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劲
- 作品数:87 被引量:940H指数:23
-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理学文化科学更多>>
- 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实现黄铁矿中多元素原位成像被引量:5
- 2016年
- 采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建立了单粒黄铁矿的多元素原位成像方法。在1 mm×1 mm的扫描区域内,获得有效计数点信息约5万个,总分析时间仅为1.5 h。结果表明,此粒黄铁矿表面Fe、S元素的信号强度分布均匀,Fe/S比值数据集中,相对标准偏差仅为11.6%,这表明黄铁矿均质性较好,也表明本分析方法的稳定性较高。相对于围岩,黄铁矿表面的微量元素表现出的富集或亏损特征,可能与黄铁矿形成时的氧化还原环境和后期的次生改造作用有关。本方法将有助于LA-ICP-MS在单颗粒矿物分析中的推广应用,可为古环境、烃源岩和流体成藏等研究提供更直接、更准确的可视化实验数据。
- 王华建张水昌叶云涛王晓梅周文喜苏劲
- 关键词: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黄铁矿微量元素
- 全球深层油气分布特征及聚集规律被引量:39
- 2012年
- 通过对世界深层主要含油气盆地的分布及典型油气田的统计和解剖表明,前陆盆地、被动大陆边缘盆地、裂谷盆地和山间盆地为主要的深层含油气盆地类型;烃源岩主要为古生代和中生代泥岩,低地温梯度和异常压力有利于深部油气的生成和保存;有利的沉积相带、低地温梯度、表生风化淋滤作用、成岩作用中胶结物溶解和白云岩化作用、异常高压、早期油气充注、裂缝发育等都是形成和保存深部良好储集性能的有利因素,多由古生代和中生代的碳酸盐岩或碎屑岩组成。前陆盆地或被动陆缘盆地的背景、良好储盖配置尤其是膏岩层的发育、异常压力的存在是深层油气成藏主控因素,深层勘探应围绕具备这些条件的盆地展开。
- 王宇苏劲王凯张保涛赵杰刘星旺
- 关键词:油气成藏
- 塔中西部平台区油气分布差异性及其主控因素被引量:1
- 2014年
- 塔中北斜坡奥陶系碳酸盐岩蕴含着丰富的油气资源,但油气藏类型复杂多样,按照PVT和流体组分可以划分为油藏、挥发性油藏和凝析气藏3种类型,三者在空间上分布复杂。通过对塔中北斜坡西部平台区大量单井及其生产状况的解剖,结合分析化验和地震资料,深入探讨了本区流体分布和性质特征、断裂和储层差异,揭示了造成油气分布差异性的主控因素。认为奥陶系良里塔格组良三段顶部的不整合面在垂向上控制了储层层位和储层规模,储层在横向上的强非均质性是油气平面分布差异的重要原因;走滑断裂作为油气运移通道对储层改造明显,直接决定了不同区域的古油藏在晚喜马拉雅期遭受的气侵强度,是目前本区油气藏相态多样性和性质差异的直接原因。
- 张保涛于炳松苏劲于红枫王向伟
- 关键词:油气分布主控因素海相碳酸盐岩奥陶系塔中北斜坡
- 烃源岩非均质性及其意义——以中国元古界下马岭组页岩为例被引量:18
- 2017年
- 以中国元古界下马岭组页岩为例,基于野外露头、镜下观察和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对不同尺度的烃源岩非均质性及烃类的微观赋存特征进行研究。岩石圈板块运动和古纬度位置导致烃源岩宏观旋回性和非均质性,天文轨道力控制的气候变化可能是导致烃源岩微观非均质性的最主要原因。因此,烃源岩非均质性是恒定存在的,不仅体现为有机质含量的差异,还包括碎屑物来源和孔隙度的差异。在油气资源评价,尤其是非常规油气资源评价时需要充分考虑烃源岩的非均质性。烃源岩非均质性特征为油气生成、排驱和储集提供了良好的"源储组合",为估算非常规油气经济可采储量提供了新的参考指标。因此烃源岩非均质性的定量化研究对非常规油气形成机理及资源量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 王晓梅张水昌王华建苏劲何坤王宇王晓琦
- 关键词:页岩烃源岩非均质性元古界
- 一种原油质量馏分成熟度评价方法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原油质量馏分成熟度评价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用称取定量原油样品与二氯甲烷混合,静止10-24小时后加入二氯甲烷为溶剂的混合标样,利用全二维气相色谱-FID检测样品中轻烃系列、金刚烷、正构/异构烷烃、甾...
