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袁受涛

作品数:23 被引量:65H指数:4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南京医科大学科技发展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休克
  • 6篇脓毒
  • 6篇感染性
  • 5篇脓毒症
  • 5篇感染性休克
  • 4篇预后
  • 4篇细胞
  • 3篇低剂量
  • 3篇休克患者
  • 3篇术后
  • 3篇重症
  • 3篇综合征
  • 3篇危重
  • 3篇淋巴
  • 3篇淋巴细胞
  • 3篇淋巴细胞凋亡
  • 2篇胸腺
  • 2篇血浆
  • 2篇体外循环
  • 2篇评分

机构

  • 10篇江苏省人民医...
  • 10篇南京医科大学
  • 2篇南京市第一医...
  • 1篇东南大学
  • 1篇泰山医学院附...

作者

  • 22篇袁受涛
  • 11篇郑曙云
  • 10篇穆心苇
  • 8篇陈永铭
  • 6篇王翔
  • 5篇肖继来
  • 5篇施乾坤
  • 4篇李秀华
  • 4篇洪亮
  • 3篇徐巧莲
  • 2篇章文豪
  • 2篇章淬
  • 2篇孙加奎
  • 2篇陈尚瑜
  • 2篇王翔
  • 1篇程子昊
  • 1篇汪易岚
  • 1篇洪亮
  • 1篇赵谊
  • 1篇李秀华

