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晶晶
- 作品数:9 被引量:63H指数:4
-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罗马Ⅱ及罗马Ⅲ标准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比较被引量:8
- 2008年
- 自罗马Ⅱ标准于1999年公布,被广泛应用于临床,2006年又制定出新的标准——罗马Ⅲ标准。虽然现在国际上多用罗马Ⅲ标准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但与罗马Ⅱ标准有何异同尚无大样本的研究比较。我们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比较罗马Ⅱ及罗马Ⅲ标准诊断FD的异同,以期提高对罗马Ⅲ标准和FD的认识。
- 潘琦童晶晶高晓阳侯晓华
-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问卷调查大样本FD
- 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小鼠模型建立过程中肠道细胞因子表达的变化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 观察旋毛虫急性感染美国国立卫生院(NIH)小鼠建立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模型的不同阶段,肠道组织中Th1类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2和Th2类细胞因子IL-4表达的变化.方法 旋毛虫幼虫囊胞(350~400条)感染成年NIH小鼠,分别于感染后0、2、4、8、12周测量小鼠体重,并于每个观察时间点测最腹壁回撤反应(AWR)以评估感染后小鼠对结直肠扩张的内脏敏感性,于不同时间点处死小鼠取末端回肠行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肠道炎症情况.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不同时间点小鼠末端回肠IL-12、IL-4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结果 感染后2、4周小鼠体重均低于对照组[(31.1±3.7)g比(35.6±2.7)g,(36.1±3.4)g比(39.8±2.7)g,均P〈0.05],感染后8、12周小鼠体重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感染后2周肠道急性炎症明显,4周炎症开始恢复,感染后8周至12周肠道无明显炎症表现.在结直肠扩张压力为30、45、60 mm Hg(1 mm Hg=0.133 kPa)时,感染后各时间点小鼠AWR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其中以2周时为最高(2.60±0.55比1.00±0.35,2.90±0.20比1.50±0.70,3.30±0.50比2.00±0.35,均P〈0.05).感染后8周可作为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的成功模型.感染后小鼠末端回肠组织中IL-12 mRNA及蛋白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其中以2周时为最高(0.77±0.04,0.40±0.05),4周(0.45±0.04,0.30±0.07)、8周(0.42±0.03,0.25±0.05)、12周(0.39±0.02,0.24±0.04)时依次降低但仍均高于对照(0.34±0.04,0.15±0.07,均P〈0.05);IL-4 mRNA及蛋白表达在2周时升高(0.42±0.04,0.33±0.05),4周时(0.20±0.02,0.14±0.02)接近对照组(0.19±0.04,0.13±0.06),8周(0.10±0.03,0.08±0.03)至12周(0.08±0.03,0.06±0.03)时降低(均P〈0.05).结论 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小鼠肠道组织中Th类细胞因子在模型发展的不同阶段处于不同的表达�
- 龙艳芹童晶晶钱伟侯晓华
-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细胞因子类内脏敏感性
- 罗马Ⅲ标准在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被引量:14
- 2009年
- 目的评价罗马Ⅲ标准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及其在FD与常见上消化道器质性疾病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2006年7至8月和2007年3至4月在内镜中心行上消化道检查的4962例患者进行连续性问卷调查,按照罗马Ⅲ标准诊断FD,根据胃镜及相应病理检查结果诊断慢性糜烂性胃炎(CEG)、胃溃疡(GU)、十二指肠溃疡(DU)及胃癌(GC)等上消化道器质性疾病,分析它们之间临床特点的差异。结果FD、CEG、GU、DU和GC患者分别占调查总数的7.58%(376/4962)、29.99%(1488/4962)、1.89%(94/4962)、4.25%(211/4962)和4.57%(227/4962)。FD患者中女性所占比例(230/376,61.17%)高于男性(146/376,38.83%,P=0.00),而器质性疾病患者中男性比例高于女性(P〈0.05)。FD与DU组发病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小于其他三组(P〈0.05)。FD患者早饱和餐后饱胀的发生率高于其他四种疾病。嗳气、恶心和呕吐在各疾病中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罗马Ⅲ标准定义下的四种FD症状(上腹痛、上腹烧灼、早饱和餐后饱胀)诊断FD的敏感度均较诊断其他疾病高(P〈0.05)。除上腹烧灼外,其余三种症状诊断FD的特异度均高于其他疾病(P〈0.05)。该四种症状诊断FD的约登指数均高于其他疾病,尤以上腹痛(0.42)和餐后饱胀(0.46)最高。结论罗马Ⅲ标准诊断FD具有相对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在FD与上胃肠道常见器质性疾病的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价值。
