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白聪

作品数:10 被引量:15H指数:3
供职机构:大同市第三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西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项目山西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山西省回国留学人员科研经费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淋巴
  • 4篇细胞
  • 4篇病理
  • 3篇组织化学
  • 3篇淋巴瘤
  • 3篇免疫
  • 3篇免疫组织
  • 3篇免疫组织化学
  • 2篇髓外
  • 2篇文献复习
  • 2篇细胞淋巴瘤
  • 2篇粒细胞
  • 2篇粒细胞白血病
  • 2篇临床病理
  • 2篇淋巴结
  • 2篇慢性
  • 2篇慢性粒细胞
  • 2篇慢性粒细胞白...
  • 2篇弥漫
  • 2篇弥漫大B细胞...

机构

  • 10篇大同市第三人...
  • 4篇北京大学
  • 3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大同大学

作者

  • 10篇白聪
  • 4篇高子芬
  • 2篇赵海宝
  • 2篇李敏
  • 2篇徐菁
  • 2篇李岩
  • 1篇吴秋珍
  • 1篇田凤洁
  • 1篇宫丽平
  • 1篇刘翠苓
  • 1篇赵炜
  • 1篇黄欣
  • 1篇裴秋玲
  • 1篇赵倩
  • 1篇刘喜
  • 1篇王美
  • 1篇刘丹丹
  • 1篇康静
  • 1篇杨秀兰

传媒

  • 3篇白血病.淋巴...
  • 2篇山西大同大学...
  • 1篇中华病理学杂...
  • 1篇临床与实验病...
  • 1篇中国医学工程
  • 1篇中华地方病学...