传媒

  • 2篇临床荟萃
  • 2篇江苏医药
  • 2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肠外与肠内营...
  • 1篇中华急诊医学...
  • 1篇现代医药卫生
  • 1篇吉林医学
  • 1篇临床麻醉学杂...
  • 1篇广州医药
  • 1篇广西医学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中华老年多器...
  • 1篇中国医师进修...
  • 1篇感染.炎症....
  • 1篇中国现代药物...
  • 1篇中国临床实用...
  • 1篇中华危重症医...
  • 1篇中华临床营养...
  • 1篇第八届全国创...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19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3
  • 4篇2011
  • 6篇2010
  • 1篇2006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严重颅脑创伤后误吸成分对血浆及肺泡液中IL-8水平的影响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严重颅脑创伤后不同误吸成分对血液及肺泡液中IL-8水平的影响。方法30例重度颅脑创伤患者均分为三组:A组无误吸,B组误吸胃液,C组误吸血液。于气管插管完毕后1、12、24、48h采血样和收集肺泡液,采用ELISA法测定IL-8水平。结果创伤后24h,B、C组血浆IL-8水平高于A组(P<0.05),C组高于B组(P<0.05)。B、C组12、24、48h肺泡液IL-8水平较1h时升高(P<0.05),B、C组各时间点肺泡液IL-8水平均高于A组(P<0.05),C组高于B组(P<0.05)。结论颅脑创伤后误吸患者血浆和肺泡液中IL-8释放和激活可能与其引发肺损伤及全身凝血功能障碍有关。
王翔牛永胜袁受涛肖继来穆心苇
关键词:颅脑创伤误吸白细胞介素8
降钙素原预测和诊断严重创伤后合并感染的价值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比较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对严重创伤合并感染的早期诊断及预测价值。方法以2012年1-12月入住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的外科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入住ICU后每天的PCT、CRP检测情况。根据美国胸科医师学会标准定义脓毒症、严重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结果合并感染的创伤患者感染前1天及诊断感染当天PCT水平迅速增高,分别为1.6(0.2—10.8)和7.1(1.5~45.2)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CRP水平分别为75.4(38.0—147.8)和99.3(56.1—163.2)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感染患者入住ICU时PCT值高于非感染患者。结论动态监测诊断感染前后PCT水平变化,可以识别创伤患者是否合并感染。入住ICU时PCT水平高的创伤患者合并感染风险大。
徐巧莲穆心苇陈永铭袁受涛王翔
关键词:降钙素C反应蛋白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早期肠内营养对脓毒症病人Th17/Treg细胞比及IL-23/IL-17轴的调节与临床意义被引量:14
2019年
目的:探讨Th17/Treg细胞比及IL-23/IL-17轴在早期肠内营养(EEN)调节脓毒症病人免疫功能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7年10月至2018年06月收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重症医学科的脓毒症病人,随机分入早期肠内营养与延期肠内营养(DEN)组,EEN组在入ICU第一个24小时开始肠内营养,DEN组在入ICU第4天开始肠内营养。在第1、3、7天检测IL-23、IL-17、IL-6、IL-10水平和Th17/Treg细胞比,并记录病人的APACHE II评分、SOFA评分,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28 d死亡率等预后指标。结果:与DEN组相比,EEN组在第7天时的IL-23、IL-17、IL-6水平和Th17细胞比、Th17/Treg比值均显著下降;同时,EEN可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住ICU时间,但两组病人28 d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EEN可调节脓毒症病人的Th17/Treg细胞比,抑制IL-23/IL-17轴,进而改善免疫失衡,减轻病情严重度,但并未降低28 d死亡率。
陈文秀孙加奎沈骁章文豪袁受涛孟超穆心苇王翔
关键词:早期肠内营养脓毒症TH17/TREG
细胞外组蛋白对损伤小鼠肠黏膜屏障的影响及在脓毒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细胞外组蛋白(EH)对小鼠肠黏膜屏障的影响及在脓毒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择雄性野生型C57BL/6小鼠2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实验组将EH按50mg/kg经尾静脉注射人小鼠体内,对照组给予尾静脉注射等量等渗盐水。3h后分别采集两组血液标本和肠组织标本,光镜及透射电镜下对两组肠黏膜组织形态进行观察,Westernblot检测紧密连接相关蛋白(ZO-1、Occludin、Claudin-1)的表达量,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浆二胺氧化酶(DAO)及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含量,鲎试验检测血浆中内毒素(ET)的含量。结果电镜结果显示,实验组肠上皮细胞表面微绒毛排列紊乱,部分断裂、扭曲、脱落,上皮细胞紧密连接模糊,细胞间隙增宽,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光镜结果显示,实验组肠壁有大量炎细胞浸润,绒毛排列不规则,黏膜及黏膜下出现水肿、出血,杯状细胞出现水肿,绒毛变钝,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实验组Claudin-1、Occludin、ZO-1的表达量分别为0.5877±0.0606,0.1277±0.0857,0.3933±0.0808,均较对照组的0.6772±0.0383,0.4306±0.0869,0.8128±0.0963明显降低(P〈0.05);实验组血浆DAO含量为(1.61-4-0.20)U/ml,I—FABP为(548.5±36.8)EU/ml,ET为(0.182±0.076)EU/ml,均较对照组的(0.69±0.15)U/ml、(178.84-26.9)EU/ml、(0.091±0.029)EU/ml明显升高(P〈0.05)。结论EH对小鼠肠黏膜屏障的完整性具有明显损害作用,造成内毒素移位。
王昕吴松郑曙云袁受涛王翔陈尚瑜嵇振岭
关键词:组蛋白类脓毒症
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早期临床效果的比较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和比较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早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12月至2010年4月择期行CABG患者105例,其中体外循环(CABG组)60例,非体外循环(OPCABG组)45例。比较两组术前一般情况及ICU停留时间、机械通气时间、病死率等术后恢复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ABG组住院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明显长于OPCABG组,术后胸腔引流量显著高于OPCABG组(P<0.05)。其它术后恢复指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ABG采用非体外循环患者术后早期预后要好于体外循环患者。
袁受涛汪易岚章淬施乾坤洪亮陈尚瑜郑曙云
关键词:预后评价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浆游离皮质醇浓度的变化分析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探讨感染性休克患者在发病过程中血浆游离皮质醇浓度的变化情况。方法对我院ICU收治的57例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游离皮质醇浓度进行检测,观察其在感染性休克发病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并与31例非感染性危重病组及23例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与非感染的危重病组及健康对照组相比,感染性休克组中生存者的游离皮质醇浓度要明显高于其他两组,(2.21±0.45)nmol/L vs(1.12±0.48)nmol/L,(0.44±0.11)nmol/L(P<0.05);而感染性休克的死亡组浓度又高于存活组,(2.69±0.66)nmol/L vs(2.21±0.45)nmol/L(P<0.05),对感染性休克存活者的分析发现,血浆游离皮质醇浓度随着病情的控制而降低,(2.21±0.45)nmol/L vs(1.52±0.38)nmol/L vs(0.57±0.31)nmol/L(P<0.05)。结论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血浆游离皮质醇浓度和病情变化有关,可以作为判断预后的一项指标。