- 童晶晶潘琦高晓阳侯晓华
- Barrett食管Wnt及Notch信号途径的表达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 研究Barrett食管(BE)组织中Wnt及Notch信号途径关键分子Tcf4、Cdx2、Hes1、Math1的表达。方法免疫组化法测定41例BE组织(肠化生18例、非肠化生3例)及其相应正常食管鳞状上皮组织中Tcf4、Cdx2、Hes1、Math1蛋白水平的表达。同时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测定其mRNA水平的表达。用△△CT法对结果进行相对定量分析,测定荧光信号显著增长时的循环次数(CT值),计算目的基因CT值与管家基因pactinCT值的差值(△CT值),计算配对标本中BE组织△CT与正常组织△CT的差值(△△CT),并分析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肠化生者Tcf4、Cdx2、Hes1、Math1表达水平高于非肠化生者(P<0.05)。有异型增生者高于无异型增生者(P〈0.05),布拉格分类C≥3Mn者高于其他分类者(P〈O.05,)。在mRNA水平中,Tef4表达与Cdx2、Hes1、Math1表达正相关(P:0.000),Hes1表达与Math1、Cdx2表达正相关(P=0.000),Cdx2表达与Math1表达正相关(P=0.000)。结论BE组织中存在与小肠增殖分化相关的Wnt及Notch信号途径关键分子的表达,其表达与BE的肠化生、异型增生及病变长度密切相关。
- 陈霞朱良如郑丽端熊汉华周建宁彭娜童晶晶侯晓华
- 关键词:BARRETT食管肠化生REAL-TIME
- 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小鼠肠道组织中Th1/Th2的漂移被引量:4
- 2010年
- 目的观察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PIIBS)模型小鼠肠道组织中Th1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2和Th2细胞因子IL-4表达的变化。方法30只成年雄性NIH小鼠,分为对照组(8只)和模型组(22只)。模型组予以旋毛虫幼虫囊胞感染,每周测量小鼠体重,于感染后8周通过腹壁回撤反应(AWR)评分评估小鼠对结直肠扩张的内脏敏感性。感染后8周处死所有小鼠,取空肠、末端回肠、近端结肠和远端结肠行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肠道炎症情况。应用RTPCR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肠道各部位组织中IL-12和IL-4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结果模型组感染后2周体重增长率为-1.08%±1.08%,明显低于正常组(3.09%±1.35%,P〈0.05),感染后8周体重变化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感染后2周肠道炎症明显,感染后8周肠道无明显炎症表现。在结直肠扩张压力为30、45和60mmHg(1mmHg=0.133kPa)时,模型组AWR评分均高于正常组(P〈0.05);模型组疼痛阀值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模型组小鼠末端回肠和近端结肠组织中IL-12mRNA及蛋白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IL-4mRNA及蛋白在各肠段中的表达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PI—IBS小鼠肠道组织中存在Th1/Th2平衡漂移,为PI—IBS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龙艳芹童晶晶钱伟侯晓华
-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白细胞介素
- IL-23/IL-17炎症轴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作用被引量:16
- 2010年
- 目的探讨IL-23/IL-17炎症轴在溃疡性结肠炎(UC)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按照2007年济南标准选择UC组患者20例,对照组16例。利用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和四色荧光抗体流式细胞术对肠黏膜固有层单个核细胞作表型分析,比较Th1、Th2、Th17比例的改变。Westernblot检测肠黏膜IL-17、IL-23表达。数据以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即M(QR)形式表示,行相关统计。结果(1)肠黏膜中Th17的比例在UC组中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为3.75%比1.25%,且重度活动较轻度活动患者增加明显(P〈0.05),为8.30%比1.20%。肠黏膜中Th1的比例在UC组和对照组中分别为13.60%和9.10%,Th2的比例在UC和对照组中分别为1.10%和1.1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活动度患者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2)UC组患者肠黏膜中IL-17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为0.20%比0.10%,且IL-17表达与UC患者疾病评分呈正相关(r=0.50,P=0.02)。(3)IL-23表达在UC组和对照组分别是0.13%和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23/IL-17炎症轴在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可能成为UC治疗的有效靶点。
