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成涛
- 作品数:25 被引量:49H指数:3
- 供职机构:西北大学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艺术历史地理更多>>
- 论清商乐与相和歌的合与分——以相和歌、清商乐的历史演进为考察视角
- 2015年
- 相和歌是以演奏方式命名的古代乐种,清商乐是以乐理属性命名的古代乐种。二者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也长期共存并相互交融。汉魏之际,民间的清商徒歌开始在上层社会流行,使得弦乐化的相和大曲演奏程式衰落,从而新生出以"××行"为典型代表的入乐歌辞,为中国文学史开辟了拟乐府诗这一新领域。汉魏清商徒歌和汉魏相和大曲融合后,在荀勖等人的改制下分为"三调曲",并产生了新型匹配演奏的歌唱方式——"解",对南朝绝句的繁荣有重要影响。"三调曲"中的"瑟调曲"在晋宋之际形成了"前艳后趋"的新型大曲模式。而江南的吴歌西曲由于在音乐特性上具有和瑟调曲一致的属性,很快受其影响雅化为清商新声。唐代燕乐中的"西凉伎"虽有羌胡之声,但依然保留了"三调曲"的音乐风貌,而"清商伎"就是南朝清商新声的遗存。
- 陶成涛
- 关键词:相和歌
- 重估《长杨赋》的创新意义及其赋史地位
- 2018年
- 《长杨赋》是扬雄后期辞赋的代表作,不同于早期《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对司马相如等人的因循模拟,《长杨赋》体现出重要的突破和创新,即摆脱了"曲终奏雅""夸饰讽谏"的大赋传统模式,创造了"主旨先行"和"祖述道德"的全新大赋书写方式,使"颂圣赋德"成为汉大赋新的铺陈对象和表现手法。传统赋史观将扬雄归入西汉后期因循模拟类的赋家,并没有揭示出其创作《长杨赋》的创新意义。扬雄在对汉赋"曲终奏雅"模式产生"不免于劝""壮夫不为"的失望的同时,在创作中也积极改进,以自己超凡的才华为汉赋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路。"主旨先行"和"祖述道德"模式对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左思《三都赋》均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整个辞赋发展史来看,赋体从"通讽喻"的主流写法最终过渡到"宣上德"的主流格局,扬雄的《长杨赋》无疑是一个具有标志性的开端。
- 陶成涛
- 关键词:扬雄
- 严羽的“第一义”与“悟”新论
- 2012年
- 《沧浪诗话.诗辨》中,严羽指导学诗者选择最优秀的诗歌进行学习,学习的过程是"悟"的过程。严羽的"第一义"应指优秀诗歌的客观标准,"悟"是艺术思维的领悟能力,"悟"的对象是"第一义"的诗歌。郭绍虞先生将严羽的"悟"分为"第一义之悟"和"透彻之悟",并不符合严羽的本意。严羽将"悟"划分为"透彻之悟"和"但得一知半解之悟",这是与其认定的诗歌的艺术水准的高下相对应的。严羽的"妙悟"一词应该解读为"巧妙地悟",属于"悟"的方法。
- 陶成涛
- 关键词:沧浪诗话妙悟
- 唐代曲江诗研究
- 曲江与曲江池不同。由于唐代的曲江池非常著名,使得唐代以后的材料往往将曲江与曲江池概念混淆。本文在辨析了曲江地理沿革的基础上,结合对唐代春日踏春游赏等风俗活动的考察,将有唐一代描写曲江的400余首诗歌进行了较深层次的探讨。...
