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小容

作品数:8 被引量:233H指数:7
供职机构: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农业部西南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四川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土壤
  • 4篇套作
  • 4篇小麦
  • 3篇氮素
  • 3篇不同种植模式
  • 3篇大豆
  • 2篇氮素吸收
  • 2篇土壤肥力
  • 2篇土壤酶
  • 2篇酶活性
  • 2篇根系
  • 2篇肥力
  • 1篇氮素转化
  • 1篇氮营养
  • 1篇多熟
  • 1篇多熟种植
  • 1篇多熟种植模式
  • 1篇养分
  • 1篇玉米
  • 1篇三熟

机构

  • 8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作者

  • 8篇陈小容
  • 7篇杨文钰
  • 6篇雍太文
  • 5篇向达兵
  • 1篇郭凯
  • 1篇武晓玲
  • 1篇王小春
  • 1篇杨峰
  • 1篇刘卫国
  • 1篇雷婷
  • 1篇樊高琼
  • 1篇宋春
  • 1篇刘增禹
  • 1篇万燕
  • 1篇刘鑫

传媒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浙江大学学报...
  • 1篇草业学报
  • 1篇作物学报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中国土壤与肥...

年份

  • 1篇2017
  • 4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西南丘陵旱地多熟种植模式土壤肥力及经济效益比较研究
本研究于2006-2010年进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定位条件下不同种植模式小麦/玉米/大豆(A1)、小麦/玉米/甘薯(A2)、小麦/高粱/大豆(A3)、马铃薯/玉米/大豆(A4)、小麦/玉米-休闲(A5)、...
陈小容
关键词:多熟种植模式土壤肥力
文献传递
小麦/玉米/大豆套作的产量、氮营养表现及其种间竞争力的评定被引量:71
2012年
采用多年大田试验研究了小麦-大豆(A1)、小麦-甘薯(A2)、玉米(A3)、小麦/玉米/大豆(A4,麦/玉/豆)和小麦/玉米/甘薯(A5,麦/玉/薯)5种种植模式的生物积累和氮素吸收特性,以探讨麦/玉/豆套作体系的种间竞争力变化规律。试验通过土地当量比(LER)、种间相对竞争力(A)、氮营养竞争比率(NCR)等指标来评定不同套作系统内的作物竞争力。结果表明,麦/玉/豆套作表现出明显的套作优势(LER>1、Awc<0、Acs>0、NCRwc<0、NCRcs>1),玉米始终占据套作系统的优势生态位,小麦、大豆处于竞争劣势;与A1、A2、A3及A5相比,麦/玉/豆套作提高了各作物在开花期(或吐丝期)与成熟期的籽粒产量与吸氮量和地上部植株的总生物量与总吸氮量;各作物的生物量与吸氮量在处理间的变化规律为套作>单作、大豆茬口>甘薯茬口,以A4处理最高。麦/玉/豆套作的全年总经济产出比麦/玉/薯套作平均高28.02%。
雍太文杨文钰向达兵陈小容万燕
关键词:套作氮素吸收种间竞争力
不同种植模式对作物根系生长、产量及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被引量:68
2012年
采用多年大田试验研究了小麦-大豆(A1)、小麦-甘薯(A2)、玉米(A3)、小麦/玉米/大豆(A4)和小麦/玉米/甘薯(A5)5种种植模式的根际环境变化特征和根系生长特性.结果表明:与A1、A2、A3和A5相比,A4提高了小麦、玉米、大豆在开花期和成熟期的生物量、根系活力和根干质量,提高了各作物根际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各种植模式之间,植株生物量和根际微生物数量的变化规律为套作>单作、大豆茬口>甘薯茬口、边行>中行.小麦/玉米/大豆(A4)套作模式通过改善3种作物的根际环境,促进了作物地下部根系生长和地上部生物量的增加,从而实现作物增产.
雍太文杨文钰向达兵陈小容
关键词:土壤微生物根系生长根际微生态
西南地区不同套种模式对土壤肥力及经济效益的影响被引量:10
2017年
为探讨不同作物组合的种植模式对土壤肥力及经济效益的影响,寻找作物搭配合理、低投入高产出的套作模式。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研究比较了4种套作模式(小麦/玉米/大豆、小麦/玉米/甘薯、小麦/高粱/大豆、马铃薯/玉米/大豆)的土壤肥力、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差异。连续种植3年后,各种植模式的土壤养分含量基本维持或得到提升(速效钾除外)。甘薯茬口对全钾、速效钾消耗均较大,需适当提高钾肥用量。小麦/玉米/甘薯的总产量最高,小麦/玉米/大豆模式的大豆单产量最高,小麦的单产各模式无显著差异。不同模式收益表现为,小麦/玉米/大豆>马铃薯/玉米/大豆>小麦/玉米/甘薯>小麦/高粱/大豆;产投比表现为,小麦/玉米/大豆>马铃薯/玉米/大豆>小麦/玉米/甘薯>小麦/高粱/大豆。小麦/玉米/大豆收益为14196.41元/hm^2,产投比为3.69:1,均为所有模式中最高,加之大豆茬口可以活化土壤养分,是相对理想的套作模式。
