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苏哲

作品数:10 被引量:45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天文地球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4篇青藏
  • 4篇青藏高原
  • 3篇地貌
  • 3篇滇东北
  • 3篇造山带
  • 3篇震前
  • 3篇山带
  • 3篇D-INSA...
  • 3篇川滇地块
  • 2篇地貌学
  • 2篇地形高差
  • 2篇山脉
  • 2篇盆地
  • 2篇华达
  • 2篇构造地貌
  • 2篇构造地貌学
  • 2篇古地形
  • 1篇登山
  • 1篇地貌特征
  • 1篇地震

机构

  • 10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国立台湾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作者

  • 10篇苏哲
  • 7篇王二七
  • 2篇孟恺
  • 2篇胡植庆
  • 2篇许光
  • 1篇王刚
  • 1篇樊春
  • 1篇孟庆任
  • 1篇刘静
  • 1篇刘静
  • 1篇周莉
  • 1篇张鲁新

传媒

  • 4篇地质科学
  • 1篇科学通报
  • 1篇第七届构造地...
  • 1篇2015中国...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09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频谱分析法在反演造山带地形高差演化中的应用——以中国大别山、米仓山和美国内华达山脉为例
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低温热年代学已极大改善了人们对地壳内(1~6 km)隆升和剥蚀过程的认识。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样品的采集除了受到气候、地理环境等恶劣条件的制约以外,在对低温热年代学数据进行解释或以此计算造山带的隆升剥露速率...
苏哲刘静张鲁新王二七
关键词:古地形构造地貌学
文献传递
频谱分析法在反演造山带地形高差演化中的应用--以中国大别山、米仓山和美国内华达山脉为例被引量:2
2011年
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低温热年代学已极大改善了人们对地壳内(1~6 km)隆升和剥蚀过程的认识。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样品的采集除了受到气候、地理环境等恶劣条件的制约以外,在对低温热年代学数据进行解释或以此计算造山带的隆升剥露速率时,使用的一些有关近地表热结构的假定条件通常是不科学的,如将易受地表起伏影响的地热等温线形态考虑成水平分布,往往造成数据解释的误导性。本文引入了Braun(2002b)的一种在信号学中常用的方法,利用快速傅立叶变换(FFT)和分形几何学的思想,把样品的高程(h)和对应年龄(a)分别作为输入和输出信号,将高程和年龄所代表的时频域信号转换为地形空间波数域信号,从而得到造山带在后造山作用阶段的地形演化情况。这种方法综合考虑了地表的地形起伏对等温线形态的影响。我们将该方法成功应用于中国的大别山、米仓山地区和美国的内华达山脉,估算出大别山核部地区35 Ma以来地形高差缩小了40%~50%(β≈-0.45),其边部地区50 Ma以来地形起伏降低l了约70%(β≈-0.33);米仓山—汉南地区90 Ma以来地形起伏变化不大,隆升与剥蚀量基本相抵(β≈-1);美国内华达山脉65 Ma以来地形起伏缩小了近1/2(β≈-0.4)。
苏哲刘静张鲁新王二七
关键词:古地形构造地貌学
龙门山登山科考圆满结束
2009年
5.12汶川大地震的发生使人们意识到青藏高原东缘具有高度的构造活动性,这促使人们不仅关注该地区地震发生和发展及其灾害的防治还引发了对青藏高原东缘隆升时间、幅度和机制的讨论.龙门山构成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主体,最高峰海拔近5000m,耸立在海拔只有500m的成都平原的西侧,其地形梯度之大为青藏高原各边缘之冠.该山体呈北东.南西走向,长200余公里,最宽处28公里,主体由四川盆地的结晶基底一彭灌杂岩组成.龙门山坐落在汶川大地震的发震构造——北川一映秀断裂的上盘,因此,其隆升与断裂的压扭性运动有无可置疑的成因关联,确定了它的隆升时间即获得了断裂及地震的活动时间.
王二七苏哲许光
关键词:龙门山青藏高原东缘登山青藏高原东部构造活动性地震发生
D-InSAR限定滇东北鲁甸地震(Ms6.5)震前应变累积:川滇地块向东扩展的新启示
