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许光

作品数:4 被引量:38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盆地
  • 2篇盆地沉降
  • 2篇青藏
  • 2篇青藏高原
  • 2篇中生代
  • 2篇隆升
  • 2篇隆升机制
  • 2篇40AR/3...
  • 1篇登山
  • 1篇地震
  • 1篇地震发生
  • 1篇造山带
  • 1篇山带
  • 1篇秦岭-大别山
  • 1篇青藏高原东部
  • 1篇青藏高原东缘
  • 1篇龙门山
  • 1篇构造活动性

机构

  • 4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4篇许光
  • 3篇王二七
  • 2篇苏哲

传媒

  • 2篇地质科学
  • 1篇科学通报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我国的一些造山带的侧向挤出构造被引量:21
2009年
尽管大陆只占地球表面的三分之一,但是人类生活在大陆上,大部分资源也来自于大陆,因此大陆构造研究有特别的意义,我国的地质前辈们为此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陆壳具有高度的非均质性,因此大陆构造要比大洋构造复杂的多,认识其演化规律极其困难,但是人类正在通过不同的途径朝这个目标前进。地块的侧向挤出是大陆构造的主要形式。尽管大规模的地块侧向挤出是否发生在青藏高原主体存在很大的争议,但是有证据显示地块的侧向挤出广泛地发生在青藏高原周边以及我国其它的一些造山带内,呈现出不同的规模、位移量和变形特征。位于滇西三江断裂带内的兰坪—思茅盆地在印度和华南第三纪的压扭性相互作用下向南挤出;沿喜马拉雅西构造结发生的地块侧向挤出形成于早第三纪印度与欧亚大陆之间的南北向碰撞,最新的挤出地体是塔里木盆地;雪峰地块向南的侧向挤出受控于华南地区北西—南东向区域性扭性构造作用;沿扬子地块北缘发生的地块侧向挤出形成于扬子地块与秦岭造山带中生代晚期的南北向挤压,造成四川盆地发生向西的侧向挤出;沿秦岭—大别山发生的地块侧向挤出发生在中生代,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的下地壳随扬子地块的挤入向东运动,最后在桐柏—大别山隆升到地表,而中上地壳包括留风关复理石沉积和碧口地块向西挤出。桐柏—大别山和青藏高原均形成于大陆的碰撞,地壳都曾发生过大规模的增厚。因此,有理由相信青藏高原的下地壳和桐柏—大别山的下地壳结构和构造是一样的,要研究两者物质组成和赋存状态以及运动和变形特征可以互相参考和借鉴。例如:5·12汶川大地震的发生引发了对高原下地壳流变的关注和争论。上述桐柏—大别山中生代下地壳的侧向挤出就是通道流,由此证明青藏高原下地壳通道流是存
王二七苏哲许光
关键词:青藏高原秦岭-大别山
桐柏杂岩的中生代隆升机制及其与南阳盆地沉降的耦合关系
桐柏山位于我国的中央造山带东部,走向北西—南东,南北跨越鄂豫两省,向西北倾没于南阳盆地之下,向南东过渡到大别山。山体由一套变质杂岩组成,南北两侧为含榴辉岩的高压变质地体,其构造就位过程一直为广大地质学家所关注。我们通过野...
许光王二七
关键词:隆升机制40AR/39AR中生代
文献传递
龙门山登山科考圆满结束
2009年
5.12汶川大地震的发生使人们意识到青藏高原东缘具有高度的构造活动性,这促使人们不仅关注该地区地震发生和发展及其灾害的防治还引发了对青藏高原东缘隆升时间、幅度和机制的讨论.龙门山构成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主体,最高峰海拔近5000m,耸立在海拔只有500m的成都平原的西侧,其地形梯度之大为青藏高原各边缘之冠.该山体呈北东.南西走向,长200余公里,最宽处28公里,主体由四川盆地的结晶基底一彭灌杂岩组成.龙门山坐落在汶川大地震的发震构造——北川一映秀断裂的上盘,因此,其隆升与断裂的压扭性运动有无可置疑的成因关联,确定了它的隆升时间即获得了断裂及地震的活动时间.
王二七苏哲许光
关键词:龙门山青藏高原东缘登山青藏高原东部构造活动性地震发生
桐柏杂岩的中生代隆升机制及其与南阳盆地沉降的耦合关系被引量:19
2010年
桐柏山位于我国的中央造山带东部,走向北西—南东,南北跨越鄂豫两省,向西北倾没于南阳盆地之下,向南东过渡到大别山。山体由一套变质杂岩组成,南北两侧为含榴辉岩的高压变质地体,其构造就位过程一直为广大地质学家所关注。我们通过野外地质考察发现,该山体在地貌上呈北陡南缓的格局,表明它在演化的晚期经历过一次向南的掀斜运动。殷店和桐柏韧性剪切带构成山体的南北边界。前者倾向南,呈右行剪切,后者倾向北,呈左行剪切。殷店断裂中的糜棱岩产状很稳定,一直延伸到桐柏山主峰——太白顶(1 140 m)。其下部为桐柏杂岩体,后者的产状虽然复杂,但其中的拉伸线理的产状却稳定,走向北西—南东,向北西倾伏。按此产状追索,它们也应倾没于南阳盆地之下。通过构造恢复,可以推断在掀斜运动发生之前,殷店和桐柏韧性断裂应连为一体,构成一个向北西倾伏的低角度正断层,本文称之为太白顶拆离断层。基于对桐柏杂岩的运动学和显微构造学研究,可以推断桐柏杂岩原来位于东秦岭之下,是中下地壳的组成部分,由于中生代华北和扬子两板块的碰撞和持续的陆内汇聚作用而造成南东侧向挤出,它们作为异地地体从原地地体—超高压变质岩之下隆升到地表,太白顶拆离构造的功能与藏南拆离系一样,构成桐柏杂岩隆升顶部的滑脱面。^(40)Ar/^(39)Ar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桐柏山侧向挤出隆升造山事件发生在晚白垩纪早期(102~85 Ma)。南阳盆地形成于桐柏山的西侧,是一个东断西超的半地堑盆地,其沉积作用始于早白垩世,大规模沉陷发生在晚白垩世,这与桐柏山的隆升是同时的,反映出沉积和构造隆升是耦合的。
许光王二七
关键词:隆升机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