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贺民

作品数:127 被引量:799H指数:13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四川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建筑科学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3篇期刊文章
  • 10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8篇医药卫生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5篇动脉瘤
  • 44篇手术
  • 42篇动脉
  • 39篇颅内
  • 34篇外科
  • 27篇颅内动脉
  • 27篇颅内动脉瘤
  • 26篇手术治疗
  • 24篇血管
  • 21篇外科手术
  • 21篇显微外科
  • 17篇出血
  • 14篇细胞
  • 14篇显微外科手术
  • 13篇显微手术
  • 13篇显微手术治疗
  • 11篇动静脉
  • 10篇神经外科
  • 8篇动静脉畸形
  • 8篇外科治疗

机构

  • 114篇四川大学华西...
  • 15篇四川大学
  • 6篇华西医科大学
  • 4篇首都医科大学...
  • 3篇郑州大学第一...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安阳钢铁集团...
  • 2篇夹江县人民医...
  • 2篇空军军医大学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广东医学院附...
  • 1篇成都市第六人...
  • 1篇成都市第三人...
  • 1篇泸州医学院附...
  • 1篇成都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苏州大学
  • 1篇内蒙古医学院...
  • 1篇内蒙古医学院

作者

  • 124篇贺民
  • 87篇游潮
  • 28篇刘翼
  • 26篇蔡博文
  • 24篇毛伯镛
  • 23篇孙鸿
  • 19篇李进
  • 15篇李浩
  • 11篇谢晓东
  • 11篇王朝华
  • 9篇张昌伟
  • 9篇徐建国
  • 9篇王斌
  • 8篇伍聪
  • 8篇张瑜
  • 7篇周良学
  • 6篇王东军
  • 6篇马潞
  • 6篇贾禄
  • 5篇杨咏波

传媒

  • 28篇华西医学
  • 10篇中华神经外科...
  • 8篇四川医学
  • 7篇中华外科杂志
  • 7篇中国脑血管病...
  • 6篇中国微侵袭神...
  • 4篇四川大学学报...
  • 4篇中华医学会神...
  • 3篇中华实验外科...
  • 3篇中国临床神经...
  • 3篇中华神经外科...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放射学实践
  • 2篇中国神经精神...
  • 2篇现代预防医学
  • 2篇华西医科大学...
  • 2篇中国修复重建...
  • 2篇军医进修学院...
  • 2篇中华神经医学...
  • 1篇中国癌症杂志