- 陶成涛
- 关键词:唐代
- 文献传递
- 唐代的音乐环境与乐府边塞诗的繁荣——兼论唐代边塞诗“亲历边塞”之外的“想象边塞”被引量:3
- 2018年
- 唐代边塞诗的繁荣,学者多关注唐代军事、政治、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以及诗人游边出塞的现实经历在文学中的反映。对于唐代边塞和异域风情音乐在内地持续流行的艺术背景却失之考察。具有边塞和异域风情的音乐环境对于乐府边塞诗的繁荣所产生的作用是直接和明显的。"丝绸之路"传入的胡琴、琵琶等异域乐器以及边疆和异域进献的《凉州》《伊州》《石州》《柘枝》等大曲,加之中原的乐器如琴、本土音乐如《水调》也都沾染了边塞和异域音乐的风气,为唐代乐府边塞诗的繁荣提供了持续的生成性文艺土壤。唐代以具有边塞和异域音乐风情的乐曲来配合演奏诗人的边塞诗作品,促使了唐代边塞诗在乐府环境中的持续繁荣。大量诗人虽无亲临边塞的经历,但是他们借助音乐想象,也创作了大量乐府边塞诗。"亲历边塞"之外的"想象边塞",构成了唐代边塞诗的半壁江山。
- 陶成涛
- 关键词:唐代音乐边塞诗
- 网络媒体写作文化意义论——以“标题党”文化现象为例
- 2020年
- 网络媒体写作在文化上代表了互联网媒介决定论意义上的大众文化。传统写作在文化立场上属于精英文化。传统媒介和新兴媒介对于人的不同程度"延伸"导致了人类文化呈现出代表阶层不同、文化习性不同的明显差异,文学艺术也随之呈现出不同风貌。在互联网媒介中代表了大众文化立场的写作方式对传统的写作崇高性有明确的消解意义,同时,新的写作意义被重新建构——感官阅读的主体存在所折射的文化立场实际上已经隐形存在。一系列具备了通俗语体、大众娱乐、耸人耳目、蹭热度、荤俗适应性的文学新写作大量涌现于网络,而"标题党"恰恰可以作为一个我们从文化立场上正视其新变价值的开端。
- 陶成涛张瑞玥
- 关键词:媒介文化标题党
- 从器物复古到精神复古:柳宗元的乐府雅诗述作历程的再探讨被引量:1
- 2017年
- 柳宗元先后两次上朝廷进献乐府雅诗,第一次是贬官永州之后,柳宗元模仿"汉魏旧制"中歌颂国家创业艰辛的"仪仗"礼乐精神,创作了《唐鼓吹铙歌十二篇》,但是由于鼓吹乐曲在唐代当时的礼乐环境中已经处于冷落地位,故而无法得以在国家礼乐体系中获得一席之地。第二次柳宗元继承了《诗经·大雅》中"宣王中兴"的历史话语和《江汉》《常武》二篇的"凯乐"精神,创作了《平淮夷雅》,获得了相当的成功。两次的乐府雅诗述作的背后,是柳宗元在国家礼乐性歌颂文体的写作中,完成了从器物复古到精神复古的境界提升,从而与儒家礼乐精神完成了最终契合,也重新获得了礼乐文化话语权的述作高度。
- 陶成涛
- 关键词:乐府诗礼乐制度
- 论文化话语的文学生成路径
- 2017年
- 文化话语的叙述能力和传播能力直接关系到文化软实力、文化影响力的强弱。文化话语的生成母体是相应的文化资源,文化话语在文化产业或文艺作品对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开发过程中生成。文化话语的最佳生成路径是借助文学媒介来实现。从文学内容到文化认同,是文化话语生成的母体性、再生性元路径。"文化话语场"是文化话语形成后的存在方式,一系列形态各异、内核趋同的"文化话语场"最终构成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化话语体系。
- 张妍妍陶成涛
- 关键词:文化话语文学内容文化认同
- 扬雄四赋作年新论被引量:4
- 2017年
- 目前学界对扬雄四赋写作年代的判定,主要依据《汉书·扬雄传》《汉书·成帝纪》等相关记载,形成了影响广泛的"持《汉书》论"。此论主要特征是将《汉书》作为判定扬雄四赋作年的最可信的证据。由于《汉书·成帝纪》和《汉书·扬雄传》的相关记载并不同时,"持《汉书》论"内部也存在分歧和争议。通过分析《汉书·扬雄传》中颜师古一则注释的错误,指出《汉书·扬雄传》并非是录自扬雄《自序》的第一手材料。"持《汉书》论"之外,《文选》李善注所引《七略》中记载的扬雄辞赋作年,与《汉书》的纪和传均有明显不同。目前学界对于《七略》的有关记载采取相对忽视或简单否定的态度。本文结合汉成帝时郊祀制度变迁的舆论背景、"预先献赋"的文学传统以及扬雄本人"归蜀葬子"的活动,论证《七略》的记载更为合理。扬雄四赋的作年,应该为永始三年(前14)完成《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绥和元年(前8)完成《长杨赋》。
- 陶成涛
- 关键词:扬雄《七略》
- 文化乡愁:文化记忆的情感维度被引量:35
- 2015年
- 文化记忆从社会记忆中提炼而成,既具有社会记忆的普遍特征,也具有作为人类文明生活体验的特殊性。文化记忆的情感维度是一种具有社会群体特征的对于逝去的文化现象"乡愁"式的追怀心理。文化乡愁在文化记忆的找回、认同、储存、沟通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为文化记忆提供重要的情感催化,既是文化记忆的情感引导模式,也是文化记忆的情感沟通方式。文化乡愁在历史和现实之间构建文化记忆,唤起文化价值,引领文化思潮。文化乡愁代表了现代化之后本民族的历史性格和文化心态,是文化记忆从生成到发育成熟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记忆的内在灵魂。
- 陶成涛
- 关键词:文化乡愁社会记忆文化记忆情感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