是老年慢性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血栓栓塞性中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慢性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血栓栓塞性中风危险因素众多 ;有效控制血压、积极降脂治疗是预防血栓栓塞性中风的关键。
马会利冯军马永利方业明邓秀娟陈纪林陈在嘉
关键词:老年人心房颤动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