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辉胜
- 作品数:29 被引量:144H指数:8
- 供职机构: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四川省卫生厅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可溶性白细胞介素Ⅱ受体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初探
- 2000年
- 目的 :检测心血管疾病中白细胞介素Ⅱ受体水平 ,以了解心血管疾病与细胞免疫的关系。方法 :应用酶标双抗体夹心法测定了 18例扩张型心肌病 (DCM)、30例高血压病 (EHT) ,2 0例冠心病 (CAD) ,11例风湿性心瓣膜病 (RHD)外周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Ⅱ受体 (sIL - 2R)的浓度 ,并与 2 0例正常人 (NC)组比较。结果 :DCM、EHT及RHD组sIL - 2R明显高于CAD及NC组 (P <0 .0 1) ,而CAD与NC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结论 :DCM、EHT及RHD患者sIL - 2R异常紊乱 ,sIL - 2R的检测可以作为衡量某些心血管疾病的细胞免疫活性的指标。
- 薛莉罗兴林王艳邓辉胜
-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细胞免疫SIL-2R
- 槲皮素、异鼠李素对体外低密度脂蛋白氧化修饰的影响被引量:8
- 2003年
- 目的 :观察槲皮素 (Que)、异鼠李素 (Iso)在体外对 Fe2 + 介导的人血浆低密度脂蛋白 (L DL )氧化修饰的影响。方法 :采用一次性密度梯度法分离正常人血浆 L DL ,在体外用 Fe2 + 进行氧化修饰。抗氧化组在温育前加入不同浓度 Que或 Iso(5 0~ 2 0 0μm ol· L- 1 )。通过检测脂蛋白中丙二醛 (MDA)、维生素 E(Vit E)及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 ,比较 L DL受氧化程度。结果 :Que和 Iso明显减少 OX- L DL中 MDA含量 (P<0 .0 1) ,并呈现一定的浓度效应 ,同时明显延缓内源性抗氧化物质 Vit E含量降低 ,显著提高 SOD活性 (P<0 .0 1)。结论 :Que和 Iso均对 Fe2 + 介导的体外 L DL氧化修饰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其作用途经可能与抗自由基氧化活性有关。
- 李家富何涛邓辉胜罗兴林魏宗德
- 关键词:低密度脂蛋白氧化修饰槲皮素异鼠李素动脉粥样硬化
- 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在冠心病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被引量:23
- 2005年
- 目的:冠心病的病变存在着多种危险因素,通过测定患者氧化应激产物和炎症标志物的水平,旨在对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作一探讨。方法: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2002-05/2004-08收治的冠心病患者共87例,所有患者符合ISFC/WHO(1979)公布的冠心病诊断标准并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其中符合以上标准患者71例,男46例,女25例,平均年龄(56.3±8.9)岁,测定其血浆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α,TNF-α)和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lowdensitylipoprotein,OX-LDL)、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浓度;观察它们()与冠状动脉病变数量之间的关系;分析OX-LDL、MDA与CRP、IL-6、TNF-α相关性。结果:CRP、IL-6、TNF-α、OX-LDL及MDA在冠心病患者血浆中分别为(10.32±1.73)mg/L,(24.18±3.87)ng/L,(21.66±2.59)ng/L,(763.7±150.5)μg/L,(9.15±1.48)μmol/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11.908~31.521,P<0.01),并依照稳定性心绞痛组、不稳定性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死组的次序明显升高(t=2.023~27.859,P<0.05~0.01);在按病变冠脉分组的患者中,依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次序递增(t=2.498~18.143,P<0.05~0.01);相关分析表明:OX-LDL与CRP。
- 温先勇杭永伦邓辉胜刘永贵
- 关键词:冠心病冠状动脉造影炎症反应氧化应激
- 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与颈动脉重构的相关性被引量:12
- 2003年
- 为探讨高血压病患者24 h动态脉压与颈动脉结构和功能间的关系。以1、2级高血压病患者57例作为研究对象,设21例年龄、性别与之无统计学差异的健康者作对照,对所有患者行动态血压监测,作颈动脉血管超声测量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颈总动脉收缩期和舒张期内径。结果发现,高血压病患者24 h脉压平均值、白天脉压平均值、夜间脉压平均值及颈动脉僵硬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2级高血压组脉压大于1级高血压组;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明显增厚,僵硬度增加,颈动脉可扩张性降低,以2级高血压组明显;直线相关分析发现,脉压尤其是夜间脉压与内膜中膜厚度、可扩张性、僵硬度及内径均密切相关。该研究证实动态脉压在评估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结构和功能改变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 江凤邓辉胜李明星