李秀华郑曙云陈永铭肖继来袁受涛
关键词:皮质醇预后
D-二聚体在预测外科脓毒症患者预后中的价值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D-二聚体在预测外科脓毒症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2013年3月收治的68例外科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D-二聚体水平(〈0.5、0.5~2.0、〉2.0 mg/L)将患者分为3组,比较各组间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序贯性脏器功能衰竭评分(SOFA)、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腹腔高压(IAH)发生率、多器官功能降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和病死率的变化,分析D-二聚体水平与病情严重度指标(APACHEⅡ评分和SOFA评分)之间的相关性,并以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AUC)判断D-二聚体水平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68例外科脓毒症患者,治愈48例,死亡20例。D-二聚体水平〉2.0 mg/L组患者的SOFA评分、机械通气时间、ICU时间、IAH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另外两组;而D-二聚体水平与APACHEII评分(r=0.552,P〈0.01)、SOFA评分(r=0.691,P〈0.01)具有显著相关性。D-二聚体水平对患者的病死率(AUC=0.717)、MODS发生率(AUC=0.752)均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结论:D-二聚体可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外科脓毒症患者的病情严重度及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袁受涛孙加奎郑曙云
关键词:D-二聚体脓毒症预后
低剂量氢化可的松对感染性休克患者外周血胸腺依赖性淋巴细胞凋亡的影响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探讨低剂量氢化可的松治疗感染性休克时对外周血胸腺依赖性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地将南京市第一医院ICU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57例感染性休克患者,按照随机(随机数字法)对照的原则分为氢化可的松治疗组和对照组,同时选取20例健康志愿者及18例脓毒血症患者进行对比,采取入选的健康志愿者和患者发病的0h,24h,48h,72h,168h的外周血,用AnnexinV法和流式细胞仪,动态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的凋亡情况。组间两两比较时采用LSD—t检验法。结果在初始状态下,感染性休克患者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CD4^+亚群的凋亡为(11.01±4.52)%,健康对照组为(4.41±1.45)%,脓毒血症患者为(7.87±3.82)%;感染性休克患者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CD4^+亚群的凋亡多于健康对照组(P〈0.05)及脓毒血症患者(P〈0.05);而初始状态下感染性休克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CD8^+亚群的凋亡为(11.33±19.62)%,健康对照组(9.62±8.32)%,脓毒血症患者(13.09±15.84)%,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性休克对照组患者24h,48h,72h外周血CD4^+亚群的凋亡分别为(13.51±6.85)%,(19.39±6.63)%,(15.33±6.21)%,治疗组24h,48h,72h外周血CD4^+亚群的凋亡分别为(17.4±7.21)%,(22.61±5.64)%,(25.73±6.91)%,治疗组的CD4^+亚群的凋亡比例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感染性休克对照组患者24h,48h,72h外周血CD8^+亚群的凋亡分别为(11.49±11.73)%,(12.74±10.39)%,(13.28±16.6)%,治疗组24h,48h,72h外周血CD8^+亚群的凋亡分别为(9.49±8.9)%,(15.32±18.17)%,(13.68±16.8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168h后,感染性休克对照组和
李秀华陈永铭洪亮袁受涛郑曙云
关键词:感染性休克淋巴细胞
床边放置非螺旋型鼻肠管技术在重症患者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探讨床边放置非螺旋型鼻肠管(非库派管)技术在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分析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需放置鼻肠管的患者,按我科床边放置鼻肠管参考流程实施,记录操作次数、置管时间、置管深度、所需费用、相关并发症等。结果共53例患者床边放置鼻肠管64次,置管成功51例(51/53,94.4%),其中一次性置管成功者45例次(45/64,70.3%),两次置管成功者50例次(50/64,78.1%)。置管时间为(13.80±6.90)min,置管深度为(99.55±8.35)cm,置管费用(244.82±45.68)元,无严重相关并发症。结论我科床边放置非螺旋型鼻肠管技术成功率高,置管时间短,费用低,并发症少,是重症患者早期建立肠内营养途径、实施肠内营养的良好选择。
孙加奎章文豪王翔袁受涛施乾坤刘颖穆心苇
关键词:鼻肠管肠内营养重症
甲状腺激素联合APACHEⅡ评分在危重病患者近期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2021年
目的探讨甲状腺激素联合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APACHEⅡ)评分在危重病患者近期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97例危重病患者完成甲状腺功能测定,根据出院时的治疗效果分为好转组(A组,75例)和未愈组(B组,22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差异。分析APACHEⅡ评分与甲状腺激素和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探讨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APACHEⅡ评分以及两者联合应用在危重病患者近期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结果与B组相比,A组患者年龄小,住ICU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较短,APACHEⅡ评分和序贯器官衰竭评估评分降低,凝血酶原时间(PT)减少,FT3、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总量(TT3)、游离甲状腺素(FT4)、甲状腺素总量(TT4)和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增加(P<0.05)。APACHEⅡ评分与FT3、FT4和白蛋白水平呈负相关(rs=-0.389、-0.270和-0.210,P<0.05),与PT呈正相关(rs=0.210,P<0.05),而尚未发现与TSH和白细胞计数存在相关关系(rs=-0.164和0.077,P>0.05)。FT3[AUC=0.767,95%CI(0.662~0.872),P<0.05]、APACHEⅡ评分[AUC=0.660,95%CI(0.525~0.795),P<0.05]以及FT3联合APACHEⅡ评分[AUC=0.769,95%CI(0.665~0.873),P<0.05]均对危重病患者早期预后有较高的评估价值。结论危重病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越低,病情越重。FT3和APACHEⅡ评分联合应用可提高对危重病患者近期预后的评估价值。
宋三兵沈骁陈永铭徐巧莲袁受涛穆心苇施乾坤
关键词:甲状腺激素危重病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