年份

  • 2篇2022
  • 3篇2021
  • 2篇2019
  • 5篇2018
  • 4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4篇2013
  • 3篇2012
  • 10篇2011
  • 8篇2010
  • 14篇2009
  • 12篇2008
  • 15篇2007
  • 11篇2006
  • 13篇2005
  • 8篇2004
  • 1篇2003
  • 2篇2002
  • 2篇2001
1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颅内巨大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探索颅内巨大动脉瘤的手术治疗方式。方法:对我科采取显微手术治疗的颅内巨大动脉瘤44例作一回顾性分析,包括动脉瘤颈夹闭或载瘤动脉塑形35例,动脉瘤孤立术4例,动脉瘤腔填塞术2例,动脉瘤孤立并颢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术1例,动脉瘤包裹术2例。其中,2例基底动脉瘤采取闭合式深低温停循环夹闭动脉瘤颈。结果:术后早期恢复按Glasgow Outcome Scale(GOS)预后评分Ⅴ级28例,Ⅳ级6例,Ⅲ级4例,Ⅱ级2例,Ⅰ级4例。随访8月~5年,2例Ⅱ级病人均在术后1月及3月死于肺部感染.4例Ⅲ级病人中,2例死亡,1例恢复至Ⅱ级,1例无变化,余病人均恢复良好。故总有效率(Ⅴ级+Ⅳ级)79.5%(35/44),死亡率18%(8/44)。结论:颅内巨大动脉瘤的外科手术治疗仍是当今神经外科的难题之一,对不同部位的动脉瘤应采取不同的术式,术中行脑电监护及术后行“3H”(即Hypervolemia高血容量、Hemodilution高稀释度、Hypertension控制性提高血压)治疗能降低患者的致残率,提高生存质量。对深低温停循环处理巨大动脉瘤值得深入总结和探讨。
邬正贵游潮贺民徐建国蔡博文王斌焦庆芳
关键词:颅内巨大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深低温停循环
颅内多发动脉瘤18例临床分析被引量:3
2004年
目的探讨颅内多发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治要点。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对18例共39个颅内多发动脉瘤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女性13例,男5例,以1cm左右直径多见,全部经开颅手术治疗,疗效优良率83%(15/18)。结论①本组颅内多发动脉瘤多发于女性;②中等大小动脉瘤较常见,主要发生在前循环;③手术治疗效果较理想;④微型动脉瘤极易漏诊;⑤手术应先处理出血侧或易出血侧动脉瘤,并注意手术技巧及要点。
游潮郭付有王晓澍贺民蔡博文吴波
关键词:多发动脉瘤
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法评估D-二聚体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
2022年
目的评估D-二聚体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19年6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被首次诊断为aSAH的患者资料,共1658例,所有患者根据D-二聚体水平中位数和四分位数分为Q_(1)~Q_(4)4组,分别为415例、414例、414例、415例。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SM)对Q_(2)、Q_(3)、Q_(4)和Q_(1)分别进行匹配,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D-二聚体与各个结局的关联。由于目前临床尚无通用的D-二聚体分类标准,本研究尝试根据目前临床参考值上限的1、3、5、10倍将患者再次分为q1(<0.55 mg/L,94例)、q2(0.55~1.65 mg/L,435例)、q3(1.65~5.50 mg/L,650例)和q4(>5.50 mg/L,303例)4组,同样作PSM及logistic回归分析,以检验不同的D-二聚体分类方法下,D-二聚体是否仍然与aSAH预后相关。结果1658例aSAH患者年龄(57±12)岁,男1068例,女590例。根据D-二聚体水平中位数和四分位数法分组PSM后,4组例数分别为318例、318例、251例、229例。Q_(4)组(>4.95 mg/L)患者与Q_(1)(<1.23 mg/L)组相比,Q_(4)组患者院内感染(OR=2.14,95%CI:1.47~3.11,P<0.001);肺部感染(OR=2.22,95%CI:1.51~3.28,P<0.001)、尿道感染(OR=1.75,95%CI:1.12~2.75,P=0.014)以及颅内再出血(OR=3.59,95%CI:1.30~9.91,P=0.013)风险较高。Q_(4)组患者发生不良预后结局的风险也高于Q_(1)组,不良预后结局包括出院时预后不良(OR=2.12,95%CI:1.43~3.14,P<0.001);住院期间死亡(OR=3.03,95%CI:1.26~7.33,P=0.014);90 d内死亡(OR=2.33,95%CI:1.29~4.22,P=0.005);180 d内死亡(OR=1.92,95%CI:1.12~3.29,P=0.018);1年内死亡(OR=2.07,95%CI:1.23~3.47,P=0.006)以及最长随访期内死亡(OR=1.97,95%CI:1.26~3.09,P=0.003)。在根据目前临床参考值作二次分组并进行PSM后,4组例数分别为90例、87例、90例、43例。q4组患者的院内感染(OR=2.26,95%CI:1.14~4.45,P=0.019)、血行感染(OR=8.86,95%CI:1.08~72.78,P=0.042)、出院时预后不良(OR=4.92,95%CI:2.18~11.07,P<0.001)、180 d内死亡(OR=3.39,95%CI:1.04
张仁杰闫思宇胡鑫李浩刘翼伍聪贺民马潞游潮田蕊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D-二聚体预后队列研究
表现为致命性鼻衄的创伤性假性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被引量:6
2008年
[目的]探讨使用血管内介入的方法治疗颅脑外伤后表现为致命性鼻衄的创伤性假性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对近年我院采用单纯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方法治愈的15例创伤性假性动脉瘤进行回顾性分析,15例病人均行DSA确诊,其中6例来源于上颌动脉,采用游离弹簧圈加PVA或明胶海绵栓塞;9例来源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采用电解弹簧圈进行瘤腔填塞2例,采用游离弹簧圈闭塞颈内动脉主干1例,采用可脱球囊闭塞颈内动脉主干2例,可脱球囊进行假腔填塞2例,采用带膜支架置入2例。[结果]15例病人共行16次血管内介入治疗,效果良好,无并发症发生,其中7例病人保持载瘤动脉通畅。术后随访2~36月,未见复发征像。[结论]对颅脑外伤后表现为鼻衄的假性动脉瘤,应尽早进行DSA确诊,尽早进行治疗。经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张昌伟谢晓东王朝华李江涛毛伯镛游潮孙鸿贺民
