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旺

作品数:3 被引量:12H指数:2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小麦
  • 1篇蛋白
  • 1篇植原体
  • 1篇质粒
  • 1篇品种抗病性
  • 1篇染色体DNA
  • 1篇种群
  • 1篇小麦黄矮病
  • 1篇脉冲电泳
  • 1篇抗病
  • 1篇抗病性
  • 1篇黄矮病
  • 1篇基因
  • 1篇基因组
  • 1篇多重PCR
  • 1篇多重PCR检...
  • 1篇分离纯化
  • 1篇分泌
  • 1篇分泌蛋白
  • 1篇BYDV

机构

  • 3篇西北农林科技...

作者

  • 3篇陈旺
  • 2篇吴云锋
  • 1篇赵震
  • 1篇于祥泉
  • 1篇李艳
  • 1篇张昊

传媒

  • 1篇微生物学通报
  • 1篇麦类作物学报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0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小麦黄矮病品种抗病性调查及种群多重PCR检测被引量:9
2010年
为了解当前大面积种植小麦品种及种质资源对小麦黄矮病(BYDV)的抗病性,在利用自然发病和人工接种的方法对小麦抗病性进行鉴定的基础上,构建了可同时检测病原BYDV三个不同种群的多重PCR体系,并检测了陕西省杨凌地区的种群发生状况以验证体系的稳定性。结果表明,2007年田间BYDV自然发病率高达86.5%,2008年和2009年发病率降低,分别为10.6%和14.0%,不同年份间自然发病率差异大。2009年在自然发病的基础上进行人工接种鉴定,发现品种和资源发病率较自然发病率升高43.7个百分点,而已感病材料的发病率变化不大。小冰麦×小偃22(F_1)、小偃22×小偃6号(F_1)、石5144×小偃22(F_2)等分离群体和小冰麦、豫麦34等小麦品种部分植株感病初期发病级别分别达到3、2、5、5、6级,而后期级别分别降至0、0、1、2、0级,表现出恢复现象。小偃6号、小偃54、小偃597等小偃系列品种发病率高,2009年人工接种后小偃系列品种发病率高达总调查材料数(157种)的13.5%。秦丰148、西农402、陕715、西农979四个品种连续三年表现抗病。利用多重PCR体系检测了杨凌地区的8个田间自然发病样品,发现混合感染现象严重,PAV感染率达到25%,也证明多重PCR体系稳定可靠。
于祥泉陈旺吴云锋赵震张昊
关键词:抗病性种群多重PCR
小麦蓝矮植原体基因组序列测定及其分泌蛋白功能研究
小麦蓝矮病(wheat blue dwarf disease,WBD)是我国西北地区冬小麦上的一种植原体病害,常造成严重的损失。三十年来,科学家对小麦蓝矮病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包括病原的鉴定及分类、介体昆虫传播特性、寄主...
陈旺
关键词:质粒基因组分泌蛋白
文献传递
小麦蓝矮植原体染色体DNA的分离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分离小麦蓝矮(WBD)植原体染色体DNA,并建立WBD植原体染色体分离纯化体系。【方法】采用差速离心和脉冲电泳(PFGE)方法富集纯化WBD植原体染色体DNA,并通过PCR和Southern blot进行检测验证,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分离纯化效果进行定量检测。【结果】脉冲电泳凝胶中出现一条大小约为650 kb的条带,经PCR检测和Southern blot分析表明该条带为WBD植原体的染色体DNA。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采用差速离心与脉冲电泳结合的方法可以将WBD植原体基因组的相对拷贝数提高436.5倍。【结论】采用差速离心与脉冲电泳法结合可以有效地从感染WBD长春花中分离到纯的WBD植原体染色体DNA,WBD植原体染色体DNA大小约为650 kb。
陈旺李艳吴云锋
关键词:染色体DNA分离纯化脉冲电泳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