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春兰
- 作品数:6 被引量:6H指数:1
-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更多>>
- 论文化现代性与作为跨文化事件的“异”——兼论文化三个“我”之间的隐秘关系被引量:4
- 2022年
- “异质性”和“现代性”是文化两大在体性结构品质,要想深化中西跨文化比较,增进双方异质传统之间的文明互鉴意义及其理解,就需要把对“异质性”静态特征的横向比较纳入对“现代性”动态审视的纵向视野中,深入考辨“异质性”和“现代性”两者之间相互利用、相互渗透、相互支撑、相互促成的复杂关系,既看到“异质性”传统及格局的现代意义,也看到“现代性”发生及演进中的异质基因与异质力量。实际上,正是在世界文化的多元异质存在及其相互交往对话、互鉴比照被文化现代性所利用,以及被文化的现代认同与守护、现代传承与发展所渗透时,“异”便不再只是静态性的存在,而更是成了现代的一种跨文化事件、跨文化策略、跨文化行动介入,直接决定了文化基于本土“自我”这个原点而对异域“他我”的话语构建,决定着现代“非我”的意义生成。文化这三个“我”之间的隐秘纠葛,实质性地反映了在世界多元异质格局影响下,文化发展以本土“自我”为源为母,以异域“他我”为参照为坐标为支点,以现代“非我”为方向为远景,从本土观猎异域、从现世规划未来的一种现代图景。
- 张宏辉张宏辉
- 关键词:文化现代性跨文化
- 1899-1928甲骨文字考释文献考述被引量:1
- 2021年
- 1899-1928年是甲骨学研究的草创时期,这个时期出现的甲骨文字考释文献对后世的甲骨文考释、甲骨文相关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没有可资借鉴的研究条件下,孙诒让、罗振玉、王国维等开启了甲骨文字考释的先河,随后掀开了甲骨文字考释的历史新篇章,出现了众多的甲骨文字考释成果,无论是著作还是论文,都饱含着丰富的考释精髓,在材料、方法、视角、结论等方面都给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借鉴,影响着后世的甲骨文研究,是整个120年来的甲骨学研究的重要基石。
- 郑春兰
- 关键词:考述
- 浅析甲骨文中种子类词语
- 2013年
- 文章对甲骨刻辞中所见的种子类农作物词进行了初步考察,对"禾"、"麦"、"来"、"黍"等词进行了分析,其中通过对"来"、"麦"在五期甲骨刻辞中的出现情况的统计分析,初步推断"麦"取代"来"表示麦子,大致成型于殷商晚期。
- 郑春兰
- 关键词:甲骨文语义
- “道”文化心灵精神及其对中国文学的话语塑造
- 2024年
- “道”作为中国文化的至高范畴和终极据点,在“思想-言说”结构及文化心灵方面形成了“道说希声”这一内在规训及根本特质。而正是“道说希声”,根本性地塑造了中国文化以“致和”“成善”“养德”为基本心灵特征与价值追求、以“乐和”“忧患”“静朴”“逍遥”为根本精神、以“经世致用”与“味美趣美”为艺术审美追求的“道”文化心灵精神。“道”文化心灵精神作为一种深层性、稳定性、基因型的结构力量,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整体及其历史发展有着根本的轨导与牵制的作用,而且深刻影响和决定了中国文学及文论的话语形态与话语体系,建构和生成了中国文学及文论追求大宇宙及大生命关怀、致力感物抒怀、以“意象-语象”为中心(“象本位”)、基于“道”的核心范畴性表达等结构性特征。
- 张宏辉郑春兰
- 关键词:文学话语感物
- 框式介词“在X上”来源研究被引量:1
- 2020年
- 现代汉语中的框式介词“在X上”并不是历来有之,虽然先秦时期已有此结构,但当时只属于框式介词的萌芽时期,并不能判定为框式介词。其发展过程与前置词“在”的语法化历程基本一致,同时框式介词“在X上”内部的前、后置词的发展也存在时代差异。
- 郑春兰黄杰
- 关键词:介词
- 甲骨文“各”“■”源流考辨
- 2014年
- "各"、"■"见于甲骨文。早期甲骨文形体,其下面构件有"凵"、"口"两选,以"口"居多并成为"各"字后世的基本构件。"■"是"各"的异体字,于殷廪辛、康丁时期出现,其语义取"来、至"。"各"、"■"并行于两周,以"各"为主,铭文记录表示"来、到","■"自西周中期以后便退出书面语言的使用,与之相应"格"出现。"各"、"■"二字的"来、至"义后为"格"所取代,"各"及其异体字或发生语义变化,或仅保留在方言、字书中。
- 郑春兰
- 关键词:形音义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