- 付妤童晶晶潘琦王文峰邹开芳刘俊钱伟侯晓华
- 关键词:结肠炎溃疡性T淋巴细胞白细胞介素-17
-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外周血和肠道黏膜辅助性T细胞表型分析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探讨Th细胞各亚群比例在溃疡性结肠炎(UC)发病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按照2007年济南标准收集UC患者20例,对照组16例。利用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和四色荧光抗体流式细胞术对肠黏膜及外周血淋巴细胞作表型分析,比较各组肠黏膜固有层单个核细胞(cLPMC)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Th1、Th2、Th17细胞比例的改变。结果UC组cLPMC中Th17细胞比例较对照组升高,分别为3.75%(6.93%)和1.25%(3.70%),在PBMC中为1.40%(2.15%)和0.70%(0.33%),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UC患者cLPMC中TE17细胞比例与疾病评分呈正相关(r=0.34,P〈0.05)。UC组和对照组Th1、Th2细胞在cLPMC和PBMC中的比例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不同疾病活动度患者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在Th细胞各亚群中,Th17细胞是介导UC肠道局部和外周免疫应答的优势细胞,可能成为UC治疗的有效靶点。
- 付妤童晶晶潘琦王文峰邹开芳钱伟侯晓华
- 关键词:T淋巴细胞白细胞介素-17
-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黏膜和外周血Th细胞亚型的改变被引量:14
- 2009年
- 目的探讨Th细胞各亚群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中的变化,揭示IBS患者黏膜免疫激活的具体免疫学机制。方法按照罗马Ⅲ标准收集腹泻型IBS患者27例,部分肠黏膜病理学表现为非特异性炎症,归为IBS—A组共13例,无明显病理学改变者归为IBS组共14例。另将痔疮患者设为对照组16例。采用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和四色荧光抗体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肠黏膜和外周血中Th1/Th2/Th17比例,Western印迹检测肠黏膜白细胞介素(IL)4、IL-12、IL-17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外周血IL-4、IL-12、IL-17水平。结果(1)IBS-A组患者肠黏膜Th17比例[M(QR)]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60(4.05)比1.25(3.70),P=0.045],而Th1、Th2比例无明显改变;IBS—A组患者肠黏膜和外周血中IL-4、IL-12、IL-17表达以及外周血中Th1、Th2、Th17比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IBS组患者肠黏膜和外周血中Th1、Th2和Th17的比例以及IL4、IL-12和IL-17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腹泻型IBS患者部分存在肠黏膜非特性炎症,提示肠黏膜存在免疫激活,该免疫状态表现为Th细胞向Th17偏移。
- 付妤童晶晶潘琦王文峰邹开芳钱伟侯晓华
-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单个核细胞
- 旋毛虫肠道急性感染后小鼠内脏敏感性的变化被引量:4
- 2009年
- 目的观察旋毛虫肠道急性感染后不同造模时间点小鼠内脏敏感性的变化,以建立模拟人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内脏高敏感的动物模型。方法旋毛虫幼虫囊胞(350-400条)感染成年NIH小鼠,分别于感染后2、4、8、12周后称量小鼠体质量的变化,通过腹壁回撤反应(AWR)评分评估感染前后不同造模点小鼠对结直肠扩张(CRD)的内脏敏感性,处死小鼠取空肠、末端回肠、近端结肠和远端结肠行HE染色观察肠道病理并对炎症情况进行评分。结果2、4周组体质量增长率低于正常组(P〈0.05),8、12周组体质量增长率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异(P〉0.05);2、4周组肠道各部位炎症评分高于正常组,(Bonferroni校正P〈0.05/10),8、12周组与正常组相比均无差异(Bonferroni校正P〉0.05/10)。在扩张压力为30、45、60mm Hg时,各模型组AWR评分均高于正常组(P〈0.05);所有模型组疼痛阈值、容量阈值均低于同时间点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小鼠旋毛虫急性感染后8周肠道炎症消退,但内脏敏感性维持增高,因此适合作为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内脏高敏感动物模型。
- 龙艳芹童晶晶侯晓华
- 关键词:旋毛虫内脏敏感性动物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