关键词:创伤性假性动脉瘤鼻衄介入性
中国颅内未破裂动脉瘤诊疗指南2021被引量:67
2021年
颅内未破裂动脉瘤(UIA)较为常见,动脉瘤一旦破裂,致死率、致残率高。UIA诊疗过程包括动脉瘤检出、评估破裂风险及治疗获益、治疗策略选择及术后随访等,对UIA的全面了解和精准评估有助于更好地治疗该疾病。2015年美国卒中协会出版了颅内未破裂动脉瘤诊疗指南,此后关于UIA的高质量研究及先进的诊疗技术陆续发布,但目前仍缺乏适合中国人群的UIA诊疗指南推荐。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和国家“十三五”中国颅内动脉瘤计划研究组,组织专家制订了《中国颅内未破裂动脉瘤诊疗指南2021》。该指南对UIA的流行病学特点、影像学检查、风险评估、介入治疗、开颅治疗及术后随访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撰写,旨在以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指导我国UIA的规范性诊疗。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中国颅内动脉瘤计划研究组张鸿祺杨新健屈延贺民段传志耿介文翟晓东吉喆向思诗冯华王天龙刘健朱巍李文强米热扎提·吐尔洪刘海啸郭为伍聪李路莹梁锐超曾云辉郭慎全何旭英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未破裂动脉瘤开颅治疗随访
岩骨-斜坡区脑膜瘤14例手术治疗
2005年
目的:提高岩骨-斜坡区脑膜瘤的手术疗效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方法:回顾分析并总结我科2000年至2002年收治的14例岩斜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采用颞下,枕下乙状窦后,幕上下联合3种入路。结果:9例全切,3例次全切,1例复发,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岩斜区脑膜瘤手术中应采取各种方法增加手术空间和病变暴露,肿瘤较大时应先作囊内切除,以获得手术空间,严格在显微镜下沿蛛网膜界面分离肿瘤边界,对于与脑干粘连严重者,不必强求全切。
王晓澍游潮杨咏波贺民
关键词:脑膜瘤手术治疗并发症
覆膜支架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临床经验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探讨覆膜支架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TCCF)的临床治疗经验。方法:11例TCCF经血管内介入治疗,1例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患者复发,压迫颈总动脉无效,行球囊闭塞颈内动脉及瘘口。结果:术后杂音立即消失,数天后结膜水肿消退,造影见瘘口完全闭塞,10例TCCF患者颈内动脉保持通畅。1例患者颈内动脉闭塞。无操作所产生的并发症出现。结论:覆膜支架是处理TCCF的有效手段;瘘口再通可能与支架移位、贴壁不良有关。压迫颈总动脉对再通瘘口的治疗无效。
尹卫宁贺民马春晓吴健游潮
关键词:覆膜支架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22例颅内多发动脉瘤的手术治疗被引量:4
2004年
游潮郭付有王晓澍徐建国贺民
关键词:颅内多发动脉瘤外科手术疗效观察
出血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总结出血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ruptured vertebral dissecting aneurysms,RVDAs)的诊断和血管内治疗经验,探讨其血管内治疗方案的选择及疗效。方法:2006年3月至2008年3月我院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RVDAs40例,其中内孤立术9例,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20例,双支架置入4例,覆膜支架置入7例。结果:39例患者随访3~24个月,平均12.4个月,临床症状均不同程度改善,无再出血。9例行内孤立术患者闭塞效果确切。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的20例患者中,11例致密填塞者夹层未见显影;7例支架辅助微弹簧圈大部填塞患者,5例夹层无改变,2例瘤体缩小;2例疏松填塞患者,瘤体缩小。4例行双支架置入者,DSA随访的2例示夹层病变局部血管管腔扩大,瘤体较术前缩小。7例行覆膜支架置入术,其中6例置入成功,夹层病变未见显影,支架通畅;1例因动脉迂曲,支架未能成功置入,术后1 d患者发生夹层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死亡。结论:血管内治疗是RVDAs的理想的选择,治疗方案应根据临床症状、夹层动脉瘤的部位、形态及其与周围分支的关系而确定。
王朝华谢晓东程美雄张昌伟范锋张紫寅游潮贺民孙鸿毛伯镛刘翼李浩
关键词:动脉瘤夹层椎动脉血管内治疗
Neuroform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被引量:12
2009年
目的:探讨血管内Neuroform支架置人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疗效、技术要点、安全性及并发症防治。方法:研究对象为20例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其中颈内动脉海绵窦段4例,眼动脉段3例,后交通动脉段7例,脉络膜前动脉起始部1例,大脑中动脉M1段1例,椎动脉颅内段4例。首先将微导管置人瘤腔,然后跨瘤颈释放支架,栓塞弹簧圈。结果:所有病例栓塞操作均顺利完成。其中致密栓塞13例,大部分栓塞7例;术后脑梗塞1例,1个月后恢复;2例弹簧圈尾端疝人载瘤动脉,均未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随访3~24个月,平均13个月,无再出血及血栓栓塞症状。结论:血管内支架植入联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安全有效。
程美雄谢晓东王朝华游潮毛伯镛张昌伟孙鸿贺民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弹簧圈
共1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