- 张水昌苏劲黄海平王汇彤张斌王晓梅王宇毕丽娜
- 文献传递
- 塔里木盆地喜马拉雅晚期油气藏调整与改造被引量:38
- 2012年
- 为理清塔里木盆地油气分布规律,对喜马拉雅晚期构造运动背景下塔里木盆地油气藏的调整与改造进行分析。塔里木盆地油气成藏过程受喜马拉雅运动影响十分强烈,主要发生了物理调整和化学改造两方面的次生作用:一方面由于地层的翘倾和圈闭的调整,早期形成的油气藏发生侧向长距离运移和垂向渗漏再聚集;另一方面巨厚的地层沉积加速了有机质的热演化,生成大量裂解气,天然气侵入早期油藏导致油气性质发生重大改变,重质油、轻质油、蜡质油、凝析气等各种类型的油气形成并分布在同一区域。喜马拉雅晚期油气藏的物理调整和化学改造作用导致塔里木盆地横向上大面积油气差异分布,纵向上多层系含油、但油气性质各异的复杂格局。
- 张水昌张斌杨海军朱光有苏劲王晓梅
- 关键词:生物降解
- 寒武纪海洋碳循环新模型被引量:1
- 2024年
- 经典碳循环模型认为,富12C的有机碳大量埋藏导致碳同位素(δ13C)正漂移,有机碳大量氧化则导致δ13C负漂移.然而,寒武系纽芬兰统BACE(BAsal Cambrian Carbon isotope Excursion)事件有着全球性的δ13C负漂移和大规模有机碳埋藏,芙蓉统SPICE(Steptoean Positive Carbon Isotope Excursion)事件则有着全球性的δ13C正漂移和相对匮乏的有机碳埋藏,均表现为碳同位素异常与有机碳埋藏的失耦特征.通过分析塔里木盆地塔东2井钻井剖面的寒武纪碳循环和古海洋环境演化记录,本研究提出了包括海洋溶解有机碳(DOC)的寒武纪海洋碳循环模型,并取得如下认识:(1)寒武纪海洋依然有着巨大的海洋DOC储库,储库容量受大洋环流和古海洋环境调控,对海洋碳循环有着重要影响;(2)寒武纪早期的海洋DOC储库氧化导致了BACE事件和寒武系油气系统的“亚洲现象”, DOC储库扩容导致SPICE期间在缺乏有机碳埋藏时形成全球性δ13C正漂移;(3)塔里木盆地东部坳陷深水沉积环境有可能发育芙蓉统富有机质黑色页岩,对应于SPICE时期的有机碳埋藏,是潜在的超深层油气勘探领域.未来有必要针对海洋DOC储库的形成机制、储量规模及影响因素、资源环境效应三个方面继续开展研究,并有望在地球系统科学和油气资源勘查领域取得新突破.
- 王华建张水昌王晓梅苏劲叶云涛柳宇柯
- 关键词:碳同位素有机碳BACESPICE溶解有机碳黑色页岩
- 一种制备高纯干酪根的方法
- 本发明提供一种制备高纯干酪根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将样品粉碎取样,然后依次对粉碎后的样品进行水浸泡处理、盐酸处理、盐酸‑氢氟酸处理、重液浮选测试,针对在该重液浮选测试中不能被有效分层的情形,以质量分数为1~5%的稀硝酸处理...
- 张水昌林鹏王华建王晓梅林可心苏劲
- 塔里木盆地迪那2大型凝析气田的地质特征及其成藏机制被引量:37
- 2012年
-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迪那2凝析气田是中国目前发现的储量规模最大的凝析气田,含气层位为古近系苏维依组与库姆格列木群;储集岩以粉砂岩、细砂岩为主,属于低孔低渗储层,近似于致密砂岩气。气藏储量丰度大于15亿方/km2,气油比为8100~12948m3/m3,凝析油含量60~80g/m3;储层温度129~138℃,地温梯度为2.224℃/100m;地层压力为105~106MPa,压力梯度为0.39MPa/100m,压力系数为2.06~2.29,属于常温超高压凝析气藏。天然气以湿气为主,碳同位素较重,属于典型的煤成气;原油碳同位素较重,生物标志化合物体显出陆相油特征。研究认为,油气主要来自阳霞凹陷侏罗系煤系烃源岩;圈闭形成时间较晚,根据热史、埋藏史、烃源岩热演化史、流体包裹体等资料以及天然气碳同位素动力学拟合的油气充注成藏时间都表明,迪那2凝析气田的成藏时间是在2.5Ma以来,是一个典型的晚期快速充注成藏的大型凝析气田。晚期前陆逆冲挤压作用在形成超压的同时,发生了储层的致密化和烃类的充注,储层致密化过程与烃类充注同步。
- 朱光有杨海军张斌苏劲陈玲卢玉红刘星旺
- 关键词:凝析气致密砂岩气迪那2气田塔里木盆地
- 塔里木盆地北部志留系顶面不整合中陆相原油的成藏历史与油气富集机制被引量:12
- 2012年
- 塔里木盆地志留系发育厚层沥青砂,显示优越的含油气性。继塔中地区志留系原油勘探取得突破之后,塔北地区志留系砂岩风化壳型储层也发现了工业油藏。根据原油的甾、萜烷和噻吩类生物标记化合物的分布特征,结合原油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族组分稳定碳同位素特征分析,明确了塔北西部英买35井区志留系风化壳原油来源于库车凹陷三叠系黄山街组湖相烃源岩,与塔北东部同发育在志留系风化壳剥蚀尖灭线附近的哈得18C井海相原油形成鲜明对比。通过志留系砂岩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测试,结合地层埋藏史研究成果,推断英买35井区志留系砂岩主要成藏时间为距今5~8Ma的晚喜山期。结合库车凹陷两套陆相烃源岩的生烃演化重构了该区域湖相原油的成藏过程,表明康村组沉积后白垩系卡普沙良群与志留系风化壳是湖相油气向台盆区输导的重要通道,预示着湖相原油运移充注的范围十分广泛。成藏机理分析表明,志留系风化壳的构造幅度和面积控制了油气的充注范围,直接盖层的封盖条件控制了风化壳储层的含油气性。塔北地区东、西部志留系风化壳的暴露时间和地层组合关系的差异,是东部形成海相含油气系统,而西部发育海、陆相油藏垂向上叠置,互不交叉的复式含油气系统的重要原因。
- 苏劲杨海军杨文静王宇张斌刘永福刘星旺
- 关键词:不整合志留系塔里木盆地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