年份

  • 2篇2021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NanoString荧光条形码技术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分子分型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NanoString荧光条形码技术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分子分型中的临床应用,分析细胞起源亚型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山西省大同市第三人民医院12例及北京大学医学部8例DLBCL患者的肿瘤组织样本,采用Hans模型分为生发中心B细胞(GCB)型1例和非GCB型19例。在mRNA水平利用NanoString技术平台分析样本中15个Lymph2Cx分子分型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差异。通过聚类分析对20例DLBCL患者分型,并分析按此分型组间预后的差别。结果通过NanoString荧光条形码技术对20例DLBCL患者样本进行检测并进行聚类分析后分型显示,11例为类GCB样型,9例为类活化B细胞(ABC)样型;10例类GCB样型按Hans模型为非GCB型。生存分析显示,类GCB样组总生存优于类ABC样型组(P=0.019)。结论NanoString荧光条形码技术可用于DLBCL的细胞起源分型,该分子分型策略可有效预测患者预后。
白聪高一凡叶小凡宫丽平赵炜高子芬李敏
关键词:分子分型预后
原发性肾脏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2例被引量:3
2012年
例1女性,25岁,左上腹部肿物伴憋胀40余天,发热、咽痛3 h,遂于2009年7月2日在外院行超声波及CT检查示:左肾占位性病变。7月3日在我院行CT检查示:左肾下极肿块(考虑肾肿瘤伴肾周积液),左肾盂、输尿管上段扩张积水。体格检查:左上腹部可触及一肿物,大小7.0 cm×6.0cm,质硬,压痛阴性。实验室检查结果均正常,临床诊断为左肾肿瘤,对患者行左肾根治性切除术。
白聪李岩
关键词:肾肿瘤原始神经外胚层瘤免疫组织化学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myc、bcl-2和bcl-6蛋白表达与基因异常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 探讨多重基因异常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发生情况及其与蛋白高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确诊的DLBCL非特指型患者5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myc、bcl-2及bcl-6蛋白表达情况,采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I-FISH)方法检测3个基因异常情况.结果 50例DLBCL患者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3~85岁,中位年龄50岁.发病部位:淋巴结23例(46.00%),结外27例(54.00%),以胃肠道最为多见(13例,48.1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myc蛋白阳性率94.00%(47/50),阳性细胞超过40%者41例(82.00%);bcl-2蛋白阳性率84.00%(42/50),阳性细胞超过70%者38例(76.00%);18例(36.00%)同时高表达c-myc和bcl-2.FISH检测结果显示,7例(14.00%)c-myc断裂,2例(4.00%)扩增;6例(12.00%)bcl-2断裂,4例(8.00%)扩增;8例(16.00%)bcl-6断裂,3例(6.00%)扩增,1例(2.00%)同时断裂及扩增;4例(8.00%)检测到多重基因异常,其中1例(2.00%)c-myc合并bcl-2基因异常,2例(4.00%)c-myc合并bcl-6基因异常,为双重打击淋巴瘤(DHL),1例(2.00%)同时检测到c-myc、bcl-2及bcl-6基因异常,为三重打击淋巴瘤(THL).4例多重基因异常病例中,3例起源于生发中心B细胞(GCB),1例起源于非GCB.18例c-myc和bcl-2蛋白双高表达组仅有3例(16.67%)检测到多重基因异常,包括2例DHL和1例THL.结论 多重基因异常在DLBCL中的检出率为8.00%.基因异常与蛋白高表达之间无明显相关性,DHL的检出依赖于分子遗传学检测.
白聪李敏刘翠苓高子芬黄欣徐菁
胃肠间质瘤43例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组化分析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免疫组化及临床与病理特点。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切除后病理诊断为GIST的43例患者资料,并行免疫组化染色对肿瘤的生物学行为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平均年龄60岁,年龄最小者14岁,最大者84岁,男、女发病率无差异。43例胃肠道间质瘤中22例(51.2%)发生于胃,14例(32.6%)发生于小肠,4例(9.3%)发生于大肠,3例(7.0%)发生于网膜、肠系膜。免疫组化测定DOG1阳性41例占95.3%,CD117阳性42例占97.7%,CD34阳性32例占74.4%。结论 GIST主要发生在胃、肠道和腹腔,其恶性程度与肿瘤的大小、核分裂数和发病部位密切相关;CD117和DOG1阳性是诊断GIST最有价值的免疫标记物;多种抗体联合应用可提高该病的诊断率。
白聪李岩杨秀兰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免疫组织化学CD117DOG1
胃MALT淋巴瘤的临床病理诊断及治疗探讨
2011年
目的分析胃MALT型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以提高该病的诊断率。方法统计我院2006年-2010年的18例胃MALT型淋巴瘤病例,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初始症状、内镜下特点、病理特点,探讨更有效的治疗方法。结果患者发病年龄平均60岁,男女比例1.25:1;本组18例中16例伴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率为88.9%;内镜下8例表现为胃窦部黏膜霜斑样糜烂,6例表现为胃窦巨大溃疡(疑似BorrmannⅢ),3例见胃窦、胃体多灶结节性隆起,1例为胃壁弥漫浸润(疑似BorrmannⅣ),全部病例均经胃黏膜活检病理确诊。16例HP阳性患者经根除HP治疗后12例(75%)病灶消失,随访2年未复发;直接手术者2例行术后化疗,随访5年未复发。结论胃MALT型淋巴瘤起病隐匿,症状体征缺乏特异性,容易漏诊、误诊;临床上惰性经过,预后良好;根除HP治疗是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法,治愈率高。