刘鑫陈小容雍太文宋春刘卫国王小春杨峰武晓玲杨文钰
关键词:套作模式土壤肥力
小麦/玉米/大豆三熟套作体系中小麦根系分泌特性及氮素吸收研究被引量:39
2010年
为探讨小麦/玉米/大豆多熟套作体系下小麦根系分泌物的分泌特性及其对根系生长环境和植株氮素吸收的影响,2006—2008年连续两个生长季采用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小麦-大豆、小麦-甘薯、小麦/玉米/大豆和小麦/玉米/甘薯4种种植模式下小麦根系分泌物的数量与种类、小麦根系生长、土壤水分、土壤氮含量及植株吸氮量的变化特性。结果表明,与小麦-大豆和小麦-甘薯两种净作模式及小麦/玉米/甘薯套作模式相比,小麦/玉米/大豆套作降低了开花期和成熟期小麦生长区的土壤湿度、pH值及NO3?-N和NH4+-N的含量,提高了小麦植株地上部总吸氮量、根系活力、根干重及土壤总氮含量,并且,开花期小麦根系分泌有机酸总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增加,表现为套作>净作,大豆茬口>甘薯茬口,边行>中行,其中以小麦边行处理的分泌量最高。拔节期根系分泌的有机酸,净作处理以乙酸含量较高,占总量的47.8%~51.6%,套作处理以柠檬酸含量较高,占总量的31.7%~55.1%;开花期根系分泌的有机酸,净作和套作处理均以乙酸含量较高,占总量的33.3%~78.3%。小麦/玉米/大豆套作对小麦根系分泌有机酸和可溶性糖有促进作用,从而改善了根系生长环境,提高了小麦对氮素的吸收。
雍太文陈小容杨文钰向达兵樊高琼
关键词:小麦根系分泌物氮素吸收套作
磷钾对套作大豆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0
2012年
在"玉/豆"套作模式下,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磷、钾营养对套作大豆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完熟期套作大豆干物质积累总量及根、茎、叶、荚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均随施钾量增加而增加,随施磷量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都以P2K3(P2O517kg·hm-2,K2O 112.5kg·hm-2)处理最高;茎秆、叶片干物质积累量随生育时期均呈单峰曲线变化,各时期干物质积累量随施钾、施磷量增加的变化与干物质积累总量表现一致(苗期除外);完熟期干物质向荚果的分配比例随施钾量增加而增加,随施磷量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而向茎秆和叶片则表现为相反的趋势;增施磷、钾肥能够提高营养器官干物质向荚果的转移量、转移率及其对荚果的贡献率和产量,以P2K3产量最高,为2 832.04kg·hm-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
雷婷向达兵郭凯杨文钰刘增禹陈小容
关键词:套作大豆
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氮素转化及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33
2011年
采用两年大田试验,研究了小麦-大豆(A1)、小麦-甘薯(A2)、玉米(A3)、小麦/玉米/大豆(A4)和小麦/玉米/甘薯(A5)5种种植模式下,小麦/玉米/大豆套作体系的土壤酶活性变化特征及其对土壤氮素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与A1、A2、A3和A5相比,A4提高了各作物在开花期(或吐丝期)和成熟期的土壤总氮含量及脲酶和蛋白酶活性,处理间表现为套作>单作、大豆茬口>甘薯茬口、边行>中行;降低了小麦、玉米土壤的NO3--N、NH4+-N含量及小麦土壤的硝酸还原酶活性.玉米土壤的硝酸还原酶活性在玉米、大豆共生前的拔节期为单作>套作,在玉米、大豆共生后的吐丝期和成熟期为套作>单作、大豆茬口>甘薯茬口;大豆土壤的NO3--N、NH4+-N含量及硝酸还原酶活性在分枝期为单作>套作,在开花期和成熟期为套作>单作、大豆茬口>甘薯茬口、中行>边行.
雍太文杨文钰向达兵陈小容
关键词:土壤酶活性氮素转化
不同种植模式下茬口对小麦季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1
2011年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种植模式下茬口对小麦季土壤肥力的影响。研究表明,豆茬在土壤养分、酶活性方面优于苕茬,但不同的间套作条件下土壤肥力存在差异:(1)有机质表现为豆茬>苕茬,成熟期苕茬以三熟﹥四熟,豆茬以净作>套作;速效磷以豆茬持续降低,苕茬先降低再增加,成熟期以苕茬>豆茬,苕茬又以三熟>四熟,豆茬以麦/高/豆含量最高,达184.97 mg/kg。碱解氮、速效钾、全钾在小麦生长的旺盛季则始终表现为豆茬>苕茬。(2)土壤酶茬口效应一致,同一茬口间的差异受种植模式的影响较大,成熟期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表现为豆茬>苕茬,苕茬以三熟>四熟,豆茬磷酸酶活性则以麦/高/豆﹥麦/玉/豆﹥麦-豆,蔗糖酶活性则相反。
陈小容雍太文杨文钰谢飞刘军
关键词:小麦土壤养分土壤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