- 关键词:内科学病例对照研究动态脉压颈动脉重构高血压病患者老年
- 吲哒帕胺对高血压病人血压及内环境的影响
- 2001年
- 目的:吲哒帕胺治疗高血压病人前后血压及内环境的变化。方法:观察50例服用吲哒帕胺高血压病人,治疗前及治疗后测血压,并在治疗后三天,1周,4周行血清钾、钠、氯、尿酸、血糖、甘油三脂、胆固醇检查。结果:服药前后血压分别下降(收缩压/舒张压)20.9/10.6mmHg,降压程度均有显著差异,P<0.01,而血清钾、钠、氯、尿酸、血糖、甘油三酯、胆固醇前后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吲哒帕胺是一种长效的,作用较强的抗高血压药,值得在社区高血压降压治疗中首选。
- 邓辉胜吕麟亚
- 关键词:高血压血压
- 步长脑心通对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功能保护及调脂作用的研究被引量:1
- 2002年
- 罗兴林邓辉胜等
- 关键词:步长脑心通不稳定心绞痛调脂作用血管内皮功能中医药疗法
- 儿童血管瘤内皮细胞功能测定及病因学意义被引量:2
- 2002年
- 目的 探讨血管瘤内皮细胞功能及其病因学意义。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和硝酸还原酶法测定儿童血管瘤 30例瘤体内皮素 (ET)、一氧化氮 (NO)及外周血ET、NO水平 ,以 2 0例斜疝患儿外周血作为对照。结果 血管瘤患儿瘤体ET(6 6 .3± 12 .5 )pg/ml显著高于外周血 (5 5 .3± 13.1)pg/ml(P <0 .0 1) ,外周血ET与对照组 (5 4 .4± 15 .1) pg/ml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增生期血管瘤体ET(75 .6± 12 .5 ) pg/ml高于退化期 (6 5±10 .2 ) pg/ml及退化完成期 (6 2 .5± 7.3) pg/ml(P <0 .0 5 )。血管瘤体NO(32 .5± 9.3) pg/ml与外周血 (37.5± 5 .2 ) pg/ml和正常对照组 (39.5±8.8) pg/ml无差异 (P >0 .0 5 ) ,但增生期瘤体NO(2 7.9± 2 .1) pg/ml降低 (P <0 .0 1)。结论 增生期血管瘤内皮细胞具有活跃的合成分泌ET的功能 ,而合成分泌NO功能改变不明显 ,局部ET与NO水平的失调 。
- 吕麟亚邓辉胜刘铭谢才芬范琪李代渝
- 关键词:内皮缩血管肽类血管瘤内皮生长因子病因学儿童
- 苯那普利对高血压病患者血浆一氧化氮、内皮素浓度变化影响的研究被引量:1
- 2000年
- 目的 :了解高血压患者血清一氧化氮 (NO)、内皮素 (ET)的变化以及苯那普利对其影响。方法 :应用光比色法和放射免疫技术测定 5 0例高血压患者和 2 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NO、ET的浓度 ,并给高血压患者以苯那普利治疗 12周后复测上述指标。结果 :高血压组NO、ET分别是 :2 6 .48± 13.12umol/L ,12 5 .4± 39.6pg/ml其NO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ET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苯那普利治疗 12周后 ,高血压组NO、ET分别为 :40±7.8umol/L ,5 7± 10 .3pg/ml,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 (P <0 .0 1)。结论 :血清NO、ET水平与血压升高密切相关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苯那普利在有效控制血压的同时明显升高NO浓度 。
- 刘建平邓辉胜吕麟亚罗兴林魏宗德
- 关键词:高血压内皮素一氧化氮苯那普利药物疗法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生物学变化的研究
- 罗兴林魏宗德邓辉胜欧阳迎春江凤
- 该课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探讨了血管不同结构的生物学变化,获得了较多很有意义的结果:一、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平滑肌钙激活钾通道(KCA)变化在高血压发病中的作用,同时观察了血压参数、家族遗传、内皮素、前列腺素、一氧化...
- 关键词:
-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血管结构降压药物
- 体外培养的高血压病动脉平滑肌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及其在发病学上的意义被引量:1
- 2003年
-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的高血压病动脉平滑肌细胞端粒酶活性与高血压的发病关系。方法:采用PCR-ELISA法检测10例高血压病患者和8例血压正常者体外培养的肠系膜动脉平滑肌细胞(SMC)端粒酶活性。结果:10例高血压端粒酶阳性表达9例,阳性率90%。对照组血压正常病人8例,端粒酶阳性表达2例,阳性率25%。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体外培养的高血压病动脉平滑肌细胞有端粒酶活性的表达,端粒酶活性可能与高血压发病有关。
- 邓辉胜吕麟亚罗兴林李家富薛莉谢华福
- 关键词:体外培养高血压动脉平滑肌细胞端粒酶活性发病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