白聪吴秋珍
关键词:胃淋巴瘤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髓外淋巴结急性变一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提高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急性变的认识。方法报道1例以髓外淋巴结为首发的 CML 急性变患者,结合该例患者的实验室检查、骨髓及淋巴结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遗传学检测等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该例患者曾被误诊为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骨髓表现为典型的 CML 慢性期,淋巴结表现为急变期,大部分呈淋巴母细胞分化,少量呈髓系分化。具有特征性费城染色体及 bcr-abl 融合基因阳性。结论 CML 慢性期患者发生髓外淋巴结急性变少见,正确诊断需结合临床,并综合应用形态学、细胞遗传学、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等多种诊断技术。
白聪刘喜徐菁高子芬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髓外淋巴结急变期一例并文献复习
:报告一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髓外淋巴结急变期病例,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结合本例患者临床资料同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对该类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进行总结.结果:本例患者的骨髓表现为典型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淋巴结...
白聪高子芬
关键词: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病理诊断
砷对小鼠皮肤黑色素合成的影响及N-乙酰半胱氨酸干预的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亚砷酸钠对小鼠皮肤黑色素合成的影响及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此的干预作用。方法选取6周龄健康雌性C57BL/6J小鼠50只,按体质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每组10只。对照组自由饮用自来水;实验组自由饮水,水中分别含亚砷酸钠50、500、5000μg/L(低、中、高剂量组);干预组自由饮含亚砷酸钠5000μg/L水30d后,隔天灌胃NAC,剂量为20mg/kg,并继续饮含亚砷酸钠5000μg/L水。染毒60d后.颈动脉采血并取皮肤组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皮肤酪氨酸酶(TYR)含量,比色法测定全血和皮肤半胱氨酸含量,5’5-双硫代对硝基苯甲酸(DTNB)法测定全血和皮肤的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NaOH溶解法测定皮肤褐黑素和优黑素的含量。结果中、高剂量组小鼠皮肤TYR含量[(6.189±0.562)、(5.863±0.445)ng/g]低于对照组[(7.446±1.433)ng/g,P均〈0.05]。低、中、高剂量组小鼠全血及皮肤半胱氨酸含量[(0.646±0.022)、(0.597±0.028)、(0.540±0.019)mg/L,(0.552±0.042)、(0.448±0.030)、(0.363±0.048)μg/g]均低于对照组[(0.712±0.084)mg/L、(0.796±0.073)μg/g,P均〈0.05];中、高剂量组小鼠全血及皮肤GSH含量[(1.141±0.040)、(1.079±0.036)mg/L,(0.367±0.060)、(0.328±0.092)μg/g]均低于对照组[(1.314±0.074)mg/L、(0.627±0.052)μg/g,P均〈0.05]。低、中、高剂量组小鼠皮肤褐黑素含量[(153.333±9.140)、(123.035±8.563)、(105.567±7.609)μg/g]均低于对照组[(168.393±17.256)μg/g,P均〈0.05];中、高剂量组小鼠皮肤优黑素和总黑素含量[(252.840±10.960)、(235.373±8.717),(375.875±19.277)、(340.940±13.004)μg/g]均低于对照组[(295.033±19.961)、(464.
赵倩王美田凤洁康静刘丹丹白聪赵海宝裴秋玲
关键词:亚砷酸钠小鼠N-乙酰半胱氨酸
XRCC2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通过对300例结直肠癌病例的研究,分析结直肠癌患者中XRCC2的表达以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和qRT-PCR的方法,检测癌组织、癌旁组织中的XRCC2表达水平,探讨其与病理及预后的关系。结果癌组织XRCC2水平较癌旁组织更高(P<0.05);免疫组化提示癌组织XRCC2阳性者占比69.67%;qRT-PCR检测提示XRCC2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1.7±0.3)显著高于癌旁组织(0.5±0.1)(P=0.0001)。XRCC2表达与Duke’s分期、TNM分期、T分期、癌灶大小、M分期、肝脏转移、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XRCC2水平较低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期、总生存期更长(P<0.05)。回顾性Cox分析提示结直肠癌预后因素与Duke’s分期、XRCC2、淋巴结转移、年龄有关(P<0.05)。结论在结直肠癌患者中,XRCC2表达水平偏高,建议临床将其作为预测、判断结直肠癌患者病情进展、预后的主要标志。
白聪董志敏
关键词:结直肠癌XRCC2免疫组织化学QRT-PCR
手指骨继发性软骨肉瘤一例被引量:1
2013年
患者男,46岁.发现右手中指肿物2年.最初约黄豆大小,无明显症状,最近肿块逐渐增大并胀痛,关节活动受限,遂于2012年6月11日来院就诊.X线片示:右手中指中节骨旁类圆形肿物,向曲侧和桡侧膨出,与骨皮质界限不清,髓腔内不规则密度增高影,似有软骨样物,骨膜不完整.肿物大部分为透射线的区域,内有分布不均的环状及絮状不透光区域(图1).以软骨瘤行手术切除,将中指及肿物全部送病理检查.
白聪赵海宝高子芬
关键词:软骨肉瘤手指骨圆形肿物关节活动受限X线片示病理检查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