受印度-欧亚板块的持续汇聚作用影响,位于藏东南缘地区的川滇菱形地块目前正在向东南方向运动。这一斜向运动可分解为向南和向东两个分量,向南的运动被一套南北走向的左行走滑断裂系所调节,但向东运动的协调机制目前还不得而知。201...
苏哲胡植庆王二七
关键词:川滇地块D-INSAR滇东北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达尔布特断裂的运动学特征被引量:18
2014年
达尔布特断裂是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的边界断裂,本文通过大量的野外地质调查并结合遥感解译,发现该断裂具有明显的左行走滑特征,其最大位错量出现在其西南段,达到60 km左右。根据野外的观察,达尔布特断裂是一条经历过多期变形的断裂,运动学特征指示了该断裂的各期活动均为左行走滑。它与准噶尔盆地东北缘北西—南东向的右行走滑断裂一起,构成了一组共轭断裂系,是印欧板块碰撞造成青藏高原强烈抬升并向北扩展的远程效应,同时也受到西伯利亚板块向南运动的影响。和什托洛盖盆地是在断裂走滑过程中形成的尾端伸展盆地;而南段的构造穹窿,是断裂的走滑运动造成的尾端构造隆升,它们共同吸收调节了断裂的走滑运动。
樊春苏哲周莉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左旋走滑
青藏高原中部色林错区域古湖滨线地貌特征、空间分布及高原湖泊演化被引量:3
2012年
结合新近获得的高精度遥感影像和详细的野外调查,首次对青藏高原内部大型单个湖泊古湖滨线进行了系统的调查测量。综合色林错周边古湖滨线的地貌、沉积及地形特征,本文首次提出色林错周边区域古湖滨线从地貌上可以分为3类:1)处于高位,保存完好且非常连续的单级"高位古湖滨线";2)高于高位古湖滨线、严重退化、只有零散保存的多级"退化古湖滨线";3)低于高位古湖滨线、保存最好而非常连续的"低位古湖滨线"。野外系统测量表明,高位古湖滨线高程约4 593 m,最高退化古湖滨线高程为4 640 m。高位古湖滨线一致的高程分布表明:1)晚更新世高位古湖滨线形成时期存在一个更大的色林错古湖;2)自晚更新世以来,在色林错周边200 km范围内,不存在构造差异抬升。结合前人对西藏内部大型湖泊古湖滨线的年代学研究及本文的高程测量分析,指出关于晚更新世西藏中东部统一的古大湖——"古羌塘东湖"的提法值得商榷,晚更新世高原内部各大型湖泊更可能是通过河道串联。
孟恺石许华王二七苏哲
关键词:色林错差分GPS
青藏高原南东向生长以及四川盆地的构造响应
王二七孟庆任孟恺苏哲陈智樑王刚梁新权
我国的一些造山带的侧向挤出构造被引量:23
2009年
尽管大陆只占地球表面的三分之一,但是人类生活在大陆上,大部分资源也来自于大陆,因此大陆构造研究有特别的意义,我国的地质前辈们为此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陆壳具有高度的非均质性,因此大陆构造要比大洋构造复杂的多,认识其演化规律极其困难,但是人类正在通过不同的途径朝这个目标前进。地块的侧向挤出是大陆构造的主要形式。尽管大规模的地块侧向挤出是否发生在青藏高原主体存在很大的争议,但是有证据显示地块的侧向挤出广泛地发生在青藏高原周边以及我国其它的一些造山带内,呈现出不同的规模、位移量和变形特征。位于滇西三江断裂带内的兰坪—思茅盆地在印度和华南第三纪的压扭性相互作用下向南挤出;沿喜马拉雅西构造结发生的地块侧向挤出形成于早第三纪印度与欧亚大陆之间的南北向碰撞,最新的挤出地体是塔里木盆地;雪峰地块向南的侧向挤出受控于华南地区北西—南东向区域性扭性构造作用;沿扬子地块北缘发生的地块侧向挤出形成于扬子地块与秦岭造山带中生代晚期的南北向挤压,造成四川盆地发生向西的侧向挤出;沿秦岭—大别山发生的地块侧向挤出发生在中生代,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的下地壳随扬子地块的挤入向东运动,最后在桐柏—大别山隆升到地表,而中上地壳包括留风关复理石沉积和碧口地块向西挤出。桐柏—大别山和青藏高原均形成于大陆的碰撞,地壳都曾发生过大规模的增厚。因此,有理由相信青藏高原的下地壳和桐柏—大别山的下地壳结构和构造是一样的,要研究两者物质组成和赋存状态以及运动和变形特征可以互相参考和借鉴。例如:5·12汶川大地震的发生引发了对高原下地壳流变的关注和争论。上述桐柏—大别山中生代下地壳的侧向挤出就是通道流,由此证明青藏高原下地壳通道流是存
王二七苏哲许光
关键词:青藏高原秦岭-大别山
D-InSAR限定滇东北鲁甸地震(Ms6.5)震前应变累积:川滇地块向东扩展的新启示
<正>受印度-欧亚板块的持续汇聚作用影响,位于藏东南缘地区的川滇菱形地块目前正在向东南方向运动。这一斜向运动可分解为向南和向东两个分量,向南的运动被一套南北走向的左行走滑断裂系所调节,但向东运动的协调机制目前还不得而知。...
苏哲胡植庆王二七
文献传递
D-InSAR限定滇东北鲁甸地震(Ms6.5)震前应变累积:川滇地块向东扩展的新启示
苏哲胡植庆王二七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