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书为
- 作品数:11 被引量:14H指数:3
-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经济管理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更多>>
- 马克思“巴黎时期”劳动观及其现代性启示——《巴黎手稿》中劳动概念对“双重逻辑”的统摄被引量:1
- 2016年
- 《巴黎手稿》中的"人本主义逻辑",实际是马克思"异化劳动"批判的总体宏观框架;而"唯物主义逻辑"则是马克思"谋生劳动"批判的具体微观框架。虽然,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实现了对"双重逻辑"的统摄,但"人本主义逻辑"的核心地位,使得劳动批判理论尴尬地徘徊于应然与实然之间,并不得不最终宣告《巴黎手稿》理论目的及其演进路径的破产。可无论如何,马克思"巴黎时期"劳动观的基本特点,仍旧给中国社会的现代性发展历程带来重要启示。
- 王贵贤田书为
- 关键词:《巴黎手稿》
- 《巴黎手稿》问题的逻辑内涵及哲学本质
- 2016年
- 马克思《巴黎手稿》的逻辑展开过程中,存在着一次深刻的路径否定,即"历史现象学的辩证法演绎"取代"历史现象学的价值批判"。这一方面,标志着费尔巴哈哲学在马克思思想中的没落;另一方面,预示着黑格尔历史辩证法精神在马克思话语体系中,实现了深层次的复兴。但是,理解这一哲学路径的转换,必须基于此前马克思哲学的发展历程,从马克思对"现实的人"的理解及对"人的解放"路径的探究出发,才能真正重现《巴黎手稿》中马克思理论范式变革的深层逻辑渊源及其哲学本质。
- 田书为
- 关键词:《论犹太人问题》
- 马克思《巴黎手稿》中劳动批判的三重视界及其逻辑演进
- 2016年
- 马克思在笔记本I中发现了"私有财产"的社会历史意义,这意味着"异化劳动"视界不足以支撑起扬弃"私有财产"的现实或逻辑途径。但是,"谋生劳动"视界逻辑框架却仍旧没能超越笔记本I中"异化劳动"的价值批判范式。所以,在整个笔记本II和III的"世界历史"视界,马克思则通过对市民社会的黑格尔历史辩证法式考察,透视私有财产与人本身矛盾的现实发展历程。因为只有在"世界历史"视界中,私有财产与人的尖锐对立才是可以被逻辑地扬弃的。
- 田书为
- 《青年黑格尔》中卢卡奇异化理论的再解读
- 2016年
- 在《青年黑格尔》中,卢卡奇认为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核心范畴在于异化,并把黑格尔的异化概念区分了"三个阶段"。在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对比中,卢卡奇表达他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异化概念的理解。在卢卡奇看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概念已经从本体论和方法论的意义上超越了黑格尔。但是文本中卢卡奇对"唯物主义辩证法"概念的模糊解读,为理解其异化思想提出了挑战。
- 田书为
- 关键词:黑格尔卢卡奇异化
- 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表现及其超越*——基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角被引量:3
- 2018年
- 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绩,但社会生活领域中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精神生活的丰富尚未实现协调发展。本质上看,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表现。要解决这一矛盾,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应明确"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既包括经济内容也包括文化内容这一基本前提,通过积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广大人民的精神境界,以促进人们全面理解和合理追求真正的美好生活。
- 王贵贤田书为
-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马克思主义与辩证方法——对G.A.科恩的批判
- 2021年
- 根据马克思主义,世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切事物都处在与他物对立统一的关系中,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转化。这种互动性的关联对于事物来说是内在的、有机的和本质性的。然而,G.A.科恩接受了一种碎片化和机械论的世界图景。他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割裂了人类历史中具体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遮蔽了事物及其属性的关系意义,忽视了人与自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使得马克思历史理论的各项要素之间的联系变成了外在的和偶然的东西。理解马克思的历史理论,辩证的方法要比分析的方法更加适用。
- 田书为李义天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辩证方法分析方法
- 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及其建构路径被引量:3
- 2017年
-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建构文化自信愈发成为中国步入历史新阶段的紧迫任务。建构文化自信面临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程度的相对滞后、文化价值诉求的相对混乱、中国主流价值观念在国际社会的相对失语等,这些问题成为制约中国迈向文化强国的重要因素。我们需要站在时代发展前沿,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文化观,反思并超越传统意义上二元对立的文化观念,努力克服现代性困境,破解现代性发展之谜,积极寻找建构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现实路径,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 邹广文邹广文
- 关键词:文化自信文化建设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现代性焦虑的消解
- 2013年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已经成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难以绕开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批判和重构现代性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世界历史维度。"三大社会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重构现代性的理论创新。探索现代性新模式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宗旨。"中国模式"("中国道路")的问世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世界历史价值是对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新贡献。它证明在全球化进程中人们对现代世界本质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具有多样性和历史性,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具有普遍性和普适性,它增加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世界历史文化中的话语权。
- 田书为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模式
- 可持续与发展的内在紧张——评[美]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
- 2012年
- "可持续"和"发展"是一个充满张力的矛盾丛。自然科学技术的片面发展与滥用,现代资本主义制度的"资本逻辑",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近代西方哲学的根本价值指向,是人类主宰自然,索取自然,挑战自然,进而造成经济社会发展难以持续的根本原因。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启示我们,向自然界学习,以适应自然、依赖自然,在一定程度上改造自然,而不能为了满足自身私利,一味索取自然,那种盲目追求GDP的发展观、政绩观应当废止。
- 田书为
- 关键词:自然科学技术资本逻辑可持续发展《寂静的春天》
- 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思考——欧内斯特·卡伦巴赫《生态乌托邦》启示
- 2013年
- 美国当代著名环保作家卡伦巴赫的《生态乌托邦》生动描绘了一幅引人入胜的画面。不可持续发展有其自然科学技术根源、社会制度设计根源和哲学根源。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下人类的普世价值观。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理论自觉在很大程度上是合乎规律性和合乎目的性的统一。合规律性反映的是对客观规律的尊重,合目性的反映的是对人的生存和发展权利的尊重。以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就要着眼于科学维度与价值维度的有机统一,共同创造"美丽中国"。
- 田书为陈凡
-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